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9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围绕南京工程学院“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并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对“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有效监控保证了“卓越计划”的全面贯彻与落实。
  关键词: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质量监控体系
  作者简介:谢娟娟(1985-),女,河南新蔡人,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巴志新(1979-),女,河南南阳人,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KT2011191)、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GY2011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39-01
  为全面提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批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形成的优质资源,以“资源共建、全程参与、构建机制、深度融合”为指导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以工程师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学校、企业两个支撑,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计划”的核心是探索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多层次协调机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自2010年实施以来,各高校在把握这一战略契机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遵循工程教育内在规律与特有的价值取向,探索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1,2]但是,如何统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各领域的诸多关系,及时监控实施质量,是特色培养模式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在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同时,需要构建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并且能有效保障教学、合理配备人员、高效利用资源的质量监控体系,从而保证“卓越计划”的全面贯彻与落实。
  一、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体系
  南京工程学院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试点高校之一,材料工程学院贯彻学校“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坚持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思路,2010年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模具设计方向作为“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该专业紧密结合江苏区域经济对模具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和“产学研相融”的校企合作教育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改革,构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应用型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体系。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3+1”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南京工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和办学特色,以培养“模具现场工程师”为目标,联合相关模具企业共同制订“模具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标准、基本特征及培养目标,采用“3+1”培养模式:3年在校学习理论课程,最后1年为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生以典型模具产品的设计、分析、制造、调试、管理等为主线在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并完成毕业设计。
  (2)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依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模具卓越工程师”理论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教育模块、模具工程基础模块、模具工程材料模块、冲压模具设计模块、塑料模具设计模块、锻造模具设计模块、模具制造模块、模具数字化CAX 模块等,重点培养学生在材料成型加工、模具结构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3]
  (3)强化工程实践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强化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基础上增设了“模具综合实验周”、“创业与创新教育”、“材料回收与再生综合实验周”及冲压、塑料和锻造模具的“企业认识实习”等。
  2.建立完善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综合素质培养贯穿学生本科学习过程的始终,将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有机结合,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现场工程师必备的素质。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学校积极构建科技活动平台、制订相关激励政策等,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教师科研项目、科技创新活动和企业方案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与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能力等。通过专业岗位技能认证培训,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相应证书与学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3.企业全程参与教学
  优选实力雄厚、可实习内容较多的模具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些企业直接参与相关冲压、锻造、塑料产品的成形工艺与结构设计、模具制造与加工、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分析等环节。企业实训不仅让学生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而且培养了学生具有现场工程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程意识,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在相关行业及企业生产一线现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确立今后的就业方向。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企业负责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教学安排。
  二、构建“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质量监控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质量监控体系应充分考虑到校企合作的复杂性、质量监控体系自身的系统性和专业领域的特殊性,在完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同时,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形成与之配套的运行标准与管理制度。
  1.“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监控体系
  对“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监控应建立校企联动的多层次组织体系,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与技能的需求是动态的。因此,模具卓越工程师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差异性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人才。教学目标监控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企业需求的预测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结果规划与调整专业结构及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2.“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监控体系
  对“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的监控应建立产学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的用人机制深度融通,校企共同建立健全检查考核体系。校内系统主要包括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的各种检查以及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等。校外系统主要包括对学生在企业的见习、实习、就业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与监控以及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等。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渠道科学地收集信息,形成对“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利于及时协调解决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结果监控体系
  (1)考核评价体系:应改变传统的以掌握“知识点”为本的评价体系,形成以包含工程素养、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到整个培养过程。
  (2)确保畅通的校内外信息反馈系统:由学校对学生的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进行抽查并进行公开答辩等;由社会用人单位、校外专家组和现场专家对实习学生及已就业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进行质量反馈。
  (3)建立运作有效的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正确处理监控结果,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三、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效果
  以上探索并构建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进行了全过程、有效的监控,充分发挥了体系的调节、控制和导向作用,确保了“卓越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各个教学环节,促进了“模具卓越工程师”特色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四、结束语
  “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创新更新了教育理念,同时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深度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才能保证“卓越计划”的全面贯彻与落实。
  参考文献:
  [1]顾嘉,张航,唐永生.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2):59-63.
  [2]朱永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1,(6):27-29.
  [3]吴梦陵,王章忠,等.卓越工程师岗位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3):134-13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在2013年3月闭幕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9次谈及“中国梦”,习主席坚定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什么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习近平主席给出了高度凝练的概括。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
期刊
为万家灯火的通明,一代又一代的电力人,以信念为支撑,以责任为依归,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真情、智慧和汗水诠释着对工作的忠诚与热爱,对职业的敬畏与尊重,挺起了中国电力事业的脊梁,谱写了新时代的壮美乐章。为此,本刊特选取近年来几位受表彰的电力职工,对他们的爱岗敬业事迹进行了简要概述。他们是新时期电力职工的先进典范,他们的行为感动社会、感动行业、感动所有电力人,值得认真学习和思考。  吕清林:平凡的坚守
期刊
2009年以来,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积极探索员工职业发展工作,围绕能力通道建设、能力评价、能级管理和员工能力激励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电网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的路子,实现了员工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建立员工职业能力发展通道  通常情况下,岗位发展是电网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的唯一途径,即员工进入电网企业后,实现低岗级到高岗位发展之路。然而,因高岗位的职数有限,企业经营管理的职数
期刊
2013年的7、8月,湖南长沙,近40度的高温,整个城市进入“炙烤”模式……  星沙开发区,盼盼路,国网湖南培训中心——偌大的篮球场上,晚上10点,步伐整齐、军号嘹亮,541名新进国网湖南公司的大学毕业生仍在紧张地进行着准军事化训练。国网湖南培训中心员工培训,如这炽热的天气一般,一浪高过一浪。  这是一批刚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大学生,为期半个月的岗前培训,将开启他们职业生涯的追梦之旅。  这是国网
期刊
摘要:公共选修课是高校培养方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同于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特殊性,而多校区大学因其校区多、教学资源相对分散的特点,更加需要实现公共选修课的信息化管理。北京联合大学这一典型多校区大学公共选修课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能对其他多校区大学公共选修课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多校区;公共选修课;信息化  作者简介:邵业沛(1978-),女,河南泌阳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
期刊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企业“三支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是释放人才能量、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湖南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坚持以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为目标,以造就高技能人才为重点,规范鉴定流程,强化资源配置,创新鉴定模式,优化鉴定服务,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至2012年底,全省电力行业共有97120人次参加了鉴定,取证52390人,其中:技师取证3312人,高级技师取证918人,为加速国网湖
期刊
2013年5月,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送培上门,以点带面”变电运行技能实训班在双溪培训基地圆满结束,此次培训是省公司针对我局“两网合一”和三集五大改革后生产人员技能提升的迫切需求而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我有幸成为58名参培学员中的一员,切身感受了这次送到心坎上的“培训福利”,用以下概括我的心得:  技艺精湛,培训讲师有备而来;  师生齐思,教学创新喜获成效。  求知若渴,学习方法五花八门;  军事管理
期刊
摘要:根据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结合教学经验,分析了“运筹学”课程的特点。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工程项目”为导向进行知识构建和技能训练,采取分组学习的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加计算机建模求解教学内容以提高实践能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工程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李昕
期刊
摘要:从国家、地区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出发,结合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思路,并结合本校情况,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探索,详细介绍了该方案的情况。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周远明(1984-),男,湖北仙桃人,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梅菲(1980-),女,湖北
期刊
摘要: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创新型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集成电路设计相关人员需求的日益增加,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集成电路设计相关本科专业。针对目前集成电路设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长沙理工大学实际,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完善实验实践环节、增加就业相关知识三个措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建立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