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地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农业教学中现在的教学一般就是照本宣科,以通过农业的部门、农业发展条件等课本上的条条框框来进行教学。有的时候显得逻辑比较凌乱,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普遍不高。有时候在教学方法、教学的重点问题方面还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我觉得根源就在于我们对于很多教材没有进行整合,对于一些地理素材的归纳融合也不够,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我们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够,现在将我的做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知道农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的经验是先出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图片,了解北方地区在我国的位置,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找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告诉学生地理位置决定了地理环境。“北方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北方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通过可以进一步通过北方地区的图片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北方地区的范围和位置——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通过地图让学生进一步知道主要地形区和山脉,还有周围的边缘海。我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地图是地理的语言。通过地图重点应该让学生记住渤海、黄海的位置,以及太行山、大興安岭等的位置和走向等。地理位置决定了自然环境,知道了地理位置,就可以为我们下一步展开自然环境与农业教学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概况
我们分析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在初中阶段主要分析的就是地形和气候,很多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存在困难,有的地理老师在处理的时候也感到无从下手,我在教学中在该部分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开展的。
(1)自然环境概况——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之间以太行山脉为界,让学生知道黄土高原属于北方地区。气候:北方地区大部分位于暖温带和中温带,漠河附近位于寒温带,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暖温带, 东北平原大部分属于中温带,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东北的东部,主要是三江平原地区,还有山东的东部沿海地区属于湿润地区,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原来学过的一些知识,例如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温度带的划分、干湿区的划分等。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逐渐体会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我能够”的狮子,主动追捕猎物,而不是“你应该”的骆驼,被驼人驱赶而行。很多学生喜欢从地图上找到课本上的知识,应该鼓励他们多看图,多进行知识结合。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体现学生为主体,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农业活动概况:北方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土壤肥沃,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黄土地都是土壤肥沃,利用耕作。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经济作物有大豆、棉花、甜菜、花生等。华北的暖温带地区水果比较丰富。
二、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探讨
农业的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我觉得影响首先正确理解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下面就我的一些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1)农业活动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在总结农业活动发展的条件的时候,要注意先考虑自然环境,例如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总结发展的条件的时候,可以从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两个方面来进行总结,有利条件主要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雨热同期,耕地集中连片等等。不利条件有:首先是气候,气候特点决定了该地区旱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是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特别是春季升温快,蒸发旺,干旱严重影响春季播种,因此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另外本区降水的不稳定性使得多雨季节无雨的现象时有发生。华北地区的春旱是影响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应该让学生知道春寒的原因——气温回升快,降水少,此时正值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田需水量大。再次可以补充一下春旱,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春旱是春季出现的干旱。在我国不同地区,春旱发生的月份和特征有一定差异。黄土高原发生在4-5月,华北地区发生在3—5月。春季是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农作物得不到及时浇灌,就会受灾减产。
(2)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农作物的种类和耕作制度也有差异,例如在东北的寒温带和中温带地区,农作物以玉米、甜菜、春小麦为主,只能一年一熟。华北地区和东北平原的暖温带地区,农作物以冬小麦、花生、棉花等为主,可以两年三熟,少部分地区甚至可以一年两熟。
我们知道农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的经验是先出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图片,了解北方地区在我国的位置,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找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告诉学生地理位置决定了地理环境。“北方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对北方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通过可以进一步通过北方地区的图片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北方地区的范围和位置——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通过地图让学生进一步知道主要地形区和山脉,还有周围的边缘海。我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地图是地理的语言。通过地图重点应该让学生记住渤海、黄海的位置,以及太行山、大興安岭等的位置和走向等。地理位置决定了自然环境,知道了地理位置,就可以为我们下一步展开自然环境与农业教学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概况
我们分析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在初中阶段主要分析的就是地形和气候,很多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存在困难,有的地理老师在处理的时候也感到无从下手,我在教学中在该部分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开展的。
(1)自然环境概况——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之间以太行山脉为界,让学生知道黄土高原属于北方地区。气候:北方地区大部分位于暖温带和中温带,漠河附近位于寒温带,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暖温带, 东北平原大部分属于中温带,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东北的东部,主要是三江平原地区,还有山东的东部沿海地区属于湿润地区,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原来学过的一些知识,例如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温度带的划分、干湿区的划分等。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逐渐体会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我能够”的狮子,主动追捕猎物,而不是“你应该”的骆驼,被驼人驱赶而行。很多学生喜欢从地图上找到课本上的知识,应该鼓励他们多看图,多进行知识结合。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体现学生为主体,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农业活动概况:北方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土壤肥沃,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黄土地都是土壤肥沃,利用耕作。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经济作物有大豆、棉花、甜菜、花生等。华北的暖温带地区水果比较丰富。
二、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探讨
农业的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我觉得影响首先正确理解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下面就我的一些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1)农业活动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在总结农业活动发展的条件的时候,要注意先考虑自然环境,例如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总结发展的条件的时候,可以从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两个方面来进行总结,有利条件主要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雨热同期,耕地集中连片等等。不利条件有:首先是气候,气候特点决定了该地区旱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是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特别是春季升温快,蒸发旺,干旱严重影响春季播种,因此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另外本区降水的不稳定性使得多雨季节无雨的现象时有发生。华北地区的春旱是影响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应该让学生知道春寒的原因——气温回升快,降水少,此时正值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田需水量大。再次可以补充一下春旱,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春旱是春季出现的干旱。在我国不同地区,春旱发生的月份和特征有一定差异。黄土高原发生在4-5月,华北地区发生在3—5月。春季是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农作物得不到及时浇灌,就会受灾减产。
(2)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农作物的种类和耕作制度也有差异,例如在东北的寒温带和中温带地区,农作物以玉米、甜菜、春小麦为主,只能一年一熟。华北地区和东北平原的暖温带地区,农作物以冬小麦、花生、棉花等为主,可以两年三熟,少部分地区甚至可以一年两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