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皮肤助士兵隐身 透露人机融合新理念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ry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隐形技术,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威尔斯的小说《隐形人》中格里芬服用了隐形药剂之后实现了隐形,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中罗慕伦人的隐形装置能够隐藏一艘太空飞船,畅销小说《哈利·波特》中的哈利·波特常常穿着“隐身斗篷”溜出魔法学校。随着人们对隐形技术研究的深入,这一最初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神奇技术在今天已成为现实。
  日前,一篇有关韩国首尔国立大学Seung Hwan Ko教授团队研究人员的隐形人造皮肤研究的报告引发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报告称:“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种在多光谱下都无法察觉的皮肤,能够仅通过一种灵活的双功能装置(主动冷却和加热)来进行简单的温度控制,就能让人类皮肤在红外和可见光谱中均能主动融入背景环境。”隐形人造皮肤可以根据士兵执行任务时所处的环境进行伪装,这不禁让人思考,隐形人造皮肤能否让战场隐身梦想成真。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回到原点,看看隐身是如何实现的。隐形技术又被称为隐身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从传统的原理来看,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或作战人员等战场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地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或使敌方探测系统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距离缩短的综合性防御技术。从技术角度看,要实现隐身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打造贴近自然的保护色,如变色龙能够迅速改变自己的肤色,用来伪装自己或与其他变色龙交流,受此启发,人们发明了迷彩服,从而达到保护士兵的目的。二是减少物体的反射信号,如F-117“夜鹰”隐形战术轰炸机的机身被设计为折面结构,使得入射的电磁波信号无法原路返回,雷达接收不到反射信号,就无法探测飞机的信息,从而实现了飞机的隐身。三是通过光学性质变换的特殊材料来实现隐身,如2012年底,加拿大超隐形生物科技公司宣称已研制成功新型的量子隐形材料——量子隐形伪装面料,可通过弯曲周围光线达到隐形效果。隐形人造皮肤属于第三种,借助可见光模式和红外隐形模式,使得“皮肤”与环境匹配,从而实现真正的隐身。具体而言,隐形人造皮肤的自身结构根据变换光学的方法精心被设计成一种贴片,这种贴片是可弯曲的,并符合皮肤的各种弯曲率,因此可以作为可穿戴设备进行佩戴。根据研究人员的演示,“在难以察觉的人造皮肤中,单個像素会迅速适应背景环境,而且隐身准确率极高”。
  同时,在现代战争高度智能化的大背景下,虽然防护装甲和智能化作战大大提升了战场生存率,但军人在作战时难免会遭遇各种身体创伤,特别是陆军受伤比例更是一直居高不下。士兵在前线作战时,若让他们在面对危险时能像科幻电影中服用隐形药剂那样实现隐身,让敌方攻击时发现不了目标,则能大大降低伤亡率。隐形人造皮肤的出现使这一难题有了完美解决的可能。它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在两种模式(可见光模式和红外隐形模式)之间切换,在不妨碍士兵正常工作的基础之上,还兼具防御、隐身等功能,并可根据战场需要增加一些特殊功能,如该韩国研究团队目前正在解决的北极、沙漠等极端环境下的技术问题。这些功能的实现将有望帮助开发下一代柔性隐蔽军用可穿戴设备,从而有助于在未来数字化战场上,增强单兵的信息感知、信息传递及信息处理能力,从而使作战指挥更加顺畅,人机协同更加紧密。就如同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预见的那样:“未来数字化服装的质料可能是有计算能力的灯芯绒、有记忆能力的平纹细纱布,人们不必再携带手提电脑,而是变为把电脑穿在身上。”
  韩国研究团队已经对这种隐形人造皮肤进行了多次实战模拟测试,模拟测试中,穿戴“皮肤”的士兵在不同颜色和温度背景下进行移动,完美融入了测试环境。测试结果显示,隐身人造皮肤的隐身准确率非常高。甚至,研发团队还针对丛林作战场景需求,安排受试者在脸部贴上“皮肤”进行演示,测试效果同样非常出色,以至于看上去好像脸上有一个空洞。但尽管如此,隐形人造皮肤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在战场环境与虚拟现实融合技术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发展障碍,距离完全走向实战战场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同时,隐形人造皮肤出现的背后所体现的人机融合理念亦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其他文献
摘要:在园林建筑中,中国古典园林始终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园林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其中的美学成分不在少数。传统的园林美学集成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典美学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等多个方面的特色,这些特色给园林建筑带来了不一样的景致。本文主要是研究传统园林美学在现代建筑景观中的运用,并结合传统园林美学特色和现代建筑景观特色,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园林建筑;传统美学;现代建筑  中国的美学思想历
期刊
1月11日,据国外媒体报道,北美纳赫兹引力波天文台(NANOGrav)宣称,其发现了一个可能来源于低频引力波的信号特征,如果被证实,这将是引力波天文学的又一大里程碑。  NANOGrav发现的信号来自遥远的脉冲星。这些脉冲星是快速旋转的致密天体,它的两极发出的光束犹如宇宙中的灯塔一般掠过地球。研究人员利用射电望远镜收集了可能由引力波产生的信号数据。  “这个消息非常令人兴奋,但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
期刊
摘要:处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为能有效保障环境,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取举措,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是保护环境的重要工作,为能有效提升环境监测的质量水平,做好基础性的工作显得比较重要。环境保护工作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各方面的支持手段应用加强重视,通过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为环保工作顺利实施打下基础,才能推进各项环保工作的落实,通过就环保工作中监测工作的现状以及监测作用发挥的探究,以及监测产生的影响分析,能为具体
期刊
日前,英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种“巨大黑洞”(stupendously large black holes),比位于星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SMBHs)还要大。如能证实,将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强大的宇宙学研究工具,加深人们对暗物质以及早期宇宙的理解。  现有观点普遍认为,超大质量黑洞在宿主星系内形成,通过吞食周围恒星和气体,或与其他黑洞合并而不断长大。它们的质量介于太阳质量的
期刊
未来宇航员如何从火星返回地球?最新研究显示,他们可以利用火星上的甲烷制造火箭燃料。目前,研究人员已设计一种最新方法制造以甲烷为基础的火箭燃料,他们希望该燃料能使火星返程地球变得切实可行,据悉,该观点之前是由埃隆·马斯克和SpaceX公司的工程师们提出的,他们考虑如何利用火星冰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产生甲烷中的碳、氢分子。所以,从理论上讲未来宇航员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将火星上的冰和二氧化碳等物质转化为返回地
期刊
摘要:随着顺北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持续推进,不断研发、改进、优选提速工具,优化提速方案,攻克提速技术瓶颈,顺北区块提速提效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指标。但顺北区块在石炭系以浅地层,依然存在诸多技术难题,导致施工周期长,钻井成本高,严重制约提速提效。为加快顺北区块勘探开发进度,加快产能建设,深入开展本课题的专项研究,从钻头螺杆优选、钻井液性能优化、钻井参数强化、防泥包技术措施制定等方面,形成一套石炭系以浅地层钻
期刊
“要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与风险控制入手,改革机制体制,加速发展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新塑料经济模式。”2020年12月28日,在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发布会上,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曹淑艳如是说。  多年来,以塑料为代表的“白色污染”问题,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实现塑料制品可替代、可降解,成为科研和产业重点关注的方向。  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支持下,曹淑艳团队编
期刊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本“隼鸟2号”飞船最近勘测“龙宫(Ryugu)”小行星上的岩石时,发现其表面的岩石在聚集形成小行星之前,似乎已失去大部分水分。  2020年12月,隼鸟2号飞船从龙宫小行星表面采集到岩石样本,虽然科学家刚开始对这些样本进行分析,但现已获得重大发现,他们使用来自飞船其他仪器获得的勘测数据,进一步揭晓这颗神秘小行星的历史。  在这项最新研究报告里,研究人员解释了为什么龙宫小行星不像其
期刊
水文地质问题属于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关键环节,影响到工程建设的顺利进展以及工程的使用质量。若在工程项目后期发生水文地质问题,将极大影响到工程项目的经济利益,也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为此,在工程地质勘察环节中必须重视水文地质问题,了解相关危害性,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本文首先论述了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以及开展水文地质勘察的价值所在,然后介绍了水文地质问题可能带来的危害,最后提出相关防范措施,以期为
期刊
摘要: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大房身地区属辽东低山丘陵区,区内元古界辽河群里尔峪组(Ptlhlr)中,为岩浆岩型矿床。区域内广泛出露二长花岗岩岩脉,区内长石矿体产于伟晶岩脉中,由于混合岩化作用,使深部岩石重熔而产生富含水和其他挥发分的伟晶岩岩浆,侵入仍处于固体状态的变质岩基体中使其重结晶而形成伟晶岩。  关键词:伟晶岩脉;混合岩化;岩石重熔;伟晶岩  1 行政区划分及自然地理  矿区位于岫岩县北约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