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满茶花的脚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da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的脚是我见过的最丑的脚。
  母亲的脚原本不丑,可出生在那个“裹小脚”的旧时代,还是小姑娘的母亲,就被迫开始裹脚。那时,正长身体的母亲疼痛难忍,不愿意裹脚。外婆总是这样吓唬母亲:“不把脚裹小,长大了就嫁不出去”。所以,女孩子人都要过“裹脚关”,都时兴用一条长长的白布一层一层包裹脚。好在母亲的脚裹了不久,全国就解放了,母亲的脚也随之获得了解放。可是,母亲的脚已经无法恢复正常,脚丫已经像掰不开的姜饼,脚趾头紧紧地粘在一起,好端端的一双脚差点变成了豆角船。19岁那年,在男婚女嫁的唢呐声中,母亲穿着一双绣花鞋,迈着她那双“解放脚”,嫁给父亲,来到我家,生养了我们兄弟姊妹6个。
  在村里人看来,母亲虽然个子矮小,是个“小脚婆”,却像一粒胡椒、草果,辣味十足,是个嘴有一张,手有一双的“辣燥婆娘”。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含辛茹苦的劳作。上山砍柴,下田干活,种菜养猪,满身使不完的力气,就像挑不干的井水,一切背、挑、扛、抬的农活都难不倒她。是母亲用她那双“变形金刚”似的脚,顶天立地,支撑起了全家人生活的大厦。
  在我的眼里,母亲的脚“短小精干”,脚力出奇得惊人。那时,家里每年吃的盐巴都要到黑井买,20多公里山路,背一捆牛腰粗的柴去卖掉,才能买到盐巴。来回两天,翻山越岭,出门进门,两头摸黑,脚力差的人根本吃不消。每年秋收过后,生产队都要组织送公粮,本来是男人干的活,为了挣高工分养活我们,母亲也不甘示弱。满满一麻袋60多公斤重的稻谷,几乎有母亲高,用头和脊背背到10多公里远的猫街粮管所,踩着黎明前的月光当天“打回转”,令那些好手好脚的“虾汉子”刮目相看。有一年,国家搞建设,急需粮食,要求把公粮交到楚雄,母亲也报名加入了送粮大军。上百公里路,来回10天,母亲脚磨破,草鞋穿烂两双,绣花鞋穿烂一双。回到家,很多人如大病一场,生产队还要开工分,安排休息好几天。可憔悴的母亲却像一头不知疲倦的驴,忙碌的身影又马不停蹄在田间地头奔走着。
  在那个“超英赶美”的时代,县里出了个女能人,每天薅稻秧几百亩,事迹上了广播报纸,去北京参加了全国劳模表彰會,奖给县里一辆“解放牌”汽车,轰动全县,纷纷号召向她学习。不甘示弱的母亲刚生下我的第三天,就下田插秧,被人民公社视为典型,事迹逐级上报后,那一年,母亲被评为全县的劳动模范,穿着一双绣花鞋,打扮得花枝招展,身背行李步行50多公里远的山路,到县城参加了全县“群英大会”,奖品是一个印着毛主席头像的搪瓷口缸。那是母亲一生最高的殊荣,倍感荣耀的我们从此在村里挺得直腰杆,抬得起头,不再寄人篱下。


  幼年的我很淘气,吵吵嚷嚷跟着母亲要去赶街、走亲戚,可是走不了多远,就死皮赖脸爬在母亲的背脊上。母亲汗流浃背背着我,我却只知道路边的风景很美,有小鸟,有松鼠,有火红的山茶花,有可食的野果……母亲总会采几朵山茶花,或是摘些野果,哄我走路。每当临近集镇或是亲戚家时,母亲总要歇脚休息,用树枝不停地把裤脚和绣花鞋上的灰土拍打干净后,才上街,才跨进亲戚家的门。逐步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出门就爬坡的艰辛。可母亲上坡下坎就像脚下安着弹簧,走在平坦的路上,就像脚下安着风火轮,总是步履匆匆。那年冬天放寒假,我和母亲上山砍柴,母亲采了一束山茶花插在柴捆上。回家的路上,我走在母亲的身后,由于脚力差,不知不觉母亲的身影就飘得很远很远,只有那束红彤彤的山茶花在我的视线里变成了方向标。见我半天跟不上,母亲又放下柴捆,踅回来帮我背柴,让我打空手跟在母亲背后,来回往返两三趟,“狗撵羊”似的协助我背运柴捆。回到家,我早已精疲力尽,母亲却把那束顺手采到的山茶花骨朵,插在盛有水的玻璃瓶里,绽放了好几天,让穷困潦倒的我家“锦上添花”。
  母亲的脚很丑,脚下的绣花鞋鞋帮上、鞋头上却绣满了家乡漫山遍野的山茶花,鞋子里的鞋垫也绣着山茶花、蝴蝶、喜鹊等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打裱布,剪鞋样、纳鞋底、缝鞋帮,一切都出自她心灵手巧的手。新做的绣花鞋留着做客、走亲戚、赶街、婚庆节日、打歌跳舞时穿,旧的绣花鞋干农活时替换着穿。不论是新的旧的,一年四季,母亲的脚下总是穿着一双绣花鞋,我每次跟在母亲的后面,仿佛看到她脚下的路总是开满茶花。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边疆云南是主战场。国家动员捐款捐物,量力而行支援前线抗战。别出心裁的母亲连续熬了几天几夜,赶做了10多双绣花鞋垫,作为物品捐赠,赢得了山前山后方圆几十里的好口碑。
  母亲的脚开满茶花,我脚下的路也阳光灿烂。灰头土脸的我脱下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走进城市参加工作以后,皮鞋里经常垫着一双母亲缝制的花鞋垫。母亲进城来帮我带孩子,也经常穿着绣花鞋上街买菜,常引来路人好奇的目光。我给母亲买了一双皮鞋,母亲总是嫌鞋子夹脚、磨脚,不合脚,当着我的面穿上,背地里又换上了绣花鞋。后来,母亲为了给我面子,不知去哪儿订做了一双皮鞋,出门时穿上皮鞋,回到家立马就换上了绣花鞋。母亲总是说“砍的没有旋的圆”,皮鞋不透气,不养脚,容易患“烂脚丫”。
  岁月枯荣,时光的脚步随着母亲脚下的一双双绣花鞋奔跑着、消失着。10年前,80高龄的母亲患了脑梗,住院一个多月,出院时,已是中风的母亲执意要穿那双绣花鞋,才勉强可以搀扶着行走。我每次回老家,看到风烛残年的母亲,穿着绣花鞋,有时拄着拐杖,有时扶着墙壁,慢腾腾的挪移,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每次帮母亲剪手指甲、脚趾甲、洗脚,抹揉着她那双皱巴巴的与众不同的脚,看到她那双陈旧变形的绣花鞋时,便劝母亲换穿拖鞋,习以为常的母亲总是说绣花鞋吸汗、轻巧,行走方便。
  花开花落。母亲即将离世的那天,我急匆匆赶回老家,见她已卧床不起,我和二姐坐在母亲的床前,和她说着些有用无用的话,似襁褓里的母亲声音模糊,总是说脚冷,总是念念不忘要穿她那双送终的绣花鞋。说话间,母亲在一阵剧烈疼痛的抽搐呻吟中,再也没有醒来。趁着母亲身体的余温,我们一边忙着给母亲从头到脚擦洗,一边给母亲穿上早已准备好的寿衣、寿裤,然后按照母亲生前的意愿,给她穿上了那双崭新的绣花鞋。此刻,我看见母亲的脚丫已经全部张开,像正常人的脚。可惜,安然睡去的母亲,已无法看到她那双彻底获得解放的脚了。
  第二天出殡,送母亲去坟茔的崎岖山路两旁,寒冬腊月的山野,一朵朵山茶花开得正艳,悲痛交加的我仿佛看见母亲走向天堂的脚下春暖花开,鸟语花香。
其他文献
我和你其实是有缘分的。  我还是懵懂少年时,你便化成一蓬枯荷和一只水鸟,从美术课本中以特立独行的姿态走到我的面前。你穿越数百年的时光,携一身油墨的清香,突然闯进我的视野。而我,却不知你来自何处,身栖何方。  我面前那幅名叫《荷花水鸟图》的画,却紧紧吸引了我的眼,也牢牢攫住了我的心。画中疏荷斜挂,荷花深藏,残荷劲挺,孤石倒立,一只小鸟紧缩脖颈,单腿支于石上,冷眼凝视前方。黑、白、灰三色占据整个画面。
期刊
前不久,我去了一趟江西,采访“2016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的颁奖典礼。在这个由《海外文摘》杂志社、《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与上饶市广丰区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颁奖典礼上,颁布了一个年度散文排行。其中,贾平凹的《狐石》、韩静霆的《托尔斯泰的背影》、阿成的《雨中的我和乞丐》、王蒙的《文墨家常四题》、李国文的《毛笔字》等文章都赫然在列。其实,说它是一个散文排行,我倒觉得更像是一个散文年选,是一群业内专家聚
期刊
小时候,妈妈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要我们珍惜时间,好好读书。  没想到,说这话的人,这次在广丰见着了,那是木头人。  人说,这个人是个木头人,是形容这人木讷。这次在上饶广丰,见到的是真正的木头人,不过他复活了,又一次对我说这话。  广丰木雕城,这是一个有如上海世博园里,中国博物馆形式的楼面,由中国红、中国结元素构建的大楼。走到木雕城门前广场,有一种震撼,一种中国情结的震撼。
期刊
廣丰,我已是第二次亲吻她了。  站在水墨风情大写意的古宅深院,灰墙黛瓦、飞檐翘角,鹅卵石在脚下蜿蜒,所有的物件无不彰显上百年的和谐与安详。十都王家大院雄伟而气派,院内的108间房屋,廊、堂、厅、室,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木质结构榫卯衔接,不用一根铁钉,却牢固耐用。它的防水设施及地下水道建造堪称一绝,据说,地下水道修筑完成后,会放入两只小乌龟,一是吉祥安康,二是借助乌龟的爬行,清理和疏通水道,还可吃掉
期刊
在嵩峰乡一位干部的引领下,我们进入有名的十都大屋,当地老百姓叫王家大院。  真是名不虚传,这座古宅规模之大,形态之壮观,气势之雄伟,着实令人感叹不已。古宅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古朴典雅,肃穆幽远。占地40多亩,建筑面积6780平方米,有房108间,大小天井36个,水井2口,青石围栏雕刻鱼池3处,排水设施完好,大屋设有众多廊、堂、厅、室,布局错落有致,气派大方。  这座古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当时做纸
期刊
丰溪的河床在暮色的笼罩之下只余一个模糊的轮廓,但我依然能够感觉河水的丰沛。丰溪是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的母亲河,她从福建省武夷山北麓仙霞岭蜿蜒而来,全长117公里,在广丰区境内87公里。一座城市的文明进程和文化蕴涵,因一条溪流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那一晚,周亚鹰带我们到位于丰溪旁的一家火锅店宵夜,走在河岸边,借着昏暗的路灯,我们惊奇地发现,河岸石栏杆每两根望柱之间的栏板都雕刻有关于惜时的名言警句。石
期刊
江西广丰铜钹山景区,最高海拔1534.6米,山顶上生长着松树、杉树、茅草、黄花以及多种珍贵山药材,资源特别丰富,晴天时,能一览闽浙赣三省。其中,白花岩海拔679米,远远望去,宛如一朵美丽的白花飘落在人间,被誉为“东南第一峰”。  丁酉年春,我等攀登白花岩最高处,无奈大雾起,难觅仙境,但闻竹涛阵阵,欣欣然,乃记之。  道是天下白,缕缕说不清。  落雾又起雨,满耳竹潮声。  白花巖上客,化燕冲云顶。 
期刊
虽然我也曾是全国散文年会的常客,《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的作者,但参加广丰笔会却颇有陪太子读书的意味。因了爱人杨桂平是获奖者,我才有幸陪她到了广丰。  我们到广丰时已是晚上七点多了。晚宴就在宾馆,吃的什么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感觉菜烧得很烂,不是半生不熟的那种,味道也很家常,很对我的胃口。对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评价是,只要饭对胃口,就一定是个不错的地方。吃过饭,和桂平一块,在市里信步转了一圈,感觉广
期刊
一  山有神,水有韵。国家森林公园——铜钹山,步步灵润,方寸有心。铜钹山的山,群山环抱,层峦起伏,森林茂密,沟谷深邃,溪流潺湲,天然一幅云通道人山水。  景区以茶园、竹海、湖泊、峡谷瀑布为主体,以佛教文化为内涵,形成茶、竹、禅三位一体,山、水、情天人合一的景观特色。  二  铜钹山的山,满山都是传说。山山藏着许多奇特的故事。  上饶市作协主席毛小东先生还搜集编写了一本《铜钹山的鸣唱》,该书故事精彩
期刊
正月初二,我们阔别三十年的86届三(1)班同学在母校嵩峰中学举行了盛大的聚会。下午,我们不约而同地重游六石岩。  一路上,小车如鲫,游人如织,扶老携幼,络绎不绝。短短几分钟的行程,硬是走了一个多小时。  山下,翠竹如墨,摇曳多姿;松柏青翠,如迎来宾;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巨石突兀,拔地而起。一条小径,利剑般劈开莽莽山脉,从福建浦城迤逦而来,风尘仆仆,繁荣了两地经济。青葱的葛藤汲取太阳的血性和仙岩的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