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简约又不失原文的内涵和美。本文从他独具匠心的用词、短小精悍的句子和清晰分明的句间逻辑,分析和展示了他游刃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行云流水般的再创作功底。
【关键词】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张培基 再创作
目前中国翻译家大多是英译汉,很少人从事汉籍英译。张培基他笔耕译坛半个世纪,主要从事汉籍英译。《英译现代散文选》是经典之作,不仅向西方传播了中国文化和思想,而且为研究翻译的人研究翻译理论和技巧提供了精彩的实例。
翻译是一门高度复杂且缜密精细的艺术。英文是形合文字,中文是意合文字,据统计,只有大约百分之四十的中文可以和西方文字对等。从解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所谓的‘对等翻译’是不可能的,”“译文往往要赋予原文以新的意义。”在此客观条件下,要做好文学翻译是非常艰难的。译者既要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又要确保译文的流畅易懂,着力发挥译语的优势,保持原文的美感。为了二者兼得,译者必须在限定范围内重新构思、组合词语、安排结构。好的翻译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再创作。《郭沫若论创作》中说:“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所谓的“超过创作”正是指文学翻译中的“再创作”。
散文是真实的、诚笃的、不加雕饰的、不做作的。散文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看起来简单,翻译起来要保留其韵味相当不容易。《英译现代散文选》在再现原文信息、体现原文功能方面为英译散文树立了典范。散文讲究形散神聚,一词一句看似平淡无奇,但是整天却产生了一种神奇的效果。这也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斟词酌句,能体现美的意境。张培基的《英译现代散文选》用词简单明了,句子短小精悍,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在一个个简单的词句背后潜藏着深厚的翻译功底,透射出再创作的魅力。下面就遣词构句以及如何处理语言的逻辑关系为例来分析一下《英译现代散文选》中的再创作。
一、用词简单却独具匠心
张培基在翻译散文时,很少使用大词和生僻词,用词都简单明了,却又独具匠心。对于一些关键的形容词、动词和副词以及声色词的处理非常巧妙,呈现出一种云淡风轻的雅致和行云流水的飘逸。
1.人生三十不仕,不当再仕,五十不娶,不当再取。何则?用非其时也。《八十一岁结婚》
People over 30 should not become an official, and people over 50 should not get married. Why? Because otherwise they would be doing the wrong thing at the wrong time.
在这句英译文中,一个简单的“over”就表明了人生“三十”和“五十”这两个“仕”和“娶”的分水岭,然后再用简单的“become”和“get married”这两个表状态转变的词,就表达了一般译者可能会用含“if”或“when”的主从复合句才能表达清楚的逻辑关系。一个“otherwise”就表明了“如果他们不这么做,那就会如何如何。”因为这几个简单常用词的巧妙使用,使译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晰,逻辑分明。原文六个分句,译文四个简单句,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甚至超过了古文的简洁,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再创作。
2.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差不多先生传》
His brain is none too small,but he is weak in memory and sloppy in thinking.
“none too”表明脑子一点也不小,跟记性不很精明和思想不很细密形成了强烈反差。一般的译者可能就译成“isn’t small”,这样既没有体现“也不小”的“也”之涵义,也不能让前后形成鲜明对照。一般译者会用“isn’t”到底,但是先生前面用否定的“none too”,后面却用了正译法,使用weak和sloppy,这两个词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差不多先生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在细小的点上就表明了大师再创作的深厚功底。
二、句子短小精悍却韵味犹存
张培基的翻译可说是惜字如金,句子基本都短小精悍,很少长句。用一个词翻译一个句子,一个简单句翻译一个复合句,或者一个简单句翻译了中文几个分句。这些句子信息量大却又短小精悍,保存了原文的韵味,不仅不失美感,而且有时候超过原文的美,很多地方都体现了他的创译,真正做到了好的翻译就是再创作。
我们每天有许多的零碎时间于不知不觉中浪费掉了,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多么短暂,都利用其做一点有益于身心之事。《养成好习惯》
Every day we are unconsciously wasting many odd moments. We should acquire the habit of utilizing leisure time, and snatch every odd moment to do whatever is beneficial to our body and mind.
原文五个小分句,译文只三个简单句就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并体现了本文的主旨,即做事不要拖沓,讲高效。用一个snatch every odd moment翻译了出了“一遇空闲,无论其多么短暂”两分句。可以说先生的译文句句铿锵相比原文的用词冗赘,简洁明了地表达训诫的力度。
三、结构简单,逻辑分明
中文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中文是意合文字,很多词句摆放好了,就自然产生一种逻辑关系。这也是汉语的一种优势,同时也是译成讲究形合的英文的一大障碍。如果英文句子按汉语习惯直接摆放在一起,会显得散乱,毫无逻辑。如果译者用过多的连接词,又会让散文的美丧失殆尽。而张培基的翻译把握好了一个度,一般都是用简单的句型结构和适量的连接词,或者有时候只是调整了顺序就产生了清晰的逻辑关系。他的翻译既体现了原文的美,又不会让译文读者不知所云。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背影》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原文是典型的散文中先描述,再下结论。而译文是首先用一句谚语提领,然后再用事实描述来印证了谚语。调整了顺序之后,更符合英文读者的逻辑思维,不会显得突兀杂乱。一小点改变却体现了先生再创作的大智慧。
2.可是她的时间大半给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母亲的回忆》
But she was too busily occupied with household chores and farming to look after the kids so that they were left alone crawling about in the fields.
这句的前半部分是个简单句,用了too…to句型来表因果关系,后半部分用so that结果状语从句,表明了前半部分所产生的结果。先生巧妙地用一个完整的句子简洁地传达了原文信息,甚至是超导了信息。后半句中的“were left alone”更译出了原文潜藏的那种无奈和心酸。译出潜藏的深意就是一种再创作。
细读先生的英译散文会发现,先生对散文的每个词都是精心挑选的,可谓字字玑珠,看似简单无奇的词却是无可替代的。先生对每个句子的排列重组,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经过仔细斟酌的,短小精悍的句子能够完整传达甚至超导原文的信息,并没有失却散文的那种韵味和美感。看似云淡风轻的译作之下蕴含着先生再创作功底。本文只是小抛一砖,更多的玉隐藏在先生的译作之中,有待我们去挖掘品味。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2]许渊冲.文学翻译等于创作[J].中国翻译.2005:12.
[3]张澄寰.郭沫若论创作[M].北京:中国作家出版社.1986.
【关键词】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张培基 再创作
目前中国翻译家大多是英译汉,很少人从事汉籍英译。张培基他笔耕译坛半个世纪,主要从事汉籍英译。《英译现代散文选》是经典之作,不仅向西方传播了中国文化和思想,而且为研究翻译的人研究翻译理论和技巧提供了精彩的实例。
翻译是一门高度复杂且缜密精细的艺术。英文是形合文字,中文是意合文字,据统计,只有大约百分之四十的中文可以和西方文字对等。从解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所谓的‘对等翻译’是不可能的,”“译文往往要赋予原文以新的意义。”在此客观条件下,要做好文学翻译是非常艰难的。译者既要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又要确保译文的流畅易懂,着力发挥译语的优势,保持原文的美感。为了二者兼得,译者必须在限定范围内重新构思、组合词语、安排结构。好的翻译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再创作。《郭沫若论创作》中说:“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所谓的“超过创作”正是指文学翻译中的“再创作”。
散文是真实的、诚笃的、不加雕饰的、不做作的。散文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看起来简单,翻译起来要保留其韵味相当不容易。《英译现代散文选》在再现原文信息、体现原文功能方面为英译散文树立了典范。散文讲究形散神聚,一词一句看似平淡无奇,但是整天却产生了一种神奇的效果。这也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斟词酌句,能体现美的意境。张培基的《英译现代散文选》用词简单明了,句子短小精悍,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在一个个简单的词句背后潜藏着深厚的翻译功底,透射出再创作的魅力。下面就遣词构句以及如何处理语言的逻辑关系为例来分析一下《英译现代散文选》中的再创作。
一、用词简单却独具匠心
张培基在翻译散文时,很少使用大词和生僻词,用词都简单明了,却又独具匠心。对于一些关键的形容词、动词和副词以及声色词的处理非常巧妙,呈现出一种云淡风轻的雅致和行云流水的飘逸。
1.人生三十不仕,不当再仕,五十不娶,不当再取。何则?用非其时也。《八十一岁结婚》
People over 30 should not become an official, and people over 50 should not get married. Why? Because otherwise they would be doing the wrong thing at the wrong time.
在这句英译文中,一个简单的“over”就表明了人生“三十”和“五十”这两个“仕”和“娶”的分水岭,然后再用简单的“become”和“get married”这两个表状态转变的词,就表达了一般译者可能会用含“if”或“when”的主从复合句才能表达清楚的逻辑关系。一个“otherwise”就表明了“如果他们不这么做,那就会如何如何。”因为这几个简单常用词的巧妙使用,使译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晰,逻辑分明。原文六个分句,译文四个简单句,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甚至超过了古文的简洁,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再创作。
2.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差不多先生传》
His brain is none too small,but he is weak in memory and sloppy in thinking.
“none too”表明脑子一点也不小,跟记性不很精明和思想不很细密形成了强烈反差。一般的译者可能就译成“isn’t small”,这样既没有体现“也不小”的“也”之涵义,也不能让前后形成鲜明对照。一般译者会用“isn’t”到底,但是先生前面用否定的“none too”,后面却用了正译法,使用weak和sloppy,这两个词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差不多先生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在细小的点上就表明了大师再创作的深厚功底。
二、句子短小精悍却韵味犹存
张培基的翻译可说是惜字如金,句子基本都短小精悍,很少长句。用一个词翻译一个句子,一个简单句翻译一个复合句,或者一个简单句翻译了中文几个分句。这些句子信息量大却又短小精悍,保存了原文的韵味,不仅不失美感,而且有时候超过原文的美,很多地方都体现了他的创译,真正做到了好的翻译就是再创作。
我们每天有许多的零碎时间于不知不觉中浪费掉了,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多么短暂,都利用其做一点有益于身心之事。《养成好习惯》
Every day we are unconsciously wasting many odd moments. We should acquire the habit of utilizing leisure time, and snatch every odd moment to do whatever is beneficial to our body and mind.
原文五个小分句,译文只三个简单句就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并体现了本文的主旨,即做事不要拖沓,讲高效。用一个snatch every odd moment翻译了出了“一遇空闲,无论其多么短暂”两分句。可以说先生的译文句句铿锵相比原文的用词冗赘,简洁明了地表达训诫的力度。
三、结构简单,逻辑分明
中文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中文是意合文字,很多词句摆放好了,就自然产生一种逻辑关系。这也是汉语的一种优势,同时也是译成讲究形合的英文的一大障碍。如果英文句子按汉语习惯直接摆放在一起,会显得散乱,毫无逻辑。如果译者用过多的连接词,又会让散文的美丧失殆尽。而张培基的翻译把握好了一个度,一般都是用简单的句型结构和适量的连接词,或者有时候只是调整了顺序就产生了清晰的逻辑关系。他的翻译既体现了原文的美,又不会让译文读者不知所云。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背影》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原文是典型的散文中先描述,再下结论。而译文是首先用一句谚语提领,然后再用事实描述来印证了谚语。调整了顺序之后,更符合英文读者的逻辑思维,不会显得突兀杂乱。一小点改变却体现了先生再创作的大智慧。
2.可是她的时间大半给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母亲的回忆》
But she was too busily occupied with household chores and farming to look after the kids so that they were left alone crawling about in the fields.
这句的前半部分是个简单句,用了too…to句型来表因果关系,后半部分用so that结果状语从句,表明了前半部分所产生的结果。先生巧妙地用一个完整的句子简洁地传达了原文信息,甚至是超导了信息。后半句中的“were left alone”更译出了原文潜藏的那种无奈和心酸。译出潜藏的深意就是一种再创作。
细读先生的英译散文会发现,先生对散文的每个词都是精心挑选的,可谓字字玑珠,看似简单无奇的词却是无可替代的。先生对每个句子的排列重组,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经过仔细斟酌的,短小精悍的句子能够完整传达甚至超导原文的信息,并没有失却散文的那种韵味和美感。看似云淡风轻的译作之下蕴含着先生再创作功底。本文只是小抛一砖,更多的玉隐藏在先生的译作之中,有待我们去挖掘品味。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2]许渊冲.文学翻译等于创作[J].中国翻译.2005:12.
[3]张澄寰.郭沫若论创作[M].北京:中国作家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