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活动中如何合理地使用材料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heng_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纸空谈。在教师设计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丰富的材料;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事物,提供不断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是幼儿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的必要前提和关键。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物质材料,并适宜投放、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才能有效支持幼儿的操作活动,维持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下面就谈谈我的体会。
  
  一、丰富的物质材料是开展科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时,常常会根据成人的暗示或个人的喜好、想象等作出结论,而较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难以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科学活动的精髓,也是我国科学教育宏观目标之一。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实践与验证,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反复使用材料,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并表达真实的感受,从小懂得用事实来说话,养成良好的用事实说话的意识与态度。因此丰富的物质材料是开展科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如:小班科学活动“沉浮兄弟”。教师为幼儿准备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熟悉的丰富的物质材料,各种水果。教师先让幼儿来猜想一下哪些水果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水果放在水里会浮起来?然后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幼儿在实际的探索操作中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后进行记录,巩固了幼儿的相关经验。
  
  二、合理提供操作材料,激发幼儿主动获得操作经验。
  
  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能引起他们探索需求,并与尝试教育活动目标相适应的材料,才能使幼儿的科学尝试活动在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幼儿思维的直观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幼儿兴致盎然地一步一步进入科学殿堂。实践探索表明,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一)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原有经验选择并投放材料,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科学教育重在让幼儿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兴趣。活动中教师提供适应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会吸引幼儿去探索,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不同年龄的幼儿由于其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也应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别是材料的数量、摆放的位置等都应有所区别与侧重。材料的数量直接影响幼儿的探索过程,太多的材料使幼儿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太少的材料会直接造成幼儿探索兴趣的减弱;相关材料与主题目标的密切程度,直接影响活动的教学效果;材料摆放位置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集体活动的秩序。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应与主题目标有密切的关系,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触摸过的,能考虑幼儿主体与材料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操作探索,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能动手又动脑,体现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小班幼儿注意力特别容易转移和分散,活动中情绪波动大。材料应尽量不摆放在桌上,因为幼儿经不起玩具的诱惑,会不停地摆弄玩具,造成集体活动秩序的混乱。因为小班幼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还不会与同伴合作玩,他们想独自占有玩具,而且科学活动材料本身对幼儿的吸引力较大,幼儿对材料的乐趣也较浓,对材料在活动中的作用是不能够意识到的,并且小班幼儿总结归纳能力差,年龄小生活经验积累少,材料数量的明显不足,阻碍了小班幼儿的探索热情,更谈不上提炼感性经验了。幼儿对探索活动本身的兴趣就可想而知了。
  (二)根据幼儿感兴趣的方式,科学、合理使用材料,才能维持幼儿的兴趣。
  活动的组织,教师如果只是提供一些桌面的操作材料,幼儿在教师预设的环境中摆弄操作,就不能放开手脚尽情地进行探索,显然这不是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我们知道,爱玩、会玩是幼儿的天性,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正吻合了游戏的特征,是幼儿们喜爱的方式。如:“玩水”这个活动,每个孩子对水都有一种特殊的喜好,教师可直接带幼儿到嬉水池,提供一些幼儿常玩的花花绿绿的玩具,如:沉在水底的小汽车、玻璃球等,有浮在水面的海洋球、彩色积木等,还可提供些彩色塑料小筐、各种形状的纸折的小纸船等,在活动中幼儿们肯定也会发现不同玩具在水中的沉与浮,激起下次探索活动的兴趣与愿望。总之,在科学活动中运用游戏的生动性、趣味性,借助游戏或者幼儿喜欢的操作方式合理调整材料的使用方式,能让幼儿充分地探索、观察。
  (三)投放材料要蕴含科学教育目标。
  一般来讲,面对琳琅满目的操作材料,幼儿可能仅将它们当成一般的玩具,因此并不能保证操作活动的成功和促使幼儿探索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只有围绕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能够激发其操作欲望,并且通过操作确能充分显现、形成一定科学现象的材料,才能使幼儿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启迪。如在科学活动中“巧制装水工具”这一活动中,张老师为幼儿提供了盘子、杯子、调羹、篮子、漏勺、即时贴、橡皮泥、塑料袋、毛巾等材料,并组织幼儿对这些材料进行操作活动,很快幼儿便惊喜地向老师报告了他们的新发现:“即时贴、橡皮泥、塑料袋能帮助漏勺不漏水。由于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都有助于幼儿发现材料的材质,进而向幼儿渗透了物质转化的科学道理,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教育效果。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认识、科学概念的形成,并非一次就能成功的,不妨围绕同一目标,尽可能多地设计各种不同的活动,投放不同的材料,供幼儿操作。
  (四)注重投放材料的层次性。
  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能力弱的幼儿感到困难重重、不知所措,而能力强的幼儿则觉得缺乏挑战性而兴趣索然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层次的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帮助他们在最近发展区内克服困难或进一步学习。如同样是让幼儿尝试不能装水的东西变得能装水的问题,教师给能力不同的幼儿分别提供了不同的材料:即时贴、橡皮泥、塑料袋、毛巾等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这样既满足了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又使他们都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达到教育目标。
  (五)材料要便于幼儿自主操作。
  幼儿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喜欢摆弄、拼拆、移动等,这表明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因此,在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不应是只能看、不能动的摆设品,而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动手操作的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即时贴、橡皮泥、塑料袋、毛巾等材料的提供就达到了这种效果。在活动中我还发现,幼儿面对通过自己的操作能够加以改变或处于“半完成”状态的材料,更能激发尝试的愿望。为此,我经常提供一些来自于幼儿生活的成品与半成品,鼓励幼儿进行科学玩具小制作。
  总之,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在集体活动状态下以分组形式进行的,活动中要遵循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原则,重视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获取经验的过程,尤其要注重激发和维持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这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前提。围绕主题内容、目标,提供每个幼儿或每一组幼儿足够的物质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适宜投放和科学、合理使用材料,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充分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归纳、概括,既能有效维持幼儿的科学兴趣,又能有效促进每个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其他文献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组织,良好的班集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力量源泉,是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摇篮。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面向未来的需要。教育者要把学生看成是改革的主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那种离开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片面地将现成观念、知识、规范灌输给学生的传经教育观
摘 要:贫困生是班级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要做好贫困生工作,可以从身体、心理与活动三方面进行,以促进贫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班级管理更加和谐、顺畅,班主任工作更加全面、规范。  关键词:班主任 班级管理 贫困生 身体 心理 活动    贫困生是班级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工作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对贫困生的工作成败与否,不仅影响贫困生个
我的第一篇完全是自讨苦吃的结果。1993年间月份,部队准备外出徒步野营拉练。听到这一消息后,我早几天就攒足了劲,可连长看我弱不禁风的样子,让我在家留守。我不干,死缠硬磨着连长
学会爱,是做社会人的基础,爱是一种崇高的内心体验,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要从小培养才能形成。绝大多数的孩子是在“四、二一”的家庭中成长,在“独占、独有、独享”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的物质需要:吃、喝、穿等最先得到满足,情感表达:喜、怒、哀、乐等最先得到关注,他们是家中的小太阳、小公主,一切东西都是他们的,他们只知道别人为他们服务,体会不到别人给予的爱,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却不懂主动去关心周围的人和事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教育的殿堂里,用生命燃起了爱之火。她跳动着爱、传递着爱、诉说着爱。“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种心态,善爱则是一种境界。作为教师,爱的形式与内容就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因此,我们要做到能爱,更要追求善爱:要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
意志是影响人们成功的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良好的意志品质应从小培养。调查发现:意志四种品质的水平均可以随儿童年龄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幼儿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达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具有重大价值。尤其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做中学”的科学教育,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做中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教育模式。它要求教师彻底更新教育观念,指导幼儿标新立异,在活动中大胆“放手”,让幼儿主动地探究,激励幼儿善于思考,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追求,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和《纲要》精神一脉相承的,它也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必然选择。因此,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成为我们幼儿园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必须在备课时确立好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语言,提出恰当的学习要求,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1.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起到灵魂作用。
皮亚杰曾经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非常重要。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既可以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又可以提高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运用实物
摘要: 班图拉认为:“人和环境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他们都仅仅是一种潜在的性能。环境的性能只有在特定的行为使之实现之后才能起作用。同样的,人的潜能在未被激发以前,也并不发生作用。”因此,主题环境和幼儿都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该是通过彼此的作用来形成有意义的情境,从而产生互动的效应。主题环境的创设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创设主题环境,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创设主题环境的一些新尝试。  关键词: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