“意识到”、自发性与关联思维——试论葛瑞汉的汉学方法论

来源 :浙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bin07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瑞汉汉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他对事实与价值、理性与非理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他认为,借助"意识到"所形成的事件整体情境,能够消弭事实与价值、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人为鸿沟,因为整体自身能够对构成整体的各要素产生自发性的调节和平衡的作用。借助雅克布森的结构语言学理念,他进一步把"意识到"与"自发性"的思想应用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认为后者的"自发性"机制与关联思维密不可分。汉学论著总是蕴含着与我国不一样的、常常是彼此错位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内容也就必然差别甚远,这是在面对汉学论著时理应注意的问题。在当下中国,一件亟需做的事情是,要大力引入客观导向的科学求真精神,以此来矫正传统中国"关联思维过度"所造成的"人情过度"的心理文化偏向。
其他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学中的"早期启蒙"说以阐发中国文化由传统走向近代的内生性动因为目标,由梁启超率先提出,其以"启蒙"话语梳理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致思路径成为后世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理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早期启蒙"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经由嵇文甫、范寿康、张岱年、吕振羽等的阐扬,最终定型于侯外庐对明清学术思想研究的理性总结中."早期启蒙"逐渐成为探讨明清学术、思想演进特质的一种思维范式,是这一时期书写学术史、思想史的标准体系.在改革开放和文化论争的背景下,萧
有观点认为,北方蒙古政权崇儒兴学,在南宋造成了文化危机意识,从而促进了理宗朝理学官学化的进程.然而,考诸载籍,13世纪前60年的大蒙古国与"儒教帝国"的形象相去甚远;南宋文化精英对"夷狄"始终持有一种刻板认知,对北方社会的文化状况亦十分隔膜,且缺乏兴趣.蒙古国家和华北社会从未被感知为"文化威胁"的来源.敌国外患造成的军事压力,虽为理学地位的抬升营造了有利的环境,但理学官学化的成因,当于南宋内部政治与思想的发展脉络求之,而与当时北方社会保存汉文化的努力无涉.
后现代审美有三种异曲同工的重构,即视觉审美、听觉审美与触觉审美.视觉审美被消费社会引导下的视觉文化所裹挟,日趋浅层化、感官化、同质化,引发审美精英的烦扰甚至是恐惧.听觉审美的初衷是消解视觉权威,重新寻回审美本真,但现代技术的发展将纯粹听觉领域的音乐整合进世界图像的狂欢,导致听觉审美未能完成使命.对长期被压抑的触觉审美的挖掘,不仅是对现代美学轻身体感官,重理性意志的纠偏,而且也是人们实现以感官对抗技术,反思现代启蒙的途径.由此,视觉审美、听觉审美与触觉审美的三重表征内括于后现代的反叛之中,共同组建了对抗单一
19至20世纪法国著名文学家阿纳托尔·法朗士(Anatole France, 1844—1924)对马塞尔·普鲁斯特小说美学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将他所了解的真实的作家法朗士隐藏在三个小说角色(贝戈特、"阿纳托尔·法朗士"和叙述者)之后.本篇论文通过对这三个亦虚亦实角色的考证与分析,证实普鲁斯特的小说创作受到了法朗士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文学体裁、人物塑造、真实与虚构、文学批评观等方面,法朗士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普鲁斯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美学.
国家能力概念的发展,确立了一个分析国家强弱的有效框架,为我们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加快构建一个强大国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现有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和要素构成层面.我们认为,只有结合国家职能、权力性质类型、国家与社会关系等几个方面综合考察,才能全面理解国家能力的内涵,进而为加强国家能力建设提供学理依据.
研究人情与面子,不能脱离中国文化脉络而只将其作为两个抽象概念进行理论建构.它们的含义和运行,深嵌于中国社会网络,尤其以网络中处处弥漫的关系和权力运行为前提.研究中国人的关系模式,应该看到人情、面子与权力之结合所展示出的社会生态以及概念本身的内在关联与差异.这也是中国社会学理论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关联与差异所在.这一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则与儒家思想之间为何种关系,可以通过儒家在其伦理框架中所建立的"耻"和"名"之人性预设看出.即使在全面流动的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会的各方面扩展依然离不开人情和面子的运作
1938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第一次将抗战的意义提升到了建国的高度,即抗战的终极目的,是要实现国家重建和民族复兴。因此,《抗战建国纲领》公布后,"抗战建国"迅速成了全面抗战时期的主流话语。1938年5月22日,贺麟发表一篇题为《抗战建国与学术建国》的时事评论,在充分肯定《抗战建国纲领》之积极意义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学术建国"的主张。于此前后,胡秋原、张其昀、潘梓年、潘菽、张申府、胡先骕、吕振羽、吴泽等学者也就"学术建国"的有关问题发表了自
现象学在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之外开辟了一种原发的思想方式,即回到主客未分前具有时间性构造的生命经验,这种活体经验是一切存在理解与价值的源头。此一回到基源性活体经验的思路对我们重新阐发儒家哲理具有根本性的启发,儒家的仁爱思想源于时间性的、非客体化的亲亲经验,从这一基源经验出发生长出仁民爱物的终极视域。现象学还原与意向构成等方法、视野与儒家"亲亲为大"的仁学基源经验具有亲和性,是现象学儒学研究的深层理据所在。
瘟疫时代的生活经验是否根本性地改变了我们同他人以及同我们自己的关系?这种经验展示出来的接触和传染之间的接近性以及由它引起的对他人和自己触摸的禁止,使我们询问由现象学断言、并且已经被亚里士多德断言的触摸的超越论的优先性。不过,看起来此种瘟疫强制我们保持的社交距离仅仅重复了社会准则以及人类学和精神分析视野下的原始的禁令。这样,我们应该在伦理以及政治这两个方面去探究这些禁令的含义。
女性就业公平是否改善,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与中国海关进出口企业的匹配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中国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参与全球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贸易提升了中国女性整体就业水平,但主要体现在加工贸易企业的女性就业员工增加,以及低技能女性劳动力雇佣的增加。因而,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在提高女性就业质量和促进两性就业平等方面的作用比较有限。置换不同定义的处理组和不同匹配方法的研究结论依然稳健。最后,文章探讨了提高女性就业水平与促进就业平等等方面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