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探索建立属地管理“一件事”场景化应用平台

来源 :宁波通讯·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a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海在制定镇乡(街道)“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的基础上,依托宁波市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以下简称“‘e宁波’系统”),探索建立镇乡(街道)属地管理“一件事”场景化应用平台,实现“呼叫响应、事项流转、即接即办、会商研判、协调处置、考核评价”等全流程闭环管理,推动县乡呼应、上下联动,努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三项转变”推进清单落地见效
  以基层需求为导向,将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镇乡(街道)“属地管理”事项,确定为“一件事”。通过搭建事项清晰、操作便捷、热点覆盖的场景化应用平台,将“一件事”以直观的形式在平台上展现,让这份清单“活起来、用起来”,使之成为基层办事的行动指南。
  从“碎片化”向“一体化”转变。编制“属地管理”事项清单,进一步厘清部门和镇乡(街道)的职责,理顺“一对多”和“多对一”的机构职责关系,解决条线上“管得着看不见”、面上“看得见管不着”的难题,打破“碎片化”、实现“一体化”,把县、乡有机贯通起来,推动党政机构运行更加顺畅、充满活力,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
  从“事项书面化”向“事件场景化”转变。在镇乡(街道)“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的基础上,深入梳理属地管理“一件事”及所属常见场景,依托属地管理场景化应用平台,以虚拟化模拟场景的形式,直观呈现出各个场景的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具体流程等要素,实现清单运用的便利化、可视化。基层干部通过该平台可以一键查询“一件事”涉及部门及处理流程,联系相关责任人,实现事件处置高效便利。
  从“绕着问题走”向“追着问题跑”转变。针对有些部门以“属地管理”名义向下级部门层层转嫁责任,将事件处理的职责推给镇乡(街道)的现象,宁海紧抓事项职责不清、跟踪监督不严的症结,通过搭建属地管理“一件事”平台,明确清单事项涉及部门的管理职责,建立事件处理追踪机制,记录“一件事”呼叫响应全流程,实现职责清晰可查,办理实时跟踪,并将事件处理的情况作为考核参考,倒逼部门限时、高效处理。
  “三个模块”实现全流程闭环智治
  按照“先定事、再建模、后活用”改革路径,梳理确定“一件事”事项库,采取依事建模的形式,通过部门资源整合、业务流程再造,实现基层多部门协同解决的事项只找一个部门、最多跑一次。
  属地管理“一件事”模块。面向县、乡工作人员,提供一键查询、热点一件事、目录清单等3种查询模式,方便使用者快速精准查找包括流程、牵头部门、协同部门、部门职责、责任人、联系电话等在内的所需信息。“一键查询模式”设置智能搜索引擎,可通过事件关键词模糊化匹配,查询到关联事项的牵头部门、责任部门等信息。“热点一件事模式”重点关注镇乡(街道)处理的高频热点事项,方便使用者快捷查找。“目录清单模式”将所有属地管理事项清单及各要素一一呈现,作为基础数据库,平台使用者可以按需搜索。
  呼叫响应模块。依托“e宁波”系统,开通县、乡工作人员账号,以属地管理“一件事”责任分工和协同配合为依据,精准派发事件,促进涉事部门协同处置、资料信息网上流转,实现事件呼叫、受理、派发、响应信息双向可查。并且按照“复杂即常态”的理念,建立再处理机制,镇乡(街道)可根据事件处置结果进行反馈,再次启动呼叫响应流程,直至辦结。
  监管智控模块。负责全程记录部门和镇乡(街道)对事件的处置情况,按照及时响应率、事件处置效率、及时办结率、处置结果满意率、事件信息完善率等方面进行分析汇总、量化考核,相关考核数据定期反馈至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可对各项数据按照部门、分管领导、业务科室、科室负责人、经办人员等维度删选分类,为干部选拔等提供数据参考。
  “三重监督”健全综合监管制度
  按照县乡协同智治考核新要求,紧盯目标责任,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创新考核方法手段,将政府、媒体、社会三重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方位的监督体系,将基层和县级部门牢牢黏合在一起。
  创新政府考核监督。打破以往部门考核镇乡(街道)的绝对权威,对列入考核的属地管理“一件事”事项,从事件响应率、单位协同、处置信息流转等方面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依托“e宁波”系统大数据监管信息,实行部门和镇乡(街道)“捆绑考核”,依单追责,推动县级部门与镇乡(街道)共担当、同进退。
  强化新闻媒体监督。借助“百姓事马上办”网络服务平台,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涉及多部门的投诉件,以记者深入采访、媒体曝光或电视问政等方式推进问题的解决进程。以新闻媒体为镜,让部门和镇乡(街道)“红红脸、出出汗”,转变作风,提高效能。
  开放社会群众监督。对群众反映至镇乡(街道)的属地管理“一件事”事件,平台可采取短信评价、电话重点回访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从群众关注点着手,完善平台运转方式,拓宽属地管理“一件事”覆盖面,加快构建“县乡一体、条抓块统”的高效治理格局。
  责任编辑:刘怡然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记载着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蕴含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经验智慧,是九千多万党员的“最好的教科书”。如何学好这本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遵循。  学史以明志,鉴往而知来。  在继往开来
期刊
曾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宁波港,在近代历史的变迁中渐渐失去往昔辉煌。20世纪70年代,年货物吞吐量只有一两百万吨。  1973年2月,周恩来总理提出“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3月,国务院成立港口建设领导小组。7月,领导小组组长粟裕按照周恩来总理的要求,从北到南地在全国范围考察深水港。其时,航运业正在世界勃兴,而中国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五大港口中却没有一个深水良港。宁波港水深18.2米以上
期刊
4月2日,宁波市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党委举行党支部“项目式工作法”擂台赛决赛,41个在职党支部的68个项目经过两天激烈打擂,最终药学部党支部的“管理软件创新”项目和心脏中心第二党支部的“缩短心内科重点手术病种的平均住院日”项目斩获一等奖。  为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去年5月,市一院党委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推出党支部“项目式工作法”,通过每个支部认领1个到2个攻坚克难项目,提升医疗服
期刊
大街小巷里,每天可见义务巡逻队和护绿保洁队的身影;无物业小区里,“义管家”将小区管理得井井有条;相约健康吧内,志愿者每周为居民提供两次免费血压测量……日日见身影、周周有服务、月月办活动,在北仑区小港街道红联社区,社会组织承担了社区80%以上的服务,1.5万余名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大部分可通过社会组织得到满足。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为化解社工人数有限与居民需求海量之间的矛盾,从2008年开始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宁波把志愿服务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的重要载体,作为打造“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品牌的重要内容,“志愿之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全市有214万注册志愿者,1.4万个志愿服务组织,23个单位和个人被评为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随手志愿”已漸成宁波城市风尚,成为宁波推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建
期刊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考察调研时指出,城市大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数字化让城市治理更智能,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方式。乡村基层治理同样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物联网、云平台等现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乡村基层治理中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如何更好地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重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是当下乡
期刊
港口飞速发展见证城市腾飞。从20世纪70年代中央决定开发建设宁波港,到1984年宁波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宁波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将港城发展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促使宁波走出了一条从港城互动到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改革开放之路。  1978年12月4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宁波港开放问题的批复》,同意宁波港对外开放,同时宣布宁波市区对外开放,宁波港也由此迎来了从
期刊
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作为宁波主城区的北门户和宁波都市圈建设连接“中心城”与“北部副城”的战略枢纽,江北区洪塘街道以创建省级美丽城镇为契机,按照“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五美”要求,全力构筑功能定位规划清晰、经济社会协调进步、南北联动产城融合的全域美丽先行地,在山水之间、城乡之际生动演绎“生态、生产、生活”三
期刊
余姚市作为移动微法院的策源地,不断致力于“互联网+”司法保障的实践,在全国率先研发、上线集“信用查询、失信通报、外部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诉查查”诉讼信用查询小程序,并积极构建诉讼信用评估体系,实现诉讼信用标准化、信用查询便利化、信用应用实效化。自2020年12月底上线以来,共计上传样本27768件,提交扣分样本453人,累计查询人数达31878人次,最高一天内查询人数达1037人次。  突出标准
期刊
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将人分为生知、学知、困知、困而不学等四种不同的致知形态。《中庸》延续了这一观点,将知与行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及至宋明理学,对格物致知说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又以朱熹的观点为主流。  然而在阳明先生看来,“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