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奇观视阈下娱乐类真人秀节目解读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ry_ch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麦克卢汉把媒介理解为“人的延伸”,尼克·史蒂文森则认为“媒介在伸展社区界限的同时,使我们接触到了与我们素昧平生的人们的生活”。身处于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人们生活的真实世界被虚拟化、符号化、奇观化。因此,本文以央视一套节目《舞出我人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媒体奇观理论对节目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体现当下电视娱乐类真人秀节目的媒体奇观现象。
  关键词:媒体奇观;真人秀;《舞出我人生》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010-02
  一、引 言
  当代社会是一个传播技术高度发达、传播媒介高度饱和的全球化了的所谓“由娱乐、信息和消费组成的新的符号世界”。电视娱乐类真人秀节目制造的“媒介奇观”变得更华丽、精致,也更为主动和强势。它以一种势在必得的姿态意欲取得更广泛、更深入、更惊人、更超乎想象的社会震荡效应,它构成了人们无以遁逃的“现实域”与“乌托邦”。
  二、媒体奇观视角下《舞出我人生》节目分析
  《舞出我人生》是由中央电视台与灿星制作共同打造的一档大型公益明星舞蹈真人秀节目。该节目由李咏、王冠及周立波三位共同主持,其中周立波作为梦想观察员与参赛选手互动成为本节目的精彩看点之一。评委阵容则由“舞林总教头”方俊和“灵魂舞者”杨丽萍搭档青年舞蹈家黄豆豆担任,既保证了节目质量又具有极强说服力。《舞出我人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舞林争霸+中国好声音+中国梦想秀”的精华升级版,既有“舞林争霸”中的明星参与,又有中国好声音学员的现场助唱,同时还有草根选手对梦想的追求。该节目融合了当下真人秀节目的所有制作形态。为此,本文从媒体奇观视角出发,从人物奇观、视听奇观、场景奇观及叙事奇观等四方面对《舞出我人生》进行节目解读。
  (一)人物奇观
  对于一档真人秀节目而言,“人”是其节目的核心要素。在这里,参演嘉宾通过节目向观众展现着自己不同于影视作品的另一面,这种状态也更加接近于其生活中的真实表现。节目通过设定相应的情节、场景、规则等要素,使得最后呈现出一幅故事化、戏剧性的画面,从而制造人物奇观。
  1.助梦人之明星奇观。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其言行举止所产生的辐射力不可小觑,在某种程度上更体现出一种文化内涵。在《舞出我人生》节目中明星担任助梦人角色。无论明星是否会跳舞,都要以舞蹈的形式与追梦人组队助其实现梦想。那么,明星在跳舞过程中表现如何?与追梦人之间会发生哪些事情?都成为一个个噱头吸引受众。此外,节目融合了主持界如撒贝宁、李彬、孙小梅;相声界如杨奕;演艺界如陈冲、王姬、王琳、张子健、容祖儿及体育界刘璇等明星加盟,明星阵容强大、包罗各个领域的明星,从而满足各个年龄层次受众的需求。此外,《舞出我人生》节目呈现出的明星奇观现象还体现在明星个性化演绎上。比如周立波、李咏、撒贝宁、李彬、戴军等几大名嘴相聚一堂,个个都能说会道、现场“火药味”十足。周立波作为梦想观察员,在现场更是耍宝不断,不仅大秀舞姿,还频频亮嗓,甚至邀请评委杨丽萍和方俊为其伴舞。在与选手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往往妙语连珠,成为节目的点睛之笔。“元芳”张子健变身007,舞步专业与否还是其次,最大的亮点是“元芳”丰富的脸部表情,被观众戏称为“表情帝”,“戏说乾隆”皇帝郑少秋,“坏人专业户”杨志刚……这些明星纷纷走下“神坛”,在帮助追梦者圆梦的同时也间接为自己圆梦。
  表1 明星奇观特征表
  助梦人 职业 奇观特征
  撒贝宁 主持人 当红主持人,与章子怡传绯闻
  张子健 演员 网络红人“元芳,你怎么看?”的现实版真人
  瞿颖 模特 集演员、歌手、主持人于一体的综合艺人
  郑少秋 演员 《戏说乾隆》饰演皇帝一角色,深入人心
  唐艺昕 演员 《甄嬛传》《西游降魔篇》等热播剧的演员
  王琳 演员 饰演彪悍泼辣的“雪姨”一角色
  杨议 相声演员 没有舞蹈根底的中年相声演员
  2.追梦人之草根奇观。随着传播技术的高速发达,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其凭借互动性和广泛的大众参与性,模糊了传统媒介传播者、接受者以及把关人的概念,受众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甚至是内容制造者,新媒体背景下的平民主义文化范式日益强大。在此背景下,平民文化所产生的“平民性”受到电视媒体的青睐,电视媒体抓住草根阶层,为受众呈现一场“草根奇观”。《舞出我人生》为参赛选手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追逐梦想的舞台,参赛选手被称为“追梦人”。一方面,从追梦人的社会角色构成角度,有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一岁女儿并丧失双腿的坚强舞者廖智,有坚持舞蹈梦想的“富二代”舞者沈昕睿、有聋哑弃儿、反串舞者、厨师、280斤的肥胖者、13岁的小朋友、司机、农民工……《舞出我人生》将当下草根的各个阶层人员聚合在一起,从社会角色构成上便呈现出“草根奇观”现象。另一方面,从真人秀节目纪实性手法角度,《舞出我人生》展现拍摄过程中的细节、事件的进展过程,呈现人物的情感、性格,直观形象地展示出一种“真实感”,《舞出我人生》将这些真人秀故事穿插在节目中,也间接体现“草根奇观”。
  表2 草根奇观特征表
  追梦人 职业 奇观特征
  张白羽 服装店老板 2010广州亚运会国标舞冠军
  韩艺博 专业舞者 有一个自闭症的姐姐,要用舞蹈撑起整个家
  沈昕睿 专业舞者 标签化“富二代”,父母要求其子承父业
  卢启迪 舞蹈老师 来自一个小县城280斤的胖子
  廖智 残疾舞者 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女儿,失去自己的双腿
  辣妈宝贝 农村妇女 8位来自农村的妇女,其中年龄最大的为村长51岁
  袁野 专业舞者 反串舞者只求生存,只求父亲认可自己   黄腾 农民工 标签化“农民工”,模仿迈克尔杰克逊,有自闭倾向
  (二)视听奇观
  电视是一种将视觉和听觉融合起来的视听媒介。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与前面时代相区别的世界图像时代。[1]”处于当下激烈竞争的媒介环境之下,电视媒介更应该发挥其主体优势,将视觉化叙事类型成为主导型的叙事类型。因此,为打造一场视觉盛宴,《舞出我人生》节目对于舞台空间的调配、现场灯光道具的借用、真人秀人物的行为神态、节目后期剪辑合成等各个环节都追求完美的现场效果。比如在梦想观察员周立波的舞台设计上,便用一个个象征希望与梦想的树状灯光组成,在6月2日征战全国十强席位的节目现场,追梦人廖智坐在轮椅上与助梦人杨志刚完成了舞蹈“怒放的生命”,配合好声音学员黄勇的演唱,进而营造听觉奇观,以及轮椅产生的视觉奇观,此外,《舞出我人生》的舞台还上演了一场求婚仪式,周立波担任证婚人,在大家努力撮合及见证下,促成了追梦人袁野父母婚姻的复合,更是视觉奇观的又一立证。
  (三)场景奇观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电视这一大众传媒担任了传播符号意义的重要载体。[2]”运用舞台现场摆放的道具、营造氛围的背景音效、变幻多样的舞美灯光、台下观众与台上演员的交流互动等多种多样的特殊符号语言,《舞出我人生》节目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场景奇观。
  从《舞出我人生》的舞台布置上,可以分为六个区域,分别为舞台音乐伴奏区、好声音学员演唱区、追梦人与助梦人舞蹈表演区,这三个区处于舞台之内,此外,还有评委区、梦想观察员互动区以及观众区,这三个区位于舞台之外,共同营造出异常强大的气场。此外,从选手舞蹈展示上,选手会借助一些道具,如旅行箱、自行车、时钟、鲜花等提高舞蹈的表现力,使观众一方面感受参演选手们的真挚表演,另一方面透过表演更加了解他们的性格、情感、境遇等,在这些道具的陪衬下,整个现场氛围热烈。
  (四)叙事奇观
  对于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目,运用什么样的叙事语言和叙事内容关乎节目的成败。往往具有戏剧冲突性、悬念性的故事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起到良好的叙事效果。
  《舞出我人生》比赛规则为舞者获得两位或两位以上评委的Yes即能得到专业票,舞者获得99位大众评审半数以上的投票即能获得观众票。两票皆得的组合顺利晋级,获得1票的组合暂时待定,获得0票的组合将被直接淘汰。整个过程历经4个环节,专业评委及大众评审的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比赛结果,比赛过程跌宕起伏。
  具体展开,从叙事内容角度,由人物、行动和事件构成,将《舞出我人生》作为叙事文本来研究,人物包括六种类型:追梦人,助梦人,演唱嘉宾,点评嘉宾、主持人和现场观众。虽然其背后所代表的具体角色各异,但是对于《舞出我人生》节目而言都是叙事主体。此外,追梦人、助梦人及梦想观察员周立波是《舞出我人生》的主要叙事元素,他们的行动及所呈现的事件构成了整体叙事奇观。波兹曼认为,“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它“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娱乐化的运作,使得电视媒介能够有效的吸引受众注意力,提高收视率,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电视节目处在一种娱乐化、商业化的叙事语境当中,在这种语境之下呈现叙事奇观。
  三、结 语
  “新技术将迫使电视、电信、电脑、电子消费品、出版和信息服务融合成一个单独的互动式信息工业。[3]”新技术还将不断推动着由信息、娱乐与消费构成的现代社会朝着全球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媒体奇观正在成为人类新的表达方式和沟通场域,媒体与人都被更深入的镶入媒体奇观中去一一置身于无一种以遁逃的、奇观化的生存境遇之中。作为“媒体奇观”一语的提出者,凯尔纳指出他的这本专著不是对媒体文化奇观的全面批判,而是将他们作为时代的符号运用批判理论来解析政治和历史兴衰、揭示人类新的经历和变化以求更深入地理解当代政更全面的把握既存的社会现实和新的文化趋向。因此,对于媒介奇观视域下娱乐类真人秀节目的解读,我们也应该运用“诊断式批评的文化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全面客观地解读。
  参考文献:
  [1] 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 常燕霞.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13.
  [3] (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2014年4月“全国首届认知传播研究高峰论坛暨认知传播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的成功召开,开启了建构认知传播学新学科的新纪元,使认知传播学成为新兴的融合学科受到广泛关注。认知科学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带头学科之一,融合传播学科,探索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及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兴媒体的发展思路和研究视野,同时运用到教育领域被深入研究,这极大地拓展了传播学的研究路径。本期“传媒大讲坛”首先特邀中国传
期刊
摘 要:大学的开放性让杂乱的文化形态在校园里生存,为了校园文化环境的纯洁性,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建设的内容之一,肩负着弘扬主流文化和健康的价值观的重任。在时代潮流不断变化,网络交流日益便捷,旧式校园文化活动单一老套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文化建设弥补青年亚文化的缺陷,如何创新文化育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探索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方法,成为新时期高校建设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育人;青年
期刊
摘 要:以对兼职机构和兼职大学生的调查数据为依据,从四个部分考察兼职机构的信息流通和发展现状:基本信息部分、中介传达信息部分、大学生反馈及辨识信息部分和对中介整体认知部分,并从“中介性传播”的角度分析其良性发展途径。  关键词:中介性传播;中介机构;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1-0155-02  中介性社会组织早在18世纪就已在西方
期刊
摘 要:微博具有天然的“亚文化”环境,这对微博信息传播有一定的影响。社会认同理论是研究社会群体间关系的重要理论,是有关个体在社会中定义自己、判断自己与群体的关系、从而做出行为选择的理论。人们通过社会分类、比较、认同和积极区分实现社会认同,而微博中,用户围观信息、转发信息、发布信息由分别对应了社会认同的基本过程。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微博中用户的信息传播行为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亚文
期刊
摘 要:新闻报道引起法律诉讼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新闻有失准确、客观与公正,而要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准确、客观与公正,新闻来源是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新闻来源,对于防范新闻失误至关重要。本文以1998年《羊城体育》与陆俊的名誉诉讼案为例,阐述如何在新闻来源关上做好把关工作来确保新闻的准确、客观与公正,避免陷入法律纠纷的漩涡。  关键词:新闻来源;新闻报道;法律纠纷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五四时期到建国后三十年到新时期再到新世纪数字化时代这四个时期大众媒介的变化发展为视角,探析了媒介形式、主导群体及媒介功能的转变,媒介的主导群体由社会精英阶层变为大众,媒介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由想象到形象塑造到参与建构再到全球建构并解构,力图从这一转变发展中把握大众媒介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  关键词:大众传媒;现代性;报刊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
期刊
摘 要: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批评理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主要是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从性别权利机构切入,重点研究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女性电视节目,着重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这些节目进行思考和评价,并希望对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研究有一些启示。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政治;女性电视节目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期刊
摘 要:在全党上下都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和思想如何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核心关切相一致,如何才能真正起到舆论监督作用,完全取决于媒体能否正确地使用传播权和话语权。只有走群众路线,关注群众核心关切,努力接地气,赢得公众的情感,新闻价值和报道思想才能得以实现。本文从六方面对作品进行了剖析,探析该作在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以及落实“八项规定”和反对“四风”方面的现实意义。  
期刊
摘 要:就公益广告领域而言,近年来最重要的发展莫过于“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活动的推出。在公益广告民族化方面,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此次公益广告活动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就在于大量使用中国元素,具体包括了版画、漫画、年画、农民画等形式。西安地区在公益广告宣传中还应注意结合西安特点,借鉴西安地区的各种富于地域特征的形式开展宣传。从内容看,也有必要在认真研究相关区域社会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
期刊
摘 要:美国的电视节目种类繁多,主要由情节系列剧、情景喜剧、微型连续剧(电视电影)、日间肥皂剧四种电视剧形态构成的虚构类节目与纪实类(新闻和真人秀节目)是美国电视节目的两大支柱[1],尤其是近年来的情节系列剧,正以越来越考究的艺术品位,越来越奔放的自由创意,渐渐超越了之前经典辈出、风光无限的情景喜剧,为人们拓展了一片广阔的视野。本文以美国情节系列剧《行尸走肉》第四季中1~10集为例,从影像叙事的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