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癌症难发现

来源 :祝您健康·养生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haij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    跃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指导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外科二病区主任,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擅长肺癌治疗的规范化手术,气管及支气管袖状成形手术,肺血管成形手术以及隆凸癌切除重建手术,食管癌根治及消化道重建手术,纵隔巨大肿瘤切除术及血管成形术,以及胸壁肿瘤切除及成形术。
  门诊时间:周一晚上,周四、周五上午
  许多关注健康,尤其是关注癌症的人,应该都不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何有些癌症一旦被发现,患者已经处于晚期状态,生命遭受着巨大威胁?食管癌就是一种很难被发现的癌症,而我国恰巧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有相关研究显示,食管癌的发病率和地域也有着一定联系,我国的河南省、东三省、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潮汕等地区都属于食管癌的高发地区。为何食管癌如此高发,它的早期症状却常常被患者视而不见?食管癌与地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中心的杨跃主任将为我们解答这些疑问。
  这条上接咽部,下与胃的贲门相连的细长管道,就是将饮食导入胃中的食管,也称“食道”。它是人体消化道的一部分,全长约40厘米,我们吃进嘴的食物从“下咽”的动作开始,一直到进入胃中产生饱腹感为止,这个过程中食物途经的部位即为食管。杨主任介绍,食管虽是一条“管道”,但它却是由环节肌层和纵行肌层这两种肌肉组成,由于肌肉的收缩蠕动,进入食管的食物便会被“推入”胃中。健康的食管具有弹性,直径约为2厘米,在进食过程中往往能够弹至5厘米;但若食管出现问题,它的弹性就会消失,患者也会因此无法吞咽食物。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新发食管癌病例可占世界范围内新发病例的50%以上;我国每年食管癌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6位,癌死亡率占第4位;每年有约15万人因患食管癌而去世,占全世界总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据统计,食管癌的男性患者往往多于女性,且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不难发现,食管癌的死亡率如此之高,是由于患者几乎都是中晚期才被发现,且恶性程度高,难以治愈。这种癌症的典型症状是进行性咽下困难,起初只是难以咽下干的食物,继而发展为半流质食物,最后连水和唾液也无法咽下,让患者饱受病痛折磨。
  肿瘤的形状和生长位置往往千奇百怪,难以捉摸,食管癌也是如此。吃东西时,食物经口腔咀嚼后,再通过咽喉部向下吞咽,而咽喉便是食管癌会盯上的第一个部位。有患者表示“一吃东西就觉得嗓子眼有东西卡着,东西咽不下去,有时候又感觉像卡了鱼刺一样”。
  一种会动的肿瘤
  杨主任介绍,人们在进行吞咽动作时感到困难,可能是由于肿瘤悄悄地长在了咽喉部,而食物卡在了肿瘤身上。若肿瘤长在了食管内壁的一侧,会导致这一侧的食管壁变得僵硬,一旦食管丧失弹性,食物就很难被咽下,患者在吃东西时常会感到胸口“扎得慌”。由于食管连接着咽喉与胃,肿瘤也可能会发生在靠近胃的地方,若肿瘤出现在胃上部,患者会感到有明显异物感,或心口处有烧心感。只要是肿瘤,就可以以任何形态生长在任何位置,食管里的肿瘤也是如此。杨主任指出,食管肿瘤并非固定在一个位置生长,它可以“向上爬”也可以“向下爬”,更可能形成蔓延式的“条状物”,在长达40厘米的食管中浸润着不断长大,最终占据整个食管。
  恶性程度高于想象
  直径1厘米的肿瘤中能容纳多少癌细胞?答案是10亿个!可想而知,在人体长达40厘米的食管中,若已经形成长条状的蔓延式肿瘤,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杨主任告诉我们,在临床上,外科医生能够实施手术的标准是“食管肿瘤蔓延不超过5厘米”,教科书中的标准仅为“3厘米”。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幸运儿”属于标准以内,肿瘤长达十几厘米的大有人在!在这样一种可怕的癌症面前,现代医学和科学能做的只有努力缩短患者的病变长度,缩短外科医生能够掌握的状态,抓住机会将它切除干净。但目前为止,食管癌发病率仍在节节攀升,它已经成为世界排名前10、我国排名第6位的恶性肿瘤,针对它的治疗方法却依旧具有局限性,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且整个社会对食管癌的关注度也依旧需要提高。
  发病率也有“地域差”
  据研究,食管癌的发病率和地域之间竟有着紧密联系,如河南省、东北三省、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潮汕地区等,都属于食管癌的高发区,这种地域性与当地特有的饮食习惯脱不开关系。喜欢多油、多辣、多盐的食物以及喜欢烫食等,都属于患食管癌的高危因素。
  原因一:症状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杨主任介绍,食管癌最容易出现的症状是进行性的吞咽困难、胸骨后方感觉不适、烧心、咽部异物感等,很容易跟其他疾病混淆。比如咽部异物感与吞咽困难,与咽炎的症状十分相似;胸骨后的不适感会与烧心的感觉,与胃食管反流引起的不适相似;一些食管的良性疾病,例如食管息肉、食管炎也会造成吞咽困难和异物感的表现。这些疾病的症状与食管癌的症状极其相似,很多时候会被大家忽略。
  李叔叔是一位与食管癌“搏斗”的亲身经历者,他在2016年底被查出罹患食管癌,回忆起当时的症状,就是吃什么都像是被噎住一样难以下咽,并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也就是杨主任所说的“进行性”。到医院诊断后,果然已经是食管癌的中晚期了。杨主任提醒,食管癌的早期症状与上述疾病的不适癥状极为相似,患者稍不留神就可能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当生活中出现逐渐加重的吞咽哽噎感、异物感、胸骨后不适感、胸骨后疼痛,大家都要考虑一下是不是食管癌,最好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诊断时机。
  原因二:常规体检可能查不出来
  常规体检一般包括血液、生化、胸片、甲状腺及腹部B超等项目,也有的会选择做颅脑CT和胸部CT来更早更细地发现疾病。很多人觉得拍胸片、CT连骨头和一些微小的结节、血管瘤都能看出来,怎么会无法发现食管肿瘤的蛛丝马迹?
  我们的食管像皮筋一样非常有弹性,在不进食的状态下是呈关闭状态,只有在食物经过的时候才会被撑大。并且,食管处于一个十分隐匿的位置,能被心脏等脏器和脊柱完全遮挡住,增加了食管癌的隐匿性。而且,食管癌刚开始生长的时候,都是从食管黏膜的最里层开始生长,星星点点的肿瘤细胞非常不易被发现。
  原因三:不知道自己属于高危人群
  食管癌高危人群可分为三类:有食管相关疾病家族史、患有食管癌前期病变、饮食习惯不好。长期抽烟、喝酒,喜欢多油、多辣、多盐的食物以及喜欢烫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属于患食管癌的高危因素。当我们吃下的食物温度在60℃以上时,食管内膜就很可能被烫伤,虽然内膜细胞具有自行修复功能,但若经历长期刺激,它可能会来不及修复或者胡乱修复,生长成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细胞,最终形成硬状结节,或者巨大的食管溃疡。因此,杨主任建议大家清淡饮食,并做到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食物温度尽量控制在60℃以下。
  除此之外,对于恶性肿瘤而言,年龄永远是一个高危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各种癌症的患病概率也在增高。对于食管疾病来说,40~50岁处于发展期,患者会呈现出快速的发病增长,在70~80岁达到病程的顶峰。杨主任表示,想发现食管癌的蛛丝马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做胃镜就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40岁以上人群及食管癌高发地区的居民,最好在每年的常规体检中增加一项胃镜,也可以再增加一个结肠镜,为自己的消化道做一个认真的筛查。
其他文献
张洪春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医大师晁恩祥大弟子,中日友好医院保健医疗部主任,擅长治疗慢性咳嗽、慢阻肺、哮喘、间质性肺病、肺心病、流感,以及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疾病等。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  秋季是一个尤其需要注意养生的时节。秋季燥邪当令,与肺气相通,肺本身属于“娇脏”,喜润恶燥,很多肺系疾病如咳嗽、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均在秋季高发。而即将进入的冬季,更是很多肺系疾病患者难熬的时节,秋
期刊
颜正华  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擅长治疗脾胃、外感、心脑等病症,医术精湛、风格独特,处方用药药量少、药味精,轻柔、平和,巧用多效药,注重安全性,重视炮制、煎煮和服用方法。  张 冰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系主任,颜正华学术经验继承人,擅长中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期刊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肿瘤绿色治疗学创始人。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肿瘤学系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负责人。兼任北京绿色医疗新技术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会长。担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肿瘤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肿瘤消融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管理
期刊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担任中日友好医院介入超声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兼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介入超声学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超声医学专家委员会介入超声学组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创新联盟常务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旁腺及骨代谢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甲状腺/甲状旁腺肿瘤、子宫肌瘤、肝癌、肾癌、肺癌、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
期刊
鲁卫星  鲁卫星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兼任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器械审评专家、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审评专家、中国中药协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会第五届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擅长采用中医方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各类疑难杂症的治疗,专业特长为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高脂
期刊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七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脏外科学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血管外科技术与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及大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总干事,全国大血管外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近30年,手术量近12 000例,跟随孙立忠教授建立我国主动脉外科治疗规范,是我国主动脉外科事业创始
期刊
郑 哲  郑 哲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国家卫健委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高端人才、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专长:冠心病外科手术、瓣膜成形手术、胸腔镜微创手术、房颤手术等。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三上午、周四下午  窦克非窦克非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医
期刊
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长期从事中医及针灸临床工作。善用针灸结合、针药结合,并在应用特殊针法、治法方面有独到的经验。擅长运用针灸、针药结合治疗各种痛证、男科疾病、脑病和多种疑难杂病,以及运用针灸、针药结合减肥、美容、美体。门诊时间:周一、周三、周五上午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
期刊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重症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青年委员。目前具体负责北京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形成了以呼吸衰竭相关疾病的诊治、呼吸支持技术以及肺移植围手术期管理为主要临床和研究方向,熟练掌握了包括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和体外膜式氧合(ECMO,人工肺)在内的各项呼吸支持技术,尤其是在轻到中度呼吸衰竭、急
期刊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王玉川工作站成员。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多年,擅长治疗失眠多梦、健忘、郁证、神经衰弱、头痛;胃痛痞满、腹泻、便秘,以及小儿消化不良;体虚反复感冒、咳喘、眩晕、胸痹;风湿关节炎、泌尿系感染、更年期综合征、免疫功能失调、内分泌失调、慢性疲劳综合征;痤疮、湿疹等皮肤病;月经失调、痛经、闭经、带下病、不孕、产后病、子宫肌瘤等病症。门诊时间:周二晚上、周五下午  无论是传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