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为更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补齐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短板,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产业扶贫是为贫困地区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建设内生保障的根本举措,早在2013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发布了《关于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的意见》,提出在贫困地区加强信息服务应用、通信服务提升、基础能力培育和产业项目扶持等四大工程。新时期,以《决定》为指引,进一步落实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意见,为贫困地区谋划布局适宜产业,明确产业发展路径,成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的重要内容。
秦巴山区,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其主体位于陕南地区,一般是指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地跨甘肃、四川、陕西、重庆、河南、湖北六省市。在国家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须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背景下,本文根据国家战略实施需求,以秦巴山区域为例,试图提出产业布局的思路和发展路径。
一、秦巴山区域经济概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地区贫困状况相对恶化
2015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6531元,较“十一五”末期增长52.45%。同期,秦巴山片区经济增长速度整体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但从人均生产总值规模维度分析,80个县区中有16个县区人均生产总值规模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其中,礼县、西和县、宕昌县、康县、文县等五县尚未达到2010年秦巴山片区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同时,郧西县、两当县、仪陇县、房县、万源市等县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出现趋缓迹象。
(二)产业基础薄弱、区域协同性较差
秦巴山片区发展工业面临资金、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多重要素制约,与周边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关中—天水经济区没有形成良好互动,且部分产业结构与周边发达地区存在重叠或竞争关系。以十堰市为例,根据十堰市政府规划,其主导产业方向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上述产业基本与武汉优势产业形成重叠,难以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同时,秦巴山片区工业结构主要以汽车、新材料、装备机械为主,而电子、纺织、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民生产业缺失,整体产业结构对人民收入水平提升贡献尚显不足。
(三)科技、金融支撑产业发展缺少有效载体
秦巴山片区人口布局较为分散,城镇化率较低,人力资源不足,同时缺乏支撑区域经济长效发展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及工业园区,扶贫或支持产业的科技、金融和资金直接扶持手段就必然会带有相当的宽泛性,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总之,基数差、产业弱、支撑虚,是其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以扶贫开发为目标导向的产业布局思路
(一)围绕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需求,安排农村水利、能源工程点和商业据点
1、加强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落地和生产经营提供基础条件。
推动一定人口的村庄通公路、地市通铁路,实现贫困地区连接上国家交通网络,为资源外送、人员流动、生产经营提供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为生产及安全饮水提供基本保障。充分利用秦巴山区水系发达,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淮河、汉江、丹江、洛河等在此发源的径流优势,发展水电产业。同时,在适宜地区发展沼气、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
2、加强通信基础设施、互联网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扶贫行动。
充分利用“互联网+”行动,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覆盖秦巴山区区域内的贫困地区,特别是道路沿线和旅游景区周边,实现城镇社区、乡镇和村庄都通光纤。积极建设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相结合的通信体系,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网络设施,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推进物联网应用。在十堰、汉中、巴中、广元等重要交通节点上,布置电商扶贫工程,建设物流配送体系,鼓励电商企业发展农村互联网业务,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另外,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信息服务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贫困地区拓展后发优势的“网络经济空间”。
(二)统筹人才培养、科技扶贫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
1、切实发挥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
中央提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原则之一即“服务发展大局”,实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是当前大局,要加强各级教育事业,培养“双师”型教师,落实各种教育政策加强人才培养。引导企业支持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积极吸纳就业人员。加强与秦巴山区周边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区等地方的人才交流,一方面加强劳务输出,另一方面凭借空间、人口、环境、政策等优势条件,吸引人才前来创业,力争通过引进人才带回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好的项目。
2、完善保障创新创业的服务保障体系。
贫困地区应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号召,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着眼于科技創新重点培养引进人才,挖掘利用所在省及大中城市的科技资源优势,重点研发一批与农业、生态相关的新品种、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打造多元化人才服务体系,强化对创新创业的软件支撑。更加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多元化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鼓励科技特派团、特派员在农村设厂创业,促进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
(三)坚守生态安全保护区红线,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涵养同步 1、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探索人文自然环境相统一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扶贫开发要优先解决贫困地区的危房改造、污染治理等突出问题。重点解决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避免发生因灾返贫的情况发生。在建设中可以尝试采用贷款贴息、以工代赈、建设集体公租房等方式。实施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改厕用水等专项行动,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管理,控制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将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注重论证和评估水利、能源等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2、贫困地区按照生态标准选择产业,注重环保准入和结构调整。
贫困地区由于工业缺乏、开发浅表,环境容量是产业选择的一项突出优势,但不能因此放纵产业发展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老路。必须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分,保护禁止开发的区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对汶川地震灾区、长江流域“两江一水”等区域积极实施生态修复。按照国家产业转移政策,严重过剩产业加强预警调控,禁止落后产能向秦巴山区转移。将节能环保产业与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统筹安排,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突出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在农业、林业发展中的嵌入和应用。
(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一村一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兴办适宜产业。
从长远看,实现区域性的扶贫开发,必须要兴办适宜产业。“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本质上其实就是我国推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村或乡为单位突出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秦巴山区很多地方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实践,如河南省西峡县寨根乡种植香菇,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八仙观村发展武当道茶,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梓树村种植脱毒马铃薯等。实施一村一品,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培育拳头产品的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大力进行品牌创建、宣传与推介营销,在做大规模的同时,严控质量品质,使一村一品的“品”中不仅包含产品、商品,还有品牌、品质,使贫困地区走出一条质量效益优先的新型产业化道路。
2、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实现,不是一二三产业某一个产业的问题,必须将三次产业统筹考虑。当前,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产业链垂直整合加速,农业工业化、工业服务化、全产业信息化趋势明显,产业边界日益模糊,必须辩证看待传统三次产业界限。从扶贫脱困的角度看,创造高附加值的环节往往被二产和三产占据,一产往往费时费力却所得价值微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让贫困人口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的收益。从推进农业本身现代化看,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是未来发展方向,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延长储运加工产业链条,拓展农业种养殖之外的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多重功能,客观上也使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必然。此外,现代农业发展中工业机械与网络工具的使用,使得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文化创意等新的农业细分业态出现,这成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后发优势的显著体现。
三、“交通+科技+产业园区”产业布局的实现路径
道路、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主要载体,而科技创新则为区域经济提供内生动力。在此思路下,交通、工业、科技协同发展,以交通枢纽布局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寻求科技支点,以“交通+产业园区+科技”的形式推动区域城镇化。
(一)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在十堰市、汉中市、南阳市、巴中市等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开展科技精准扶贫,加快推进以科技部、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著名高等院校、中关村、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联合组建科技扶贫协调小组,围绕秦巴山区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重点产业科技基础薄弱环节部署完善创新链。发挥国家科技资源行政调配能力,加快推进秦巴山区重点产业工业园区与中科院、著名高等院校、重点科研院所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以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地合作、培训机构等方式实施“点对点”科技扶贫。鼓励支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成果优先向秦巴山区企业转移与孵化,增强当地产业长效发展的科技要素承载能力。
(二)“交通+产业园区”协同提升秦巴山区城镇化率
选取十堰、汉中、巴中、安康、陇南等秦巴山核心区域作为扶贫五大战略支点建设,加快推动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关中——天水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的纽带关系,同时增强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密集度。并在交通枢纽区域布局规划秦巴山产业经济带,实施产业再造工程,规划布局电子商务、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现代物流、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示范园区。集中扶贫财政资金、基础设施投资、科技资源、工业项目资源优先向战略支点区域转移,通过培育秦巴山区内生增长极,从而推动新增就业人口向战略支点区域转移,有效推进秦巴山区整体城镇化率。
四、四点需注意的问题
在贫困地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应考虑多种因素。
一是布局产业时,需统筹功能分区、空间结构和城镇分布。具体应在重点发展区的城镇大力发展适宜产业,合理布局电商、物流业;在农业生产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在生态保护区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二是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争取早日实现区域内小康目标。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布局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养殖及农产品、肉食品加工业。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开发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特色手工业,加强对少数民族村寨、地方特色浓郁的乡村的推介宣传,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增收创业。
三是更加注重市场和经济手段,特别是金融手段促进产业优化布局。充分利用税收优惠,落实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大特色农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金融支持。積极支持绿色生态种养业、经济林产业、林下经济、森林草原旅游、休闲农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发展,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四是突出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探索城市带动乡村、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非农产业提升农林牧副业。加强环保区域联合执法,在产业发展中,突出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信息化手段运用,提高环境监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及时性,实现区域信息共享。
秦巴山区,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其主体位于陕南地区,一般是指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地跨甘肃、四川、陕西、重庆、河南、湖北六省市。在国家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须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背景下,本文根据国家战略实施需求,以秦巴山区域为例,试图提出产业布局的思路和发展路径。
一、秦巴山区域经济概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地区贫困状况相对恶化
2015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6531元,较“十一五”末期增长52.45%。同期,秦巴山片区经济增长速度整体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但从人均生产总值规模维度分析,80个县区中有16个县区人均生产总值规模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其中,礼县、西和县、宕昌县、康县、文县等五县尚未达到2010年秦巴山片区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同时,郧西县、两当县、仪陇县、房县、万源市等县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出现趋缓迹象。
(二)产业基础薄弱、区域协同性较差
秦巴山片区发展工业面临资金、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多重要素制约,与周边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关中—天水经济区没有形成良好互动,且部分产业结构与周边发达地区存在重叠或竞争关系。以十堰市为例,根据十堰市政府规划,其主导产业方向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上述产业基本与武汉优势产业形成重叠,难以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同时,秦巴山片区工业结构主要以汽车、新材料、装备机械为主,而电子、纺织、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民生产业缺失,整体产业结构对人民收入水平提升贡献尚显不足。
(三)科技、金融支撑产业发展缺少有效载体
秦巴山片区人口布局较为分散,城镇化率较低,人力资源不足,同时缺乏支撑区域经济长效发展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及工业园区,扶贫或支持产业的科技、金融和资金直接扶持手段就必然会带有相当的宽泛性,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总之,基数差、产业弱、支撑虚,是其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以扶贫开发为目标导向的产业布局思路
(一)围绕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需求,安排农村水利、能源工程点和商业据点
1、加强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落地和生产经营提供基础条件。
推动一定人口的村庄通公路、地市通铁路,实现贫困地区连接上国家交通网络,为资源外送、人员流动、生产经营提供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为生产及安全饮水提供基本保障。充分利用秦巴山区水系发达,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淮河、汉江、丹江、洛河等在此发源的径流优势,发展水电产业。同时,在适宜地区发展沼气、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
2、加强通信基础设施、互联网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扶贫行动。
充分利用“互联网+”行动,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覆盖秦巴山区区域内的贫困地区,特别是道路沿线和旅游景区周边,实现城镇社区、乡镇和村庄都通光纤。积极建设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相结合的通信体系,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网络设施,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推进物联网应用。在十堰、汉中、巴中、广元等重要交通节点上,布置电商扶贫工程,建设物流配送体系,鼓励电商企业发展农村互联网业务,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另外,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信息服务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贫困地区拓展后发优势的“网络经济空间”。
(二)统筹人才培养、科技扶贫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
1、切实发挥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
中央提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原则之一即“服务发展大局”,实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是当前大局,要加强各级教育事业,培养“双师”型教师,落实各种教育政策加强人才培养。引导企业支持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积极吸纳就业人员。加强与秦巴山区周边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区等地方的人才交流,一方面加强劳务输出,另一方面凭借空间、人口、环境、政策等优势条件,吸引人才前来创业,力争通过引进人才带回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好的项目。
2、完善保障创新创业的服务保障体系。
贫困地区应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号召,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着眼于科技創新重点培养引进人才,挖掘利用所在省及大中城市的科技资源优势,重点研发一批与农业、生态相关的新品种、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打造多元化人才服务体系,强化对创新创业的软件支撑。更加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多元化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鼓励科技特派团、特派员在农村设厂创业,促进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
(三)坚守生态安全保护区红线,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涵养同步 1、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探索人文自然环境相统一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扶贫开发要优先解决贫困地区的危房改造、污染治理等突出问题。重点解决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避免发生因灾返贫的情况发生。在建设中可以尝试采用贷款贴息、以工代赈、建设集体公租房等方式。实施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改厕用水等专项行动,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管理,控制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将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注重论证和评估水利、能源等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2、贫困地区按照生态标准选择产业,注重环保准入和结构调整。
贫困地区由于工业缺乏、开发浅表,环境容量是产业选择的一项突出优势,但不能因此放纵产业发展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老路。必须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分,保护禁止开发的区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对汶川地震灾区、长江流域“两江一水”等区域积极实施生态修复。按照国家产业转移政策,严重过剩产业加强预警调控,禁止落后产能向秦巴山区转移。将节能环保产业与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统筹安排,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突出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在农业、林业发展中的嵌入和应用。
(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一村一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兴办适宜产业。
从长远看,实现区域性的扶贫开发,必须要兴办适宜产业。“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本质上其实就是我国推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村或乡为单位突出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秦巴山区很多地方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实践,如河南省西峡县寨根乡种植香菇,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八仙观村发展武当道茶,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梓树村种植脱毒马铃薯等。实施一村一品,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培育拳头产品的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大力进行品牌创建、宣传与推介营销,在做大规模的同时,严控质量品质,使一村一品的“品”中不仅包含产品、商品,还有品牌、品质,使贫困地区走出一条质量效益优先的新型产业化道路。
2、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实现,不是一二三产业某一个产业的问题,必须将三次产业统筹考虑。当前,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产业链垂直整合加速,农业工业化、工业服务化、全产业信息化趋势明显,产业边界日益模糊,必须辩证看待传统三次产业界限。从扶贫脱困的角度看,创造高附加值的环节往往被二产和三产占据,一产往往费时费力却所得价值微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让贫困人口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的收益。从推进农业本身现代化看,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是未来发展方向,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延长储运加工产业链条,拓展农业种养殖之外的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多重功能,客观上也使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必然。此外,现代农业发展中工业机械与网络工具的使用,使得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文化创意等新的农业细分业态出现,这成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后发优势的显著体现。
三、“交通+科技+产业园区”产业布局的实现路径
道路、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主要载体,而科技创新则为区域经济提供内生动力。在此思路下,交通、工业、科技协同发展,以交通枢纽布局产业园区,以产业园区寻求科技支点,以“交通+产业园区+科技”的形式推动区域城镇化。
(一)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在十堰市、汉中市、南阳市、巴中市等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开展科技精准扶贫,加快推进以科技部、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著名高等院校、中关村、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联合组建科技扶贫协调小组,围绕秦巴山区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重点产业科技基础薄弱环节部署完善创新链。发挥国家科技资源行政调配能力,加快推进秦巴山区重点产业工业园区与中科院、著名高等院校、重点科研院所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以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地合作、培训机构等方式实施“点对点”科技扶贫。鼓励支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成果优先向秦巴山区企业转移与孵化,增强当地产业长效发展的科技要素承载能力。
(二)“交通+产业园区”协同提升秦巴山区城镇化率
选取十堰、汉中、巴中、安康、陇南等秦巴山核心区域作为扶贫五大战略支点建设,加快推动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关中——天水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的纽带关系,同时增强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密集度。并在交通枢纽区域布局规划秦巴山产业经济带,实施产业再造工程,规划布局电子商务、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现代物流、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示范园区。集中扶贫财政资金、基础设施投资、科技资源、工业项目资源优先向战略支点区域转移,通过培育秦巴山区内生增长极,从而推动新增就业人口向战略支点区域转移,有效推进秦巴山区整体城镇化率。
四、四点需注意的问题
在贫困地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应考虑多种因素。
一是布局产业时,需统筹功能分区、空间结构和城镇分布。具体应在重点发展区的城镇大力发展适宜产业,合理布局电商、物流业;在农业生产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在生态保护区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二是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争取早日实现区域内小康目标。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布局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养殖及农产品、肉食品加工业。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开发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特色手工业,加强对少数民族村寨、地方特色浓郁的乡村的推介宣传,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增收创业。
三是更加注重市场和经济手段,特别是金融手段促进产业优化布局。充分利用税收优惠,落实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大特色农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金融支持。積极支持绿色生态种养业、经济林产业、林下经济、森林草原旅游、休闲农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发展,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四是突出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探索城市带动乡村、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非农产业提升农林牧副业。加强环保区域联合执法,在产业发展中,突出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信息化手段运用,提高环境监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及时性,实现区域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