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既给予学生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地理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发散的系统。既有许多已知的相对真理,更多的却是人类尚未探索到的奥秘。这些奥秘能引起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培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少用“定向思维”、习惯思路要求学生,要尽可能多地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开拓假想思维,鼓励奇思妙想
假想思维是对客观事物假定的分析、综合、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假想思维可能产生两种结果,即经过实践证
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不正确的,就成为谬论。开拓学生的假想思维,就能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发现前人尚未或错误得出的一些结论,同时,其思维的创造力也就如涌泉般地发挥出来。奇思妙想并非胡思乱想,只要深入实际,就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当然,学生的奇思妙想,有时也显幼稚,但只要引导得当,是能有所收获的。我在教学中曾提出过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巴西的热带雨林如果丧失,会产生哪些问题?怎样解决?”“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日照时间长,我们怎样利用这个优势发展农业,请你给青藏高原的农业发展设计出一幅蓝图。”“假设长江上游流域水土不再流失了,对中下游流域将带来怎样的结果?”“怎样解决世界‘能源问题’?”,学生针对“能源问题”,提出了课本中没有的许多解决措施。有学生提出把垃圾能源化,从垃圾中提取人类急需的能源,有学生提出在世界各地广为栽种一种“能源树”,其根、茎、叶、花、果实,都能提炼出类似石油的能源物质;有学生提出要发明一种机器,能吸收煤、石油燃烧产生的废气,自动转化为能源。有的学生提出要想方设法把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循环再用,甚至还有的学生提出要在煤、石油中加入一种物质,使其燃烧效率成倍增加,减少浪费,达到节能目的。当然这些想法也有不切实际的,但学生在讨论这些问题时,不受习惯思维束缚,开阔了思路。未来的创造也许就形成在这“异想天开”的想象中。
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习惯
逆向思维要求学生反过来思考问题,审视现有的答案。虽没正向思维那样顺畅,但其思维过程的艰难性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探求真理的无限兴趣,成为创造思维的动力。如讲到“灾害性天气”时,我曾设疑:“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常造成危害。请大家想想,难道寒潮真的有百害而无一利吗”?又如在讲“黄赤交角”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黄赤交角变化,会给地球带来哪些影响?”讲到我国自然资源分布时,我要求学生联系煤的形成和我国海陆变迁,回答“为什么北方多煤,南方少煤?”通过对知识进行反向设问,学生能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巧设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从思维的心理过程而言,当你把思维的结果传授给学生时,他只会对现成知识认同,缺少对发现知识过程的体验,创造力就难以培养。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如果只是灌输给学生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而不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那社会就不会进步。我在讲北美洲时就给学生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飞机、轮船一驶达百慕大三角就会无影无踪?”在讲“地球在宇宙中”时,我提出“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在讲“太阳外部结构”时,我要求学生思考:“太阳黑子的形成和色球层温度自下而上逆增的原因。”在讲“地球上的水”时,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从何而来?”在讲板块构造理论时,提出:“板块构造的驱动力问题?”这些问题虽然都没解决,但思考这些问题,能使学生进入无限的想象之中,创造性思维习惯也就自然地形成了。还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思维发展的里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四、分析课本中的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课本中很多知识是用图表反映出来的,地理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讲“等高线”,教师先画出一个凸起的地形,如山峰,然后画出等高线,并标上海拔高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等高线的高度值由外向里越大,地势越高。学生理解了等高线后,教师不要直接画出等深线或凹地形的等高线,应让学生自己画出来,并要求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结果很多同学都将盆地等高线画出来了,还总结出等高线高度值由里向外数字越大,则是盆地地形。
爱因斯坦曾说:“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缘其如此,地理教师应借助地理课堂这个阵地,向学生散播创造性思维的种子,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地理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发散的系统。既有许多已知的相对真理,更多的却是人类尚未探索到的奥秘。这些奥秘能引起学生兴趣,有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培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少用“定向思维”、习惯思路要求学生,要尽可能多地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开拓假想思维,鼓励奇思妙想
假想思维是对客观事物假定的分析、综合、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假想思维可能产生两种结果,即经过实践证
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不正确的,就成为谬论。开拓学生的假想思维,就能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发现前人尚未或错误得出的一些结论,同时,其思维的创造力也就如涌泉般地发挥出来。奇思妙想并非胡思乱想,只要深入实际,就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当然,学生的奇思妙想,有时也显幼稚,但只要引导得当,是能有所收获的。我在教学中曾提出过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巴西的热带雨林如果丧失,会产生哪些问题?怎样解决?”“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但日照时间长,我们怎样利用这个优势发展农业,请你给青藏高原的农业发展设计出一幅蓝图。”“假设长江上游流域水土不再流失了,对中下游流域将带来怎样的结果?”“怎样解决世界‘能源问题’?”,学生针对“能源问题”,提出了课本中没有的许多解决措施。有学生提出把垃圾能源化,从垃圾中提取人类急需的能源,有学生提出在世界各地广为栽种一种“能源树”,其根、茎、叶、花、果实,都能提炼出类似石油的能源物质;有学生提出要发明一种机器,能吸收煤、石油燃烧产生的废气,自动转化为能源。有的学生提出要想方设法把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循环再用,甚至还有的学生提出要在煤、石油中加入一种物质,使其燃烧效率成倍增加,减少浪费,达到节能目的。当然这些想法也有不切实际的,但学生在讨论这些问题时,不受习惯思维束缚,开阔了思路。未来的创造也许就形成在这“异想天开”的想象中。
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习惯
逆向思维要求学生反过来思考问题,审视现有的答案。虽没正向思维那样顺畅,但其思维过程的艰难性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探求真理的无限兴趣,成为创造思维的动力。如讲到“灾害性天气”时,我曾设疑:“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常造成危害。请大家想想,难道寒潮真的有百害而无一利吗”?又如在讲“黄赤交角”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黄赤交角变化,会给地球带来哪些影响?”讲到我国自然资源分布时,我要求学生联系煤的形成和我国海陆变迁,回答“为什么北方多煤,南方少煤?”通过对知识进行反向设问,学生能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巧设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从思维的心理过程而言,当你把思维的结果传授给学生时,他只会对现成知识认同,缺少对发现知识过程的体验,创造力就难以培养。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如果只是灌输给学生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而不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那社会就不会进步。我在讲北美洲时就给学生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飞机、轮船一驶达百慕大三角就会无影无踪?”在讲“地球在宇宙中”时,我提出“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在讲“太阳外部结构”时,我要求学生思考:“太阳黑子的形成和色球层温度自下而上逆增的原因。”在讲“地球上的水”时,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从何而来?”在讲板块构造理论时,提出:“板块构造的驱动力问题?”这些问题虽然都没解决,但思考这些问题,能使学生进入无限的想象之中,创造性思维习惯也就自然地形成了。还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思维发展的里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四、分析课本中的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课本中很多知识是用图表反映出来的,地理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讲“等高线”,教师先画出一个凸起的地形,如山峰,然后画出等高线,并标上海拔高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等高线的高度值由外向里越大,地势越高。学生理解了等高线后,教师不要直接画出等深线或凹地形的等高线,应让学生自己画出来,并要求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结果很多同学都将盆地等高线画出来了,还总结出等高线高度值由里向外数字越大,则是盆地地形。
爱因斯坦曾说:“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缘其如此,地理教师应借助地理课堂这个阵地,向学生散播创造性思维的种子,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