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组织内HBsAg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Ⅱ.细胞膜HBsAg的观察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molan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灵敏度较高的双桥PAP法检测肝组织内的细胞膜HBsAg(胞膜抗原),并区分为胞膜抗原Ⅰ型和胞膜抗原Ⅱ型;分别描述两者的细胞形态学;讨论了胞膜抗原与肝细胞损伤的关系。胞膜抗原Ⅰ型可能是发生碎片状坏死的一个重要先决因素。提出碎片状坏死发生机理的初步设想。

其他文献
因子Ⅷ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球蛋白,在凝血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生化、免疫学的进展,以及血液分离技术的提高,人们逐步完善了对因子Ⅷ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和分子结构等的认识,并改善了对有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对因子Ⅷ作一概述。
期刊
本文对146例急性黄疸型肝炎作了血清学诊断分型,并在此基础上比较甲、乙和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的临床特征。认为NANB早期的临床特征和甲型肝炎(简称甲肝)相似;而从一年左右复发情况来看,它又与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相似。
期刊
近年来,免疫学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重大成果之一就是对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这不仅促进了基础免疫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免疫学的临床应用。初步结果表明,细胞与细胞、细胞与体液、遗传与免疫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正是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调节机制,保证了机体相对稳定的免疫状态。此种调节平衡一旦破坏,必然给机体带来种种不良后果甚至发生疾病。目前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
期刊
患者魏××,女,21岁,未婚,河南郏县人,祖居河南。于1978年4月4日因无力,左上腹包块入院。患者12年前开始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偶有低热,8年前发现左上腹部包块并逐渐增大。
期刊
寄生虫病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主要流行在农村,其感染率与发病率均较高。近年来,有关寄生虫病的化学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现主要结合我国常见的原虫病和蠕虫病的新药治疗,从药理、疗效、剂量、疗程与副作用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期刊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的病原学、发病机理、病理解剖、诊断技术、流行学和预防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治疗方面虽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尚无重大突破。干扰素、阿糖腺苷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清除虽有一些苗头,但离真正解决问题还有很大距离。一些免疫调节药物,如HBsAg特异性iRNA、胸腺素(肽)转移因子、左旋咪唑、聚肌苷酸聚胞苷酸(PolyI∶C)、辅酶Q10等均曾试用于临床,但其疗
期刊
我们曾采用吡喹酮总量50、30、15mg/kg治疗姜片虫病,均可达到一次治愈的满意效果[寄生虫病防治研究简报(3)∶34,198O;南京医学院学报(1)∶17,1981]。198O年11月至1981年3月,又在如皋县和南通县农村进行了小剂量吡喹酮治疗姜片虫病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期刊
贫血是一种常见病症,在世界许多地区,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因此,贫血受到医务界的普遍重视。有关它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及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协作,非常活跃。但是,目前在病因、诊断和防治上,仍有不少问题未能解决。
期刊
本文报告豫东地区4例间日疟患者经蚊传感染34例志愿者(均为参加本文工作的同志)的观察结果,其中A、B两例间日疟实验感染后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用的子孢子阳性蚊数密切相关,而C、D两例间日疟的实验感染则与感染所用的子孢子阳性按蚊数无关。依据目前国际上以潜伏期的长短作为间日疟原虫种型的主要判别标准,初步显示豫东地区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间日疟虫株。本文还介绍了人体实验感染的方法,记录了4例间日疟患者反复转
期刊
将40名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等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哌吡氮平(100mg/d)及丙谷胺(1.2g/d)治疗,后者作为对照,在6周疗程结束后的3天内完成纤维内窥镜检查,发现哌吡氮平组溃疡愈合者14例(14/20),丙谷胺组10例(10/20)。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我们仍认为哌吡氨平对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副作用较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