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标志之一就是教学改革发展到学法改革上,学法改革的核心是真正承认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宗旨我们在教学程中对新教材及学法改革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由原来的一人准备,全班等侯;一人板书,全班笔记的授课方式改成为全班积极准备,踊跃参与教学,走上讲台的形式。下面就把这次尝试的过程及结果汇报给广大同仁。
一、课前准备
首先在选材上:因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且学生容易对新颖的、能引起好奇的事物产生兴趣,进而诱发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意愿。我们分析了学生的水平和特点,给学生选取教材,即高中化学的《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该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且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学生很易于发挥,是学生把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有机结合、培养的较好内容。其次布置任务:提前两周的时间把本节内容的目的要求即: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和放热反应;2、常识性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几环境保护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挖掘,组织内容。要求学生写的教案或讲稿都必须有自己观点,以自身特色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和组织。
最后在检查上:十天以后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与鼓励。第一是检查教师自己的教案是否准备齐全,是否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了;第二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并对全班作以动员和鼓励,让每一小组推选出他们的“参赛选手”,选出之后,进行内容的分工。
二、学生在讲台上的表现
从整体上看每一位学生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并做到了较好的发挥,从他们对新课的导入上就是很好的证明,有的同学为了更好地进入角色,要求听课的学生能否在上课开始时也面对站在讲台上的他喊一声“老师好”。为了使听者尽快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作出了一番努力,如有一位同学开门见山的说:在讲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家里作饭用的原料是什么?”还有一个同学从20世纪初,在英国一家炼钢厂发生的一起事故来引入课题,他们引入新课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提问、自叙、在故事中、通过实验、从科技动态和生产实例中引入新课。部分准备的如此充分,引入的如此娴熟大大地出乎于我们的意料。
其敢于竞争敢于发展自己。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基本上按照“点——线——网”的方式进行的,先讲解的是化学概念作为点,接着引出化学命题或化学事实作为线,最后由知识网络形成了化学概念、命题和事实相关的图式。例如:有一位同学讲到物质发生化学发应,我们有时要利用的是生成的新物质,而有时却更想利用在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进而引出放热、吸热的概念,且边讲边做实验,线连好之后接着转入能量利用中。虽然在整个过程中能听得出他们大部分课堂安排是取材于其教过他们的老师,但对他们的敢于发挥是毫无疑问的,面对理论性很强的关于由反应前后物质所具有能量的不同来判断该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对该问题的解释如果掌握不好会越讲越不懂,一位同学就利用小圆圈代表反应前各物质的能量,然后看反应后生成物占据了几个,环境中多了或少了几个?把这个知识点讲的即直观又透彻。还有,当一位同学讲到能源问题时用了一则漫画:画面上有一位小朋友冻的瑟瑟发抖,向妈妈求救,妈妈说世界上的煤已经用完了。就这么简单的一副漫画却让我们联想到了许多,这不正是我们课堂上设法寻找的吗?
当然,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讲完之后还应当进行合理、公正和鼓励他们的评价,并引导学生继续求索。
三、由学生的表现看收获
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让学生自我探求知识,享受成功。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有少数学生个性腼腆,对此积极性不高,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对此类学生进行锻炼。在做实验时操作不是很规范,引起了课堂上的哄笑,学生们设身处地的去体会,讲台上的同学自我纠正,听讲的同学对比纠正,很好的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由于对教材的分析特别是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没有搞好,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时而有脱钩现象。因对教材所用知识把握的深度不够,没有分清楚重点和难点,思考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欠缺。请同学发言时由于自己胆怯、经验不足提问题时,缺少逻辑,专请自己要好的同学,还有在分析归纳过程中应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抽象思维过程,但由于他们的思维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经验型,往往作不到这一点,虽然很多学生都进行了高水平的发挥,但所具有的共同的缺点就是都着重强调的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内容的理解缺少整体性......等等。
总之,在高一实现把一节课的三分之二让学生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如此大胆的尝试。最为效果明显的是对该节知识内容的掌握要好于原先的授课方式。最为珍贵的是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更加培养了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威感。”
四、上讲台后的反思
通过在这次尝试中,对教学效果,学生发展、培养和锻炼等著方面进行了思考:
1、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其实质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教育过程中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遵循这条规律去认识和处理教与学之间的这种问题,教育工作就能有成效,学科教学就是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进入教师角色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自奋自立,自至其知”,去找到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种“人与自然界、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那个领域,以便在这个领域里用认识来鼓舞起他的精神,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无论对于我们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在当今化学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正处于“转轨的起动期”,面对新教材的实验,进行教学改革是完全有必要的。
2、教学改革建议
化学教学的改革,对于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求化学教育走上适应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等需求之路。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高中两项改革,要求教师不是把学生淹没在泛滥成灾的资料海洋中,把家教和参加晚间和假日补习看成一种时尚,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可以在课堂上,可以在课外活动时间,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自主选择,自由发挥,培养学习的内驱力即对学科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索了解社会中的学科知识,缩短与社会发展的距离,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陶冶情操和培养健康个性,锻炼能力,为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打下基础。
总之,当今的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我们教学的改革,还要适应我们社会的改革,为推动人才建设尽我们的全力。要学生创新,向学生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首先教师有责任对自身观念和行为进行创新,才可以适应教学上的创新。教师应该肯定、鼓励、引导学生去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究,然后让学生享受成功,达到我们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课前准备
首先在选材上:因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且学生容易对新颖的、能引起好奇的事物产生兴趣,进而诱发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意愿。我们分析了学生的水平和特点,给学生选取教材,即高中化学的《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该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且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学生很易于发挥,是学生把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有机结合、培养的较好内容。其次布置任务:提前两周的时间把本节内容的目的要求即: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和放热反应;2、常识性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几环境保护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挖掘,组织内容。要求学生写的教案或讲稿都必须有自己观点,以自身特色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和组织。
最后在检查上:十天以后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与鼓励。第一是检查教师自己的教案是否准备齐全,是否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了;第二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并对全班作以动员和鼓励,让每一小组推选出他们的“参赛选手”,选出之后,进行内容的分工。
二、学生在讲台上的表现
从整体上看每一位学生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并做到了较好的发挥,从他们对新课的导入上就是很好的证明,有的同学为了更好地进入角色,要求听课的学生能否在上课开始时也面对站在讲台上的他喊一声“老师好”。为了使听者尽快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作出了一番努力,如有一位同学开门见山的说:在讲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家里作饭用的原料是什么?”还有一个同学从20世纪初,在英国一家炼钢厂发生的一起事故来引入课题,他们引入新课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提问、自叙、在故事中、通过实验、从科技动态和生产实例中引入新课。部分准备的如此充分,引入的如此娴熟大大地出乎于我们的意料。
其敢于竞争敢于发展自己。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基本上按照“点——线——网”的方式进行的,先讲解的是化学概念作为点,接着引出化学命题或化学事实作为线,最后由知识网络形成了化学概念、命题和事实相关的图式。例如:有一位同学讲到物质发生化学发应,我们有时要利用的是生成的新物质,而有时却更想利用在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进而引出放热、吸热的概念,且边讲边做实验,线连好之后接着转入能量利用中。虽然在整个过程中能听得出他们大部分课堂安排是取材于其教过他们的老师,但对他们的敢于发挥是毫无疑问的,面对理论性很强的关于由反应前后物质所具有能量的不同来判断该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对该问题的解释如果掌握不好会越讲越不懂,一位同学就利用小圆圈代表反应前各物质的能量,然后看反应后生成物占据了几个,环境中多了或少了几个?把这个知识点讲的即直观又透彻。还有,当一位同学讲到能源问题时用了一则漫画:画面上有一位小朋友冻的瑟瑟发抖,向妈妈求救,妈妈说世界上的煤已经用完了。就这么简单的一副漫画却让我们联想到了许多,这不正是我们课堂上设法寻找的吗?
当然,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讲完之后还应当进行合理、公正和鼓励他们的评价,并引导学生继续求索。
三、由学生的表现看收获
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让学生自我探求知识,享受成功。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有少数学生个性腼腆,对此积极性不高,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对此类学生进行锻炼。在做实验时操作不是很规范,引起了课堂上的哄笑,学生们设身处地的去体会,讲台上的同学自我纠正,听讲的同学对比纠正,很好的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由于对教材的分析特别是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没有搞好,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时而有脱钩现象。因对教材所用知识把握的深度不够,没有分清楚重点和难点,思考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欠缺。请同学发言时由于自己胆怯、经验不足提问题时,缺少逻辑,专请自己要好的同学,还有在分析归纳过程中应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抽象思维过程,但由于他们的思维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经验型,往往作不到这一点,虽然很多学生都进行了高水平的发挥,但所具有的共同的缺点就是都着重强调的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内容的理解缺少整体性......等等。
总之,在高一实现把一节课的三分之二让学生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如此大胆的尝试。最为效果明显的是对该节知识内容的掌握要好于原先的授课方式。最为珍贵的是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更加培养了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威感。”
四、上讲台后的反思
通过在这次尝试中,对教学效果,学生发展、培养和锻炼等著方面进行了思考:
1、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其实质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教育过程中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遵循这条规律去认识和处理教与学之间的这种问题,教育工作就能有成效,学科教学就是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进入教师角色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自奋自立,自至其知”,去找到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种“人与自然界、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那个领域,以便在这个领域里用认识来鼓舞起他的精神,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无论对于我们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在当今化学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正处于“转轨的起动期”,面对新教材的实验,进行教学改革是完全有必要的。
2、教学改革建议
化学教学的改革,对于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求化学教育走上适应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等需求之路。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高中两项改革,要求教师不是把学生淹没在泛滥成灾的资料海洋中,把家教和参加晚间和假日补习看成一种时尚,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可以在课堂上,可以在课外活动时间,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自主选择,自由发挥,培养学习的内驱力即对学科学习的兴趣,主动探索了解社会中的学科知识,缩短与社会发展的距离,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陶冶情操和培养健康个性,锻炼能力,为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打下基础。
总之,当今的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我们教学的改革,还要适应我们社会的改革,为推动人才建设尽我们的全力。要学生创新,向学生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首先教师有责任对自身观念和行为进行创新,才可以适应教学上的创新。教师应该肯定、鼓励、引导学生去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究,然后让学生享受成功,达到我们多方面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