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金:由来已久的掌上明珠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个贫金国,民间拥有和国家储备加起来也就是4000到5000吨黄金的样子。以民间人均拥有黄金数量计,大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甚至只有印度的五分之一左右。中国虽然号称有世界第一的过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其中的黄金份额很少,去年公布的数字只有600多吨,与美、德、法甚至意大利这些国家的储备相比,我们少一个数量级,在全球也就排在十名左右。
  遥想当年,秦汉以前,见于记载的黄金赏赐或交易动不动就是几十斤上百斤的规模,汉以后再不复见此等盛景。对于此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古人所说的金其实是铜,并非真的黄金;另一种说法是,由于汉代以前中国人有厚葬的习惯,再加之汉末乱世人们有窑藏财产之举,因此汉以前的黄金大多消失于地下。不管怎么说,反正自汉代以后,中国的黄金就一直很少。
  近代有一桩公案,就是国民党政府去台运走全部黄金储备的问题。比较可信的数字是运走了277万多两黄金。最高的数字说是2800万两。277万两黄金是什么概念?相当于1949年到1964年15年间大陆全部黄金的总产量。因此,有种说法,说我们现在的人民币,是在整个黄金储备只有6000多两的基础上起家的。
  国民政府倒台之前强制全国人民兑换金圆券,私藏黄金和银元被定义为非法,军警宪兵进入民宅搜查,查到金条,没收了不算,当事人还要去坐牢。据说,当年梅兰芳先生从艺多年积累的几百两黄金就在这种情况下兑换成不久之后不值一文的金圆券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临极其严重的外汇短缺问题,没有黄金、没有美元。这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之初,最低的纪录,据说是负的几千万美元。可是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先别说发展,就是维持也需要进口大量的物资。而那个时候,中国人除了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开展一点易货贸易以外,向西方国家买东西,只能拿硬通货。而要有硬通货,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全国节衣缩食出口创汇,好东西都卖给外国人换汇。这里有两个例子:在中国“大跃进”之后的两年,虽然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但我们仍然出口粮食;还有,中国当时近海的渔场大量出产对虾,可是几代中国人中的绝大多数,从来就不知道对虾是什么滋味。另一个办法当然就是再次搜罗家底,新中国成立之后,黄金长期实行统购统销,个人使用黄金交易是违法的,只能出售给人民银行。虽然个人持有黄金在理论上是合法的,但是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不支持国家建设、私藏黄金,是落后没有觉悟、对新中国没有信心的表现。这种情况下,中国民间藏金再一次流向国家,有一个尚不能确定是否可信的数字,说是仅1950年国家从广东一省收兑黄金就达700多万两。不管怎么说,民间藏金在解放后的头三十年基本流向国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些黄金,国家也基本上都用于支付进口费用了,也没有存下来。
  所以,在二十多年前,中国人大多数都没有见过黄金是何模样,它成了一种传说中的金属。
  中国历来少金,所以黄金从来就没有成为主流货币的机会,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金本位制货币。
  中国也缺银,在贸易白银大量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货币主要是铜,先是青铜币,后来改为黄铜。所以,在西汉文景之治的盛世,形容库中的钱多得不得了,说的只是大量铜钱长久积压不流通,串钱的绳子都烂了。但中国的铜也不多,货币紧缺是中国朝庭一直面临的压力,所以有时丝帛之类的纺织品也当成流通货币使用。看史书,皇上打赏有很多这类东西,其实也就跟赏钱是一样的。货币不足,也因此在中国催生出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宋以后,中国白银流通渐渐多了起来。白银先是来自日本,后多来自美洲。中国慢慢银钱并举,再到银本位制,民国初年的银元,是最好的例证。但是1840年以后,由于对外赔款后,中国的白银又大量流失。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国民政府整理金融,发行法币,将货币与美元英镑挂钩,这可以说是不严格的金本位制。抗日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国经济,再加之战后当局政策失当,最终使得国家发行的货币毫无信用可言,彻底破产。
  新中国建立之后,人民币是彻底取消与贵金属挂钩的完全国家信用货币。经营几十年,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可兑换,但在周边国家也能当硬通货使,也算是世界上的一种强势货币。
  事实上,几千年中国历史,中国下层人民能接触到黄金白银的机会很少,“黄金万两”、“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都只停留在传说阶段,见过的人何其少也。也因为此,对于金属货币紧密相关的度量衡知识也很少关心,知道的也不多。
  现行黄金交易所用的计量单位有三个:克,盎司,两。
  克最简单,公制1000克为一公斤;盎司,英制一盎司合28.3495231克。但是且慢,黄金交易使用的是金盎司单位,一金盎司合31.1035克(g),1金盎司=1.0971常衡盎司;“两”最复杂。日常使用的两,合50克一两,十两一市斤。现在的很多金条号称是50克一两的,就是这种单位。
  还有一种是老两,也称库平两,或者叫司马两,是当年十六两一斤的老斤。这种两,现在香港金店用的,一两合37.429克。这是明清时代留下的标准,当年的一两白银大约就这么重。还有一种业内也用到的“小两”。它的来源是国民政府在30年代改革度量衡制度时留下的。当时将库平斤改为市斤折合500克,但为了照顾人民的生活习惯,仍然采用十六两一斤。这样的一两是31.25克,与一金盎司的差别很小,一小两合1.00471金盎司。
  所以,要是有人说他有黄金百两,你一定要问清楚是哪种“两”。
  要黄金做什么?一般的答案是可以增值保值。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先说增值,资本只有进入流通领域之后才可能增值,换成黄金实际上就沉淀下来了。黄金最大的弱点就是无法产生利息,你找不到任何一家银行,今年存一千克金砖进去,明年你取的时候把这块金砖还给你外加一条50克的金条当利息。黄金的这一弱点曾经使得黄金价格在1999年,创下每盎司252美元的20年来最低点,连黄金的生产成本价都跌破,最后是各国央行在一起签订了《华盛顿协议》才维持住黄金的价格。
  而保值也是个难以说清楚的事情。事实上,由于供求关系和生产率的变化,在一个长时期之后,各种商品的价格相对于黄金是有升有降的;最主要的是在正常情况下世界财富的总量增长速度一定快于黄金价格增长的速度,也就是说一定份额的黄金占世界财富总量的比例是会缩水的。100年前一个有100盎司(或100两)黄金的人在世界哪个地方都是个还算不错的小富,如今就最多只能算个中产了。
  
  从投机的角度说,黄金也未必算是个好的品种。总体来说,它的价格变化还是不够激烈。从1944年确立布雷顿森林价格体系到1971年这个体系解体,黄金的价格一直保持35美元兑一盎司的固定比价;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迎来了大牛市,因为阿富汗战争,1980年黄金创下了850美元一盎司的天价(大约相当于现在2000美元),之后在1999年到达底点,最近一年多黄金价格又上涨了一倍以上,现价670美元左右一盎司。这么一看就明白,相较于股市、外汇和商品期货市场,黄金投机还是缺乏吸引力,哪怕是杠杆放大的保证金交易也是如此。
  那么,持有黄金还有什么必要呢?
  首先,人类货币与贵金属脱钩,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但黄金天然就是货币的历史有上万年。信用货币的完全依靠信用和信心,一切正常的日子我们不需要黄金,但如果有那么一天这种信用和信心动摇了呢?
  其次,是黄金稳定的性质和稀有性。满打满算,人类已经开采出的黄金和可供开采的远景储量相加,大约是20万吨黄金,现价计约4万2千亿美元。要想超过此数,除非传说中的炼金术有所突破,或者中彩找到一座金山。而且近些年黄金的消耗总体上是一直超过新生产数量的,每年黄金全球3000多吨的消费中,约有15%用于工业生产,这部分基本上是很难再回收的损耗。同时黄金生产的成本越来越高,现在已经接近300美元每盎司,至少这已经是黄金的底价了。
  持有黄金的意义,在于一种个人资产配置的终极保险措施,是一种相对于正常发展的社会和经济的对冲工具。不可太多,不能没有。
其他文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政府、企业、学校、机关都想方设法地争夺人才、储备人才。石油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人才,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
每次去幼儿园接女儿放学,在人流中总能看见一个羌族女人。五十多岁,在人群中挪移着细碎的步子,追赶她顽皮的孙子。人们常常侧目望着她,直到她那柔弱的身子消失在某条街道的门楼里。女人很普通,有着乡下女人的沧桑面孔,但她又很特别,在小城的街上固执地穿着蓝布盘扣衣服,头上优雅地缠着黑头帕,脚上是一双花哨的绣花鞋。  在小城的清平山乡,其实也有一些羌族村落,是从茂县那边翻越九顶山迁徙过来的。羌族的历史已经淹没在
加德满都,神秘的雍容    来到尼泊尔谷地一定会造访3个古都:加德满都、帕坦及巴克塔布,但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寺庙与皇宫,类似的建筑与格局,常常容易让人昏了头。  这三个古都同样都有个杜巴广场(Durbar Square),是最热闹的地方,也是旅游的起点。就在广场附近,你会发现一边是皇宫的建筑群,另一边则是各个祭拜不同神的寺庙,再往外围走去,则是环绕着商家和一般平民的住宅。  在3个古都里的每个皇宫都
一个商业灵感,可能会造就一位亿万富翁。这话一点也没有夸张,美国酒店业大王康拉德·希尔顿就是善用灵感而快速致富的成功者之一。当希尔顿还只是一个养殖场老板时,他决定买
错落有致巧安排浓妆淡抹总相宜    作为一名担任了多年企业内刊的主编,在内刊(报)版式设计方面累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现就报纸的版式简单和大家交流一下,都是个人之见,还请方家指正!    一、整体框架——对称均衡原则    东方人的审美观以对称为美,以对称的和谐为最高境界,人们在长期的审美过程中也早已经习惯并接受这种对称美了。因此,在内刊版式编排过程中也多以此为标准进行,虽然现在一些大报大刊、时尚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