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史互动课的设计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党校(行政学院)是党领导的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学校,是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以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主要目标。党校教学内容的一个突出特色在于聚焦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业主课,其中学党史、国史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结合党校条例关于创新教学方式,开展综合运用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要求,本文就党史互动课前期构思准备、现场讲授技巧、需要注意的问题三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实践加以梳理总结。
其他文献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特别关注到中国妇女的解放问题,在其发表一系列文章中,运用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剖析中国妇女问题。李大钊还身体力行支持参与妇女解放运动,以他的言行鼓舞教育了一代女性,培养教育了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女党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妇女运动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通过的五个妇女运动决议案,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为中国妇女的解放指明了斗争方向和斗争策略。社会运动的核心是社会动员,五个决议案坚守传播主体的价值观,注重发挥受众的主动性,坚持传播内容关照现实并与时俱进,不断拓展传播媒介,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舆论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动员功能,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同时,推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近年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性别平等教育课程改革也试图以核心素养为方向展开。在厘清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共存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性别平等教育经验,明确性别平等教育课程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转化的作用,从而推动性别平等教育课程的目标转变。结合已有教育实践,以现有性别平等教育课程的设置方式为基础,分析不同类型课程与核心素养融合的方法,进而寻找到其在中小学实施与推广的路径。与此同时,分析我国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师性别知识与能力上存在缺陷、融合主题过于集中、教
依儒家生生理念,差异、新旧、对抗等矛盾关系都是基于构成生命的内部元素的互动分化而成,由于这种互动分化导致了协和差异、新旧、对抗等矛盾关系之“和正”理念的丧失,从而
通过对分家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研读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分家习俗出现了实践多元化和概念边界模糊化的新特点,而这些都与中国社会、家庭和个体的变化息息相关。中国农村分家流变的表面是个体主义的崛起和子代权力的觉醒,实则是一种“新家庭主义”和“互惠型代际关系”在发挥作用。“合”的观念与逻辑获得了传承与保留,成为当今分家实践的主要脉络,而中国家庭和个体的发展也因此依然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机制与制度不同,机制作为动态过程,是多个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是主体在动力驱动下自觉向特定目标努力的过程。目前我国妇女权益保障的研究更多关注制度、法律、主体等某个要素问题,较少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然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运行方式决定了权益保障的效果。从妇女权益保障机制的内涵入手,总结我国妇女权益确认机制、保障机制、维护机制和救济机制的现状,在此基础之上以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为视角,从机制构成要素角度分析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建议:强化妇
教育是女性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前提。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她们广泛参与到劳动领域中,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出台的多项政策和相关数据,认为要厘清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女性教育赋权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需要认识到女性从“能上学”到“平等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为什么需要接受教育以及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认识到教育赋权以后,女性在经济社会中的参与和发展情况。
在社会工作教育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往往隐而不见,被动地参与专业教育的过程;弱势群体的真实生活世界隐而不见;弱势群体自身的声音隐而不见;社会工作教育者的生活世界隐而不见。这些隐藏使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之间、社会工作者与弱势群体之间存在隔膜,形成一种主客二元关系,无法同理共情。而口述历史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工具和媒介,让师生可以一起做口述历史,进入弱势群体的生活世界,唤醒同情心。探讨口述历史过程中的各种体验细节,不仅可以拓展社会工作知识的边界,而且使师生共享情境,实现视域融合,在做中学、学中做,并促进社会工作专业
“铁姑娘”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延续革命年代的妇女动员政策,用集体主义自上而下地发动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投入到生产劳动当中的时代产物。记录牧区“铁姑娘”的口述历史,回忆她们的激情岁月,揭开她们被遮蔽的生命体验,可以从中透视牧区“铁姑娘”用青春谱写的生命记忆和国家、民族、性别与平等多层次结构相互依存的内在逻辑。作为社会记忆的“铁姑娘”,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和妇女发展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现代社会的建构具有启发意义。
以居住安排、姓氏归属、财产权定义家庭继替为内涵,以家庭继替为研究视角,说明丽江坝区“不娶不嫁”的制度实践.研究发现,在这种婚姻关系中,年轻夫妇在双边流动居住,孙辈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