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午两点四十分,中午饭吃完还没多久,他就在她的一声接一声的催促下进了厨房,洗手准备今天的晚饭。原本他说不着急,才两点多,咱们都歇一会儿,歇一会儿起来我就去准备饭,欢欢不会回来这么早。她说不行,今天是冬至,又赶上周五,欢欢下午没有课,肯定早早就回来了,她一进门肯定喊饿,这孩子打小就这样,你快去,快去。话说到最后,她开始咳嗽,一手捂着嘴,一手把半躺的身子撑起来,扭动着,用那只尚好的眼睛到处搜寻,身子底下的褥子被搓得起了褶。他连忙把挂在床头的手帕给她递去。她靠在床上,手帕在她脑袋后面,她看不见。接过手帕捂上,她似乎咳嗽得更厉害了,细瘦的脖子上显出蚯蚓一样的血管,突突地跳着。他想给她倒杯水,拿起床头的杯子,却被她使劲摆手推开,他又拍她的背,感觉自己在拍一只瘦弱的鼓,里面都是陈旧的灰,他一拍,那些灰尘就跳起来,在她的身体里呛出一团烟,让她更咳个不停。她用一只手捂着嘴,扭着身子躲避背后的手,又腾出另一只手往外赶他,他明白她的意思,不想让她着急,于是他收回手说,好,好,我这就去准备。
厨房背阴,很黑,白天也要开灯。进了厨房,他去摸左边一根已经油腻的线,那根线由两段线拼接而成,上面一端是棉线,被多年的油烟熏烤,染得黑腻腻的,在他上周某一次的拉拽过程中断了,下半截的线是从买菜时捆葱的绳子上拆下来的,他踩上凳子才好不容易接上。他摸到了线,小心翼翼地一拉,灯亮了。
说是灯,其实只是一个五十瓦的钨丝灯泡,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之前她一直说给灯装个罩子,他说,没有罩子就没有吧,有了罩子还得擦,爬高上梯的,咱俩谁也干不了,没有罩子反而亮堂,没有就没有吧。于是这光就这么干巴巴地亮了十来年。借着光,他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个反光的东西,拿起来戴上,他这才觉得屋里亮了。
一个水池,一个菜板,一口锅,三样东西环起来,把他围在中间,灯悬在头顶,往外退一步就出了厨房,巴掌大的地方,抬个脚都费劲。他听见外面窸窸窣窣地响,赶紧往外探了探身子说,别起,别过来,我一个人就够。
她问,虾线都挑干净了吗,害怕你挑不干净。
菜板被一个高脚凳支起来,虾就放在菜板的一角,剥好了盛在碗里。他说,都挑干净了,你放心吧,可别过来了。接着他听见沙发床吱的一响,同时又听见她重重叹了一口气,他知道她又躺回去了。
厨房不够两个人站,她又刚刚做完白内障手术,还是歇着好。这两天北京雾霾太重,不敢出门,几天不通风,她又犯了咳嗽。手术完他问她的主治医生,怎么样,怎么样。医生说,手术做得还可以,接下来要看恢复。他接着又问,那,那个(那里)……那块怎么样?他不记得那个病的专业名词了,而对于那个通俗的名字,又叫不出口,连听到都会无名地脸红。他只好用手指指脑袋。医生明白了他的意思,说控制得还不错,恶化得不是很快,但是这个病——你知道,只能是控制,维持,尽量不让它恶化得太快,但是最后肯定会恶化,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四年前的冬天,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她出门买菜,走丢了,找不到回来的路,摔了一跤,最后被一个好心的小伙子送到派出所。他接到派出所打来的电话去接她,看到她像一个孩子似的哭得泪流满面,她说,今天周五,欢欢下午没课,我想去接她回来,不知道怎么就找不到路了,欢欢是不是回家了,她没看见我,我俩肯定是走岔了……
欢欢那时在美国,她两个月前才去看过。欢欢大学毕业工作了两年,后来又去了美国求学,读完博士就留在了那里,结了婚,嫁给了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华人。她请了假去美国陪欢欢生孩子,之前本来说好两个人一起去,结果学院里另一个老师突然生病,要开刀,把自己管理的课程转给了他,他说那我就不去了,我得等到期末,安排学生们考试,你在那,欢欢肯定踏实,等欢欢把孩子生下来,我再去也不迟。
她有点怪他,但也没说什么,自己去了美国,临走前给家里做了大扫除,把冰箱填得满满的。孩子生下来了,是个女孩,但是孩子被确诊为脑瘫,欢欢说这本是不该发生的事,产前的检查他们一个都没落下。她看见女婿操着一口英文跟医生大吵,吵着吵着就要动起手来,她不懂英文,不会拉架,只能冲到他们中间把女婿往一边推。女婿很高,那个蓝眼睛的大夫也很高,她局促地站在他们中间,仰起头才看见女婿下巴上的胡子不停地颤抖。他们扭打在一起的时候,她像是一块夹心饼干一样撞在那个大夫的胸口上,清晰地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说不上来的味道。仓皇之中她被推倒在地,撞到冰凉的地板,周围又扑上来消毒水的气息。这时有许多人从她身边沖过去把他们拉开,铺天盖地的外文涌进她的耳朵里,她觉得自己头有点晕。
在病房里,欢欢靠在床上,垂着头不出声,女婿坐在床边,脸上还贴着纱布。她说,你们把孩子给我吧,我带回国去,我和你爸带着她,咱北京也有医院,你爸的一个学生,找的对象还是脑科医院的大夫,让他去找人家问问。我和你爸明年就退休了,我俩就在家陪着孩子,实在不行,等孩子大了,我们带不动了,你们再把她接回来。
女婿歪着头,显然没有听懂,他问欢欢,欢欢先是不出声,后来禁不住追问,用英文回了两句。女婿愣了几秒,接着说了一大段英文,声音越来越大,欢欢始终不说话。她从那一大串英文中分辨出好几声“No”,她赶紧说不着急,你们再商量商量,别吵。
欢欢出院那天,她抱着小外孙女,孩子躺在她怀里睡得正香,丝毫看不出与正常的孩子有什么差别,她想,说不定是那个蓝眼睛的大夫误诊了,等带回北京,再找大夫好好看看。可还没等她开口,欢欢就跟她说,妈,我们商量好了,我们打算带着孩子搬到华盛顿去,那里有最好的康复机构,设备什么的都健全,还有专业的护工,孩子在这里也有保险……你和我爸年纪都大了,就不麻烦你们了,等孩子大了,好一点,我就带她回去看你们,你放心吧。过两天我就送你回去,回去了,你们要好好照顾自己,操心我一辈子了,该好好照顾自己了……
欢欢还没说完,她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她说你这孩子,瞎说什么呀,什么麻烦不麻烦的,我和你爸一辈子就生了你一个,这孩子就算有什么,也是我们的外孙女,什么麻烦不麻烦的……你在国外这么些年我们也没帮得上你,我们不操心你操心谁啊,谁让我们只有你一个啊,你这孩子,瞎说什么呀……欢欢也哭了,她说,妈,你赶紧回去吧,我爸还在家呢,你们在家好好的,我们过两天就准备搬走了…… 天沉沉的,不用看也知道,是快要下雪了。他站在厨房里,闻到对面厕所的下水道隐隐泛上来些气味。这个房子设计很奇怪,一进门,左边是厨房,右边就是厕所,厨房旁边是很小的一个卧室,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是他睡觉的地方。再往里走就是客厅,现在没有什么客来,沙发床,茶几,放满了书的电视柜,还有一个因为欠费而只有两个频道的电视,堆在一起,混乱得像是没人指挥的大合唱。这里变成了她的卧室兼饭厅。本来他们是一起睡在那间小卧室里的,但是因为那间屋子背阴,她有风湿,一入冬,就只好挪到客厅来睡。他从厨房探探头,想看看她有没有把暖气上热着的梨水喝完,却发现她已经歪在靠垫上睡着了。
他们是在欢欢申请到美国读书的那一年换到这里来住的。大学毕业之后,欢欢被分配到政法部门工作,他们觉得这份工作还不错,正好对口她的法律专业。可工作了两年,欢欢却突然辞了职,跟他们说不想一直坐在办公室里贴发票,决定申请去美国读书。她埋怨欢欢招呼不打一声就自作主张地辞职,要知道当时欢欢可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招进去工作的,那一年,全北京市也只录用了两个人。但他说,让欢欢去。他想这可能是他这辈子最英勇的决定,没什么具体的理由,只是看着欢欢夜夜在屋里开着台灯学英语,连说梦话都是英文,他觉得欢欢应该去。他跟她说,咱们这辈子就这样了,别耽误孩子,欢欢从小就是个有想法的,让她在那儿贴一辈子发票,也不好。
伴随着波士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有每年四万美金的学费,欢欢在美国读了五年,每年生活费加上学费要五万美金,那是2000年年初发生的事。
赶上学院分房,他用指标跟要买新房的同事换了一套旧的,又卖了原来住的那套,把欢欢送到了美国。欢欢在波士顿念书的时候有两个小伙子喜欢过她,她打电话跟她妈说的时候他听见了。欢欢没有答应,跟那两个孩子说,我以后是要回国的,我爸妈还在北京呢。毕业旅行的时候,她跟同学到了西雅图,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女婿,女婿学精密仪器,是个移民二代,从小说英文长大,认同自己的美国身份(是个彻底的美国人),即使他看起来扎扎实实地像个中国孩子。她又打电话跟她妈说,我想留在这了。
这房子是20世纪70年代建的,老了,又在一层,暖气时好时坏,下雪的时候屋里总有点泛潮。他担心她犯风湿,就给她脚头放上灌了开水的葡萄糖瓶子,玻璃瓶子配上木塞瓶盖,灌了开水后直烫手,又裹上一层毛巾才敢给她。现在这样的瓶子少见了,她每次去医院检查、打针,看到的都是一次性的塑料药水瓶,她曾不无担心地跟他说,这塑料瓶子装药,能干净吗。
虾肉被剁得细细的,但也不能太细,要保留一点颗粒感,芦笋也切成了小丁,打上两个鸡蛋,加了料酒、盐和白胡椒。他加的时候分了好几次,加一点尝一下,害怕掌握不了度,这几天她一直提醒他,说他口重,别弄得太咸了欢欢不愿意吃。他有点不服地说,咸鲜,咸才鲜,过去哪有这么多调料,还不就靠着一味盐吗。她见他不乐意听了,就说,那到时候你别弄了,我来弄。他说,行了行了,到时候你还是歇着吧,我弄,听你的,宁可淡也不咸,大不了等饺子出锅蘸点酱油吃。他听见外面传来她的鼾声,他想她还是睡着了好,睡着了不咳嗽,让嗓子歇会儿。他用筷子的另一头挑起一点点生肉,尝了好几次之后,觉得差不多了,他自己吃有点淡,但是欢欢应该觉得正好。
饺子皮是现买的,他实在和不了面,在她的指导下试过几回,不是太软就是太硬,软的搅成面糊喝了,硬的被勉强烙成了饼,出了锅,她咬了一口递给他说,还是你吃吧,我咬不动。
他站着捏了几个饺子,形状歪歪斜斜,摆了好几次,就是看不顺眼,饺子似乎也知道他不善此道,捉弄一般显出几个重影来。他轻微往后仰了仰脖子,听到里面的骨头像是一台没有上油的机器,发出绞合的响声,他赶紧把垃圾桶旁的一个小马扎拖过来,扶着菜板坐下,隔了好一会儿,再去看案板上那几个饺子,才觉得那些重影慢慢散了。
他努力了好几次都没能起来,手掌抵着马扎,可腿总是给不上劲儿。最后一次用胳膊使劲儿的时候,一下子掀翻了菜板,刀和小碗都咣当一声掉了下来,他连忙扑上去用身子护住,腾出一只手稳住菜板,还好小碗里的虾都拌进了馅儿里,装馅儿的小盆被他托住,没洒,装着饺子皮的小塑料袋掉在他的腿上,他缓了一口气,还好,只是损失了几个饺子而已。
她被他弄出来的声响惊醒了,扯着嗓子问他,你怎么啦,你怎么啦。話没说完又是一阵咳嗽。他一边说没事没事,你别过来,一边扶着水池慢慢地起来。这水池的下水道有点堵,洗碗洗菜的时候都要格外注意,池边渗出来的水与积污的水泥地板混成不堪的颜色,与对面厕所的味道连在一起,令人想入非非。他把手上粘的馅儿冲干净,看见她已经半靠着起来,掀开被子准备下地,他快步走过去,把她的腿推回床上说,你干什么呀,你干什么呀,我这不是说没事吗,你怎么又下来了,快躺回去吧,又瞎操心了。
她说,你是不是又把什么弄打啦。
他说,没有,不小心把案板掀翻了,还好东西都没撒,只把几个饺子弄掉了。
她说,看看,看看,你总是冒冒失失的,你一个人要弄到什么时候,我来吧,还是我来吧。
他说,别别,几个饺子包得不成形,不要就不要了,刚好就当练手了。
她又说,你还没包完哪?欢欢快回来了吧?
他看了看表,五点了,不知不觉竟然过了这么久,他以为只有三点半,最多四点,没想到时间竟然过得这么快,他意识不到,他的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他没有回答她的话,却突然牛头不对马嘴地说,不然我包馄饨吧,馄饨快,也好包,我会包馄饨。
她嗔怪说,冬至怎么能吃馄饨呢,谁家冬至吃馄饨呀,吃饺子才不会冻掉耳朵。
他说,馄饨跟饺子长得差不多,就吃馄饨吧,欢欢更爱吃馄饨,我下酸汤的咱们吃。
她说,欢欢更爱吃馄饨吗?
他说,欢欢小时候最爱吃你做的紫菜虾皮馄饨,你忘啦?
她把头靠回去,沉默了一会儿,他有点慌,他想他不该说她忘了,这样说会不会给她心理暗示呢——大夫说尽量不要跟病人这样说话。 于是他赶紧打圆场,欢欢爱喝汤,馄饨有汤又有料的,她肯定更爱吃馄饨。咱包馄饨?
她好像抓住了什么一般,连连说,对对,欢欢爱喝汤,爱喝我煲的汤,她考大学的时候我天天煲汤给她,馄饨就馄饨吧,馄饨有汤,这大冷的天气——咱包馄饨。
他答应着,转身就要进厨房,她又问,欢欢什么时候回来呀。
他说,快了,快了,赶上周末,又是冬至,这会儿是下班高峰,可能堵車了。
她看了看表,又看了看窗外,刚五点,天就已经肉眼可见地黑了下来,窗外低长的树已经掉光了叶子,露出光秃秃的枝丫,瘦枯得像是一只手,举起来插在欲雪的空气中,什么也抓不到,令人难以想象它在夏天是多茂盛的一团。她说,是呀,天晚了,要下雪了,欢欢肯定没带伞,不行,我得接她去,说着掀开被子又要起身。
他连忙上前按住,又给她讲道理,欢欢前两天跟我说了,今天晚上肯定回来。你现在出去,说不定就跟欢欢走岔了,欢欢回家来又得去找你,找来找去的,咱们什么时候能吃上饭?
她愣了一下说,那要是下雪了怎么办,欢欢没带伞吧。
他非常耐心地宽慰她,欢欢坐公交车回来,下了车走回来也就一点路,又不是下雨,没关系的。他见她不吭声,又补充道,你要是出去跟她走岔了,欢欢肯定等你回来才肯吃饭,你不怕饿着孩子?
她听完,这才讪讪地把被子盖回去,说,那你给欢欢发个信息问问,问问她带伞了没。
他无奈说,好,我问问她,你这操心的命。
他转过身,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轻一划,点开那个有着两朵云彩的小图标,一笔一笔地在屏幕上划:欢欢,你何时能过来。
想了想,又加了一句:快要下雪了,你带伞了吗。
这个手机是欢欢从美国寄回来的,跟以前的手机不太一样,屏幕很大,只在底部有一个圆形的按键,摸上去冰凉流畅,像是在摸钢琴,手机背面是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一黑一白,欢欢给他们俩一人带了一个。但她不用,她还是用她那个只能打电话和听广播的老翻盖,她嫌这新手机的界面太复杂,眼花缭乱得耀得她头痛,她还说,好好的苹果弄得给咬了一口,也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他倒是抱着手机饶有兴趣地研究了几个晚上,觉得这手机除了字太小,其他都比原来进步。他每天拿着一个放大镜鼓捣他的新手机,下载了各种各样的软件,还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她只回应他说,看把你烧的。
他们退休之后,逢年过节,知道他俩唯一的女儿在国外,学院里总会派几个学生代表过来慰问,开始的时候学生过来,她总是淡淡的,一个人坐在那里出神,每次送学生们出门,他总要跟人家解释,傅老师现在不大认得人了,这里……不大行。他用手指指他自己的脑袋。你们别介意,谢谢你们了。
直到两年前,她出现在那一拨孩子里。那时候她才上大二。也是冬天,那一次来的人特别多,她跟着几个孩子进到屋里,把仅有的几个凳子都搬来都不够坐。他让她半靠起来,往里面挪挪,这样脚头还能坐两个孩子。他有点难为情地跟他们说,委屈你们了,家里太小,坐不下,说着起身去给他们倒水。她脚边的一个孩子忽然说,欢欢你往里面坐坐,我这书包快掉了。
她听到了那两个字,他也听到了,他们同时回了头。欢欢?她直起身子来,眼角放出了光。仔细看那个孩子,穿着红色的羽绒服,圆圆的眼睛,梳着齐刘海,高高扎着一个小辫子,居然也真有几分像从前的欢欢。她停滞的眼神犹如被一只蜻蜓点了水,缓缓荡出一圈波纹。
他亲自到学院里跑了一趟,找到以前的一个研究生,想打听这个孩子。研究生听闻后,直接将情况报给了院里的领导,他有点惶恐,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他给领导解释说,家里老伴把这孩子认成了女儿,老伴自从受了刺激,摔了那一跤后,腿脚和脑袋都不大好使了。她现在就是一架没有指针的钟,在她的世界里,时间已经停了,欢欢永远在上大学。他说他想亲自跟这个孩子说明一下情况,征求一下她的意见,问问她愿不愿意多来两次,权当宽慰一下老伴的心。
院里领导马上找来了这个学生,于是他得知她叫何嘉欢,他心想这真是个好名字。领导跟何嘉欢说,这是咱们院里的严老师,严老师的父亲严老先生你们都知道吧,那可是咱们院的创始人啊,你们课本上就印着他的名字,严老师和他老伴傅老师以前都是咱们院的教务,两个人在咱们院干了一辈子,现在都退休了。他们的女儿在国外定居,老人年纪大了,想女儿了,你上次去严老师家,傅老师把你认成了她女儿——所以,以后啊,小何同学,你就多往严老师家跑跑,带点补品过去,宽慰宽慰老人,回来找院里报销,这可是咱们院的功臣之后啊。
他听着听着,心里越发不踏实,像是一架鼓在敲,连连摆手说不是不是。他跟那个女孩子说,我知道你们功课很忙,你有时间再过来,不用总是跑,有空过来就行了,你来的话,什么东西也不要带,我老伴以为你是我们的女儿,你带东西来反而不好。我不是什么功臣,这也不是任务,只当是帮我一个忙,有空再过来。谢谢你孩子,谢谢。
他惶恐于别人提及父亲,尽管他已经离开很多年。他是父母最小的儿子,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调来这所学院任教。那时父亲戴着厚厚的眼镜,在家里一张张地看胶卷,有时候会放一个火盆在脚边,不时把一些照片烧掉。母亲在厨房做饭,菜刀剁在案板上,依然压不住窗外尖锐的喇叭声,他那时太小太小,只隐约记得那个喇叭里不停地在喊“打倒”,打倒后面连着一串字,声音越喊越高,到最后近乎破音。他晚上躺在床上,依然能听到那个喇叭不知疲倦地响,他的耳膜连着太阳穴,随着声音震出一波波疼痛。从此神经衰弱成为伴随他一生的隐疾。半个世纪过去了,他躺下来,夜晚,明明是关了灯拉紧了窗帘的卧室,却总觉得有光,房间斜对面,厨房老旧而拥挤的水池上有一闪一闪的镜灯,下水道常年堵塞,反光喷漆一样布满玻璃的水面维持着湿润的摇颤,闪得他头痛,颈椎痛,膝盖痛,脚底痛。
领导有一点说得没错,他的父亲,确实是这个院的创始人。何止这个学院,他的父亲严明礼,可堪电影教育这个学科的先驱。严明礼是民国时期的大学生,像那个时代的先锋们一样,留过洋,受过高等教育,毕业归国任教,留在南方一所大学;他的母亲也是那个年代里,为数不多的上过大学的女性,结婚后就做了丈夫的助手。父亲扛着一台黑白摄影机到处拍摄,又手把手地教学生操作这个稀奇的东西,引进国外的片子,在大学校园里给学生们放露天电影,后来抗战爆发,全国高校西迁,他们拍摄了一系列西迁纪实片,记录颠沛流离与民生凋敝,像《黄河大合唱》一样,令观看的学生泪流满面。 记忆里的父亲是很洋派的人,穿西服,打领带,用英国发蜡梳头,办公桌上总有浓厚的咖啡香,彼时他话都说不全,却牢牢记住了那个似香非苦的味道。父亲跟他和哥哥姐姐说,电影就诞生在巴黎的咖啡馆里,所以看电影的时候一定要有咖啡相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那股味道彻底从他的世界里消失,似乎有半辈子那么长,直到很久之后,他才从欢欢备考的书桌上重新闻到了那种味道,像是浓硫酸一样在他的血管里打了一个激灵。父亲没能见到欢欢,欢欢出生的时候,他已经去世多年了。
等到他开蒙上学时,抗战已经胜利。1949年后,院系调整,父亲受命调来北京,他带上了他拍摄的所有材料,举家北上。在新的学院,经历了各种成分筛查,父亲最后被认定“靠边站”。他拍摄的照片、手写的教案最终只能署上别人的名字,但他也什么都没有说。
他早起刷牙,点满水渍的镜子里能看见自己模糊的脸,不知道是镜子太脏还是视力太差,镜子里的那张脸总是模糊的,模糊得居然像父亲,每一条纹路都像。父亲死在被平反之前,不知道是不是作为补偿,学院给了他们家一个研究生的名额,哥哥姐姐都已在插队的地方结婚生子,这个名额最终落在了他的头上,他觉得就像做梦一样。然后,然后就是在这里半辈子的时光,勤勤恳恳,也战战兢兢。他不敢申优秀也不敢评先进,他看见父亲的名字被写进教材编委一栏,缩在角落里,打上一个黑框。他想万一天有不测风云,这场梦就会醒来。她骂他没出息,他就像父亲一样沉默,没出息一辈子了,只要过得去就好,他没像父亲一样做出什么贡献,也不想再体会那样耻辱的湿润。所以他听到“功臣之后”这四个字的时候毛骨悚然,仿佛时光穿越。
何嘉欢笑着应下来,露出一对白得发亮的小虎牙。从此之后,她果然时不时就会来家里探望,每次都哄得她高高兴兴,以为她就是欢欢。他在一旁听着,两个人说不到一起去的时候就打个马虎眼,尽管他有时候怀疑她只是掩耳盗铃,像小孩子一样热衷于角色扮演这个游戏,但是想一想,觉得如果能在掩耳盗铃中满足自己,也不是不可以。
她又把小茶几底下的那个饼干盒子拿了上来,上面的铁皮已经被磨得褪了色,显出一副残败的辉煌,打开来看是一堆散落的材料,有欢欢的中学毕业证,高考准考证,有她获过的一堆奖状,有她和她班主任的合影,照片年代久了,边角有点模糊;往后翻,有欢欢考试的成绩单,她中学成绩一直很稳定,是班里的前三名;还有她的体检报告,这孩子小时候一直很瘦,初中抽条后更瘦,像颗小豆芽;那张春游的照片,是她小学的时候拍的,就在陶然亭公园,那时候她四年级,扎着两个小羊角辫,嘴里还含着一个哨子,她天天喊她妈帮她梳头,她妈工作忙了,就让她自己学着扎,这两个辫子高低不齐,肯定是欢欢自己扎的;还有欢欢的画,欢欢小时候特别喜欢画画,每次学期末去开家长会的时候,他总能看到她们班里的墙上贴着她的画,他还记得他跑了好几个文具店去给她买一支记号笔,老师要求必须买,因为只有那种笔才可以在蜡笔上勾线,覆盖掉蜡笔的油腻,她们班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一个,欢欢会用这支笔在画的背面写上“严欢七岁画”“严欢八岁画”,最后的画停留在十一岁,十一岁之后,她功课越来越重,再不怎么画画了;再往后,还有她在幼儿园做的手工,母亲节的时候,老师发彩纸让他们做贺卡,但欢欢没有这样做,她把彩纸剪成一个一个小圈,又一个个串起来,给她妈妈做了一条项链,她就是有她自己的主意——她当时才五岁呀;那个绿色的小本子是欢欢的疫苗证,每次打疫苗她都眼泪汪汪地问,是不是打过针就可以不生病了,长大了就不用打针了,他看着她的眼睛,不忍心告诉她其实人的一辈子就是生老病死;最底下的那个红色的小本子,是欢欢的出生证明,她出生那天下了大雪,他陪着她去医院的路上,看到一垛垛的雪整齐地堆在路边,红灯笼绑在街边的路灯上,连水泥的铅灰色也好看起来,赤色与雪色之间,写着“欢度春节”四个字,下车之后,呵气成霜,他愉快地想,你有名字了。
出生证明的最后一页,印着一个红色的小脚印,那么小,没有他的一根手指长,却和他的手指一样拥有饱满的纹路,五颗小圆点整整齐齐地列着,像是五个小战士,牢牢扎在这张纸上,证明自己确凿的痕迹。欢欢的双手双脚都是箕纹,算命的说箕纹不留财,这丫头是个花钱的命,而且箕纹是流纹,她这一辈子啊,注定飘来迁去,游走四方,说不定会跑到很远的地方。他看着那五个坚定的小脚印,一点一点漫漶开来,变得大一点,又大一点,红色渐渐淡去,最后大得像她雪白的后脑勺,他从背后看着她把她的五根手指一根根印对上去,仿佛接受某种感应,她执迷于这个游戏,而这个饼干盒子就是她通关的秘籍,那五个指纹就是她的召唤。她总是要时不时打开翻阅,于是游戏才得以继续。现在她翻完了,心满意足地盖上了盒子,不易察觉地叹了一口气,转过脸来问他,馄饨都包好了吗?
他说,都包好了。
她又问,紫菜都备好了吗。
他说,都备好了。
她又问,海米都洗干净了吗。
他说,都洗干净了。
她又问,欢欢什么时候回来?
他打开手机,弹进来一条语音消息,消息里有窗外的大风,欢欢好像正在风中奔跑,欢欢说,严老师,真的抱歉……我的英语口试改到了今天晚上,我现在正在往那边赶,可能来不及过去了……这个考试对我很重要,我需要这个成绩申请出国……我现在……真的对不起……我跟我一个师妹说了一下,让她替我过去,她长得和我也有点像,都是梳刘海扎辫子这样的……我把我的衣服借给她穿,反正傅老师没有那么认人,刚巧她眼睛又不好,您不要开太亮的灯,她应该也看不出来……
她的咳嗽声盖过了耳旁的声音,他像是犯了错误那样把手机收起来。她自言自语道,欢欢快回来了吧。
他走到暖气边说,这梨水凉了,你把水先喝了。
她问,欢欢什么时候回来呀。
窗外路灯亮了,隐约有一两朵雪花飘下来,但是很快又消失不見。他知道可能要一整个长夜,甚至要再加一个长夜,成千上万雪的尸体推挤起来,才能换一个天地。
他说,快了,欢欢很快就回来了。
作者简介 程惠子,南京市第二期“青春文学人才计划”青蓝人才,曾用笔名惠子、花炎。1996年生于西安,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成员。学习与研究之余从事小说及诗歌创作,获第六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作品散见于《上海文学》《青春》《中国校园文学》《两岸诗》。
责任编辑 孙海彦
厨房背阴,很黑,白天也要开灯。进了厨房,他去摸左边一根已经油腻的线,那根线由两段线拼接而成,上面一端是棉线,被多年的油烟熏烤,染得黑腻腻的,在他上周某一次的拉拽过程中断了,下半截的线是从买菜时捆葱的绳子上拆下来的,他踩上凳子才好不容易接上。他摸到了线,小心翼翼地一拉,灯亮了。
说是灯,其实只是一个五十瓦的钨丝灯泡,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之前她一直说给灯装个罩子,他说,没有罩子就没有吧,有了罩子还得擦,爬高上梯的,咱俩谁也干不了,没有罩子反而亮堂,没有就没有吧。于是这光就这么干巴巴地亮了十来年。借着光,他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个反光的东西,拿起来戴上,他这才觉得屋里亮了。
一个水池,一个菜板,一口锅,三样东西环起来,把他围在中间,灯悬在头顶,往外退一步就出了厨房,巴掌大的地方,抬个脚都费劲。他听见外面窸窸窣窣地响,赶紧往外探了探身子说,别起,别过来,我一个人就够。
她问,虾线都挑干净了吗,害怕你挑不干净。
菜板被一个高脚凳支起来,虾就放在菜板的一角,剥好了盛在碗里。他说,都挑干净了,你放心吧,可别过来了。接着他听见沙发床吱的一响,同时又听见她重重叹了一口气,他知道她又躺回去了。
厨房不够两个人站,她又刚刚做完白内障手术,还是歇着好。这两天北京雾霾太重,不敢出门,几天不通风,她又犯了咳嗽。手术完他问她的主治医生,怎么样,怎么样。医生说,手术做得还可以,接下来要看恢复。他接着又问,那,那个(那里)……那块怎么样?他不记得那个病的专业名词了,而对于那个通俗的名字,又叫不出口,连听到都会无名地脸红。他只好用手指指脑袋。医生明白了他的意思,说控制得还不错,恶化得不是很快,但是这个病——你知道,只能是控制,维持,尽量不让它恶化得太快,但是最后肯定会恶化,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四年前的冬天,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她出门买菜,走丢了,找不到回来的路,摔了一跤,最后被一个好心的小伙子送到派出所。他接到派出所打来的电话去接她,看到她像一个孩子似的哭得泪流满面,她说,今天周五,欢欢下午没课,我想去接她回来,不知道怎么就找不到路了,欢欢是不是回家了,她没看见我,我俩肯定是走岔了……
欢欢那时在美国,她两个月前才去看过。欢欢大学毕业工作了两年,后来又去了美国求学,读完博士就留在了那里,结了婚,嫁给了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华人。她请了假去美国陪欢欢生孩子,之前本来说好两个人一起去,结果学院里另一个老师突然生病,要开刀,把自己管理的课程转给了他,他说那我就不去了,我得等到期末,安排学生们考试,你在那,欢欢肯定踏实,等欢欢把孩子生下来,我再去也不迟。
她有点怪他,但也没说什么,自己去了美国,临走前给家里做了大扫除,把冰箱填得满满的。孩子生下来了,是个女孩,但是孩子被确诊为脑瘫,欢欢说这本是不该发生的事,产前的检查他们一个都没落下。她看见女婿操着一口英文跟医生大吵,吵着吵着就要动起手来,她不懂英文,不会拉架,只能冲到他们中间把女婿往一边推。女婿很高,那个蓝眼睛的大夫也很高,她局促地站在他们中间,仰起头才看见女婿下巴上的胡子不停地颤抖。他们扭打在一起的时候,她像是一块夹心饼干一样撞在那个大夫的胸口上,清晰地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说不上来的味道。仓皇之中她被推倒在地,撞到冰凉的地板,周围又扑上来消毒水的气息。这时有许多人从她身边沖过去把他们拉开,铺天盖地的外文涌进她的耳朵里,她觉得自己头有点晕。
在病房里,欢欢靠在床上,垂着头不出声,女婿坐在床边,脸上还贴着纱布。她说,你们把孩子给我吧,我带回国去,我和你爸带着她,咱北京也有医院,你爸的一个学生,找的对象还是脑科医院的大夫,让他去找人家问问。我和你爸明年就退休了,我俩就在家陪着孩子,实在不行,等孩子大了,我们带不动了,你们再把她接回来。
女婿歪着头,显然没有听懂,他问欢欢,欢欢先是不出声,后来禁不住追问,用英文回了两句。女婿愣了几秒,接着说了一大段英文,声音越来越大,欢欢始终不说话。她从那一大串英文中分辨出好几声“No”,她赶紧说不着急,你们再商量商量,别吵。
欢欢出院那天,她抱着小外孙女,孩子躺在她怀里睡得正香,丝毫看不出与正常的孩子有什么差别,她想,说不定是那个蓝眼睛的大夫误诊了,等带回北京,再找大夫好好看看。可还没等她开口,欢欢就跟她说,妈,我们商量好了,我们打算带着孩子搬到华盛顿去,那里有最好的康复机构,设备什么的都健全,还有专业的护工,孩子在这里也有保险……你和我爸年纪都大了,就不麻烦你们了,等孩子大了,好一点,我就带她回去看你们,你放心吧。过两天我就送你回去,回去了,你们要好好照顾自己,操心我一辈子了,该好好照顾自己了……
欢欢还没说完,她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她说你这孩子,瞎说什么呀,什么麻烦不麻烦的,我和你爸一辈子就生了你一个,这孩子就算有什么,也是我们的外孙女,什么麻烦不麻烦的……你在国外这么些年我们也没帮得上你,我们不操心你操心谁啊,谁让我们只有你一个啊,你这孩子,瞎说什么呀……欢欢也哭了,她说,妈,你赶紧回去吧,我爸还在家呢,你们在家好好的,我们过两天就准备搬走了…… 天沉沉的,不用看也知道,是快要下雪了。他站在厨房里,闻到对面厕所的下水道隐隐泛上来些气味。这个房子设计很奇怪,一进门,左边是厨房,右边就是厕所,厨房旁边是很小的一个卧室,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是他睡觉的地方。再往里走就是客厅,现在没有什么客来,沙发床,茶几,放满了书的电视柜,还有一个因为欠费而只有两个频道的电视,堆在一起,混乱得像是没人指挥的大合唱。这里变成了她的卧室兼饭厅。本来他们是一起睡在那间小卧室里的,但是因为那间屋子背阴,她有风湿,一入冬,就只好挪到客厅来睡。他从厨房探探头,想看看她有没有把暖气上热着的梨水喝完,却发现她已经歪在靠垫上睡着了。
他们是在欢欢申请到美国读书的那一年换到这里来住的。大学毕业之后,欢欢被分配到政法部门工作,他们觉得这份工作还不错,正好对口她的法律专业。可工作了两年,欢欢却突然辞了职,跟他们说不想一直坐在办公室里贴发票,决定申请去美国读书。她埋怨欢欢招呼不打一声就自作主张地辞职,要知道当时欢欢可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招进去工作的,那一年,全北京市也只录用了两个人。但他说,让欢欢去。他想这可能是他这辈子最英勇的决定,没什么具体的理由,只是看着欢欢夜夜在屋里开着台灯学英语,连说梦话都是英文,他觉得欢欢应该去。他跟她说,咱们这辈子就这样了,别耽误孩子,欢欢从小就是个有想法的,让她在那儿贴一辈子发票,也不好。
伴随着波士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有每年四万美金的学费,欢欢在美国读了五年,每年生活费加上学费要五万美金,那是2000年年初发生的事。
赶上学院分房,他用指标跟要买新房的同事换了一套旧的,又卖了原来住的那套,把欢欢送到了美国。欢欢在波士顿念书的时候有两个小伙子喜欢过她,她打电话跟她妈说的时候他听见了。欢欢没有答应,跟那两个孩子说,我以后是要回国的,我爸妈还在北京呢。毕业旅行的时候,她跟同学到了西雅图,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女婿,女婿学精密仪器,是个移民二代,从小说英文长大,认同自己的美国身份(是个彻底的美国人),即使他看起来扎扎实实地像个中国孩子。她又打电话跟她妈说,我想留在这了。
这房子是20世纪70年代建的,老了,又在一层,暖气时好时坏,下雪的时候屋里总有点泛潮。他担心她犯风湿,就给她脚头放上灌了开水的葡萄糖瓶子,玻璃瓶子配上木塞瓶盖,灌了开水后直烫手,又裹上一层毛巾才敢给她。现在这样的瓶子少见了,她每次去医院检查、打针,看到的都是一次性的塑料药水瓶,她曾不无担心地跟他说,这塑料瓶子装药,能干净吗。
虾肉被剁得细细的,但也不能太细,要保留一点颗粒感,芦笋也切成了小丁,打上两个鸡蛋,加了料酒、盐和白胡椒。他加的时候分了好几次,加一点尝一下,害怕掌握不了度,这几天她一直提醒他,说他口重,别弄得太咸了欢欢不愿意吃。他有点不服地说,咸鲜,咸才鲜,过去哪有这么多调料,还不就靠着一味盐吗。她见他不乐意听了,就说,那到时候你别弄了,我来弄。他说,行了行了,到时候你还是歇着吧,我弄,听你的,宁可淡也不咸,大不了等饺子出锅蘸点酱油吃。他听见外面传来她的鼾声,他想她还是睡着了好,睡着了不咳嗽,让嗓子歇会儿。他用筷子的另一头挑起一点点生肉,尝了好几次之后,觉得差不多了,他自己吃有点淡,但是欢欢应该觉得正好。
饺子皮是现买的,他实在和不了面,在她的指导下试过几回,不是太软就是太硬,软的搅成面糊喝了,硬的被勉强烙成了饼,出了锅,她咬了一口递给他说,还是你吃吧,我咬不动。
他站着捏了几个饺子,形状歪歪斜斜,摆了好几次,就是看不顺眼,饺子似乎也知道他不善此道,捉弄一般显出几个重影来。他轻微往后仰了仰脖子,听到里面的骨头像是一台没有上油的机器,发出绞合的响声,他赶紧把垃圾桶旁的一个小马扎拖过来,扶着菜板坐下,隔了好一会儿,再去看案板上那几个饺子,才觉得那些重影慢慢散了。
他努力了好几次都没能起来,手掌抵着马扎,可腿总是给不上劲儿。最后一次用胳膊使劲儿的时候,一下子掀翻了菜板,刀和小碗都咣当一声掉了下来,他连忙扑上去用身子护住,腾出一只手稳住菜板,还好小碗里的虾都拌进了馅儿里,装馅儿的小盆被他托住,没洒,装着饺子皮的小塑料袋掉在他的腿上,他缓了一口气,还好,只是损失了几个饺子而已。
她被他弄出来的声响惊醒了,扯着嗓子问他,你怎么啦,你怎么啦。話没说完又是一阵咳嗽。他一边说没事没事,你别过来,一边扶着水池慢慢地起来。这水池的下水道有点堵,洗碗洗菜的时候都要格外注意,池边渗出来的水与积污的水泥地板混成不堪的颜色,与对面厕所的味道连在一起,令人想入非非。他把手上粘的馅儿冲干净,看见她已经半靠着起来,掀开被子准备下地,他快步走过去,把她的腿推回床上说,你干什么呀,你干什么呀,我这不是说没事吗,你怎么又下来了,快躺回去吧,又瞎操心了。
她说,你是不是又把什么弄打啦。
他说,没有,不小心把案板掀翻了,还好东西都没撒,只把几个饺子弄掉了。
她说,看看,看看,你总是冒冒失失的,你一个人要弄到什么时候,我来吧,还是我来吧。
他说,别别,几个饺子包得不成形,不要就不要了,刚好就当练手了。
她又说,你还没包完哪?欢欢快回来了吧?
他看了看表,五点了,不知不觉竟然过了这么久,他以为只有三点半,最多四点,没想到时间竟然过得这么快,他意识不到,他的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他没有回答她的话,却突然牛头不对马嘴地说,不然我包馄饨吧,馄饨快,也好包,我会包馄饨。
她嗔怪说,冬至怎么能吃馄饨呢,谁家冬至吃馄饨呀,吃饺子才不会冻掉耳朵。
他说,馄饨跟饺子长得差不多,就吃馄饨吧,欢欢更爱吃馄饨,我下酸汤的咱们吃。
她说,欢欢更爱吃馄饨吗?
他说,欢欢小时候最爱吃你做的紫菜虾皮馄饨,你忘啦?
她把头靠回去,沉默了一会儿,他有点慌,他想他不该说她忘了,这样说会不会给她心理暗示呢——大夫说尽量不要跟病人这样说话。 于是他赶紧打圆场,欢欢爱喝汤,馄饨有汤又有料的,她肯定更爱吃馄饨。咱包馄饨?
她好像抓住了什么一般,连连说,对对,欢欢爱喝汤,爱喝我煲的汤,她考大学的时候我天天煲汤给她,馄饨就馄饨吧,馄饨有汤,这大冷的天气——咱包馄饨。
他答应着,转身就要进厨房,她又问,欢欢什么时候回来呀。
他说,快了,快了,赶上周末,又是冬至,这会儿是下班高峰,可能堵車了。
她看了看表,又看了看窗外,刚五点,天就已经肉眼可见地黑了下来,窗外低长的树已经掉光了叶子,露出光秃秃的枝丫,瘦枯得像是一只手,举起来插在欲雪的空气中,什么也抓不到,令人难以想象它在夏天是多茂盛的一团。她说,是呀,天晚了,要下雪了,欢欢肯定没带伞,不行,我得接她去,说着掀开被子又要起身。
他连忙上前按住,又给她讲道理,欢欢前两天跟我说了,今天晚上肯定回来。你现在出去,说不定就跟欢欢走岔了,欢欢回家来又得去找你,找来找去的,咱们什么时候能吃上饭?
她愣了一下说,那要是下雪了怎么办,欢欢没带伞吧。
他非常耐心地宽慰她,欢欢坐公交车回来,下了车走回来也就一点路,又不是下雨,没关系的。他见她不吭声,又补充道,你要是出去跟她走岔了,欢欢肯定等你回来才肯吃饭,你不怕饿着孩子?
她听完,这才讪讪地把被子盖回去,说,那你给欢欢发个信息问问,问问她带伞了没。
他无奈说,好,我问问她,你这操心的命。
他转过身,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轻一划,点开那个有着两朵云彩的小图标,一笔一笔地在屏幕上划:欢欢,你何时能过来。
想了想,又加了一句:快要下雪了,你带伞了吗。
这个手机是欢欢从美国寄回来的,跟以前的手机不太一样,屏幕很大,只在底部有一个圆形的按键,摸上去冰凉流畅,像是在摸钢琴,手机背面是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一黑一白,欢欢给他们俩一人带了一个。但她不用,她还是用她那个只能打电话和听广播的老翻盖,她嫌这新手机的界面太复杂,眼花缭乱得耀得她头痛,她还说,好好的苹果弄得给咬了一口,也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他倒是抱着手机饶有兴趣地研究了几个晚上,觉得这手机除了字太小,其他都比原来进步。他每天拿着一个放大镜鼓捣他的新手机,下载了各种各样的软件,还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她只回应他说,看把你烧的。
他们退休之后,逢年过节,知道他俩唯一的女儿在国外,学院里总会派几个学生代表过来慰问,开始的时候学生过来,她总是淡淡的,一个人坐在那里出神,每次送学生们出门,他总要跟人家解释,傅老师现在不大认得人了,这里……不大行。他用手指指他自己的脑袋。你们别介意,谢谢你们了。
直到两年前,她出现在那一拨孩子里。那时候她才上大二。也是冬天,那一次来的人特别多,她跟着几个孩子进到屋里,把仅有的几个凳子都搬来都不够坐。他让她半靠起来,往里面挪挪,这样脚头还能坐两个孩子。他有点难为情地跟他们说,委屈你们了,家里太小,坐不下,说着起身去给他们倒水。她脚边的一个孩子忽然说,欢欢你往里面坐坐,我这书包快掉了。
她听到了那两个字,他也听到了,他们同时回了头。欢欢?她直起身子来,眼角放出了光。仔细看那个孩子,穿着红色的羽绒服,圆圆的眼睛,梳着齐刘海,高高扎着一个小辫子,居然也真有几分像从前的欢欢。她停滞的眼神犹如被一只蜻蜓点了水,缓缓荡出一圈波纹。
他亲自到学院里跑了一趟,找到以前的一个研究生,想打听这个孩子。研究生听闻后,直接将情况报给了院里的领导,他有点惶恐,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他给领导解释说,家里老伴把这孩子认成了女儿,老伴自从受了刺激,摔了那一跤后,腿脚和脑袋都不大好使了。她现在就是一架没有指针的钟,在她的世界里,时间已经停了,欢欢永远在上大学。他说他想亲自跟这个孩子说明一下情况,征求一下她的意见,问问她愿不愿意多来两次,权当宽慰一下老伴的心。
院里领导马上找来了这个学生,于是他得知她叫何嘉欢,他心想这真是个好名字。领导跟何嘉欢说,这是咱们院里的严老师,严老师的父亲严老先生你们都知道吧,那可是咱们院的创始人啊,你们课本上就印着他的名字,严老师和他老伴傅老师以前都是咱们院的教务,两个人在咱们院干了一辈子,现在都退休了。他们的女儿在国外定居,老人年纪大了,想女儿了,你上次去严老师家,傅老师把你认成了她女儿——所以,以后啊,小何同学,你就多往严老师家跑跑,带点补品过去,宽慰宽慰老人,回来找院里报销,这可是咱们院的功臣之后啊。
他听着听着,心里越发不踏实,像是一架鼓在敲,连连摆手说不是不是。他跟那个女孩子说,我知道你们功课很忙,你有时间再过来,不用总是跑,有空过来就行了,你来的话,什么东西也不要带,我老伴以为你是我们的女儿,你带东西来反而不好。我不是什么功臣,这也不是任务,只当是帮我一个忙,有空再过来。谢谢你孩子,谢谢。
他惶恐于别人提及父亲,尽管他已经离开很多年。他是父母最小的儿子,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调来这所学院任教。那时父亲戴着厚厚的眼镜,在家里一张张地看胶卷,有时候会放一个火盆在脚边,不时把一些照片烧掉。母亲在厨房做饭,菜刀剁在案板上,依然压不住窗外尖锐的喇叭声,他那时太小太小,只隐约记得那个喇叭里不停地在喊“打倒”,打倒后面连着一串字,声音越喊越高,到最后近乎破音。他晚上躺在床上,依然能听到那个喇叭不知疲倦地响,他的耳膜连着太阳穴,随着声音震出一波波疼痛。从此神经衰弱成为伴随他一生的隐疾。半个世纪过去了,他躺下来,夜晚,明明是关了灯拉紧了窗帘的卧室,却总觉得有光,房间斜对面,厨房老旧而拥挤的水池上有一闪一闪的镜灯,下水道常年堵塞,反光喷漆一样布满玻璃的水面维持着湿润的摇颤,闪得他头痛,颈椎痛,膝盖痛,脚底痛。
领导有一点说得没错,他的父亲,确实是这个院的创始人。何止这个学院,他的父亲严明礼,可堪电影教育这个学科的先驱。严明礼是民国时期的大学生,像那个时代的先锋们一样,留过洋,受过高等教育,毕业归国任教,留在南方一所大学;他的母亲也是那个年代里,为数不多的上过大学的女性,结婚后就做了丈夫的助手。父亲扛着一台黑白摄影机到处拍摄,又手把手地教学生操作这个稀奇的东西,引进国外的片子,在大学校园里给学生们放露天电影,后来抗战爆发,全国高校西迁,他们拍摄了一系列西迁纪实片,记录颠沛流离与民生凋敝,像《黄河大合唱》一样,令观看的学生泪流满面。 记忆里的父亲是很洋派的人,穿西服,打领带,用英国发蜡梳头,办公桌上总有浓厚的咖啡香,彼时他话都说不全,却牢牢记住了那个似香非苦的味道。父亲跟他和哥哥姐姐说,电影就诞生在巴黎的咖啡馆里,所以看电影的时候一定要有咖啡相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那股味道彻底从他的世界里消失,似乎有半辈子那么长,直到很久之后,他才从欢欢备考的书桌上重新闻到了那种味道,像是浓硫酸一样在他的血管里打了一个激灵。父亲没能见到欢欢,欢欢出生的时候,他已经去世多年了。
等到他开蒙上学时,抗战已经胜利。1949年后,院系调整,父亲受命调来北京,他带上了他拍摄的所有材料,举家北上。在新的学院,经历了各种成分筛查,父亲最后被认定“靠边站”。他拍摄的照片、手写的教案最终只能署上别人的名字,但他也什么都没有说。
他早起刷牙,点满水渍的镜子里能看见自己模糊的脸,不知道是镜子太脏还是视力太差,镜子里的那张脸总是模糊的,模糊得居然像父亲,每一条纹路都像。父亲死在被平反之前,不知道是不是作为补偿,学院给了他们家一个研究生的名额,哥哥姐姐都已在插队的地方结婚生子,这个名额最终落在了他的头上,他觉得就像做梦一样。然后,然后就是在这里半辈子的时光,勤勤恳恳,也战战兢兢。他不敢申优秀也不敢评先进,他看见父亲的名字被写进教材编委一栏,缩在角落里,打上一个黑框。他想万一天有不测风云,这场梦就会醒来。她骂他没出息,他就像父亲一样沉默,没出息一辈子了,只要过得去就好,他没像父亲一样做出什么贡献,也不想再体会那样耻辱的湿润。所以他听到“功臣之后”这四个字的时候毛骨悚然,仿佛时光穿越。
何嘉欢笑着应下来,露出一对白得发亮的小虎牙。从此之后,她果然时不时就会来家里探望,每次都哄得她高高兴兴,以为她就是欢欢。他在一旁听着,两个人说不到一起去的时候就打个马虎眼,尽管他有时候怀疑她只是掩耳盗铃,像小孩子一样热衷于角色扮演这个游戏,但是想一想,觉得如果能在掩耳盗铃中满足自己,也不是不可以。
她又把小茶几底下的那个饼干盒子拿了上来,上面的铁皮已经被磨得褪了色,显出一副残败的辉煌,打开来看是一堆散落的材料,有欢欢的中学毕业证,高考准考证,有她获过的一堆奖状,有她和她班主任的合影,照片年代久了,边角有点模糊;往后翻,有欢欢考试的成绩单,她中学成绩一直很稳定,是班里的前三名;还有她的体检报告,这孩子小时候一直很瘦,初中抽条后更瘦,像颗小豆芽;那张春游的照片,是她小学的时候拍的,就在陶然亭公园,那时候她四年级,扎着两个小羊角辫,嘴里还含着一个哨子,她天天喊她妈帮她梳头,她妈工作忙了,就让她自己学着扎,这两个辫子高低不齐,肯定是欢欢自己扎的;还有欢欢的画,欢欢小时候特别喜欢画画,每次学期末去开家长会的时候,他总能看到她们班里的墙上贴着她的画,他还记得他跑了好几个文具店去给她买一支记号笔,老师要求必须买,因为只有那种笔才可以在蜡笔上勾线,覆盖掉蜡笔的油腻,她们班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一个,欢欢会用这支笔在画的背面写上“严欢七岁画”“严欢八岁画”,最后的画停留在十一岁,十一岁之后,她功课越来越重,再不怎么画画了;再往后,还有她在幼儿园做的手工,母亲节的时候,老师发彩纸让他们做贺卡,但欢欢没有这样做,她把彩纸剪成一个一个小圈,又一个个串起来,给她妈妈做了一条项链,她就是有她自己的主意——她当时才五岁呀;那个绿色的小本子是欢欢的疫苗证,每次打疫苗她都眼泪汪汪地问,是不是打过针就可以不生病了,长大了就不用打针了,他看着她的眼睛,不忍心告诉她其实人的一辈子就是生老病死;最底下的那个红色的小本子,是欢欢的出生证明,她出生那天下了大雪,他陪着她去医院的路上,看到一垛垛的雪整齐地堆在路边,红灯笼绑在街边的路灯上,连水泥的铅灰色也好看起来,赤色与雪色之间,写着“欢度春节”四个字,下车之后,呵气成霜,他愉快地想,你有名字了。
出生证明的最后一页,印着一个红色的小脚印,那么小,没有他的一根手指长,却和他的手指一样拥有饱满的纹路,五颗小圆点整整齐齐地列着,像是五个小战士,牢牢扎在这张纸上,证明自己确凿的痕迹。欢欢的双手双脚都是箕纹,算命的说箕纹不留财,这丫头是个花钱的命,而且箕纹是流纹,她这一辈子啊,注定飘来迁去,游走四方,说不定会跑到很远的地方。他看着那五个坚定的小脚印,一点一点漫漶开来,变得大一点,又大一点,红色渐渐淡去,最后大得像她雪白的后脑勺,他从背后看着她把她的五根手指一根根印对上去,仿佛接受某种感应,她执迷于这个游戏,而这个饼干盒子就是她通关的秘籍,那五个指纹就是她的召唤。她总是要时不时打开翻阅,于是游戏才得以继续。现在她翻完了,心满意足地盖上了盒子,不易察觉地叹了一口气,转过脸来问他,馄饨都包好了吗?
他说,都包好了。
她又问,紫菜都备好了吗。
他说,都备好了。
她又问,海米都洗干净了吗。
他说,都洗干净了。
她又问,欢欢什么时候回来?
他打开手机,弹进来一条语音消息,消息里有窗外的大风,欢欢好像正在风中奔跑,欢欢说,严老师,真的抱歉……我的英语口试改到了今天晚上,我现在正在往那边赶,可能来不及过去了……这个考试对我很重要,我需要这个成绩申请出国……我现在……真的对不起……我跟我一个师妹说了一下,让她替我过去,她长得和我也有点像,都是梳刘海扎辫子这样的……我把我的衣服借给她穿,反正傅老师没有那么认人,刚巧她眼睛又不好,您不要开太亮的灯,她应该也看不出来……
她的咳嗽声盖过了耳旁的声音,他像是犯了错误那样把手机收起来。她自言自语道,欢欢快回来了吧。
他走到暖气边说,这梨水凉了,你把水先喝了。
她问,欢欢什么时候回来呀。
窗外路灯亮了,隐约有一两朵雪花飘下来,但是很快又消失不見。他知道可能要一整个长夜,甚至要再加一个长夜,成千上万雪的尸体推挤起来,才能换一个天地。
他说,快了,欢欢很快就回来了。
作者简介 程惠子,南京市第二期“青春文学人才计划”青蓝人才,曾用笔名惠子、花炎。1996年生于西安,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成员。学习与研究之余从事小说及诗歌创作,获第六届“青春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作品散见于《上海文学》《青春》《中国校园文学》《两岸诗》。
责任编辑 孙海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