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纽约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租两辆自行车好吗?”刚刚拐过中央公园的卢比船库,儿子韦尔就迫不及待地问。不远处是一个木板搭的临时收费亭,外面东倒西歪地摆了很多自行车。一张纸板上潦草地写着“童车15美元/小时,成人25美元/小时”。
  “不行。”我立刻反对。读二年级的韦尔刚学会骑自行车,而且他以前没到过大城市,显然不知道纽约中央公园和家乡小镇的街心花园有天壤之别,这里到处是人,慢跑的、遛狗的、散步的。他们不会欢迎一个小屁孩和他跌跌撞撞的自行车,别人说不定一眼就能看出我们是外地人——而且还是从小地方来的,
  然而儿子失望的表情让我觉得内疚,毕竟这次旅行的目的是庆祝他的8岁生日。“这里不适合骑车,”我说得尽量让人听起来合情合理,“你难道不想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吗?那可是游客不能错过的景点,还有百老汇、第五大道、时代广场、帝国大厦……”
  “可是我只想骑自行车。妈妈,您就答应了吧!”小家伙拉着我的手,急得上蹿下跳。孩子们对旅游的概念似乎跟大人不同。到目前为止,偌大的纽约城吸引我儿子的只有两个地方:反斗城玩具店的橱窗(周六上午他在那儿看了三个小时的“生化战士”展品),酒店花园里的一座假山(他花了周六的整个下午在上面爬来爬去)。旅游杂志推荐的风景名胜,我们一处也没去,
  但是,我有什么可抱怨的呢?这个周末属于韦尔。我的职责是为他提供乐趣而不是增加束缚,只要他高兴就好了。想到这儿,我改变了态度:“OK,咱们现在就去租车。”
  交过钱,我们挑出两辆自行车,戴上租来的旧头盔。一次特殊的旅行开始了。路上的人果然很多,每次看到韦尔左右摇摆,或者偏离自行车道,我都紧张得不敢喘气。还好,除了有一次险些撞到两个站着聊天的女士外,儿子没惹什么大祸。
  经过艺术博物馆的时候,我大声说:“快瞧啊,韦尔。前边就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你能看出金字塔的轮廓呢!”但小驾驶员正在全神贯注地骑车。几秒钟后,儿子目不斜视地从这个著名景点旁边冲了过去。
  骑满整整一个小时,我们回到了租车亭。“这条车道有多长?”我问店员。“6.1英里。小伙子,你真不赖。”他拍了拍韦尔的后背。“不算太长,就是人多。”韦尔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但我能看到他眼睛里闪动着兴奋和自豪的光芒。
  第二天,在坐飞机回家的路上,我问儿子:“纽约城里你最喜欢哪儿?”“中央公园的自行车道。”他不假思索地说,然后又加了一句,“谢谢您,妈妈。”我笑着靠在了座椅上,幸好当时没逼着他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我知道,韦尔长大以后,这次纽约之行会变成一份珍贵的记忆——即使它不包括任何风景名胜。
  (选自《环球时报》,王·冼/编译,插图/伦鹏博)
  
  读与思
  
  这篇小小说也许更适合推荐给那些做爸爸妈妈的大人读。像作品中的“我”这样的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并不多见,常见的是另外一种妈妈,她们坚持按照自己心目当中的理想去教育孩子,让他们去做那些他们未必想做的事,去参加那些他们未必想上的培训班。两种教育思想。到底谁的更好一些呢?这倒是个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因为连我们自己也常常弄不清应该听谁的。
  生活中你有过和这位“儿子”类似的或者刚好相反的经历吗?如果有,建议你把它写下来。我相信,那一定是一篇很不错的作文。
其他文献
这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听他们叽叽嘎嘎的声音看他们形形色色的装束就知道。  他们跟在一个举着小旗的导游后面,一辆旅游车等着他们。导游挥着旗子,指着旅游车说:“今天我们乘这辆车!”  所有的目光全盯在旅游车上,都同时积蓄力量,然后争先恐后地往里挤。走在前面的自然占了先机,但他们不乏“忧患意识”,在往前冲的同时,不忘用手、用躯体抵挡住后面那些企图超越的人。刚才走在后面的人此时此刻也没有束手待毙,有
期刊
“这件事竟发生在我们班里,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大早,马老师就在班里铁青着脸训起话来,“有人将讲台上的糖拿走了,那些糖是大家凑的,是要寄给灾区同学的。”  “哇!有这种事?”  大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一贯调皮捣蛋的“小黑皮”。  叫他“小黑皮”一点也不错,一米五的个头,又瘦又小,黑黑的皮肤,加上一头的黄发,显得机灵而调皮。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痛斥“盗糖贼”。“小黑皮”被大家瞧得发毛,为了证明自
期刊
我生起炉子。当火焰笼罩了木柴时,在一根劈柴发暗的断面上看到了一只蜘蛛。它兴高采烈,不过也许是因为觉得热而感到不安,它顺着断面跑到了尽头处,而迎接它的却是一片火海。   如果我看到动物处在悲惨境地,总要设想自己处在它的位置上。每当我设身处地时,不会忘了把它那个相对的范围换成大小和我相称的地方。劈柴上的那点面积换成我所在的地方,就好比是一间房子,对我来说,就好比房子四面都起火了。蜘蛛奔到另一端,那儿也
期刊
一个学生在学校里的测验考满分,不见得就能真正享受到生命的甜美,也不见得就懂得如何待人接物。知道一些死板的常识虽然也不错,不过,在今天的世界上,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能思考、有理性,并能以想象力赋知识以生命的人。所以,你最好尽可能选些震撼心弦的高贵作品来读,这种作品对你心灵的激荡,才有真正的好处。  要想这样,首先你得知道应该摒弃那些无价值的书。凡是浪费你时间的、教坏孩子的以及使人懦弱而不使人坚强的作品
期刊
杰迪和哈桑是两个生意人,也是最要好的朋友。杰迪性情开朗、不拘小节,而哈桑做事认真,甚至有些谨小慎微。牢不可破的友谊把他们紧紧连在一起,两人互相帮助,在生意场上一帆风顺,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纷争。  一天,二人结伴去陶里亚城做生意。行至一片树林,只见古木参天,浓荫匝地,好一个幽静的所在。他们决定在树下的岩石上歇息歇息。或许是因为走得太累了,杰迪坐下来不到一分钟便酣然入睡。  哈桑望着已入梦乡的朋友,叹
期刊
2106年,一座极负盛名、吸引过无数海内外游客的古桥,忽然间摇摇欲坠了。那座用石块堆砌而成的桥千疮百孔,远远看去,像被无数虫蚁蛀蚀过一样。  消息传开,各界颇为震惊,有关部门责令当地旅游局长尽快调查此事。  古桥在小镇百里之外,旅游局长心想:难道没有管理处专门管这座桥的事吗?他开着车,十万火急地赶到古桥所在地,对助手说:“打电话联系管理处!”  助手说:“打了好几次了,老打不通。”  “可能号码有
期刊
都说“上帝若关上你的门,必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连窗户都是紧闭的。  坐在桌前,对着厚厚的一叠复习资料,我发出无奈的叹息。茫茫题海快要将我淹没,铺天盖地的试卷让我疲惫不堪。我多需要充足新鲜的空气,让我的头脑得到片刻的清醒,可紧闭的窗却拒绝了我的愿望。  电视,我的视野之窗。跟着它,我游历名山大川,领略异域风情。从一个频道到另一个频道,就是从一个时空到另一个时空,比任何交通工具都便
期刊
我很懒,又很胆怯,所以不喜欢写文章,曾经还差点放弃了语文学习。  写文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韩寒也这么说。我用我不太聪明的脑袋想了想:是的,我每思考一个句子,都要死掉很多脑细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自杀”。我在家中抱着书,品读各种各样的人生。我总认为每一本书的成功出版都意味着作者一部分脑细胞的死亡。外面华灯初上的时候,我会关上窗子,“宁愿让孤独蔓延”。其实我是很渴望在这个时候写些什么的,但我还不
期刊
破旧的油布衣,层层堆放的鱼箱,褶皱的大手套,粗犷的大奏鼓,老人与海,藤黄的老墙、赭青的屋顶,泥巴手、大石坑,妈祖庙、闽南话……  幽幽古庙,悠悠钟鸣,袅袅香雾,妈祖慈爱的双眸下,是一颗颗虔诚的心。摆一张桌子,端上桂圆、猪头、索面、三粉圆、蛏羹、炊生糕、山东面……偶尔几个小娃围聚在桌前呆看着,舔着嘴唇,老人不知从何处抓来一把糖,抿着嘴暗笑,塞进他们的口袋,然后催促他们到后院玩儿去。  微咸的海风摇曳
期刊
从前有个傻瓜。   他过着快活的日子,然而渐渐地他听到一些流言,说人们都把他看做一个没头脑的俗物。   傻瓜觉得伤了面子,他开始犯愁,怎样才能止住这些讨人嫌的流言呢?终于,一个突如其来的念头使他茅塞顿开……于是他毫不迟延,马上付诸行动。   一个熟人在街上遇见他,夸奖起一位知名的画家来……   “得了吧!”傻瓜大声说,“这个画家早就过时啦……您连这都不知道?——我真没想到您会是这样……您呀——落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