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3月1日,中国最具网络人气“2014年度十大书法人物”,经过网上投票的激烈角逐和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专家的认真评选,顺利落下帷幕。沈鹏、李铎、言恭达、刘洪洋、张克鹏、倪文东等十位著名书法家获此殊荣。2016年6月,中国书协又传来佳讯,张克鹏同志加入中国书协。
对于张克鹏先生来说,这是继加入中国作协、中国戏剧家协会之后的又一重大收获,可以说是站在九层之台上的魅力绽放。一定有很多人想知道他的故事。
少年“秀才梦”
张克鹏先生,出生在豫北太行山下,父母均为农民,姊妹七个,少年时家里很穷。他的父亲很崇尚知识,尤其崇尚书法。当时,农民对知识的概念就是写毛笔字。他们不懂得写文章,更不懂得数理化。张克鹏的父亲为他树下的知识标杆是解放前某乡某村的秀才。他的父亲听说秀才的文章写得好,秀才的毛笔字写得更好!县城某某地方的碑,是秀才写的,那块碑要百世流芳。父亲说:“你长大如果能像某某秀才那样,咱家的命运就改变了!你就不用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小小年纪的张克鹏记住了父亲的话,开始没明没夜地练习书法。因家里穷,买不起纸,他就在地上写;蘸着水在石头上写。开始的时候,因家里没有字帖,他也就不知道临贴。父亲说:“撇如电影上日本指揮官用的指挥刀,捺如修骡蹄子匠人用的割蹄子刀!”他把父亲的话当成了座右铭。看电影时别的不看,专看日本军官手里的那把指挥刀。家门口来了给骡子修蹄子的匠人,专门瞧匠人手里的那把割蹄子的刀。他一边写,一边想,一边悟,加上二哥的影响,十岁的时候,刚进学门,就能把横、竖、撇、捺写得有模有样,老师很是惊奇。接下来,他又认真地琢磨起了字的结构,这一切也都是在老师的指点下,因为他已经上了二年级。老师发现他练字这样认真很受感动,经常在班上表扬他。他的父亲也让他经常把自己练的字拿给老师看,就这样,他一边读书,一边练习书法。后来,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做了点山货生意,遭到了举报,在极左的年代里,这是资本主义尾巴。先是父亲遭殃,再是波及子女。一位民办老师借机把折磨他当成了讨好村革委会主任的机会和手段。一周让他站堂六次。张克鹏脾气拗,一气之下搬着凳子回家了。那时,他刚读初中一年级。父亲看到他学业中断,禁不住连声叹惜;他的母亲,更是伤心落泪。但这一挫折并未熄灭张克鹏的求知欲火。许多年过去,他一直记着,儿时他对老师说的那句话,不上学我照样要有知识。他自学的道路就这样开始了。也许,他的父母都失望了,但他还保留着他的秀才梦:“秀才的文章和字是练出来的,只要我下苦心,就一定能当秀才!”于是,他在幼稚的梦想中,踏上了漫长的练习写作和书法的道路。说来也怪,他跟书法有着特别的缘分。不管干活回来有多累,只要一握起毛笔,他就来精神。一分耕耘自然会带来一分收获。几年过后,他还真的成了一方的“秀才”,小小年纪,经常被人请到婚丧嫁娶的大事儿上写对联;一到春节写春联的时候,就会有半条街的乡亲来求他。他的母亲看到他写字写出了点出息,一天,就笑盈盈地对他说:“如若你爹在世,看到你真成了‘秀才’,不知道会多么高兴!”
青年苦行僧
张克鹏十七岁的那一年,有幸认识了县文化馆的郭立辉老师,那时,郭老师是县城书法界的领军人物。能认识这样一位名人,张克鹏感到很高兴。况且郭老师又给了他许多鼓励。这让他下决心要当一名书法家。与此同时,郭老师告诉他,要想真正成为一名书法家,必须临贴。老师让他先临《欧阳询九成宫》。他省了一顿午饭钱,饿着肚子到书店买了一本《欧阳询九成宫》。回到家里,白天抽空练,晚上灯下读书。他边练字边参加县里、市里和外地的一些书法展览。五、六年过后,书法小有成就,获了县里的一等奖,市里的二等奖,还不断地在外地举办的各种名目的大赛中获取名次。约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认识了中国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冯志福老师,冯老师看了他的作品,又经过对他性格的了解,建议他写颜体,同时鼓励他在适当的时候练习一下隶书。他买了一本颜真卿《多宝塔》,一练就是三年,接下来,他又下苦功练习《勤礼碑》《家庙碑》,期间,他还兼临《乙瑛碑》《曹全碑》。打下基本功夫后,冯志福老师让他一边继续临楷、隶,一边兼习行书。他从颜真卿的《争座位》,到《祭侄文稿》,苦临数冬几夏。书艺得到了很大长进。困此,他与冯志福老师的接触也多了起来。一天,冯志福老师说:“克鹏,练习书法与自己的性格、性情关系很大,我觉得二爨更适合你。他听了老师的话,先写《爨龙颜碑》。渐渐地他觉得《爨宝子碑》更适合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觉得终于找到一条通向书法艺术峰巅的佳径。认准的路一定要走下去,这是克鹏很本真的个性。悉心耕耘三十年余载。在苦行僧一般的磨练中,他的书法艺术,终于在传统土壤中,长出了自己的新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面貌。正如著名书法评论家西中文先生所说:“张克鹏虽说也是搞了很长时间的专业,但他和完全在书法圈子里转的人不一样。因为他接触的面比较广,他的知识面比较宽,他的专业底蕴比专业书法家厚,他在对书法的理解、认识处理上,都有一些独特的方法和独特的角度。他对书法的理解很深。他的爨宝子,写的很专业。但他又不像完全搞专业书法的人那样,完全循规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某些地方坏了规矩。他的思想上没有那么多的束缚,他在画面处理上,包括章法,包括线条,包括形式感等很多方面,都很有突破性。在写爨宝子这方面,我看过很多专业书法家的相当有层次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不舒服的地方比较多,有点放不开。克鹏的书法写的比较放,不管从线条处理上,还是从形式安排上,都有新意。所以,这一点,对于搞专业书法的人是一种启示。另外,克鹏在其它的一些作品里边,也参与和引用了很多古代的书法资料,不限于我匠我派”。在很多作品里,他把多种风格揉在了一起,力图创造一种能表现个人风格的新形式。著名诗书画家、博士、人民美术创作院院长、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德哲先生称他是当代碑派文人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对他作品的评价是:“运笔自然,师古不泥,书法大气磅礴,笔试飞扬流动、且书风具有昌达俊逸的笔韵,线条厚实饱满,笔墨变化多姿,潇洒飘逸,既有深厚苍劲的气劲,又有温柔秀雅的情韵,堪称极品之作。”
风正一帆悬
张克鹏一路走来,虽很苦,很累,但总有成功的喜悦伴随着他。他的书法作品不断地向艺术的顶峰攀援。先是入省展、获省级奖,再是入国展和国际类的大奖行列,并多次应邀到日本、新加坡、卢浮宫展出。多次引起国内诸多大型报刊的关注。《艺术研究》《书法导报》《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数十家报刊相继刊登其书法作品,再是《人民网》《新华网》《书艺公社网》《书法名家网》《国际书法网》等主流媒体和大型专业书画网站重磅推出。2008年12月,《书法导报》等多家报刊联合在河南省文联展厅举办“太行墨夫.青年作家.书法家张克鹏书法作品展览”。河南省文联的领导,河南报业集团的领导,河南省书协领导联合为展览剪了彩。短短的几年间,他的书法作品先后被河北省的《当代书画》人物栏目,《艺术中国》名家栏目,《东方艺术》名人专题栏目等隆重介绍。《魅力中国》与《中国魅力》杂志,分别为他上了封面人物,并在内文对他进行了立体式展示。进入2015年,各大媒体对他的关注再起狂飚。仅八至十月份,就受到了《中国书法》《文艺报》《美与时代》《大河报》《大河美术》《时代报告》《河南戏剧》《新文化周刊》《一早报》等二十余家媒体的青睐。此外,他撰写的书法论文,也在《书法导报》《书法报》上发表。
如今,张克鹏刚越知天命之年,正是书法艺术趋于成熟的大好季节。由于他书法的根子深,路子正,加上时代的风正,相信他定会张开艺术之帆,一日千里地乘风向前!
对于张克鹏先生来说,这是继加入中国作协、中国戏剧家协会之后的又一重大收获,可以说是站在九层之台上的魅力绽放。一定有很多人想知道他的故事。
少年“秀才梦”
张克鹏先生,出生在豫北太行山下,父母均为农民,姊妹七个,少年时家里很穷。他的父亲很崇尚知识,尤其崇尚书法。当时,农民对知识的概念就是写毛笔字。他们不懂得写文章,更不懂得数理化。张克鹏的父亲为他树下的知识标杆是解放前某乡某村的秀才。他的父亲听说秀才的文章写得好,秀才的毛笔字写得更好!县城某某地方的碑,是秀才写的,那块碑要百世流芳。父亲说:“你长大如果能像某某秀才那样,咱家的命运就改变了!你就不用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小小年纪的张克鹏记住了父亲的话,开始没明没夜地练习书法。因家里穷,买不起纸,他就在地上写;蘸着水在石头上写。开始的时候,因家里没有字帖,他也就不知道临贴。父亲说:“撇如电影上日本指揮官用的指挥刀,捺如修骡蹄子匠人用的割蹄子刀!”他把父亲的话当成了座右铭。看电影时别的不看,专看日本军官手里的那把指挥刀。家门口来了给骡子修蹄子的匠人,专门瞧匠人手里的那把割蹄子的刀。他一边写,一边想,一边悟,加上二哥的影响,十岁的时候,刚进学门,就能把横、竖、撇、捺写得有模有样,老师很是惊奇。接下来,他又认真地琢磨起了字的结构,这一切也都是在老师的指点下,因为他已经上了二年级。老师发现他练字这样认真很受感动,经常在班上表扬他。他的父亲也让他经常把自己练的字拿给老师看,就这样,他一边读书,一边练习书法。后来,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做了点山货生意,遭到了举报,在极左的年代里,这是资本主义尾巴。先是父亲遭殃,再是波及子女。一位民办老师借机把折磨他当成了讨好村革委会主任的机会和手段。一周让他站堂六次。张克鹏脾气拗,一气之下搬着凳子回家了。那时,他刚读初中一年级。父亲看到他学业中断,禁不住连声叹惜;他的母亲,更是伤心落泪。但这一挫折并未熄灭张克鹏的求知欲火。许多年过去,他一直记着,儿时他对老师说的那句话,不上学我照样要有知识。他自学的道路就这样开始了。也许,他的父母都失望了,但他还保留着他的秀才梦:“秀才的文章和字是练出来的,只要我下苦心,就一定能当秀才!”于是,他在幼稚的梦想中,踏上了漫长的练习写作和书法的道路。说来也怪,他跟书法有着特别的缘分。不管干活回来有多累,只要一握起毛笔,他就来精神。一分耕耘自然会带来一分收获。几年过后,他还真的成了一方的“秀才”,小小年纪,经常被人请到婚丧嫁娶的大事儿上写对联;一到春节写春联的时候,就会有半条街的乡亲来求他。他的母亲看到他写字写出了点出息,一天,就笑盈盈地对他说:“如若你爹在世,看到你真成了‘秀才’,不知道会多么高兴!”
青年苦行僧
张克鹏十七岁的那一年,有幸认识了县文化馆的郭立辉老师,那时,郭老师是县城书法界的领军人物。能认识这样一位名人,张克鹏感到很高兴。况且郭老师又给了他许多鼓励。这让他下决心要当一名书法家。与此同时,郭老师告诉他,要想真正成为一名书法家,必须临贴。老师让他先临《欧阳询九成宫》。他省了一顿午饭钱,饿着肚子到书店买了一本《欧阳询九成宫》。回到家里,白天抽空练,晚上灯下读书。他边练字边参加县里、市里和外地的一些书法展览。五、六年过后,书法小有成就,获了县里的一等奖,市里的二等奖,还不断地在外地举办的各种名目的大赛中获取名次。约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认识了中国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冯志福老师,冯老师看了他的作品,又经过对他性格的了解,建议他写颜体,同时鼓励他在适当的时候练习一下隶书。他买了一本颜真卿《多宝塔》,一练就是三年,接下来,他又下苦功练习《勤礼碑》《家庙碑》,期间,他还兼临《乙瑛碑》《曹全碑》。打下基本功夫后,冯志福老师让他一边继续临楷、隶,一边兼习行书。他从颜真卿的《争座位》,到《祭侄文稿》,苦临数冬几夏。书艺得到了很大长进。困此,他与冯志福老师的接触也多了起来。一天,冯志福老师说:“克鹏,练习书法与自己的性格、性情关系很大,我觉得二爨更适合你。他听了老师的话,先写《爨龙颜碑》。渐渐地他觉得《爨宝子碑》更适合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觉得终于找到一条通向书法艺术峰巅的佳径。认准的路一定要走下去,这是克鹏很本真的个性。悉心耕耘三十年余载。在苦行僧一般的磨练中,他的书法艺术,终于在传统土壤中,长出了自己的新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面貌。正如著名书法评论家西中文先生所说:“张克鹏虽说也是搞了很长时间的专业,但他和完全在书法圈子里转的人不一样。因为他接触的面比较广,他的知识面比较宽,他的专业底蕴比专业书法家厚,他在对书法的理解、认识处理上,都有一些独特的方法和独特的角度。他对书法的理解很深。他的爨宝子,写的很专业。但他又不像完全搞专业书法的人那样,完全循规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某些地方坏了规矩。他的思想上没有那么多的束缚,他在画面处理上,包括章法,包括线条,包括形式感等很多方面,都很有突破性。在写爨宝子这方面,我看过很多专业书法家的相当有层次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不舒服的地方比较多,有点放不开。克鹏的书法写的比较放,不管从线条处理上,还是从形式安排上,都有新意。所以,这一点,对于搞专业书法的人是一种启示。另外,克鹏在其它的一些作品里边,也参与和引用了很多古代的书法资料,不限于我匠我派”。在很多作品里,他把多种风格揉在了一起,力图创造一种能表现个人风格的新形式。著名诗书画家、博士、人民美术创作院院长、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德哲先生称他是当代碑派文人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对他作品的评价是:“运笔自然,师古不泥,书法大气磅礴,笔试飞扬流动、且书风具有昌达俊逸的笔韵,线条厚实饱满,笔墨变化多姿,潇洒飘逸,既有深厚苍劲的气劲,又有温柔秀雅的情韵,堪称极品之作。”
风正一帆悬
张克鹏一路走来,虽很苦,很累,但总有成功的喜悦伴随着他。他的书法作品不断地向艺术的顶峰攀援。先是入省展、获省级奖,再是入国展和国际类的大奖行列,并多次应邀到日本、新加坡、卢浮宫展出。多次引起国内诸多大型报刊的关注。《艺术研究》《书法导报》《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数十家报刊相继刊登其书法作品,再是《人民网》《新华网》《书艺公社网》《书法名家网》《国际书法网》等主流媒体和大型专业书画网站重磅推出。2008年12月,《书法导报》等多家报刊联合在河南省文联展厅举办“太行墨夫.青年作家.书法家张克鹏书法作品展览”。河南省文联的领导,河南报业集团的领导,河南省书协领导联合为展览剪了彩。短短的几年间,他的书法作品先后被河北省的《当代书画》人物栏目,《艺术中国》名家栏目,《东方艺术》名人专题栏目等隆重介绍。《魅力中国》与《中国魅力》杂志,分别为他上了封面人物,并在内文对他进行了立体式展示。进入2015年,各大媒体对他的关注再起狂飚。仅八至十月份,就受到了《中国书法》《文艺报》《美与时代》《大河报》《大河美术》《时代报告》《河南戏剧》《新文化周刊》《一早报》等二十余家媒体的青睐。此外,他撰写的书法论文,也在《书法导报》《书法报》上发表。
如今,张克鹏刚越知天命之年,正是书法艺术趋于成熟的大好季节。由于他书法的根子深,路子正,加上时代的风正,相信他定会张开艺术之帆,一日千里地乘风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