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原料和产成品主要用大货车公路运输。将来,原料用船运,管道直接输送到厂区;产品可船运,扩大销售半径。随着海晶化工搬迁项目的日益推进,“买路钱”的难题将不再困扰企业,临港优势将会使企业物流成本大幅下降,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就诞生了一批在国内称得上行业翘楚的化工企业,这些企业撑起了化工业这一青岛支柱产业的同时,也给这座城市和它的母亲湾——胶州湾带来了严重的伤害。曾经,胶州湾被碱化工排出的白泥所覆盖,以至于曾有人不无痛心地说:“青岛,叫白岛算了。”
再往前追溯,在德国占领青岛期间,使用“南宿北工”规划了这座城市的格局,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这种业已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分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工厂与居民区一墙之隔,生产受到厂区规模和设备的制约,企业的发展空间严重受限……
海湾集团是青岛的老牌化工企业,其下属的海晶化工、双桃精细化工、海洋化工等企业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跟随着青岛的城市战略蓝图,海湾集团新的“云图”也徐徐绘就。
昂贵的“买路钱”
对于66岁的青岛海晶化工来说,“买路钱”一直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作为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聚氯乙烯生产企业,海晶化工却是全国原料运输半径最长的企业,由此带来的高昂的运输费用,使得海晶化工的成本价格居高不下。
“海晶目前聚氯乙烯的产量是16万吨,而按照目前的生产工艺,每生产1吨聚氯乙烯,大约需要用1.5吨电石,由于距离原料产地远,平均每吨电石,海晶要比其他企业多花200元。”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综合部副主任王治华向记者说道。
王治华口中的“电石”,即是碳化钙,碳化钙遇水形成乙炔,再将乙炔与氯化氢合成,形成氯乙烯单体,然后通过聚合反应生成聚氯乙烯。海晶化工一直以来都是采用这种“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的代表性企业,电石是海晶最重要的原材料,但是,这至关重要的原料产地,却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等地。
多年来,海晶化工一直在寻求技术更新,以求破解运输费用过高对企业赢利带来的困难,据王治华介绍,目前,海晶化工每生产1吨聚氯乙烯,消耗电石1.385吨,已经接近理论水平。但尽管如此,面对日益上涨的燃油价格、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海晶所节约的成本并不足以抵消这笔昂贵的“买路钱”。
近年来,海晶化工在技术改造、强化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能省的几乎省到了头。然而,企业生产经营却始终步履艰难。如何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实现企业真正的转型升级呢?搬迁,给了海晶化工一次涅槃的机会。
2013年5月30日,青岛董家口港区的重化工业功能区内,海晶化工的搬迁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现场值班的环保安全处副处长臧晓勇对着海晶化工年产4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的沙盘向记者做了介绍:“搬迁后,海晶将实现技术和产能的全面升级,生产工艺由过去的‘电石法’变成了‘乙烯法’;过去,海晶年产16万吨烧碱、16万吨聚氯乙烯,而搬迁后,年产30万吨烧碱,40万吨聚氯乙烯;一期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
搬迁,并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依托董家口港区的区位优势,海晶化工相时而动,作出了一个颇具勇气的改变:“电石法”变“乙烯法”。
乙烯法工艺作为PVC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其技术先进、装置规模大型化、产品质量优良而受到世界发达国家的青睐。在海晶化工搬迁项目的施工现场,庞大的5万立方米的低温乙烯罐体格外显眼。据了解,这是国内第二大低温乙烯罐,高约40米。臧晓勇介绍:“罐体是双包容的结构,外罐使用国外进口的低温钢筋,内罐是含镍9%的耐低温钢材,它可以耐得住摄氏零下100多度的低温环境,而外面的管廊,将乙烯罐和距离它约10公里的港口连接起来,乙烯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储罐中。”
过去,原料和产成品主要用大货车公路运输。将来,原料用船运,管道直接输送到厂区;产品可船运,扩大销售半径。随着海晶化工搬迁项目的日益推进,“买路钱”的难题将不再困扰企业,临港优势将会使企业物流成本大幅下降,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定义“新化工”
随着国家对环境、生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在国内许多城市,出现了PX项目遭到民众反对的现象,而化工企业,也给人留下了“烟囱林立、污水横流”的印象。
要改变人们对化工企业的刻板印象,破解“淡化色变”,新型的化工行业技术、管理标准亟待建立。海晶化工的搬迁项目顺应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致力于“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的“四化”搬迁发展目标,引进国际一流专利技术,发挥港口物流优势,全力打造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化工企业。
首先来自先进生产工艺的引进。据王治华介绍,过去,海晶化工一直严格按照排放标准来处理废水,而搬迁项目的规划中,更是将环保理念贯彻到底。
相比过去的高耗能、高污染,乙烯法所带来的消耗和污染都大大降低。而另一方面,海晶化工投资建设了三废处理装置,仅焚烧炉就投资几千万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注入消防水池,兼具景观功能。“消防水池里,可以养鱼,真正实现了环保和循环经济。”王治华说道。
实际上,海晶化工目前的厂区位于市区,与居民区一墙之隔。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旧的厂区越来越受制于空间和环境的制约,这是海晶化工面临的问题,也是原四方区许多企业面临的问题。在国内,有许多工业区也早已进行了搬迁改造,例如沈阳的铁西区,在搬迁之前,烟囱林立,污水横流,居住环境恶劣;搬迁之后,原来的工业用地成了商贸中心,新的工业区内厂房整齐漂亮,设备先进,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海晶化工的工作人员戏称目前海品搬迁项目的技术是“世界博览会”。据悉,搬迁项目中的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来自英国、德国、日本、韩国……都是当今世界一流的化工技术和装备,构筑起了海品“新化工”的坚强基石。
二次创业新格局
在海湾人看来,搬迁实际上是二次创业,而这个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海晶化工董家口项目之前,位于平度新河化工产业园区的海湾化工产业园已经在海湾集团的未来云图上展露形象。
据悉,双桃精化在平度新河一期总投资12亿元的8.2万吨/年化工中间体项目已完成3.1亿元。已投产的一期双乙烯酮和乙酰乙酸甲酯项目运转正常,二期项目已完成施工图设计,明年下半年建成投产。到2015年初,双桃精化市北老厂区全面停工。
东岳泡花碱的泡花碱产品已于2011年全部完成搬迁,22万吨/年泡花碱项目运作规范、效益良好,2012年净利润过千万元;总投资3亿元的12万吨/年偏硅酸钠项目正在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将于2014年上半年与海晶化工搬迁项目同步建成投产,位于李沧区的老厂区于2015年上半年全部完成搬迁任务。
海洋化工目前已与李沧区政府达成收地补偿协议,将于2014年4月底完成全部搬迁……
“在南北两个化工基地总投资100亿元,形成年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25亿元综合化工产业依托‘一南一北’两大基地,充分发挥在化工领域的优势,北方化工原料及精细化工产业中心、南方石化深加工产业及液体化工品仓储物流项目,两大园区总投资184亿元,预计耗时10年。”这是海湾集团的远景,是未来青岛化工行业的新格局。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就诞生了一批在国内称得上行业翘楚的化工企业,这些企业撑起了化工业这一青岛支柱产业的同时,也给这座城市和它的母亲湾——胶州湾带来了严重的伤害。曾经,胶州湾被碱化工排出的白泥所覆盖,以至于曾有人不无痛心地说:“青岛,叫白岛算了。”
再往前追溯,在德国占领青岛期间,使用“南宿北工”规划了这座城市的格局,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这种业已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分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工厂与居民区一墙之隔,生产受到厂区规模和设备的制约,企业的发展空间严重受限……
海湾集团是青岛的老牌化工企业,其下属的海晶化工、双桃精细化工、海洋化工等企业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跟随着青岛的城市战略蓝图,海湾集团新的“云图”也徐徐绘就。
昂贵的“买路钱”
对于66岁的青岛海晶化工来说,“买路钱”一直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作为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聚氯乙烯生产企业,海晶化工却是全国原料运输半径最长的企业,由此带来的高昂的运输费用,使得海晶化工的成本价格居高不下。
“海晶目前聚氯乙烯的产量是16万吨,而按照目前的生产工艺,每生产1吨聚氯乙烯,大约需要用1.5吨电石,由于距离原料产地远,平均每吨电石,海晶要比其他企业多花200元。”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综合部副主任王治华向记者说道。
王治华口中的“电石”,即是碳化钙,碳化钙遇水形成乙炔,再将乙炔与氯化氢合成,形成氯乙烯单体,然后通过聚合反应生成聚氯乙烯。海晶化工一直以来都是采用这种“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的代表性企业,电石是海晶最重要的原材料,但是,这至关重要的原料产地,却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等地。
多年来,海晶化工一直在寻求技术更新,以求破解运输费用过高对企业赢利带来的困难,据王治华介绍,目前,海晶化工每生产1吨聚氯乙烯,消耗电石1.385吨,已经接近理论水平。但尽管如此,面对日益上涨的燃油价格、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海晶所节约的成本并不足以抵消这笔昂贵的“买路钱”。
近年来,海晶化工在技术改造、强化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能省的几乎省到了头。然而,企业生产经营却始终步履艰难。如何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实现企业真正的转型升级呢?搬迁,给了海晶化工一次涅槃的机会。
2013年5月30日,青岛董家口港区的重化工业功能区内,海晶化工的搬迁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现场值班的环保安全处副处长臧晓勇对着海晶化工年产4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的沙盘向记者做了介绍:“搬迁后,海晶将实现技术和产能的全面升级,生产工艺由过去的‘电石法’变成了‘乙烯法’;过去,海晶年产16万吨烧碱、16万吨聚氯乙烯,而搬迁后,年产30万吨烧碱,40万吨聚氯乙烯;一期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
搬迁,并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改变,依托董家口港区的区位优势,海晶化工相时而动,作出了一个颇具勇气的改变:“电石法”变“乙烯法”。
乙烯法工艺作为PVC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其技术先进、装置规模大型化、产品质量优良而受到世界发达国家的青睐。在海晶化工搬迁项目的施工现场,庞大的5万立方米的低温乙烯罐体格外显眼。据了解,这是国内第二大低温乙烯罐,高约40米。臧晓勇介绍:“罐体是双包容的结构,外罐使用国外进口的低温钢筋,内罐是含镍9%的耐低温钢材,它可以耐得住摄氏零下100多度的低温环境,而外面的管廊,将乙烯罐和距离它约10公里的港口连接起来,乙烯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储罐中。”
过去,原料和产成品主要用大货车公路运输。将来,原料用船运,管道直接输送到厂区;产品可船运,扩大销售半径。随着海晶化工搬迁项目的日益推进,“买路钱”的难题将不再困扰企业,临港优势将会使企业物流成本大幅下降,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定义“新化工”
随着国家对环境、生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在国内许多城市,出现了PX项目遭到民众反对的现象,而化工企业,也给人留下了“烟囱林立、污水横流”的印象。
要改变人们对化工企业的刻板印象,破解“淡化色变”,新型的化工行业技术、管理标准亟待建立。海晶化工的搬迁项目顺应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致力于“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的“四化”搬迁发展目标,引进国际一流专利技术,发挥港口物流优势,全力打造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化工企业。
首先来自先进生产工艺的引进。据王治华介绍,过去,海晶化工一直严格按照排放标准来处理废水,而搬迁项目的规划中,更是将环保理念贯彻到底。
相比过去的高耗能、高污染,乙烯法所带来的消耗和污染都大大降低。而另一方面,海晶化工投资建设了三废处理装置,仅焚烧炉就投资几千万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注入消防水池,兼具景观功能。“消防水池里,可以养鱼,真正实现了环保和循环经济。”王治华说道。
实际上,海晶化工目前的厂区位于市区,与居民区一墙之隔。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旧的厂区越来越受制于空间和环境的制约,这是海晶化工面临的问题,也是原四方区许多企业面临的问题。在国内,有许多工业区也早已进行了搬迁改造,例如沈阳的铁西区,在搬迁之前,烟囱林立,污水横流,居住环境恶劣;搬迁之后,原来的工业用地成了商贸中心,新的工业区内厂房整齐漂亮,设备先进,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海晶化工的工作人员戏称目前海品搬迁项目的技术是“世界博览会”。据悉,搬迁项目中的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来自英国、德国、日本、韩国……都是当今世界一流的化工技术和装备,构筑起了海品“新化工”的坚强基石。
二次创业新格局
在海湾人看来,搬迁实际上是二次创业,而这个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海晶化工董家口项目之前,位于平度新河化工产业园区的海湾化工产业园已经在海湾集团的未来云图上展露形象。
据悉,双桃精化在平度新河一期总投资12亿元的8.2万吨/年化工中间体项目已完成3.1亿元。已投产的一期双乙烯酮和乙酰乙酸甲酯项目运转正常,二期项目已完成施工图设计,明年下半年建成投产。到2015年初,双桃精化市北老厂区全面停工。
东岳泡花碱的泡花碱产品已于2011年全部完成搬迁,22万吨/年泡花碱项目运作规范、效益良好,2012年净利润过千万元;总投资3亿元的12万吨/年偏硅酸钠项目正在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将于2014年上半年与海晶化工搬迁项目同步建成投产,位于李沧区的老厂区于2015年上半年全部完成搬迁任务。
海洋化工目前已与李沧区政府达成收地补偿协议,将于2014年4月底完成全部搬迁……
“在南北两个化工基地总投资100亿元,形成年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25亿元综合化工产业依托‘一南一北’两大基地,充分发挥在化工领域的优势,北方化工原料及精细化工产业中心、南方石化深加工产业及液体化工品仓储物流项目,两大园区总投资184亿元,预计耗时10年。”这是海湾集团的远景,是未来青岛化工行业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