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2015年7月入职齐鲁书社,两个月后在电脑上敲出了第一篇本版书的书评《通俗其外,独到其里——〈战国派儿〉读后》,此后的书评创作一发不可收。截止2020年夏,我至少已經完成初稿的书评共有40篇。应该说,目前我的书评工作已经达到了初级目标。
既然达到了初级目标,那就说明还有更高目标。没错,更高的目标,也是终极目标,是凭我个人书评工作的努力,挽回齐鲁书社因事业改企业而损失的社会影响力。要实现这个更高的目标,需要一个硬前提——新写的书评必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敷衍工作,至少是“这篇书评我已经全身心投入了”,绝不能勉强。因此,包括《魏晋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走向生活儒学》在内的11本新书,可能还会包括正在寻找突破口的《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虽然有兴趣,但最终都选择了弃权,因为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纵然日后给我一个“专家”的称号,但我(或任何负责任的出版人个人)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决定了我不可能在书评创作上成为“打不死的小强”。哪有什么“全才”?“全才”这个词只在相对意义上是成立的:能评论新创刊的《水浒学刊》、能评论包销书《做好学生引路人》、能评论精心打磨的主题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70个世界第一》、能评论《成语接龙大闯关》、能评论《王安石的政治足迹》《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谈领导力》《唐代诗人的齐鲁文化情结》……这已经让同事们敬佩不已了,还要怎样“全面”?作为历史学本科生,只是对文学博士的毕业论文升级而成的《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有点兴趣,领导和同事没有硬派给我评论这本书的任务,如果写不出书评,也要接受指责吗?最近好不容易有了点思路,但前提是要把文学家海明威和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放在一起,研究两次大战对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影响,这是我要评论这本书唯一能走得通的路;如果认为把新书作者没有研究的布洛赫跟海明威比照研究,超出了图书内容本身,不是严谨的书评,那我只能弃权。说句极端的话:就算不按套路写出书评就开除我,我也认——我没有专攻外国文学经历和博士学位这一“金刚钻”,焉能揽得了这份“瓷器活儿”?再透露一点内幕:至少创作完初稿甚至已经发表的书评中,只有《战国派儿》《大宋状元》《老舍点戏》《大唐状元》《70年70个世界第一》5本新书的书评是有社领导的要求,其余的都是自己揽的差事;不仅揽活儿,还在类似《村学集》和“管子通论丛书”等图书(也包括《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的书评创作时,都是为了能够把书评的压力转化为动力,才屡屡宣称是“责编哀求”而交付的任务。换句话说,这些书评要是完不成,责编也不会苛责我,毕竟连责编都没想到有人会对这本书有兴趣。
与研究海明威的这本博士论文相似的,还包括我社将要出版的《诗词红楼》。这本书还没出,我已经彻底弃权。为什么?主要有3个方面因素:第一,我读《红楼梦》很浅,也没有通读,甚至只停留在“了解”的层次;第二,这是央视《百家讲坛》的同名书,节目看完就觉着太专业,更不要说新书了;第三,自己揽活儿评论了《爱上语文》——齐鲁书社第一本《百家讲坛》同名书,自我感觉和作者都认为挺好,可面对30000册印数、作者提出2019年内10000册销量要求和在开卷系统只有3000来册销量的残酷现实,我如果强行去写《诗词红楼》的书评但文章质量不行,今后还会有《百家讲坛》主讲人来我社出书吗?这也就是那句成语“宁缺毋滥”的道理。
其实,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我入职以来齐鲁书社费力打造的好书,只有《极简中国史》《成语接龙大闯关》销量破万?为什么《老舍点戏》《经典启蒙》《中国赏石美学》等书最多也就6000册?我连续2年在年度工作总结中自省,认为我社图书销量不行至少能跟我的书评有一定关联,想让社领导痛快地批我一通,可是贺伟老师、刘强老师都在强调现在的社会风气和齐鲁书社日益下滑的社会影响力是营销销量的核心因素,都在为我辩护;社领导对我年度报告的悔过,也认为是太苛责自己,因此至今没有批评过我的书评工作。如今还有人让我准备创作《诗词红楼》的书评,可万一质量不过关,岂不会让齐鲁书社影响力更加下降?这样的事能做吗?一旦做了这样的事情,我不更加亏心吗?接连2年的工作反省,已经让我背上了思想包袱,《爱上语文》的书评和销量又雪上加霜。因此我想问一句:劝我写《诗词红楼》书评的人,还有没有一点儿同情心?
做封面设计,责编会告诉美编应该突出什么内容,至少呈现出来的是图案而不是逻辑文字,老美编也会传授经验;干责编审稿子,不仅有老编辑传授经验,手头还会有编辑手册,知道编辑审稿该注意什么细节;可是写书评的我有什么?除了兴趣、知识、时间和热情,我一无所有!平级的同事都有一堆要责编的书稿,社领导顶多是给已经完成的书评初稿把把关:我这52个月的书评一路走来,就像是在“挑滑车”一样!
从写书评到现在,心中一直有一点儿激愤之言,现在该说说了。评论家群体和作家群体相比,本来就小众;而在评论家群体中,影视、艺术、文学三类评论家往少了算,在评论家里面占据85%的比例——换句话说,留给历史、哲学、数学等领域的评论家席位不到15%,这样的发展是畸形的,因为人们读书不只是为了消遣,更重要的是求知。正如胡乔木在1984年6月19日发表的《请多读书》一文所说的:“我们要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掌握现代的科学和技术,要养成高度民主、高度法治的习惯,要树立对社会主义远大前途的信念,就不能不依靠许多有益的专著。可惜还有许多青年只满足于看小说、看电影电视……”因此我想恳求部分文学评论家换换口味——支援一下历史、哲学、数学等领域的评论,好吗?
记得赵文瑄主演的《孙中山》宋耀如对孙中山讲了这样一句话:先行者总是孤独的。所以,长期以来——至少有18年了,面对孤独,我更多的是享受,没怎么抱怨过公平不公平;于是当我要在社里挑起书评大梁的时候,是无条件答应而且是乐意接受的。可是,人心都是肉长的,长期孤独的压力日积月累,早晚会有喷发的时刻,上面的文字就可以看成是我长期孤独的集中喷发。
最后解释一下这篇随笔的标题吧:小时候收集“小浣熊”的水浒卡,在这些水浒卡里,我最佩服的梁山好汉林冲所用的兵器被定名为“寒星冷月枪”;这篇短文最初是自言自语的总结,文人的自言自语就好比林冲一个人舞了一段枪花。两者综合一下,本文岂不正是“寒星冷月枪花语”
作者简介:王皓淼(1987-),2015 年7月入职齐鲁书社,2017年2月获得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的“山东全民阅读主题征文”一等奖,同年7月起专职文教类图书的宣传推广。当前主要研究方向:图书宣传的理论与实践、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企业文化建设。
既然达到了初级目标,那就说明还有更高目标。没错,更高的目标,也是终极目标,是凭我个人书评工作的努力,挽回齐鲁书社因事业改企业而损失的社会影响力。要实现这个更高的目标,需要一个硬前提——新写的书评必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敷衍工作,至少是“这篇书评我已经全身心投入了”,绝不能勉强。因此,包括《魏晋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走向生活儒学》在内的11本新书,可能还会包括正在寻找突破口的《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虽然有兴趣,但最终都选择了弃权,因为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纵然日后给我一个“专家”的称号,但我(或任何负责任的出版人个人)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决定了我不可能在书评创作上成为“打不死的小强”。哪有什么“全才”?“全才”这个词只在相对意义上是成立的:能评论新创刊的《水浒学刊》、能评论包销书《做好学生引路人》、能评论精心打磨的主题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70个世界第一》、能评论《成语接龙大闯关》、能评论《王安石的政治足迹》《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谈领导力》《唐代诗人的齐鲁文化情结》……这已经让同事们敬佩不已了,还要怎样“全面”?作为历史学本科生,只是对文学博士的毕业论文升级而成的《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有点兴趣,领导和同事没有硬派给我评论这本书的任务,如果写不出书评,也要接受指责吗?最近好不容易有了点思路,但前提是要把文学家海明威和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放在一起,研究两次大战对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影响,这是我要评论这本书唯一能走得通的路;如果认为把新书作者没有研究的布洛赫跟海明威比照研究,超出了图书内容本身,不是严谨的书评,那我只能弃权。说句极端的话:就算不按套路写出书评就开除我,我也认——我没有专攻外国文学经历和博士学位这一“金刚钻”,焉能揽得了这份“瓷器活儿”?再透露一点内幕:至少创作完初稿甚至已经发表的书评中,只有《战国派儿》《大宋状元》《老舍点戏》《大唐状元》《70年70个世界第一》5本新书的书评是有社领导的要求,其余的都是自己揽的差事;不仅揽活儿,还在类似《村学集》和“管子通论丛书”等图书(也包括《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的书评创作时,都是为了能够把书评的压力转化为动力,才屡屡宣称是“责编哀求”而交付的任务。换句话说,这些书评要是完不成,责编也不会苛责我,毕竟连责编都没想到有人会对这本书有兴趣。
与研究海明威的这本博士论文相似的,还包括我社将要出版的《诗词红楼》。这本书还没出,我已经彻底弃权。为什么?主要有3个方面因素:第一,我读《红楼梦》很浅,也没有通读,甚至只停留在“了解”的层次;第二,这是央视《百家讲坛》的同名书,节目看完就觉着太专业,更不要说新书了;第三,自己揽活儿评论了《爱上语文》——齐鲁书社第一本《百家讲坛》同名书,自我感觉和作者都认为挺好,可面对30000册印数、作者提出2019年内10000册销量要求和在开卷系统只有3000来册销量的残酷现实,我如果强行去写《诗词红楼》的书评但文章质量不行,今后还会有《百家讲坛》主讲人来我社出书吗?这也就是那句成语“宁缺毋滥”的道理。
其实,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我入职以来齐鲁书社费力打造的好书,只有《极简中国史》《成语接龙大闯关》销量破万?为什么《老舍点戏》《经典启蒙》《中国赏石美学》等书最多也就6000册?我连续2年在年度工作总结中自省,认为我社图书销量不行至少能跟我的书评有一定关联,想让社领导痛快地批我一通,可是贺伟老师、刘强老师都在强调现在的社会风气和齐鲁书社日益下滑的社会影响力是营销销量的核心因素,都在为我辩护;社领导对我年度报告的悔过,也认为是太苛责自己,因此至今没有批评过我的书评工作。如今还有人让我准备创作《诗词红楼》的书评,可万一质量不过关,岂不会让齐鲁书社影响力更加下降?这样的事能做吗?一旦做了这样的事情,我不更加亏心吗?接连2年的工作反省,已经让我背上了思想包袱,《爱上语文》的书评和销量又雪上加霜。因此我想问一句:劝我写《诗词红楼》书评的人,还有没有一点儿同情心?
做封面设计,责编会告诉美编应该突出什么内容,至少呈现出来的是图案而不是逻辑文字,老美编也会传授经验;干责编审稿子,不仅有老编辑传授经验,手头还会有编辑手册,知道编辑审稿该注意什么细节;可是写书评的我有什么?除了兴趣、知识、时间和热情,我一无所有!平级的同事都有一堆要责编的书稿,社领导顶多是给已经完成的书评初稿把把关:我这52个月的书评一路走来,就像是在“挑滑车”一样!
从写书评到现在,心中一直有一点儿激愤之言,现在该说说了。评论家群体和作家群体相比,本来就小众;而在评论家群体中,影视、艺术、文学三类评论家往少了算,在评论家里面占据85%的比例——换句话说,留给历史、哲学、数学等领域的评论家席位不到15%,这样的发展是畸形的,因为人们读书不只是为了消遣,更重要的是求知。正如胡乔木在1984年6月19日发表的《请多读书》一文所说的:“我们要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掌握现代的科学和技术,要养成高度民主、高度法治的习惯,要树立对社会主义远大前途的信念,就不能不依靠许多有益的专著。可惜还有许多青年只满足于看小说、看电影电视……”因此我想恳求部分文学评论家换换口味——支援一下历史、哲学、数学等领域的评论,好吗?
记得赵文瑄主演的《孙中山》宋耀如对孙中山讲了这样一句话:先行者总是孤独的。所以,长期以来——至少有18年了,面对孤独,我更多的是享受,没怎么抱怨过公平不公平;于是当我要在社里挑起书评大梁的时候,是无条件答应而且是乐意接受的。可是,人心都是肉长的,长期孤独的压力日积月累,早晚会有喷发的时刻,上面的文字就可以看成是我长期孤独的集中喷发。
最后解释一下这篇随笔的标题吧:小时候收集“小浣熊”的水浒卡,在这些水浒卡里,我最佩服的梁山好汉林冲所用的兵器被定名为“寒星冷月枪”;这篇短文最初是自言自语的总结,文人的自言自语就好比林冲一个人舞了一段枪花。两者综合一下,本文岂不正是“寒星冷月枪花语”
作者简介:王皓淼(1987-),2015 年7月入职齐鲁书社,2017年2月获得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的“山东全民阅读主题征文”一等奖,同年7月起专职文教类图书的宣传推广。当前主要研究方向:图书宣传的理论与实践、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