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0298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国家财政》教学为例,从核心素养立意、理性思维呈现和核心素养落实等角度探索了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上实现了“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核心素养 课堂立意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当前教育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高中政治教师要在充分把握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立意,努力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一、纲举目张,核心素养立意
  教育部最新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教师在建构课堂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和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问题,而不是在课后用核心素养曲意“临摹”课堂教学设计。教师理应根据课程内容,确立本节课所要实现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目标,在核心素养目标引领下设计教学活动。
  《国家财政》这一课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国家财政含义、实质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我国财政的作用和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通过国家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分配财政支出的实践能力,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基于国家财政基本认知的爱国主义情感及关注国家财政作用的主人翁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二、小步前行,理性思维呈现
  B·F·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1]:小步子逻辑序列。他把教学内容按学习目标和知识内在联系分成若干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编成程序,每次只给一小步。步子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控制中做出及时反馈,降低错误率。以《国家财政》课堂活动设计为例,我设计了两条线:第一条是“明线”:“他”的昨天、今天、明天,以此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第二条是“暗线”:“他”深思的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问题层层推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他”的“昨天”的活动设计中,笔者设计了一个虚拟场景:“他”是某市政府的决策者,那年,该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30667万元,同时给出一张该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表:
  我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他”,如何科学规划本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学生在互助探究的过程中,有聆听、有争辩、有分析,无形中俨然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者。政治老师应该努力摆脱说教者的角色定位,立足课堂,创造性地设计贴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探究活动。教师要明确课堂探究的目的不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中“显性”探究活动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内化。
  在“他”的“今天”的活动情境中,我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
  我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他’的智囊,你会用怎样的图形来处理这些数据?”学生采用了柱状图和点线图处理这些数据,这正是经济学学习中要具备的理性素养之一。趁此机会,我引导学生分析说明此类经济图形在理解经济数据中起到的作用。同理,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时,介绍了阿瑟·拉弗的拉弗曲线,并根据其描绘的内容,让学生尝试绘制拉弗曲线,进一步拓展学生经济学的数据思维方式。
  在“他”的“明天”情境中,我设计了小组辩论的课堂环节,首先展示了一幅图表:
  我提出问题:面对中国经济短期底部是否趋稳的担忧,三位经济学界智囊分别给出了各自的对策,请同学选择其中一方立场,阐述关于国家财政政策主要着力点在自己支持阵营的理由。
  智囊A的对策:2016年—2018年重点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
  智囊B的对策: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要依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国家财政开支结构重点应在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支出等民生领域。
  智囊C的对策:国家财政主要用于产业的扶持,同时国家要落实结构性减税。
  学生通过激烈的辩论和观点的交锋,不仅对我国财政的作用有了更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对国家决策的认识有了理性判断,在三方观点的激辩中实现了理性思辨基础上的国家认同。教师在这些环节中只扮演资源提供者和课堂组织者的角色。我通过“他”的“昨天、今天、明天”情境设计,在层层推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努力让学生在“在某一时间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在审思、慎行中让学生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化。
  三、思想文化引领,核心素养落实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各类学科核心素养中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设计中有意识地、连续不断地实践,但是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无论怎么特殊,都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最终落脚点依然是培育“人”。高中政治课堂情境设计无论怎么细致,活动设计的核心素养目标无论多么明确,如果在课堂上学生缺少情感融入和思想共鸣,学生就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也就谈不上“人”的培养。在《国家财政》的课堂设计中,我主要通过明暗两条线:“明线”——“他”的昨天、今天、明天;“暗线”——“他的疑惑: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交织实践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在“他”的“昨天”也即“暗线——‘他’思考的问题‘我是谁’”的情境中,我讓学生探讨完“如果你是‘他’如何科学规划本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向学生展示了当年“他”的“选择”:兴建的医院、扩建的学校、小区的改造、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提高等。我让学生“猜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思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移情”的过程中体验“人”。紧接着,我又给“他”设计了一个两难的情境抉择:就在“他”刚刚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草案”时,“他”收到了市民来信,信中反映了他们出行的不便,建议政府考虑修建城际快轨,究竟是修改草案加入修建城际快轨的预算支出,还是暂不考虑呢?学生分组探究:有同意修建的,他们指出修建城际快轨使市民出行方便,还谈到企业不愿进行投资兴建的原因,甚至有学生对成本的回收周期进行了估算;有的小组对政府修建城际快轨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根据本市的情况,没有必要修建快轨,同时指出如果修建,短期内就势必影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民生支出会受到影响。在激烈的观点交锋中,学生对政府的决策有了更加深入和理性的判断,体验到要做出正确选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将自己设想为“他”时,学生感受到“他”还必须面临“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存在矛盾冲突”的艰难抉择。“人生”应该从哪里寻找真谛?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活动必须有一种情感性质的力量所激发”,在困难中担当,在取舍中认识“自己”。这时,我顺势推出了范仲淹的千古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引导学生在面临抉择时应该秉持的正确道德价值取向。
  在“他”的“今天”也即“暗线——‘他’思考的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环节中,在和学生对“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共同讨论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财政对个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我选取了《礼记·中庸》中的一段话作为下一知识“国家预决算”的过渡[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希望以此潜移默化的方式表达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在“他”的“明天”即“暗线——‘他’思考的问题‘我是谁’”的最后情境中,摆在“他”面前通往前方的路——“他”的智囊提供了三条路径,学生在艰难又激烈的争辩和探究中,一方面实践着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公共参与”的要求,同时是在用自己的“理性精神”审视分析着政府决策,在主动理解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达到了“政治认同”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讨论中再一次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困难不仅仅在于“道路”的选择,还在于如何在“自我价值追求和社会价值统一”的矛盾体中,树立崇高的自我道德追求,领悟“自我存在”的最高意义。
  总之,学生只有在文化的引领和熏陶下,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才会真正实现内化。对于广大教师而言,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与课堂融合的探究正在路上,如何做好一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引导者”,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莉.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七)[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6060101gl52.html.
  [2][汉]戴圣.礼记·中庸[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1.
其他文献
人 物 马宝玉 葛振林 宋学义 胡德林 胡福才 日本军人3人 农民3人 民兵1人   秋日的平原上,庄稼成熟了,农民们正在忙着秋收。  农 民 甲 (边收粮食边提醒)咱们可得快点收粮食,趁着日本人没打来,多存点粮食过冬。  农 民 乙 (停下动作,担心地)听说几天前日本人已经占领了山那边的村子,他们不会就要打到咱们这儿了吧?  农 民 丙 (有点着急)哎呀,那可得做好随时转移的准备呀,大家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万物有灵”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
作为一名深爱语文和戏剧的教师,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为核心的戏剧综合实践课程的研发。经过两所不同特质学校师生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从“美德、美智、美能、美行”四个课程维度,搭设了“五育并举、多科联动、学用语文、注重体验、知能同行”的育人练能的综合操练场,形成了以“重德行、重体验、重操练、重发展”为核心的开放的学习局面,使语文学习立体生动,使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一、语文·戏剧综合
“E时代:E是英文Electronic(电子)的缩写。 E时代指网络普遍使用的电子时代。”  “小学生:指正在小学读书的学生,一般为6~12岁。”  “朗读能力: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素质与能力。这是一个眼、口、手、脑协同动作,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在朗读中也需要对文本进行初步对话,读出自我的理解和世界观。”  “由此,该课题概念界定为教育者在网络普及的电子时代,研究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很多,感触颇深。  《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其新颖、独特的风格呈现在读者面前,能立马抓住读者的心。书中很多宝贵的意见能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作者以平近的语言,将那些典型、生动的案例娓娓道来,在工作中给我们以启示,在生活中给我们以指引。阅读该书就如同与一位智者在促膝交谈。有人说结缘教育是一生的幸福。然
电影《追风筝的人》(马克福·斯特,2007)表现了不同空间和不同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精神生态的影响,贫瘠的自然环境会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造成不良影响,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促使个体构建健康的精神生态系统。只有达到了空间、身体、精神三者的平衡,个体才能够获得宁静和平。  生态批评学者鲁枢元认为,人类既是一种生物性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同时更是一种精神性存在,他提出按照三分法来划分生态学:以相对独立的自
一、揭题质疑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  生: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师:关于爱因斯坦,同学们一定不陌生。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的。  (师课件播放录音,生听  录音。)  师:听了介绍,你能用一些词赞赞爱因斯坦吗?  生:伟大、杰出、功成名就……  师:可是,文中的小女孩却不这样认为。(出示句子)让小女孩纳闷的是——  生: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数九寒冬,表哥像圣诞老人一样浑身雪白推开我家房门时,我们一家人正在吃早饭。长白山区昼短夜长,人们习惯于一日两餐。那时候该是上午十点了吧,表哥摘下狗皮帽子回身向鞋后跟处狠命地摔打,用以磕掉帽子上的霜雪,胶皮乌拉冻得硬邦邦地橐橐作响。此时他眼睫毛以及胡子和鬓角上凝结的雪凇开始融化,渐渐变成水珠在他原本英俊的脸上滚过,被帽子捂着因而贴在头皮上的头发像蒸锅一样冒出腾腾的热气。门没关严,凛冽的空气一如小偷从
我小时候,离我家不远的一棵树下真的栓着一个傻子。他整天赤身裸体,只要有人路过,他就哇哇怪叫,妇女们都不敢从那走。当然我们孩子都不怕他,不但不怕,还经常去挑逗他,甚至用土块打他。后来他就死了,至今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一个傻子的死不足为奇,没人去深究他死亡的原因,大人们都如此,更不必说孩子们了。   几十年过去了,傻子的形象一直存在于我的脑海里。我就想,一个傻子活下去应该很简单,他的生命力甚至比正
【作者简介】陶婧,女,浙江义乌人,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研究;  李桔元,男,湖南湘潭人,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模式及批评性阅读教学研究”(编号:10YJA740048),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批评话语分析的评价视角与英语专业本科批判性阅读教学”(编号:11J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