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解读三题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d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层面的解读
  1.文章的中心观点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文章提出了什么观点。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像阅读一般议论文那样,一下子就发现文章的中心论点,但有一个意思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表达,在第3段中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好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在第5段结尾是“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在第7段结尾是“语言跟着思想感情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感情”,在全文的结尾则是“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归纳这些异中有同的表达,我们就知道了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文字与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意思贯穿全文,是文章思想核心,它就是文章的中心观点。
  这里我们就会有一个疑问:这个观点在第3段就已提出,到文章结尾还在这个观点上纠缠。是否啰嗦重复或者行文单调缺乏纵深?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有必要探究文章的结构。
  2.文章的结构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段落中的过渡性语言以及分析各段落材料服务的论点,将文章切分成三个部分。第1段到第5段是一个有机整体,紧扣文学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一点举了三个方面的例子剖析,一再强调咬文嚼字就是在调整、推敲思想和情感。由第6段和第7段的段首句子,我们又很轻易地将这两段捆绑设定为一个结构单元,这两段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剩下的一段可以看成是对全文的总结,自成一部分。
  给文章作这样的分层并不困难,其意义并不在于分层本身,意义的所在也就是我们思考的难点在于前两个部分如何能粘连在一起,如果它们之间没有一条纽带,文章岂不散架了吗?“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联想意义的使用”这两个话题是怎样统一连贯于“咬文嚼字”这一题目之下的呢?我的思考是:文章通过一些例子说明,我们的文学行为离不开咬文嚼字,那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呢?还要从文学说起,文学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借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在文学那儿,文字与思想感情是密不可分的。文字如果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思想感情的传达,所以在文学领域里,我们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本身又可以反过来使写作人的思想感情变得透彻、凝练,使阅读人的理解更贴近创作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它既是文学的要求,又是文学的手段。这是第一部分内容上的逻辑。
  作为文学手段的咬文嚼字包涵丰富,第一部分在举例时就不动声色地点出,咬嚼方式方法可以有咬句式、咬繁简、咬文字创造的意境,但这些不是咬文嚼字的全部,一篇随笔中也不可能包含全部,所以接下来朱光潜就挑紧要的、最困难的来分析。咬文嚼字最困难的是什么呢?朱先生认为是把握并使用好字的联想意义,这样第二部分内容的出现也就是必然的了。由此看来第一部分侧重于什么是咬文嚼字,为什么要咬文嚼字,第二部分侧重于咬文嚼字中要注意什么,困难是什么。
  3.材料的使用
  作者自己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文中的例子果真是随便举的吗?大师实际是说这样的例子很多,随便就可找到。而放入文中的这些例子,于众多例子中被选中,肯定是有自己的考虑的。这里以第一部分的几个例子作一点分析。
  开篇是郭沫若改剧本《屈原》的例子。《屈原》是伟大作家郭沫若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942年1月,是一部爱国历史剧,在当时的影响巨大。作者写《咬文嚼字》时正在热演中。这个例子当时的读者熟悉,也一定会关心。且抖出的是舞台背后的事,类似于今天人说的“爆料”。第二个例子一下子就回到了古代,援引了《史记》中精彩片段:李广射虎,有情节,有人物,有动作,有心理描写,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而且《史记》的文字在古代史书中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这也照顾了一般大众的阅读水平。第三个例子谈的是“意境”,虽然有些深奥,但因为“推敲”的故事已是尽人皆知的典故了,而且推敲就是炼字、咬文嚼字的代名词,举这个例子,也在读者的意料中。
  上面三个例子虽服务于同一个观点——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但侧重不同:郭沫若的例子说明了句式的变动带来感情强弱的变化和感情倾向的不同,王若虚改《史记》的例子说明了繁简关乎意味,韩愈的“推敲”说明的是变动文字也就变动了意境,三个例子的出现既有其内在的安排需要,相互间又连贯自然。前一个例子结束时又自然带出后一个例子,好比抽取式纸巾,抽出第一张,第二张就跟着探出脑袋在那里等着。
  二、文艺随笔层面的解读
  前面说到,我们不能像阅读一般议论文那样,便捷地找到中心观点。为什么这样呢?原来这篇文章原本就不是以议论文面孔出现的,它是一篇文艺性随笔。周作人是这样说及随笔的:随笔当思想博大,见识明达,趣味渊雅,因此深刻而不沉重,轻灵而不虚浮,自然而有品味,闲适而有雅趣。作为随笔的一种,文艺性随笔也追求这样的目标,同时又多了一份专业知识的理性与深刻。我们不妨从这一层面对本文作一些解读。
  1.旁征博引,知识丰富
  文艺随笔中虽有说理成分,但它并不像规范议论文那样特别在意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更多地关注所选材料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在旁征博引与娓娓而谈中自然地引出对某种观点或哲理的议论,阐明某种知识与道理。就全文来看,作者从郭沫若改《屈原》,说到王若虚改《史记》,又说到韩愈的“推敲”典故,又说到苏轼的饮茶诗,从剧本说到史籍,说到诗歌,从文字研究说到套板反应又旁涉心理学诸领域。每一点都说得准确精当,在随意之中显现了朱先生的丰富的知识,深厚的积累。文中给人印象很深的是评价郭沫若改《屈原》时说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是什么”式,然后一口气举了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骂潘竹云的例子,又牵扯出《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的例子。仅这一处我们就可看出朱先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熟知程度。又比如在说套板反应时,先列举了《文科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等许多人闻所未闻的书籍,后又列举写美人、才子、风景、做买卖、印刷出版等方面的套话,一气呵成,扑面而来,朱先生的见闻之广博真令人心悦诚服。可他不像今天的一些学者文人,好不容易抓到一点货色一定要到大街叫卖,他只是在这些地方轻轻地举起,又随手放下,只点到为止,让人看到了冰山浮于水面上的一角,而把广博深藏于水下。
  2.笔调轻松,理趣盎然
  文藝随笔的语言往往寓庄于谐,行文轻松活泼,常在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或巧妙的比喻中营造富于诗意境界,避免了规范议论文的一本正经的枯燥,使文章在轻松诙谐中理趣盎然。朱光潜的文艺随笔可做这方面的典范。在区别字的直指意和联想意的时候,朱先生用了一个比喻:(直指意)如月轮,明显而确定;(联想意)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地而各有不同,变化莫测。选用的是人们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精准生动地说明了两者的区别。这个比喻的妙处可不尽在此,读者读到这里,在脑海里总会被勾引出一幅精美绝伦的赏月图景来,那一轮孤悬于广漠夜空的明月,引人超脱于俗杂的尘世,置身于诗意的空间。
  再比如说到我们创作的惰性时,他说,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我读到这里都忍俊不禁,就想象出一个人在那里滑到一个泥水坑里。回味一下,是“滑”这个字用得巧妙风趣。其一“滑”字说明阻力小,易做;其二“滑”的动作往往起于粗心、不在意,生活中我们常有发生;其三“滑”的结果往往是摔倒,很狼狈地弄得一身泥水;其四,那条路之所以滑,也因为人走得多了,磨得平滑了。从这里再引申下去就是怎样才不“滑”:必须小心在意,必须走新路。一个“滑”字引发了我们这么多的联想,在趣味之中道理又变得如此明白。
  3.思想深刻,见解新颖
  随笔既为率性而作,肯定就有许多新颖独到的见闻观感,往往是经由生活中的一景、一事、一人、一理探究下去,结果越来越深。文艺随笔更是如此,作家往往投笔于一时兴会的文学现象,牵引出久积于心中的思想。文章落笔于“咬文嚼字”,对文学领域中一些现象以全新的理解,这已属新颖独创,而作者又由此深入到“文学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这更是一个文学领域里的严肃深刻的主题。文章结尾,又上升到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全,更见“其志不在小”。这样的新见深解,不仅见于诗篇布局上,也散见于文章的角落。比如在“推”与“敲”的选择上,朱先生一反古人今人的选择,有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
  三、作家修养层面的解读
  读这篇文章犹如聆听一位和蔼的师友与你谈心,他说出的话句句入耳,字字沁心。何以有这样美好的效果,这不仅在于文字上的功夫,更在于大师言语中透出的修养。如风如月沐照着我们,如雨如泉润洗着我们。这是一种静穆的感动。
  1.孜孜求真
  作者强调对于文学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谨严”是朱先生在文中反复阐述的观点,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不因为是随笔,也不因为是面对一般文学爱好者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他在《谈文学》一书的《序》里说:“在写它们的时候,我一不敢凭空乱构,二不敢道听途说,我想努力做到‘切实’二字。”“切实”二字可以理解为举出主张时言必有实有据,也就是谨严精神。在评价郭沫若的改《屈原》时,不因为认为郭沫若改得对,就一律肯定,而是用足例子后补说出两点:第一,“你这”句式不仅表明强烈感情,更只表现憎恶的情感内容;第二,“你这”句式并非任何情况下都比“你有”句式来得更有力,这是肯定中的指正。作者也不因为郭沫若当时已是抗战文化领袖,在否定他时有所遮掩。作者语气委婉而语义明确地指出“似乎改得并不很妥”,然后不厌其烦地分条逐理地究理,最后还要补上一句“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说足了道理却丝毫没有给人留面子。“我们原在咬文嚼字”一句放到今天透出了另外一层意思:我们不是在替人吹捧以求提携,我们也不是在叫骂名人以求扬名。我们咬嚼的是文字,是文学,我们咬嚼的不是某人。这样的严谨贯穿全文。
  求真在朱先生身上还表现为大胆怀疑和独立思考的品质,文中对每一个例子的评价都凝聚着这些品质。如果说怀疑王若虚改《史记》的效果,他的对立面只有一个作古了的王若虚,而怀疑韩愈,他的对立面可就是古今人众了。但朱先生并不以众寡悬殊又是定案就放弃了自己的怀疑,他的怀疑均是建立在成熟的思考之上的。怀疑背后是可贵的独立思考。
  2.催人向善
  先生不仅用自己的修养风格、人生态度感动我们,有时候也不失时机地点拨我们做人的道理,催促我们向善求美。这种作风不独限于《咬文嚼字》一篇,在他很多文章中都贯注着这一塑人的追求,这里仅以本文为例,略作诠释。
  在批评“套板反应”时,他说:“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原来是说文学内的事,这里却上升到做人的态度层面,朱光潜这是本着对人、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他心里装着的读者不仅懂文学,也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他巧妙地用做人与作文来互相点拨、验证。结尾段中的“你不能懒,你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产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则又是告诫的口气了。这样的语言虽然不多,但却给人以醍醐灌顶的提升,让我们明白学艺之外当有更重要的追求。
  文章最后一句话“你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我认为此句中的“艺术的完美”,可以是文学专业的艺术完美,也可以理解为人生艺术的完美。这样的理解才符合朱先生的苦心。朱先生曾说:“人可分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人,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人,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他的话告诉我们,哪怕只是普通人,只要情趣丰富,他也算得上艺术家,他艺术的对象不是专业,而是人生。一个咬文嚼字的人,当然算是追求情趣的人,他最终必会归为一个艺术完美的人,拥有一个艺术化的人生。引导普通大众塑造自己的艺术化人生,这正是朱先生的思想和人性最光辉的所在。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后病人在ICU的监护护理,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选择2017年~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单孔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30例患者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术后患
银行间利率飙升事件虽已平息,资金紧张之势似有所缓解,但它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仍在延续。虽然资金压力已是过去时,但流动性警报仍未解除。  此次流动性事件的影响在于:资金紧张的根源是银行等机构流动性管理的无序,央行的态度只是一个表象。流动性价量背离表现出货币市场参与者对未来流动性态度仍然谨慎——机构减少长期资金的融出,导致短期资金市场的价量背离。  流动性冲击一旦蔓延,长债则出现补跌。流动性紧张对债市冲击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逐步发展,由于国家为技术类学校的学生提供出更多的就业选择,技校学生的就业方式逐渐增多。学生中有去国企单位工作的,有去私企单位工作的,也有通过自身技能独自创业的。但是,也有许多同学在毕业时没有认清自己的就业方向,没有目的的随意找工作,使之职业生涯刚刚开始,就走入了就业的误区。有的学生的思想仍被传统理念束缚着,在就业时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职业。怎样能在就业的过程中走好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人类具有记忆能力是司空见惯的事,并没有人对此怀疑过.如果说金属也具有记忆能力的话,有些人就会觉得不可思议了.事实上,人类真的发现了拥有记忆能力的金属.这些金属中有些在
期刊
静悟课本例题,汲取丰富营养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发展创新商业模式的主要途径,运营模式则是商业模式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固有的产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对技术的依赖性以及对国家经济发
实验动物环境的控制和管理是提供标准化质量动物的保证[1 ],动物饲养环境从微生物控制角度可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屏障环境)和开放系统[2 ],屏障环境是目前最常用的实验动
苏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专业博览会-首届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于日前在新落成的苏州南亚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首届电博会迎来了来自海内外的250多家IT企业,共设展位70
对于多数可转债发行人而言,转债回售仍是不可承受之重。伴随海运转债(110012.SH)与泰尔转债(128001.SZ)进入回售期,这两只小盘转债或面临回售计数压力。而近期两转债在6月底资金面绷紧之际便企稳走强,多方力量入场博弈期权增厚。  向下修正转股价毕竟受到股东大会及流通股股东的约束,造成的市场形象也不好。因此除了向下修正转股价,过去比较多见的案例还有周期性拉抬二级市场股价来破坏回售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