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环境催眠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cha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一个可以当众给孩子喂奶的女人,要是怀里没有孩子却露出胸部,就会有巨大的羞辱感呢?给孩子喂奶等于母爱,这一开始就被传统观念理解,就等于被环境允许。于是女人怀里有孩子的话,喂奶就不会让人感到突兀与不适。要是没有“孩子”这个道具,那就变成了罪恶、情欲,刺激着周边的每一个人。
  就像大多数女人众目睽睽之下可以坦然穿比基尼,而从游泳池大门走出去以后,却不敢穿着比基尼逛超市。因为泳衣是被游泳场合允许的,泳衣不管有多暴露,也早已被我们的认知定义为“正常”。即便一个保守的女性,进了游泳池脱衣服,也不会感到罪恶,顶多是害羞。一个女人在游泳池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脸红心跳做贼一样,在一群大大方方的翘臀美腿里扭扭捏捏,这种反差,一定是个令人发笑的片段。
  你看,每个人的潜意识,都接受、认可属于这个环境的规则,正常的反而会显得不正常。
  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当代”这个大的社会环境里,又不知不觉进出各种小环境。音乐节上,或者万人体育场,高分贝的音响撞击每一颗心脏,混合着欢呼和嘶喊。你在人群中,就仅仅是一个黑色的脑袋,像画一幅音乐现场的速写,随手在听众的位置擦一笔小黑点。在这样的环境里,这些小黑点根本无法自控,尖叫、大哭、泪流满面。舞台上的那些主角,此刻也膨胀到极点,脱掉上衣、奔跑、摔吉他、振臂高呼。只有一切结束之后,这些人回到家才会恍然如梦,沉默如初。
  人是环境的动物,从“历史”“时代”切入去看自己,需要的视角太大,对很多人来说,很绝望。比如我嫂子。前天我责怪嫂子,因为她总是埋怨我哥,不满足。她反驳说:“跟扫大街的、拾破烂的相比,我是很满足。在我的朋友圈、同事圈,我算是最穷的,每天都有这样的感觉,的确是太穷了。”社会是个洗脑机,她生活在其中,我无力给她说清楚。但是环境的力量太大,很少有人愿意退出来,看看这个时代的荒诞。
  “幸福就是有房,没房就是不幸福”,于是很多人一从校园里出来,就被套上不幸的“原罪”,开始赎罪一样生活。我嫂子3000元一年两室一厅租房子的小镇生活,本来很幸福,但因为没有“买房子”而感到失败。所有人都认为租房子是一种无能,买房子才被亲戚朋友肯定。于是她省吃俭用,数十年按揭在城里买一套房子,之后的生活就是牛一样地上班,更年期一样地埋怨。
  大概也能想象出,结果必然是等终于还完了房钱,又会有一个声音不断地强调:“有车更幸福”,“孩子喝奶粉更幸福”,“上重点幼儿园更幸福”……你看,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个人连什么是幸福都是被灌输的。于是,我过着“干活累了休息,休息空余喝茶,喝茶期间看书,看书乏了画画,画画完了写字,写完字了听歌,听歌听腻了做饭吃,然后边吃边看《霍比特人》”的日子,也会有人站出来说:“你怎么能逃避生活?”
  抛开社会环境塑造的價值观.显然“爱”和“自由”才是人类骨子里最本能的幸福,这两个价值观贯穿人类文明史,恒久不变。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本身“一生”这道光就很短,只有爱和自由,能让这道光更亮,持续更长。(摘自《借山而居》中国华侨出版社图/Tla)
其他文献
贯穿孩子的成长中,我们所认为的不输在起跑线,换言之,就是不输在作为父母的你。你的身先示范,你对孩子的教育,你给予孩子的一切,就是起跑线。  我在一家教育机构当写作老师时,曾经在家长会上间在座的学生家长:“一年内,阅读书籍超过10本的家长请举手。”我说这话,当然是希望家里能够培养学习的氛围。我认为,读书是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事,它藏在你的脸上,你的心里,以及你未来的生活中,你无须刻意,就会轻而易举地在
期刊
黄霑是父亲的老来子,他25岁,父亲就过世了。那时他还年轻,不懂世事,就学着父亲的样子处事,合群的性格就是在大学宿舍里学会的,以至于像个大顽童,总也长不大。  黄霑有一张照片是打着赤膊站在河边,他称自己随父亲学会了游泳,那时候还是在广州沙面,学的是“狗仔式”;他的穿衣风格多少有着父亲的影子;他写得一手好字,这也得益于父亲;他创作过很多爱惜民族家国的歌,这种民族的情感也来自父亲的影响;父亲真诚坦荡,黄
期刊
我先生海鹰患的是淋巴瘤,分类为非霍奇金式,B细胞来源,这与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罗京的病大体一样。罗京患病不到一年就驾鹤西去,不能不令人唏嘘。以罗京的身份,我相信世界上最先进的医术和药品不会对他保留,他理应康复。然而,命运就是这样残酷。  难道我们也不得不接受一年生存期的现实?  我的战友冯女士打来电话,说社会科学院有一位淋巴瘤患者,是她的朋友,她对淋巴瘤的治疗非常熟悉。我问:“你朋友坚持了多久?”她说
期刊
罗伯特·里奇是纽约州布法罗里奇产业的董事长,也是《钓鱼比赛》和《钓鱼俱乐部:天使的兄弟姐妹》的作者,还是南佛罗里达州三家垂钓会馆的成员,他常在布法罗和佛罗里达礁岛间
期刊
包间里所有人听到这个爱情童话,眼泪都不禁涌出来,每个人脑海里都浮现出夕阳里一对老人的形象。 他俩的名字如雷贯耳,一位叫周巍峙(音乐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曲谱作者,曾任文化部代部长、中国文联主席),一位叫王昆(歌剧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品有《白毛女》《秋收起义》等)。 那个童话般的故事应该发生在2014年,是王昆89岁生日那天。许多亲朋好友撂下手边的杂务,赶到北京东二环边上的一栋小楼里,给这位在中国
期刊
结婚这么些年,家里的吃穿住行一向都由妻子操持,我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逍遥日子。对于厨艺,我没有任何概念,只会把饭煮熟。如果非让我做菜,我顶多能煎荷包蛋。  后来,妻子生了二宝。她坐月子那段时间,亲戚好友送来不少鸡蛋、红糖、荔枝干。听说姜汁调蛋对产妇很补,老妈尝试着做给我妻子吃。但这个小吃不好做,老妈做出来的姜汁蛋不是生了就是煳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既不忍心讓老妈操劳,也想让妻子吃点儿口
期刊
忽接来电问:你有没有想过站着写东西?rn以为有什么好介绍,这个早看过蔡东豪推介,说是英国人很郑重地提出来的,对身体好.rn我说:你站,我站,谁怕谁?rn只不过是把工作台调高,手
期刊
父亲感冒发烧,咳嗽声不断,更严重的是脚也浮肿了。  晚上,我抓一把母亲收集的艾叶,泡一盆热水,打算给父亲洗脚消消肿。我把泡好的艾葉水端到炕头,让父亲伸出脚来。父亲有点不自然,像一个犯错的孩子,满脸通红,执意要自己洗,说自己能动。我把父亲的脚拽过来,泡在盆子里。这是我第一次给老父亲洗脚。  父亲是个农民,为了方便干农活,经常不穿鞋,赤着脚在滚烫的庄稼地里健步如飞。这是一双多么粗糙的脚啊,脚面青筋裸露
期刊
去年8月,92岁的丈母娘仙逝。丧事毕,妻子家六个兄弟姐妹开了一次会,决定用老人家遗留下来的部分钱款建立“家族和谐基金”,用于家祭、团聚和对外交往等开销。一年多以来,“基金”的建立与运作,可以告慰在天上的两位老人家:大家族团结和谐如故。  家族和谐基金的使用和保管有规有矩,六兄妹各司其职。内兄大阿哥作为老大,以前是国有企业的一位集团领导,大家信任,赋予他“一支笔”的签字权;大姐以前是检察官,遇事严肃
期刊
入院三年来,64岁的肝病患者张重生成了病房里的名人。15次介护手术,每一次都仿佛是过鬼门关。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重症患者,却成为其他病友的精神支柱。他的乐观精神,不仅打动其他患者,打动医生,也打动旁观的人。每次到了该做手术时,他一出场,医生和护士们就会竖起大拇指:“勇敢大叔又来了!”让我们来听听他的讲述吧。深感无助  2014年10月,单位组织体检,我查出肝内有异物。复查后发现肝内有一个血管瘤,1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