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问题和质量保证体系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yo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超常”发展已呈现出明显的本科化倾向。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需要突破传统学术型人才的质量标准,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建立科学、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从研究生培养前、培养过程中和培养后体系中制订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使研究生教育在正常发展的条件下保证其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质保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2—0105—(05)
  
  自1999年中国高等学校连续扩招以来,包括博士研究生在内的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1998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仅为7.2万人,2003年达到了26.9万人,招生规模增加了2.74倍,年增长率已连续5年超过20%。尔后一增再增——2004年招生规模达到32.6万人,2005年招生规模为36.7万人,2006年招卡规模竟突破了40万人,招生规模的增长率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可以说中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到一个空前繁荣的快速发展时期。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备受人们关注。
  
  一、研究生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影响到一个时期内所培养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研究生择业竞争力和学校的声誉等各个方面。目前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不仅给研究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一)教育人均资源投入大大下降
  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研究生教育规模增长的根本动因。房欲飞等分别比较了工业发达国家美、日、英三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认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需要以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国力作为支撑条件。同时认为,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并与培养单位整体规模有着密切关系。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确实出现了经济腾飞的良好局面。而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是新形势下的基本要求,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目前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速持续扩大与经济发展速度存在严重的不适应,有关教育界人士把目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看成是“超常”发展阶段,认为研究生教育已呈现出明显的本科化倾向,这使得教育人均资源投入大大下降。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家拨付的研究生教育经费只能覆盖实际在校研究生培养费用的50%左右,研究生教育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其培养的基本要求,从而导致研究生的工作、学习和研究所需要的资源都难以得到保障。同时研究生教育资源投入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这就使得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项目无法进行深层次研究,自然也就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另一方面,由于扩招使得研究生个人成本补偿成为现实,研究生经济负担不断加重,从而也相应制约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从目前情况来看,研究生教育投入的不足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并且已成为制约导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瓶颈。
  
  (二)研究生指导过程的链式结构
  研究生导师既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目标、知识结构的设计者和构建者,也是研究生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者,这充分说明了导师对研究生指导过程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目前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大幅度上升,而研究生导师数量的增长远未跟上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发展速度,再加上相当数量的研究生主要集中在个别热门专业,从而导致部分研究生的指导过程呈现明显的链式结构,即导师本人指导博士研究生,而博士研究生指导硕士研究生。樊明成通过对1998—2004年中央部委研究生教育师资情况统计说明:6年来导师数量增幅为49.76%,而平均指导学生数增幅达到了131.03%。有的导师指导在校研究生竟超过了15人,这个数目已远远超过研究生教育发达的美国所规定的范围。表面上看来,研究生指导过程的链式结构是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过程特有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由于部分导师承担多种工作或担任多种职务,几乎很少直接参与本专业的科研工作,一时对博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也难以顾及,有的甚至基本丧失了实际指导能力,让博士研究生自己“指导”自己,从而导致研究生指导过程的链式结构也存在严重缺失。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程耿东曾撰文指出:“如果导师自己做的不是前沿工作,甚至导师本身都不知道这个学科的前沿在哪里,怎么可能把学生带到前沿领域。”如果说博士研究生以前的培养过程是在这种非正常链式结构环境下进行的,很难想象其培养质量是怎样得到保证的。
  
  (三)多规格培养制度的扭曲所形成的怪圈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研究生教育除了出现快速增长的特点外,还呈现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特征,即通过联合形式培养工程研究生、在职研究生等方式发展研究生教育事业。应该说,这是新形势下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但目前由于多规格培养制度尚不完善,从而导致部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了种种怪圈。如部分研究生班或跟正规班旁听课程的研究生,采取“先上车后买票”的方式顺利通过了所有课程考试,这就意味着他们已具备了研究生的水平,但研究生基本入学考试总不能过关,从而缺少一个“入门证”,这又意味着研究生课程读完时的专业水平还达不到入门时的基本水平。还有部分领导干部因“工作需要”,通过三年在职完成硕士论文工作,又通过三年顺利获得博士学位。而通过正规入学的研究生在全脱产条件下往往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相应学位。这些怪圈实际上折射出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更深层的问题,即研究生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的错位,严重扭曲了多规格培养制度下人才培养的基本宗旨。更为严重的是学位、学历和官、商挂钩,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变相买文凭和送文凭现象,大大玷污了科学研究领域这块净土,也为学术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导致具有学术标志的学历和学位真假难辨。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人才培养出现了种种怪圈,倒不如说研究生教育出现了新的“游戏潜规则”。
  
  (四)社会环境对研究生教育的冲击
  随着高等院校本科生大众化教育步伐的加快,就业压力日益凸显,大学的理念与研究生价值观的多元化正形成尖锐的矛盾。这也使得部分报考研究生的人动机趋于复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了扩大选择工作范围而获取一块“敲门砖”;二是为调换专业提供重新工作的机会;三是改变现有工作状态等等。报考研究生动机的复杂化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研究生入学后学习目标偏离和研究动力不足。这表现在个别研究生进入学习阶段后,往往从思想上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缺乏刻苦钻研的 学习精神。依据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而研究生本身是培养质量的主体和载体,如果说研究生本人对其研究工作缺乏热情,那么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创新能力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五)非正常管理对研究生质量的影响
  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自学位制度建立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研究生教育已基本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但由于目前尚未建立完善、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在研究生教育“超常”发展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管理形式。如有的导师和研究生各处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的国家,其指导过程采用“远程遥控”,这种非正常管理使导师对学生在教育投入和情感投入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有的研究生培养单位规定毕业研究生在答辩前需要在相关刊物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其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但实际上部分导师只关心论文是否发表,而对其学生发表的论文质量关心较少,从而造成大量的低水平学术垃圾、学术泡沫充斥学术市场,有的甚至出现了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严重的学风问题。近几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频频暴露出的种种“学术失范”、“学术不端”等不良学术现象充分反映了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管理机制存在严重漏洞,阻碍了学术创新和学术进步。就现实而言,目前研究生论文评审制度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种种“弊端”,如导师之间对学生论文采用流于形式的“互评”方式,外聘非内行专家进行评审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控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研究生论文答辩过程形同虚设,从而也导致部分研究生不思进取,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赵婷婷等对某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1.6%的研究生从未参加过学术交流活动,33.5%的研究生很少参加学术交流活动,74.4%的研究生从未在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相关文章。这意味着部分研究生教育过程实际上处于非正常管理状态。难怪社会上有人戏言:部分研究生教育已形成了“被录取研究生就等于获得了学位,获得了学位就等于是高层次人才”这种可怕局面。
  
  二、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构建
  
  目前,中国研究生教育过程存在的种种问题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研究生教育领域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保证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一方面需要教育政策的宏观调控,同时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这也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各相关培养单位就研究生质保体系进行了不同内容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大多数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强调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内部质量保证,而单纯从传统学术型人才的质量标准出发制定保证质量的措施,其观念与措施存在双重错位,严重妨碍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实际上,研究生培养过程类似于工业部门制造产品的过程,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标准中的质量观就突出强调了“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应具有满足顾客相关方面要求的能力”。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功能在于组织有关教育管理的各种活动,对其教育质量做出合理的评价,通过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实现对培养过程的调整及控制。但由于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特殊产业,既具有与一般产品或服务相同的一面,同时又涉及不同主体的多种需要,呈现多维性特征。据此,笔者尝试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构建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
  
  (一)培养前的质量保证
  一种产品在制造前往往需要通过相关设计和制造前的准备工作。产品的设计思想代表着质量保证的基本理念,这需要设计者把握好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的基本原则。而产品制造前的质量控制目的在于创造各种条件预防或减少产品出现缺陷的可能性。据此类推,研究生培养前的质量控制应包括培养前基本条件的落实、培养目标和方案、生源质量控制、指导教师资格审核和学科队伍质量控制等。
  由于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大学本科教育基础上的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教育,因此学科队伍整体水平和研究条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非常重要。在导师的数量与研究生教育人均资源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过度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将直接导致在校研究生师生比严重失调,这一政策本身也导致了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化倾向明显加剧。研究生教育的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原则应体现为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保证研究生教育资源投入和加强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也是研究生培养前的基本条件。为了拓宽研究生教育投入渠道,一方面应加大研究生教育改革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成本分担机制的配套措施,使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真正成为研究生教育机制的一种改革创新,通过国家财政、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个人三者共同投入的方式支持研究生教育经费;另一方面要使研究生教育实现资金来源的国际化,形成开放的教育体系,使研究生教育具有较强的输出和吸纳能力,做好国内外留学生市场。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政府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体系,创造良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环境。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得到稳步发展。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确定合适的导师队伍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不能一味地追求扩大导师队伍而导致其质量的降低,从而进一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的工作与水平、接近学科前沿的程度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研究生今后的学术起点。因此,应严格遵循学术标准遴选合格的导师,并控制导师招收研究生的数量,避免研究生指导过程中出现链式结构或非正常管理现象。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的“蓝图”,它确定了一个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学科方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其所有的教学活动。科学地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而合理的课程设置影响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规范培养过程对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生源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这就类似于产品制造过程前购置原材料一样,是产品质量最初的保证环节。李华静等通过不同生源的学位论文成绩的统计分析显示:不同入学方式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成绩存在显著差别,而单独考试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成绩表现为明显的参差不齐。因此,选拔合格的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第一关口,这需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通过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择优录用优秀人才进入研究生队伍。
  
  (二)培养过程中的质量保证
  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应包括课程学习阶段质量控制、文献资料查阅和开题工作质量控制、中期考核和各阶段研究计划的质量控制等。但由于每个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学习课程各不相同, 研究生本人条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导致培养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其质量保证体系除了应遵循需要性、创造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一般性原则外,还应考虑到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科学发展这一特殊性原则。
  研究生培养是以培养人的研究能力为宗旨的高级教育,因此,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实际上需要导师全身心引导学生进入工作状态,监控学生的研究进程,通过具体指导过程培养学生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作为导师,首先需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加强对研究生的引导工作,使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和研究。课程体系是由若干相对科学与合理的课程组成的有序集合,它影响研究生知识结构,导师应在指导学生不断拓宽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课题研究工作背景,需要导师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不断开阔视野,拓宽专业知识面,以便准确把握所研究的方向,从而确定合适的科研选题,这也是高水平论文的基本前提。科研选题一方面应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创造成果的机会,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导师发挥指导作用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保证科研选题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加强开题报告的管理,应建立学科小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综合评估。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为了使人才培养过程处于有效的受控状态,研究生应制订详细的个人培养计划,即研究生个人在导师的帮助下,根据专业的培养要求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需要,结合研究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学习与研究计划,这也是研究生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导师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指导他们进行科研中实现的,这当中的智能开发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核心内容。但鉴于每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不同,在智能发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指导过程也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善于思考的学生,应鼓励他们认真抓住一些问题深入进行研究,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对勤于工作的学生,应引导他们在工作中多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使研究工作具有开拓性。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导师要认真处理好“放手”和“指导”的关系,“放手”是在学术上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跳出导师的引导空间,以形成标新立异的思维模式,这有利于他们独立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但“放手”决不是“放羊式”的撒手不管,而是需要导师根据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经常与学生交流,并参与实际的研究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并为学生指点迷津,使他们不断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对研究工作的热情。
  研究生中期考核实际上就是对研究生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检验,促进教与学的宏观管理,提高质量意识。实行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是完善淘汰机制的重要质量监控手段,也是保证学位授予质量的具体措施。通过中期考核可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同时可及时发现教、学和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督促师生自觉地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而研究生的考核筛选工作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前途,也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研究生中期考核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组织,确定合理的考核方式,增强考核的透明度,从而实现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有效宏观管理。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因此在指导过程中导师要端正观念,始终坚持把教书育人放在首要位置,做到为人师表。这就要求导师不仅在业务上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而且在思想上要多关心研究生,避免他们出现浮躁情绪,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倡导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艰苦奋斗的治学精神。对研究生论文工作要给予认真指导,如写作思路、论文规范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应提出具体建议,督促学生按高标准进行反复修改,并引导学生不要轻易放弃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刻意创新和追求完善的科学态度。对于研究过程中的论文发表,导师要给予正确引导,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发表取得重要成果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同时要严格规范所指导研究生的学术行为,避免出现低水平学术垃圾和学术泡沫,使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健康成长。
  
  (三)培养后的质量保证
  研究生毕业前完成论文工作后,需要进行论文答辩,这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的一次检验。同时,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向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其培养质量最终还需要经过用人单位直接的、长期的检验。
  学位论文是反映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如果学位论文的评定过程由培养单位全盘控制,这就类似于产品制造单位给自己的产品开出“合格证”一样,其产品质量指标有可能大大缩水。特别在多规格培养制度下,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端正办学思想,提高教育管理质量意识。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但文凭却不能通过市场进行价格交换。文凭获得中的不正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教育腐败,并冲击劳动力市场,影响研究生教育的正常发展。曾钊新教授曾撰文指出:“腐败教育是与教育腐败直接相连又相区别的心灵污染和文化毒瘤。教育腐败为腐败教育提供支撑,腐败教育为教育腐败推波助澜。”遏制腐败教育必须从清理教育腐败着手,实现学术自治,净化学术环境,从而使研究生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严格控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目前各相关培养单位在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采用“双盲”评议制度、外聘专家、公开答辩制和学位授予公示期等,这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后监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要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真正意义上的专家评议制度和严格的学位授予标准,要用“质量砝码”冲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种种怪圈。
  社会需求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出发点,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教育供给才是有效供给。长期以来,人们把研究生教育的任务控制在培养单位内部,而忽视了社会需求及其变化,这一方面导致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同时也导致教育质量观的错位。这种双重错位已成为制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主要障碍。目前部分研究生就业困难也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其教育质量与大众化环境下的本科教育质量相比没有明显优势。适应社会需求应该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研究生参加工作后,受到社会对其质量的实际检验,这需要培养单位建立有效的研究生信息反馈机制和监控体系,经常了解研究生的工作情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定位、修改培养方案。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愈高,提高质量带来的效益就愈大。
  
  三、结语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是研究生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但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问题的方方面面。研究生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质就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质量监控系统和管理制度,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所有可控环节进行有效监控,及时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并保证质量逐渐提高。因此,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呈现出全过程性、全员性、全面性、系统性、周期性和进步性等多方面的特征。在新形势下需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新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并使其相关措施落到实处。从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出发,不断改善实验研究设备条件,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合理构建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并突出培养特色。这些方面的措施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夏畅兰]
其他文献
髓核凿的研制和临床应用张,龙相兆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腰椎退变的基础上,因外伤诱发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症状,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准确把握中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条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探索发
<正>企业薪酬策略与企业目标紧密结合,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企业战略目标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薪酬管理方法的确定,同时,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也决定着该企业的活力和
同志们: 今年五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繁荣我国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的精神和中共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目标是培养一流的人才,造就一流的教师队伍。“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主要依托国家重点学科,从师资队伍建
最新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提出“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引发关注。“全球城市”已成为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发展愿景。这个伞新定位,意味着上海将
中老年人颈肩部酸胀痛、沉重感、伴上肢麻木、运动功能障碍常被诊断为颈椎病、肩周炎,而安排理疗,由于忽视病因检查,易造成误诊。近几年我们在理疗诊察,推拿治疗颈肩痛病例中
本文报告18例寰枢椎不稳,其中寰枢椎先天性发育不良6例,寰枢椎自发性脱位2例,寰枢椎结核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2例,新鲜骨折4例,寰、枢椎椎弓骨折各1例,横韧带损伤1例。4例采
当前,宁波正在积极谋划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寻找重点突破口。《意见》表明,我市将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体”、加快建设“宁波农业云”等多个重点发展平台
近期国家发改委负责人的动向剧透了四季度经济工作主攻点:加大基建投资稳增长,加快改革破除投融资政策障碍,加码“双创”。一些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称,在今年最后的三个多月,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