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简约化是旨在通过用较少量的问题去激发更多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教学模式。文章试从大语文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课堂理念出发,来论述语文课堂简约化教学的好处,从课前“三备”角度,来论述语文课堂简约化教学的精神理念,进而去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去实现简约化教学下的语文大课堂。
[关键词]简约化课堂 学生主体 参与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认,教学评价机制也随之出现了相应的调整,这于学生、教师乃至整个的语文教育无不是一个福音。然而,伴随着教学现代化手段在教学课堂中的普及运用及教师对大语文教育的片面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却也走向了另一误区:追求语文课堂的大容量。高容量的语文课堂无疑能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可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的主体性又将如何展现。针对此种现象,再结合几年来教学的一点浅薄经验,笔者试认为:在语文教学上,我们是否可以建立一种以新课改理念为依托,以大语文观为发展方向的课堂简约化教育?
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紧密地联在一起,使原本一个个被思考、被主动的对象转变为积极、主动、热情参与生活,参与社会的人。而这与教育的本意、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有用人,是想契合的。可反观眼下的语文课堂,我们不能不为之瞠目!原有的听说读写都被一张张美丽纷呈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幻灯片所取代。譬如,原本是鉴赏感悟一篇文章的一节课,到后来,就极有可能演变成为考究这篇文章作者的观摩课。45分钟,几十个有灵魂的灵长,就这样被根植在一块没有养分的土壤中,这不能不让人悲叹,悲叹过于泛滥的教学媒体。在这里,我们是否敢于大声呼喊,让教学多媒体“下课”吧!让学生直接面对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老师,让学生直接面对生活,让学生直接面对社会,发出他们心底最为灵性的声音。
这里的语文课堂简约教学,不等同于“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也就是说,微格教学是帮助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掌握有关的教学技能,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简易教学模式,而我这里的课堂简约教学讲的是:一堂课的内容不必过多,问题三四个(学生事先预习并分别提出小问题,后由教师概括归纳)为宜,以此调动学生广泛参与讨论,集体鉴赏文本的学习模式。课堂简约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学生,也即通过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来真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功能,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这样,学生也就势必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带入到文本解读中,从而能够走近作家,走进文本,走向生活。
基于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社会的发展及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语文45分钟的课堂教学就势必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尤其是他们的生活,我们的这个社会,而这一要求,单靠机械的幻灯片的投放,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除了接触瞬间的唏嘘,学生根本没有更好地表达心声的机会,也就是说,本该属于学生的30分钟现在都被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占去了,留给学生的时间也皆无,这又谈何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人公地位呢?因而,我们要改变,我们要将投影仪仅当成一个列席课堂的参加者而不是参与者;我们要用的仅仅是其形式,说得再狠一点,仅仅把其当成摆设。毕竟,机器有时也是靠不住的,关键还是人,还是学生。
需要注意的是,笔者这里所讲的语文课堂简约教学,并不表示1课时的内容我随意给定几个就好了,诚如前面所说,我们要在学生的问题中筛选,提炼,合并,概括,要将其与文本的中心指向挂上钩。一切功夫在课外,那么,语文课堂的简约化教学就对学生和老师有了课前准备具体的要求:
一、学生在课前要有充分预习。
既然是充分的预习,那就不能仅仅将目光定在字词的正音、释义上,还要更多地去学会读文章,去学会问文章。所谓会读文章,就是要读出文章的味,要读出作者借助文字表达的情,更要读出自己的情思;所谓会问文章,就是在读文章的基础上去问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可以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参照,结合文章的标题,词语,句子,语段乃至整篇文章做具体的发问,当我们的学生能问出好的问题时,又难道不是读懂了文章吗?
二、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真正要备的是学生、自己,这两者都是活的,有主观能动性的。对学生,教师要把好课前预习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课本,去研读,去发现,去思考,去探讨;让他们把心中最困惑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写下来。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备好自己了:教师要把每个学生写的问题收过来,进行认真的阅读、比照、分析、筛选、汇总。通过这样的同类项合并,教师事先对就可以将众多的问题压缩为四五个大问题,而这也就是课堂上要学习主要内容了,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问题就可以简约了,我们的每个学生也就都有机会参与了,我想,集思广益的结果,不仅仅是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解放了学生心灵,展现了学生能力。
当然,这两点要求主要是针对课前的预习,真正的教学过程还在课堂。
回到语文新课改,我们要领悟其旨要: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时间的绝对性占有。明确了还不够,还要在课堂上真正地去贯彻,去落实。教师的满堂灌是不行的;象征性地提问几个学生是不行的;以练习代上课也是不行的。这里,必须要让学生走出来,甚至,我们还可以像师范毕业生的“微格教学”那样,让学生走到讲台上,去说出他们对课文的见解,他们对课文的感悟。这里教师要做的是推到幕后,适时地走出来,给学生以必要的一点点补充或提示,这补充可以是有关课内文章的,这提示可以是有关课外生活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从文章与生活两个层面去解决问题,以生活去感悟文章,以文章去启示生活。通过这样的简约式教学,课堂的容量还会小吗?课堂的知识面还会窄吗?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循着语文教学的这条规律,语文课堂简约化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从而既契合了《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理念,又会取得大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效果。
[关键词]简约化课堂 学生主体 参与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认,教学评价机制也随之出现了相应的调整,这于学生、教师乃至整个的语文教育无不是一个福音。然而,伴随着教学现代化手段在教学课堂中的普及运用及教师对大语文教育的片面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却也走向了另一误区:追求语文课堂的大容量。高容量的语文课堂无疑能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可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的主体性又将如何展现。针对此种现象,再结合几年来教学的一点浅薄经验,笔者试认为:在语文教学上,我们是否可以建立一种以新课改理念为依托,以大语文观为发展方向的课堂简约化教育?
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紧密地联在一起,使原本一个个被思考、被主动的对象转变为积极、主动、热情参与生活,参与社会的人。而这与教育的本意、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有用人,是想契合的。可反观眼下的语文课堂,我们不能不为之瞠目!原有的听说读写都被一张张美丽纷呈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幻灯片所取代。譬如,原本是鉴赏感悟一篇文章的一节课,到后来,就极有可能演变成为考究这篇文章作者的观摩课。45分钟,几十个有灵魂的灵长,就这样被根植在一块没有养分的土壤中,这不能不让人悲叹,悲叹过于泛滥的教学媒体。在这里,我们是否敢于大声呼喊,让教学多媒体“下课”吧!让学生直接面对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老师,让学生直接面对生活,让学生直接面对社会,发出他们心底最为灵性的声音。
这里的语文课堂简约教学,不等同于“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也就是说,微格教学是帮助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掌握有关的教学技能,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简易教学模式,而我这里的课堂简约教学讲的是:一堂课的内容不必过多,问题三四个(学生事先预习并分别提出小问题,后由教师概括归纳)为宜,以此调动学生广泛参与讨论,集体鉴赏文本的学习模式。课堂简约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学生,也即通过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来真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功能,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这样,学生也就势必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带入到文本解读中,从而能够走近作家,走进文本,走向生活。
基于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社会的发展及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语文45分钟的课堂教学就势必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尤其是他们的生活,我们的这个社会,而这一要求,单靠机械的幻灯片的投放,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除了接触瞬间的唏嘘,学生根本没有更好地表达心声的机会,也就是说,本该属于学生的30分钟现在都被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占去了,留给学生的时间也皆无,这又谈何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人公地位呢?因而,我们要改变,我们要将投影仪仅当成一个列席课堂的参加者而不是参与者;我们要用的仅仅是其形式,说得再狠一点,仅仅把其当成摆设。毕竟,机器有时也是靠不住的,关键还是人,还是学生。
需要注意的是,笔者这里所讲的语文课堂简约教学,并不表示1课时的内容我随意给定几个就好了,诚如前面所说,我们要在学生的问题中筛选,提炼,合并,概括,要将其与文本的中心指向挂上钩。一切功夫在课外,那么,语文课堂的简约化教学就对学生和老师有了课前准备具体的要求:
一、学生在课前要有充分预习。
既然是充分的预习,那就不能仅仅将目光定在字词的正音、释义上,还要更多地去学会读文章,去学会问文章。所谓会读文章,就是要读出文章的味,要读出作者借助文字表达的情,更要读出自己的情思;所谓会问文章,就是在读文章的基础上去问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可以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参照,结合文章的标题,词语,句子,语段乃至整篇文章做具体的发问,当我们的学生能问出好的问题时,又难道不是读懂了文章吗?
二、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真正要备的是学生、自己,这两者都是活的,有主观能动性的。对学生,教师要把好课前预习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课本,去研读,去发现,去思考,去探讨;让他们把心中最困惑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写下来。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备好自己了:教师要把每个学生写的问题收过来,进行认真的阅读、比照、分析、筛选、汇总。通过这样的同类项合并,教师事先对就可以将众多的问题压缩为四五个大问题,而这也就是课堂上要学习主要内容了,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问题就可以简约了,我们的每个学生也就都有机会参与了,我想,集思广益的结果,不仅仅是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解放了学生心灵,展现了学生能力。
当然,这两点要求主要是针对课前的预习,真正的教学过程还在课堂。
回到语文新课改,我们要领悟其旨要: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时间的绝对性占有。明确了还不够,还要在课堂上真正地去贯彻,去落实。教师的满堂灌是不行的;象征性地提问几个学生是不行的;以练习代上课也是不行的。这里,必须要让学生走出来,甚至,我们还可以像师范毕业生的“微格教学”那样,让学生走到讲台上,去说出他们对课文的见解,他们对课文的感悟。这里教师要做的是推到幕后,适时地走出来,给学生以必要的一点点补充或提示,这补充可以是有关课内文章的,这提示可以是有关课外生活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从文章与生活两个层面去解决问题,以生活去感悟文章,以文章去启示生活。通过这样的简约式教学,课堂的容量还会小吗?课堂的知识面还会窄吗?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循着语文教学的这条规律,语文课堂简约化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从而既契合了《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理念,又会取得大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