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优化冀中南作物种植结构,本研究以河北省典型地下水漏斗区邢台市为例,基于作物需水SIMETAW模型系统量化1965-2018年冬小麦、春棉花、春玉米、夏谷子、夏大豆和春绿豆等10种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需水量,针对当地不同降水年型和水资源条件以及不同作物的生育期、生长发育特点和前后茬作物的农学特性等构建11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需水及降水耦合度等参数.结果 表明:1)各作物年均生育期需水量表现为春棉花(515.2 mm)>冬小麦(466.6mm)>春玉米(424.9 mm)>春油葵(420.0 mm)>春甘薯(362.1 mm)>春马铃薯(354.2mm)>夏大豆(313.9mm)>夏玉米(298.7mm)>春绿豆(288.1 mm)>夏谷子(217.5 mm).2)各作物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表现为冬播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冬小麦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最大,为329.2mm;夏谷子最低,为82.8 mm.3)传统麦玉一年两熟制周年需水量最大(753.4~780.3mm),相比之下,多样化轮作模式的生育期需水量可显著降低15%~34%,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明显降低9%~32%.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眷玉米-冬小麦-夏谷子、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和春甘薯-冬小麦-夏谷子等两年三熟制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下的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水量和周年需水量均较低.眷绿豆-夏谷子一年两熟模式的年均生育期需水量最低,为504.4 mm,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为286.8 mm.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减缓河北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发展适水种植模式是节水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