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传播的变革看媒体融合之路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blo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给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新媒体在传播主体、传播理念、传播路径上具有崭新的特点。面对新媒体的强势来袭,传统媒体拥抱新媒体已成大势所趋。作为知名地市级传媒集团,黄石日报传媒集团在当今的媒体转型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历史发展经验,结合新闻传播新环境,积极拥抱互联网,在新环境中寻求新的媒体融合方式,形成全新发展格局,为地市级传统媒体提供了参考经验。
  关键词:新闻传播;媒体融合;变革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5-0102-02
  近年来,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给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呈现出融合和超越传统媒体之势。传统媒体进入严冬,读者分流了,发行量下降了,广告萎缩了,报业的经济基础大有摇摇欲坠之势。由于财力、技术、人才方面的种种影响,地市级传统媒体的融媒之路走的尤为艰难。《无锡商报》《大别山晨报》等多家地市级纸媒面临休刊停刊困境。作为知名地方传媒集团,黄石日报传媒集团在当今的媒体转型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历史发展经验,在“互联网”时代,以全新姿态、多维视角,全面拥抱互联网,在艰难中寻求传统媒体转型的突破,形成全新融媒发展格局。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变革
  (一)转变传播主体
  新媒体技术的发明创造打破了传统时代私人、狭小的传播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更加自由宽松的新闻生产和传播环境。新闻工作者之外的社会公众不再是传统新闻传播活动中只能充当接收者角色的个人。在如今,“人人皆媒”。社会公众转化为既能收受新闻又能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会化、大众化新闻传播的主体。普通的社会公众,在社会传播的局面里,不再处于被动,无为的地位,可以自由转换为“传播者”“接收者”。在很大程度上,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局面。社会公众不再像传统新闻业时代那样高度依赖职业新闻传播主体了。他们抓住机会,追求自我表达。
  (二)转变传播路径
  信息时代传媒行业之间的竞争,比的是信息的及时通达,业界“渠道为王”的理念也频频出现。所以新兴媒体超越传统媒体成为了新闻的主要传播路径。传统纸媒善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使用声音传送新闻消息,电视以声音画面播放新闻节目。新兴媒体则能形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互相补充的多种媒体特征,丰富了新闻传播的表现形式。“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新媒体使传播路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速度空前之快。
  (三)转变传播理念
  如今,高品质的新闻会随时被淹没在大数据的潮流当中,起不到本质的作用。所以,相比于“内容为王”,新型媒体人则往往更加认同“服务为王”。这种“服务为王”的理念,首先在新媒体上变为现实。“新型媒体将牢固树立数据为主的服务理念,挖掘数据资源,分析用户喜好,定制个性信息,满足受众需求;新媒体传播平台用户可以定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设置新闻信息推送的时间、方式和数量;用户的使用反馈,可以通过主动留言、打分打赏,或者阅读点赞量等方式反馈;根据用户反馈不断改进新闻生产,力求满足受众的服务需求,根据受众的使用习惯来编排每天的新闻顺序,把受众最关心的内容排在前面,“服务为王”对新闻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黄石日报传媒集团融媒之路
  “1952年8月15日,黄石日报社正式创办,2009年9月28日,黄石日报传媒集团正式成立;集团为湖北省地市级首家新闻传媒集团,以平面媒体为主体,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集团综合实力雄厚,在湖北省地市州报社中处于“保二争一”的地位。”当前融合、转型已经成了我国传统媒体战略设计的主题词。面对新挑战,黄石日报传媒集团近年来做了有益的探索。“目前,集团拥有“5报2网2杂志1手机报十大媒体群和十二大经营实体群”;5报为《黄石日报》《东楚晚报》《大江报》《今日大冶》和《今日阳新》;2网为《东楚网·黄石新闻网》和《黄石政府网》;2杂志为《东楚传媒》杂志和《新黄石》城市画刊;手机报为东楚网;2014年8月集团组建新媒体中心,与知名科技公司合作,共同研发新媒体技术平台。”
  (一)走全介质传播路径
  1.由平面媒体至网络媒体。2006年创办“东楚网·黄石新闻网”,是湖北省内地市州报中最早成立的网站。“东楚网·黄石新闻网”覆盖内容广泛,栏目众多,传播形式多样,受众广泛,是发布黄石新闻及资讯最权威最专业的平台。“东楚网·黄石新闻网”海量的信息内容,多种多样的信息板块设置,满足了不同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方便受众第一时间把握时政热点,解读党的新政方针,深入了解社会热点,全方面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东楚网·黄石新闻网”在向受众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充分利用版面布局,突出重点主题,方便受众的阅读。比如建立东楚专题,在醒目位置通过图文的形式引导受众关注和了解党的十九大的内容和意义。“东楚网·黄石新闻网”正式开通以来,人气日渐上升,最高一天浏览量高达329959,IP遍布全世界,每天都有国外IP网站。
  2.由网络媒体到移动媒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手机等移动媒体不再仅仅是一種媒体形式,时代赋予手机更多作为传播媒介的使命。移动化媒体的广泛使用对纸媒的转型提供了新的途径。2010年起,集团先后开通了东楚晚报官方微博、东楚网官方微博;2013年,又先后推出东楚晚报官方微信、黄石日报官方微信,形成新媒体微博微信矩阵,位列本地媒体大V第一方阵,超过14万粉丝。2014年8月集团组建新媒体中心,并着手打造东楚风APP。作为全国第一个地市级新闻服务APP,“东楚风”上线3个多月,转载量接近9万。“东楚风”APP基于黄石地区市场定位“新闻+服务”,致力于成为黄石市民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移动客户端。
  (二)构建数据内容服务体系
  “黄石日报传媒集团顺应市场发展需求,以传统的优势内容资源为基础,以数据中心为核心,整合旗下各板块资源,通过现有资源的整合和重组,形成数据中心;同时,进一步发展现阶段网站具备的网络服务,与拟建的移动端应用、手机报、户外大屏等发布平台一起,形成数据内容服务体系,以数据中心为基础,构建地市区域媒体数字化传播与服务体系,完成黄石日报传媒集团业务的转型与业态的创新。”“东楚风”APP开辟了“新闻”“民生通道”“服务”等4个界面。新闻栏目及时跟进最新的新闻事件发展,既能满足受众第一时间对新闻的阅读需求,又增强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及时了解受众对新闻事件与各种政策的意见。根据受众的使用习惯来编排每天的新闻顺序,把受众最关心的内容排在前面,拓展和丰富了报纸的媒介功能;民生服务栏目条理清晰,使用便捷。为受众提供了“挂号”“信息查询”等方面服务,连接市民和黄石行政服务资源,为民解忧。   (三)利用新媒体把信息量做到最大
  海量信息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新媒体的。黄石日报传媒集团从两个方面扩展信息量。一是积极利用社会公众,扩展新闻信息量。积极寻求高校学子,网络大V,普通公众的帮助,积极打造民间智力群体。黄石同城,黄石身边事等网络大V多次为集团提供民间信息,湖北师范大学学子撰写的优秀志愿活动稿件多次被“东楚网·黄石新闻网”报道。二是整合资源,建立“一站式”新闻方阵。“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依托黄石日报传媒集团强大的信息资源,全面整合黄石日报、东楚晚报、黄石电视台、黄石人民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建立六大类别、近二十个栏目,覆盖面极其广泛,极大突破了纸质媒体信息传播的有限性。又与《十堰新闻网》《大连新闻网》《洛阳新闻网》等130多家地市级新闻网站达成网盟。努力使新闻来源大大超越传统媒体。如今,“东楚网·黄石新闻网”成为了鄂东南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三、总结与建议
  作为知名地方传媒集团,黄石日报传媒集团在当今的媒体转型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历史发展经验,结合新闻传播新环境,积极拥抱互联网,在新环境中寻求新的媒体融合方式,形成全新发展格局,为其它地级市传统媒体提供了参考经验。
  1.媒体融合之时,要打造优质品牌产品,引导新媒体业务开发。“东楚风”APP基于黄石地区市场定位“新闻+服务”,成為了黄石市民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移动客户端。而且,产品上线后,还应有专业的团队进行产品维护、运营,才能不断扩大用户规模、优化产品体验、形成盈利模式。
  2.媒体融合之时,要扩展信息量,打造“公民记者”。国外网络媒体的佼佼者《赫芬顿邮报》积极营造庞大的民间智慧宝库,签约的“公民记者”数量超越了12000人,积极扩充专职记者团,每天可提供原创新闻70至80条。“发动普通民众“去报道单个职业记者难以覆盖的新闻”,实现了新闻信息的海量化。”
  3.媒体融合之时,要提高新闻生产的能力。生产高质量的新闻产品是传统媒体的强项。注重媒体融合的同时,也不能“唯渠道论”“唯服务论”。新媒体时代“后真相”频发,公众在日益碎片化的社会中,人心惶惶。媒体只有生产优质的新闻产品,才会得到受众的信赖关注。
  4.媒体融合之时,要善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大数据中心,培养时代需要的新媒体人才。新闻媒体应该搭建互动式的信息平台,积累受众的数据信息。利用数据技术寻找新闻线索,进行数据分析和深度挖掘,精准地把脉受众需求。互联网技术融入新闻生产过程中,传统媒体必将积极与高校合作培养技术人才,促进行业革新。
  参考文献:
  [1]毕书清,李婷婷.传播变革—新时期传统媒体的变革与发展[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吴刚.努力实现融合转型新跨越[J].中国报业,2015(11).
  [3]辜晓进.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强强嫁接——《赫芬顿邮报》的成功之道[J].新闻实践,2013(5).
  [4]杨保军.“脱媒主体”:结构新闻传播图景的新主体[J].国际新闻界,2015(7).
  [5]李长江.试谈我国主流纸媒的全媒体转型——以《人民日报》为例[J].新闻传播,2017(2).
  [责任编辑:东方绪]
  作者简介:孙阳,女,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由小说《陆犯焉识》改编而成的电影《归来》,通过转变文学作品中的叙述结构、叙述方式,重塑主要人物形象,实现了影像对文学文本的置换和再造,媒介的转换使电影文本具有了不同于文学文本的意义世界。电影淡化了文学文本中政治与人生碰撞下知识分子苦难命运的主题,凸显了影视作品所擅长的恒久而温情的爱情话题。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陆犯焉识》的电影改编,厘清电影媒介与文字的区别,分析媒介转换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的嬗变。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独立实践课和学科竞赛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专业实践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开展情况、实施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要解决的办法。发现,这两项专业实践活动在师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对教学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师生关系、促进就业也产生了较大的作用。但这类实践活动由于是在课外开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平台建设、科学管理、有效宣传等方面都还亟需改进。  关键词:专业实践;独立实践课
期刊
摘 要:纵观中西方艺术史,对于工匠与艺术家的评判标准有多种,这里对于工匠与艺术家的划分是根据其所从事的具体专业来划分的,工匠追求技术层面上的活动,而艺术家则在勇于创新及追求个性方面有所成就。但,二者之间毫无高低贵贱之分,这个世界,既需要发挥“工匠精神”,又要“艺术家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在历史上这种偏见确实存在,而且源远流长。下文以中国宋元时代以及对应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
期刊
生活,是自己过出来的。同样的路,有人漫步,有人奔跑,有人驾车…方式不同,结果就会不同。同样的命运,有人笑着抗争,有人哭着哀求,有人静默地承受…态度不同,结果就会相异。没有谁能规定你的生活模式,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动心,入心,随心……  作者简介:传馨,女,今传媒杂志社编辑,主要从事传媒理论与实践研究。]  编者按:目前,我国有1.2亿人存在听力障碍,其中听力语言残疾者达2780万人。7岁以下聋儿
期刊
摘 要:作为功利主义的代表性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盛起于边沁,然而边沁的功利主义将计算出来的最大快乐总量作为评判标准而忽视了幸福的质以及公共利益,随后密尔在边沁功利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发展,将快乐的量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更注重的是质的比较,主张个人幸福要与社会幸福相统一,并将美德渗入其中,强调一种美德幸福。近来“小学家委会竞选,家长狂晒履历”一事引发热议,从各类报道标题和记者的行文倾向可看出
期刊
文与心共飞,人间有了诗。  声与情齐发,天空有了歌。  一座有故事的城,总在等待着一个人,给它作诗,为它唱歌。  2011年世园会已成西安往事。一首歌,却与这座城市的无数过往一样,无法随风而逝。它愈沉愈重,潜入这块灵动的土地。它愈飘愈浓,融入四方城的空气。不要说剧院舞台,就连寻常巷陌,酒楼雅座间,时不时就飘出了一声秦味儿十足的“送你一个长安”。尤其是那句“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常引得满座唏嘘:我
期刊
摘 要:文学和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所建构的表意系统,较于文学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与内容,电影则通过声音和影像来使得观众获得一种更为直接的艺术感觉体验。以电影《山楂树之恋》为例,张艺谋导演通过镜头、声音、色彩等电影独特的叙事策略,使根据文学改编的电影得到了“诗意”的升华。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蒙太奇;声音叙事;色彩叙事  中图分类号:I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网络游戏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基础,分析了韩国网络游戏《剑灵》对中国武术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方言文化、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运用,认为《剑灵》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时存在以“暴露和夸张”的形式娱乐化、设计完全脱离现实、对神话故事和经典文本设計简单应付等问题,进而指出外国网络游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构建积极向上的世界观、正确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灵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将中国传
期刊
摘 要:2017年12月底,一部云集国内9家顶级博物馆和27件镇馆之宝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开播前两期,移动端播放超过2000万次[1],豆瓣评分高达9.4。《国家宝藏》将厚重悠远的历史背景进行个性化解构。采用舞台剧的形式展现文物的历史故事和人文价值,节奏轻快、视角新颖。让一个个束之高阁的文物走下神坛。不单有历史故事和人文侧面的展现,更有文物工作者的坚持与情怀,以浓厚的
期刊
摘 要:“后真相”时代下,人们被情绪所支配靠既有经验对事件进行主观评价,事实反而变得不再重要。然而,情绪化的受众在网络上打破区域限制,迅速聚集联合而实现快速便捷的交流,容易使非理性化的倾向走向极端,导致群体极化。文章根据“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和受众所发生的变化三个角度,浅析“后真相”时代下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机制并提出反思。  关键词:“后真相”;网络群体极化;“榆林产妇坠楼”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