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空间系统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longk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管现代小卫星有多少优点,同样也存在某些缺点。比如:单颗小卫星有效载荷质量和功率有限;对单点故障敏感;短期运行寿命和高风险;难以找到廉价可行的发射工具(相对大卫星而言,每千克发射费用高)。如何扬长避短呢?在应用上,通过采用分布式空间系统,就能克服小卫星的种种弱点,让小卫星应用焕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分布式空间系统的定义是:由2个或2个以上航天器,按一定要求分布在1种或多种轨道上,共同合作完成某项空间飞行任务(例如:观测、通信、侦察、导航等),从而获得更大的价值。
  分布式小卫星系统有如下优势:单颗大卫星功能可由若干颗小卫星来替代,还可能获得更好的技术性能;可以实现全球实时观测;可提供甚长测量基线,从而促进星载干涉仪、全球遥感和同步目标跟踪观测等领域的发展;编队飞行卫星可以随时加入和退出队列(因故障等原因),系统具有很高的重构性、冗余性、安全可靠性;系统技术性能可以定期获得改善和提高;系统偶然性经费很低。也就是说,消除故障费用很少。
  编队飞行
  在轨道上,分布式空间系统的各个航天器之间在动力学方面没有任何关系,各个航天器按自己的轨道特性运行,只有外加闭路控制系统才能保证它们按编队飞行要求保持队形。也就是说,分布式空间系统各个航天器必须有外加闭路轨道控制系统才能成为编队飞行。又根据对外加闭路控制系统要求的不同,编队飞行可分为以下3种:
  一、精确编队。对外加闭路轨道控制系统要求非常严格:高精度相对导航,保持精确编队飞行队形,保持精度有米级、厘米级、毫米级,甚至更加精确。由于这种控制系统频带很宽,系统响应速度很快,交换信息量很大,一般都要求星上自主,例如:“类地行星探测器”1(TPF-1)、“恒星成像”(SI)等。
  二、知识编队。对外加控制系统,除了对相对导航有明确要求以外,对编队飞行队形没有严格要求。也就是说,编队队形是随时进行测量,以满足编队飞行任务的要求。因为系统响应速度比较慢,所以知识编队可以在星上自主,也可以通过地面来实现,例如:“激光干涉仪空间天线探测器”
  (LISA),“重力测量和气候试验卫星”(GRACE),“三维定位系统”电子侦察卫星。
  三、合作编队。外加闭路轨道控制系统仅在某一阶段或者某一时期进行,不需要长期进行控制与测量,其精度由自主交会对接系统要求来确定。例如:在轨自主空间组合、自主交会。
  星座
  分布在轨道上的各个航天器(或卫星)主要目的是增加对地面的覆盖面积,或者缩短重访时间。对通信来说是实现无缝隙覆盖。为此,这里不需要外加闭路控制系统。由于卫星受到轨道摄动,会使轨道位置发生变化,一般通过地面站对单颗卫星进行轨道位置调整就能满足星座要求。星座轨道保持控制是定期的,例如几天或几十小时进行1次控制,周期长短决定于星座轨道摄动大小和星座位置保持精度。
  星群
  根据空间飞行任务要求,设计各颗卫星在轨位置,当卫星发射成功以后,在运行时期不需要进行轨道操作,卫星若受到轨道摄动,所产生的位置变化也不影响飞行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星群不需要外加闭路控制系统,也不需要轨道操作,它是分布式空间系统最简单的一种形式。星群大部分用于空间环境参数的观测任务。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不能随便把编队飞行说成是分布式空间系统,关键在于是否有外加闭路轨道控制系统。而且,外加控制系统必须具备3项关键技术:
  1)相对导航。导航精度由编队飞行任务来决定,目前较多采用的是相对GPS技术。
  2)星间通信。通信容量和数据传输率由编队飞行任务决定。大部分采用激光通信,也有个别编队飞行(例如知识编队的电子侦察卫星),若不要求实时,有些数据处理可在地面站执行。采用激光星间通信,要求编队飞行相对姿态需要精确控制。
  3)编队控制。主要是保持编队队形,克服轨道摄动需要燃耗,特别是在地球轨道,地球扁率J2项摄动量比其他摄动项高出1个~2个数量级。需要很大的燃耗,甚至达到难以接受的程度。这也是目前地球轨道编队飞行任务实现比较少的原因。
  分布式小卫星系统技术发展水平
  编队飞行是空间技术在应用领域一个重大创新。这是因为编队飞行具有一系列优势,例如:编队飞行可构成空间应用一种新概念——虚拟卫星,而虚拟卫星获得观测效果是单颗卫星无法相比:可提供极大测量基线,从而促进星载干涉仪、全球遥感和同步目标跟踪观测等领域的发展;可由轻巧灵活的小卫星代替庞大复杂的大卫星;编队飞行卫星可以随时加入和退出(故障),系列具有很高重构性、冗余性、安全可靠性;
  具有任务背景的航天器编队飞行应用项目越来越多,同时也证明上述编队飞行优势越来越大。为此可以预测随着时间推移,这个优势还会增加。例如:由若干颗雷达卫星组成编队飞行,当编队队形保持和相位控制达到一定要求,雷达卫星编队飞行相比单颗雷达星可以获得更好结果,例如:
  1)提高地面目标分辨率;2)获得高程精度(优于1米);3)可测到地面目标移动速度(3米/秒~4米/秒);4)增加覆盖宽度。
  当今小卫星编队飞行正处研究探讨和空间飞行演示验证阶段,真正大量应用还没有开始。
其他文献
6月16日~29日,中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载人航天交会对接飞行任务,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包括第一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第一次实施手动交会对接、航天员第一次进入天宫一号、第一次有女航天员飞行、第一次实现十余日载人飞行等,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八方舆论盛赞中国航天的巨大进步,巾帼英雄刘洋备受关注,各国与中国航天开展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加强。  神九升空令世界瞩目  6月16日,神舟九号飞
期刊
随着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中国航天史上极具突破性的一章由此掀开,中国航天人成功实现“太空筑巢”之梦。  在本次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共有14家单位参与相关产品的研制配套任务,配套产品数量大、种类多,共提供数百个品种一千余台(套)整机产品、上万只电子元器件,涉及惯性导航、计算机与微电子、遥测遥控、机电组件等多个专业领域,遍布载人航天工程八大系统中的七大系统,被广泛地应用于载人
期刊
近日,美航宇局空间站计划经理萨弗雷蒂尼表示,航宇局正考虑利用国际空间站来演练载人飞往火星。空间站可作为研究人体对长期微重力反应的试验场,而这将是需耗时数月的载人火星飞行的特征之一。他说,该局正在探讨在国际空间站上模拟飞往火星的可能性,为此航天员们在站上停留的时间将超过通常的6个月,并将经受飞往火星时将遇到的其它条件。例如,随着飞船离火星越来越近,船上机组与地面之间收发信息所需的日寸间将越来越长。地
期刊
3月31日傍晚,中国成功用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把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制造的亚太七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  作为卫星的用户方,香港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太卫星)自1992年正式运营以来,通过多次成功合作,推动了长征火箭以自信从容的姿态走上备受瞩目的国际商业发射舞台并崭露头角。而此次发射也是长征火箭第6次为亚太卫星实施卫星发射服务。  发射前夕,亚太卫星执行董事兼总裁程广仁在西昌卫星
期刊
俄联邦航天局已向政府提交《2030年前航天活动发展战略》草案,确定俄未来航天活动的主要方向,提出登月、建立火星研究站等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目标,并制定了整合火箭航天工业的分步计划。俄2030年前航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确保世界三大航天大国之一的地位。为此,新战略提出三项优先任务:第一,发展和利用航天设备、技术及服务;第二,研制载人、运货和飞往行星的航天工具,包括可重复使用火箭;第三,建造载人火星探测飞船和
期刊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4月9日宣布,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已通过出厂评审,于4月9日运抵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在发射场的各项测试准备工作。  这位发言人介绍,神舟九号飞船等飞行产品已按技术流程完成了研制、总装和出厂前测试工作,质量受控、功能性能满足要求。发射神舟九号的长征二号F遥九火箭正在按计划进行出厂前的各项测试工作。  此前,针对神舟九号载人飞行特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从
期刊
近日,俄卫星运营商俄罗斯卫星通信公司(RSCC)和欧洲阿斯特里姆公司宣布,作为涉及9颗卫星的扩展计划的一部分,俄卫通信公司已从阿斯特里姆卫星公司订购了两颗卫星,其中一颗将用于替换2011年年中因发射失败而报废的“快讯”AM4。阿斯特里姆已同意在26个月内交付这颗卫星。俄卫通信公司称,因同报废的“快讯”AM4完全相同,该公司希望阿斯特里姆能加快进度,争取在2013年发射。“快讯”AM4于2011年8
期刊
据外媒2月12日透露,美国航宇局正在加紧评估在月球背面的第二地球与月球的拉格朗日平衡点(地月L2点,距月球6万多千米,即距地球44万千米)建立一个有人照料的深空前哨站的价值。这项计划欢迎国际合作以及商业和学术方面的合作。地月L2点可以作为对多个目的地进行探索的出入口,最终可能包括火星。  以前只能看到月球正面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它的绕地速度为3683千米/小时,其特点之一是月球绕地球一
期刊
雷锡恩公司获得美国海军价值7900万美元的合同,提供47部或更多海军多波段终端(NMT)系统。  该系统是雷锡恩公司3种先进极高频(AEHF)终端中的一种,目前已经在生产并成功与AEHF卫星实现交互。另外两种终端分别是美国陆军的安全移动抗干扰可靠战术终端和美国空军的民兵导弹最低必备紧急通信网络项目升级。雷锡恩公司是美军唯一的AEHF终端供应商。  NMT于2010年开始生产,雷锡恩公司希望在美国和
期刊
印度将在4月1日开始的2012财年至2013财年在政府航天活动上开支671.5亿卢比(13亿美元),比2011财年至2012财年的实际开支高出约50%。印度空间研究组织2011财年至2012财年预算为660亿卢比,但由于各类项目启动速度慢于预期,实际开支只有443.2亿卢比。在航天预算中,有231亿卢比将拨给运载火箭计划,占总额的将近1/3。排在第二位的是“印度国家卫星系统”(INSAT)计划,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