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沉而美好的力量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2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没有孩子之前,我觉得任性是贬义词,自从当了妈妈,跟任性有了从早到晚的接触,我在一定程度上也刷新了对任性的认知,是儿子溜溜让我换了个角度看到了任性本来的样子。
  我第一次意识到溜溜任性是他一岁三个月左右的时候。那时他刚学会走路,带他出去玩,临到回家时,他嚷嚷着不愿意。这小子,走路还不稳呢,要自己说了算啊!
  我慢慢体会到,任性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那小小身体里经过一年多的酝酿诞生了一个小小的“我”。这个“我”怂恿着溜溜看见喜欢的玩具抱住就不撒手,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这个“我”鼓动着溜溜一定要找妈妈,不吃不睡,一直哭;这个“我”撺掇着溜溜翻脸不认人,只要摇摇车没玩够,一听说要带他离开准急。这个“我”莽撞而新奇,原始而执拗。
  任性这股野蛮又蓬勃的力量经常弄得大人们很囧,尤其在我们状态不好的时候。其实,任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这个世界,是每个孩子所具备的美好而珍贵的品质。
  记得有一次,溜溜看上了豆豆哥哥的玩具越野车,眼睛一直盯着,还默默靠近。
  “溜溜,你问哥哥,我玩玩你的车可以吗?”溜溜当然不会说,是我替他表达了想法。
  豆豆奶奶很豪爽:“豆豆,你让弟弟拿去玩吧!”豆豆点头。溜溜把玩具车抱了过来,自己玩得不亦乐乎。
  半小时后,豆豆和奶奶过来了。“溜溜,我们要回家了。”豆豆奶奶招呼說。
  溜溜还蹲在地上玩着车,我给他翻译了一遍豆豆奶奶的意思:“哥哥要回家了,你把车还给哥哥吧!”
  溜溜抬头看了看,站起来抱着车就跑,我一下揪住溜溜的衣服,把他拽回来。我对溜溜说:“这是哥哥的车,哥哥要回家了,你把车还给他,我们也回家了。”溜溜走到豆豆面前,痛快地把车还了,我如释重负。
  其实,任性从另一层面讲是孩子认知局限性的体现,是大脑发育不完善让他看不到其他可能性,所以需要我们提供选择,引导孩子找到可以“下驴”的那个坡。那个坡可以是用孩子喜欢的东西转移注意力,也可以是他渐渐理解的规则,比如“玩具是别人的,明天再玩”。
  如果我们真正理解孩子,和他站在一起,那任性可以往我们期待的方向转化,如合作、自信、有主见、尊重等美好品质。
  2
  很多时候,孩子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难缠,往往给人惊喜。
  溜溜这几天感冒,每晚睡前都用艾叶水泡脚,正巧那几天他玩仿真厨房玩具正在兴头。每次泡脚,他就抱着一堆锅碗瓢盆放到水盆里,用小蒸锅一锅锅从泡脚盆里往外舀水。二十分钟过去了,泡出一头汗。该进被窝睡觉了,我拿着浴巾站在他面前:“溜溜,不玩了,一会要上床睡觉了。”
  乐在其中的溜溜不能接受这安排,啊啊着不愿意,开始哭闹。我拿着浴巾温和而坚定地说:“来,出来了,明天再玩,现在我们吃奶睡觉。你要吃奶吗?”溜溜终于平静下来不再哭闹,弯着身子指着不远处的小灶炉,示意要锅盖,把蒸锅盖上。那意思是,我愿意去吃奶睡觉,但实在太喜欢蒸锅了,让我把它归置好吧。怎么能不满足他呢?这是从任性发展出来的合作、归位啊!
  从一件件小事里,我发现,任性描述的是孩子本来的发展状态,是中性的词汇,是我们大人无知的敷衍,才把孩子推向了无法无天、不懂尊重的任性。只有当我们越多了解孩子,越多看到他本来的样子,任性才能生发出它原本深沉而美好的力量。
其他文献
小孩很可爱,但有时会有些坏习惯,比如吸拇指、咬指甲、弹指节、绞头发等。有专家指出,这些不自觉的动作是孩子抒发和缓和强烈感受的表现,例如无聊、焦虑、兴奋过度。许多习惯反映出孩子的某些感官需求,因此可以寻求替代方案,慢慢帮孩子改掉这些习惯。吸手指  非营养性的吸吮,例如吸奶嘴或吸手指,在婴幼儿期是正常的,多数孩子在3岁以后就会自动停止。4岁以后还在吸奶嘴或手指,则可能产生龅牙、咬合不正等问题。  替代
期刊
一  关于穷养与富养之争,恐怕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对于这个关系,我听过很多版本。其中我最欣赏的是这样一段话: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争脸,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让我有机会与他同行一段……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从来都不是父母的成绩单。所以我们想要一个拥有丰盈灵魂的孩子,不妨学会“断舍离”。  孩子从母体里分娩出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完整的独立
期刊
小明今天一回到家就对父母说:“今天老师在学校问的問题,只有我答得出来。”  父母问道:“你真是好孩子。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呀?”  小明说:“老师问的是‘谁没有交作业’。”
期刊
美丽的春天,阳光暖暖的,风儿柔柔的,花儿香香的,草儿青青的。  小兔在草地上吃着青青的小草,一个转身,忽然见到了一个绿色的小纸团。她捡起来,轻轻地打开皱巴巴的纸团,只见上面写着一行蓝色小字:  湖边第六棵枣树下开了一朵奇妙的七色花。只要对着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它一定会满足你一个愿望。  ——森林小精灵  小兔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哇!这太不同寻常了,我得把这个小秘密告诉好朋友小熊。  “小熊,小熊,
期刊
清晨细雨蒙蒙,我兴致勃勃地与同学们来到了紫金山脚下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很早就听爸爸说过二战时期美国“飞虎队”的故事,今天我可要认真学习一番。  我們最先参观主展厅。纪念馆的玻璃房由几个巨大的三角体组成,远远看去有点像巴黎卢浮宫呢!一进门,我就被一架停放在钢制平台上的美国战斗机模型吸引住了,平台下的地面坑坑洼洼,像极了战争中被轰炸后的废墟。  之后,我们来到了“国际援华”展厅。我了解到,抗战期
期刊
1  秋意已浓。窗外的马褂木长出很多黄叶,一树的绿马褂和黄马褂,挂在风里,像亮闪闪的童话。  时光真是又安静又奇妙。我把视线收回来时读到了大熊的故事。“冬天快到了,大熊渐渐困了。可是,大熊还有个故事要先来说一说。”一只平和、温暖、浪漫又有些寂寞的大熊。菲利普的文字、埃琳的绘画真是让人着迷。  每到这时,很想身边有一个孩子,我们坐在午后阳光的地板上,书摊在他小小的膝上。我等他用小手摸摸缤纷的圣诞树,
期刊
张謇,江苏南通人,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他主张实业救国,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这样一位商界大亨,其实也是一名教育家。他还主张教育救国。读书这个教育理念,在张家根深蒂固,代代相承。无论父辈对张謇的期望,还是张謇对儿孙的家训家诫,都离不开读书二字。  张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祖父是文盲,父亲亦识字不多,但他们很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  投资孩子才是最好的
期刊
在公园里,看到一个小小的孩子挣脱了妈妈的手,去追路边的蝴蝶。年轻的妈妈很着急,一边追赶一边喊:“孩子,别跑,别摔了!”  我的两个女儿这么大的时候,一出门便是互相追逐着奔跑,除非是在马路上,我和妻子极少去制止。有时候摔倒了,从开始的哭,到最后的习以为常,爬起来继续跑,我们也很少去呵斥去告诫。  小孩子不和大地亲密接触几次,还叫成长吗?我小时候,和东邻西舍的一群孩子,每天呼啸着奔跑在村外的田野上,翻
期刊
有些父母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的孩子小学时成绩很好,到了初中成绩却慢慢下滑?有的孩子小学时成绩一般,到了初中成绩却蹭蹭上升?  这个现象的形成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孩子的思维模式是否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更能够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在困难面前更不易放弃,更愿意努力达成长远的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呢?  1  当孩子遭遇失败而气馁
期刊
我们的文化为什么不重视父母成长  父母是一种自然身份,孩子呱呱坠地,我们就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身份——父母。所谓父母,是相对于某个或者某几个孩子而言的,具有终身性,不因为婚姻的关系以及年龄的因素而发生变化,可谓“一朝成父母,终身为父母”。  父母的自然性和终身性决定了这一身份常出现的特权。不受制约的“权力”一定会滋生腐败。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政治领域,也同样适用于家庭亲密关系的领域。因为长期的儒家文化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