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原是借来的,没有“十万”个“为什么”
1949年11月,文化部设立了科学普及局,新中国迎来第一个科普高峰。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后,参与科普创作成了一种“时尚”,更是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与工农相结合的进步表现。以华罗庚、钱学森等大科学家为代表,一大批科学工作者为科普写作和宣传投入了重要精力。
当时出版社无论大小,几乎都参与了科普读物的出版,但出版的主要是给工人农民看的实用技术类科普书 ,少儿科普则严重短缺。
说干就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决心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这套书,正好能赶在1959年10月前出版,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
第一个问题就是要确定一个叫得响、传得开的书名,编辑们经过几天讨论,淘汰了“你知道吗?”“知识的海洋”等本土标题,一致同意借用苏联作家伊林写的一本经典科普读物的名字:《十万个为什么》。伊林这本书出版于1929年,在苏联广受欢迎,在我国也大为流行,到1949年3月,开明书店已将此书再版了9 次。
“十万个为什么”也并非伊林的原创,而是来源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诗人约瑟夫?吉卜林诗歌中的一句:“一百万个怎么样,两百万个在哪里,七百万个为什么!”这首诗翻译成俄文后却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据懂俄语的科普作家叶永烈分析,这是不同语言的数字表达习惯造成的,在俄语中,“十万”形容数量很多。
这一书名在几十年的实践当中被证实大获成功。很多读者回忆,小时候真的仔细数过目录,根本没有十万个“为什么”,只有几千个。
叶永烈:用“为什么”做提亲礼物
52年前,还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叶永烈成为了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我是当时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最新出版,73岁的叶永烈身上多了一个特别的头衔:唯一参与过第一版至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写作的作者。叶永烈说:“《十万个为什么》是我一生的财富。”
叶永烈头一次写《十万个为什么》时,还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学生。1960年暑假,他把自己写的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书稿寄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一个月后收到了出版社的回音。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曹燕芳还是《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的责任编辑。
“当时化学分册请来一些中学化学老师写稿,但曹燕芳觉得他们写得像教科书,她看我文笔活泼,让我试写了五个‘为什么’。”叶永烈回忆说,五个“为什么”寄出去了,曹燕芳很满意,就又寄给他化学分册其他的问题。叶永烈从头写到尾,这些回答竟然全部被相中了。“化学分册176个‘为什么’,我写了163个。”
此外,叶永烈还为天文、植物、农业、生理卫生分册写稿,“1961年出版的5个分册中,共有900多个问题,我就写了300多个,我是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写作量最大的作者。”回忆起年轻时的这一幕,已年过古稀的叶永烈依然难掩自豪之情。为此,叶永烈也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一个“为什么”稿费5元钱。“我当时写了300多个,一共拿了一千多元。当时在学校一个月的伙食费才13.5元,一千多元绝对是一笔巨款!”叶永烈说。
而更让人称奇的是,就连叶永烈的终身大事也有《十万个为什么》的功劳。“我回浙江温州老家相亲,上门提亲送给女友的第一份礼物就是第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跨越50年,打上时代烙印
在1980年出的第四版《十万个为什么》里,对于“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的问题,回答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但在第五版中,在这段话的后面,编者却话锋一转,“随着遗传学、基因学说的问世,这种说法受到越来越多科学家的怀疑。”
对此,编辑们解释说,建国初期,国内生物学界受苏联的影响,否认基因的存在,认为环境是影响物种的主导因素。但当时,上海正好有位在国际上也很有名的生物学家谈家桢,指出这一观点是错的。国内学术界的争论,使得前4版《十万个为什么》对基因都避而不提,在一些无法绕开的问题上,也只采用当时的“主流”观点。
到了1999年,新世纪版即第5版《十万个为什么》才首次正式承认了基因和基因的作用。有关基因的问题,在植物和动物分册中分别有好几条。
5个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时,由于当时国人的科学素养普遍都比较低,提出的问题都比较浅显,有大量类似“饺子煮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水为什么烧到100度才会沸腾”“空气里面有什么”等这样较为简单的问题。
到了第五版,当时为了从科学上揭穿“法轮功”的谎言,编辑们煞费苦心,编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真的有第三只眼吗?”,另一个是“九星连珠会引起大灾难吗?”其实这两个问题,即使不考虑特殊背景,在今天看来,也依然有科学价值和趣味性。
至于第二版《十万个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是5个版本中较完美的一版。它是在第一版基础上的扩充,1980年出的第四版,也是以第二版为原型。但叶永烈认为,由于1964年已是“文革”前夜,第二版的文字与风格,已比第一版略显拘束。而文革版与第四版,则愈发呆板僵化。至于新世纪版即第五版,虽然它更新了相当大一部分内容,在当时创造了一个销售奇迹,并获奖无数,但过分强调专业性,损失了一部分文学性和趣味性。因此,在他个人看来,抛开内容陈旧不提,第1版仍是至今难以超越的经典。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出新题了
在今天的新《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编辑们看来,这套书除了要秉持人文精神,还应重拾科学精神的本义——开放与不确定性。
第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分18册,其中有4500多个妙趣横生的新“为什么”都是从孩子的提问中得来。钢铁侠的盔甲是怎样炼成的?为什么球王贝利对足球比赛结果的预测远不如章鱼保罗……这些问题你会回答吗?比起过去的孩子常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等,现在的孩子更想知道“为什么有人在牛奶里面加三聚氰胺”“为什么要用瘦肉精来喂猪”“女孩为什么比男孩温柔”“为什么我有时候会很伤感”,现在的孩子提的问题更尖锐更敏感。值得关注的是,在新版中,有1/10的“为什么”是得不到标准答案的。据出版方透露,这是为了给孩子们保留一个开放的空间,希望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此外,其编审的豪华阵容为近十余年科普界所未见,有媒体称之为是一次“中国一线科学家的总动员”。
第六版新题新探
蜈蚣那么多脚,为什么不被自己绊倒
答: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共发现蜈蚣3000余种,足的数目从15对到191对不等。我们人只有两条腿,但走路一不协调,也可能被自己绊倒。蜈蚣在爬行的时候,之所以不会被自己的脚绊倒,是遵循了一个游戏规则,那就是“不妨碍相邻的脚”。只要满足了这个条件,蜈蚣就能有条不紊地前进,并且产生优美的节奏。这就是所谓的“系统理论”。也就是说,在系统理论中,每个构成要素是不需要知道系统整体状态的,只要根据与其他构成要素的关系来决定自身的行动就足够了。如果拿人类社会来打比方,那就是:每个人对自己负责、对近邻负责,社会就和谐了。在仿生学领域,人们从蜈蚣和其他多足动物的爬行原理中获得启示,用系统理论成功解决了控制机器人行走步伐的难题。
爱因斯坦能靠克隆技术复活吗
答:科学家爱因斯坦去世以后,他的身体被火化,大脑被科研机构保存了下来。大脑中的细胞,无论是神经细胞还是胶质细胞,都是“体细胞”。如果这些细胞还完好无损,是不是能用这些体细胞制造全能干细胞,再用全能干细胞无性繁殖出一个爱因斯坦呢?
遗憾的是,以目前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水平,这是做不到的。我们能通过无性繁殖得到爱因斯坦的身体,但“复制”出的爱因斯坦即使在逻辑思考方面有过人之处,也不一定会对物理学感兴趣。
为什么北半球的马桶水流不一定是逆时针旋转的
答:地球一刻不停地自转着,可以视作一个转动参考系。法国数学家科里奥利指出: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会受到指向运动方向右边的(科里奥利)力,在南半球这个力则指向左边。那么,马桶冲水逆时针流的原因看来就是科里奥利力了?未必,由于地球的自转非常缓慢,科里奥利力的效应也相当微小。具体的计算表明,即使马桶的直径有1米,而水流从这个“巨型”马桶边径直冲向中心,到达中心的时候由于科里奥利力产生的偏转还不到半毫米,所以难以产生明显的效应。即使有什么效应,也会轻易被各种干扰所抵消,比如水流之间的冲击。
(根据新华网、人民网、战略网、《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45期、《新华月报》(天下)2008年第5期综合)
1949年11月,文化部设立了科学普及局,新中国迎来第一个科普高峰。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后,参与科普创作成了一种“时尚”,更是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与工农相结合的进步表现。以华罗庚、钱学森等大科学家为代表,一大批科学工作者为科普写作和宣传投入了重要精力。
当时出版社无论大小,几乎都参与了科普读物的出版,但出版的主要是给工人农民看的实用技术类科普书 ,少儿科普则严重短缺。
说干就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决心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这套书,正好能赶在1959年10月前出版,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
第一个问题就是要确定一个叫得响、传得开的书名,编辑们经过几天讨论,淘汰了“你知道吗?”“知识的海洋”等本土标题,一致同意借用苏联作家伊林写的一本经典科普读物的名字:《十万个为什么》。伊林这本书出版于1929年,在苏联广受欢迎,在我国也大为流行,到1949年3月,开明书店已将此书再版了9 次。
“十万个为什么”也并非伊林的原创,而是来源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诗人约瑟夫?吉卜林诗歌中的一句:“一百万个怎么样,两百万个在哪里,七百万个为什么!”这首诗翻译成俄文后却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据懂俄语的科普作家叶永烈分析,这是不同语言的数字表达习惯造成的,在俄语中,“十万”形容数量很多。
这一书名在几十年的实践当中被证实大获成功。很多读者回忆,小时候真的仔细数过目录,根本没有十万个“为什么”,只有几千个。
叶永烈:用“为什么”做提亲礼物
52年前,还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叶永烈成为了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我是当时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最新出版,73岁的叶永烈身上多了一个特别的头衔:唯一参与过第一版至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写作的作者。叶永烈说:“《十万个为什么》是我一生的财富。”
叶永烈头一次写《十万个为什么》时,还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学生。1960年暑假,他把自己写的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书稿寄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一个月后收到了出版社的回音。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曹燕芳还是《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的责任编辑。
“当时化学分册请来一些中学化学老师写稿,但曹燕芳觉得他们写得像教科书,她看我文笔活泼,让我试写了五个‘为什么’。”叶永烈回忆说,五个“为什么”寄出去了,曹燕芳很满意,就又寄给他化学分册其他的问题。叶永烈从头写到尾,这些回答竟然全部被相中了。“化学分册176个‘为什么’,我写了163个。”
此外,叶永烈还为天文、植物、农业、生理卫生分册写稿,“1961年出版的5个分册中,共有900多个问题,我就写了300多个,我是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写作量最大的作者。”回忆起年轻时的这一幕,已年过古稀的叶永烈依然难掩自豪之情。为此,叶永烈也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一个“为什么”稿费5元钱。“我当时写了300多个,一共拿了一千多元。当时在学校一个月的伙食费才13.5元,一千多元绝对是一笔巨款!”叶永烈说。
而更让人称奇的是,就连叶永烈的终身大事也有《十万个为什么》的功劳。“我回浙江温州老家相亲,上门提亲送给女友的第一份礼物就是第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跨越50年,打上时代烙印
在1980年出的第四版《十万个为什么》里,对于“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的问题,回答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但在第五版中,在这段话的后面,编者却话锋一转,“随着遗传学、基因学说的问世,这种说法受到越来越多科学家的怀疑。”
对此,编辑们解释说,建国初期,国内生物学界受苏联的影响,否认基因的存在,认为环境是影响物种的主导因素。但当时,上海正好有位在国际上也很有名的生物学家谈家桢,指出这一观点是错的。国内学术界的争论,使得前4版《十万个为什么》对基因都避而不提,在一些无法绕开的问题上,也只采用当时的“主流”观点。
到了1999年,新世纪版即第5版《十万个为什么》才首次正式承认了基因和基因的作用。有关基因的问题,在植物和动物分册中分别有好几条。
5个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时,由于当时国人的科学素养普遍都比较低,提出的问题都比较浅显,有大量类似“饺子煮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水为什么烧到100度才会沸腾”“空气里面有什么”等这样较为简单的问题。
到了第五版,当时为了从科学上揭穿“法轮功”的谎言,编辑们煞费苦心,编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真的有第三只眼吗?”,另一个是“九星连珠会引起大灾难吗?”其实这两个问题,即使不考虑特殊背景,在今天看来,也依然有科学价值和趣味性。
至于第二版《十万个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是5个版本中较完美的一版。它是在第一版基础上的扩充,1980年出的第四版,也是以第二版为原型。但叶永烈认为,由于1964年已是“文革”前夜,第二版的文字与风格,已比第一版略显拘束。而文革版与第四版,则愈发呆板僵化。至于新世纪版即第五版,虽然它更新了相当大一部分内容,在当时创造了一个销售奇迹,并获奖无数,但过分强调专业性,损失了一部分文学性和趣味性。因此,在他个人看来,抛开内容陈旧不提,第1版仍是至今难以超越的经典。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出新题了
在今天的新《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编辑们看来,这套书除了要秉持人文精神,还应重拾科学精神的本义——开放与不确定性。
第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分18册,其中有4500多个妙趣横生的新“为什么”都是从孩子的提问中得来。钢铁侠的盔甲是怎样炼成的?为什么球王贝利对足球比赛结果的预测远不如章鱼保罗……这些问题你会回答吗?比起过去的孩子常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等,现在的孩子更想知道“为什么有人在牛奶里面加三聚氰胺”“为什么要用瘦肉精来喂猪”“女孩为什么比男孩温柔”“为什么我有时候会很伤感”,现在的孩子提的问题更尖锐更敏感。值得关注的是,在新版中,有1/10的“为什么”是得不到标准答案的。据出版方透露,这是为了给孩子们保留一个开放的空间,希望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此外,其编审的豪华阵容为近十余年科普界所未见,有媒体称之为是一次“中国一线科学家的总动员”。
第六版新题新探
蜈蚣那么多脚,为什么不被自己绊倒
答: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共发现蜈蚣3000余种,足的数目从15对到191对不等。我们人只有两条腿,但走路一不协调,也可能被自己绊倒。蜈蚣在爬行的时候,之所以不会被自己的脚绊倒,是遵循了一个游戏规则,那就是“不妨碍相邻的脚”。只要满足了这个条件,蜈蚣就能有条不紊地前进,并且产生优美的节奏。这就是所谓的“系统理论”。也就是说,在系统理论中,每个构成要素是不需要知道系统整体状态的,只要根据与其他构成要素的关系来决定自身的行动就足够了。如果拿人类社会来打比方,那就是:每个人对自己负责、对近邻负责,社会就和谐了。在仿生学领域,人们从蜈蚣和其他多足动物的爬行原理中获得启示,用系统理论成功解决了控制机器人行走步伐的难题。
爱因斯坦能靠克隆技术复活吗
答:科学家爱因斯坦去世以后,他的身体被火化,大脑被科研机构保存了下来。大脑中的细胞,无论是神经细胞还是胶质细胞,都是“体细胞”。如果这些细胞还完好无损,是不是能用这些体细胞制造全能干细胞,再用全能干细胞无性繁殖出一个爱因斯坦呢?
遗憾的是,以目前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水平,这是做不到的。我们能通过无性繁殖得到爱因斯坦的身体,但“复制”出的爱因斯坦即使在逻辑思考方面有过人之处,也不一定会对物理学感兴趣。
为什么北半球的马桶水流不一定是逆时针旋转的
答:地球一刻不停地自转着,可以视作一个转动参考系。法国数学家科里奥利指出: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会受到指向运动方向右边的(科里奥利)力,在南半球这个力则指向左边。那么,马桶冲水逆时针流的原因看来就是科里奥利力了?未必,由于地球的自转非常缓慢,科里奥利力的效应也相当微小。具体的计算表明,即使马桶的直径有1米,而水流从这个“巨型”马桶边径直冲向中心,到达中心的时候由于科里奥利力产生的偏转还不到半毫米,所以难以产生明显的效应。即使有什么效应,也会轻易被各种干扰所抵消,比如水流之间的冲击。
(根据新华网、人民网、战略网、《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45期、《新华月报》(天下)2008年第5期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