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的互动性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58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艺术反映本地环境的文化特质,是一种环境经验的表达,它所传达的艺术信息和文化意义能够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激发参与的兴趣,要达成此目的主要就在于公共艺术与公众和环境之间能否形成良性的互动。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雕塑;互动性;公众
  1公共艺术的相关阐释
  (1)公共艺术的概念。公共艺术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是市民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
  (2)公共艺术的主要特点。公共艺术具有很多特点:公共性,参与性,互动性,过程性,多样性,问题性,观念性,地域性,强制性,通俗性,综合性。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公众的参与性:公共艺术作为设置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具有与公众产生交流互动的性质,注重公众对作品的参与性和可及性,公众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和介入,从而增添了公共艺术的生气与活力。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公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公共性。
  互动性:公共艺术从字面上就有“平民化”倾向,也提示了作品需要被广泛关注的社会效应,以及公民参与的含义。而本文就是针对城市雕塑的互动性展开一系列论述。
  2城市雕塑的相关阐释
  (1)城市雕塑的定义及功能。城市雕塑,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作品,也称之为“公共雕塑”或“环境雕塑”。城市雕塑的范围具有广义性,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雕塑概念,涉及了相关的以空间造型为特征的一些艺术形式,如建筑、景观、装置等,是作为存在于公共环境之中的公共艺术品。城市雕塑不仅起着艺术性的点缀作用,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精神风貌,成为城市建筑和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从实体趋向于空间,由此改变了自身与环境和人的关系,使公众真正融入到一种轻松愉悦的空间环境中,对缓解人在快节奏生活下的紧张、疲惫与寂寞感有极大的帮助。
  (2)国内外城市雕塑的发展现状。国外城市雕塑在近代获得了迅猛发展,无论是艺术水平还是规划与建设都取得了骄人成就,出现了不少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和雕塑作品,如新加坡的《鱼尾狮》、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我国城市雕塑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得到了高度的繁荣和发展,在80年代中后期,城市雕塑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中得以重视,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如北京市王府井步行街上的《祥子拉车》、《童趣》、《弹弦子》,长安大戏院前的《京剧五彩脸谱》等作品。
  3互动性的相关阐释
  (1)互动性的主体——人。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人,让置身于某个公共空间的人通过各种视觉造型、声音、材质、空间甚至时间等元素获得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其价值在于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对于城市雕塑来讲,参与互动的主体是人,即艺术家(设计者)与公众(欣赏者)。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接受,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人以艺术作品为审美和使用的对象,通过审美感知、想象、联想、体验、解等欣赏性活动对艺术作品在形象体系加以复现和补充,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蕴进行发掘和拓展。
  (2)互动性的客体——作品与环境。城市雕塑一方面受所处环境的制约,在题材、尺度、风格上要考虑特定的环境因素,并与之相适应,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它会影响周围的环境,提高它们的文化品味和风格,改善环境的现有品质。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具有公共形象功能的艺术品,代表了区域和功能上的特征,传达了区域或环境的信息。它周边的建筑形态、交通状况、功能用途、空间性质等都会对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雕塑本身的位置、色彩、体量、尺度等都要与所在自然、人工环境相协调。
  (3)互动性的体现。公共艺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艺术作品、人(设计者、使用者)和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工环境),构成了人与作品、人与环境、环境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城市雕塑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人与雕塑作品的互动。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具有与公众产生亲和而积极对话的品性,从而淡化公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主客体关系。雕塑作品往往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并通过它与公众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得到精神和审美上的满足。雕塑作品与环境的互动。雕塑被放置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中,就要与周边的环境发生联系,建筑、绿地、道路、水体等,都会或多或少的对雕塑产生影响。城市雕塑承担着创造优质、人性化城市公共环境空间的任务。人与环境的互动。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休闲、娱乐的环境,创造出物质、精神特性上与人相通的环境。空间环境应当满足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各种需求,为了打造现代的空间环境,应结合人的生活习性、审美心理、行为特点等因素,并在雕塑作品的创作中体现出来。
  (4)互动性的相关因素。亲和力:放置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所面对的是社会大众,与公众形成紧密的交流与沟通需要先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喜爱。城市雕塑在表现形式上,题材崇尚自然,贴近普通民众,不再是过去的那种以宏大、庄严、神圣为基调的设计创作,而是生活化的、通俗的、近距离的创作风格;在内容表现上,也不再是刻意追求表现对象的理想性、典型性,作品显得平易近人,强调真实的反映大众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趣味性:就是要让观者接受由观赏作品的趣味性带来的心理愉悦,感受到趣味的美感,并在愉悦中深刻领悟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与价值。功能性:公共艺术除了具有审美功能以外,还兼有实用的功能,特别是公共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提倡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许多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服务于公众的生活设施和物品。灯具、坐具、废物箱、指示牌等以雕塑化的艺术形式进行设计,让人们在欣赏它的同时,也能得到实用的功能。
  4结论
  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雕塑作品是承载人们行为方式的重要场所和媒介,相关信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知后,使人得到对空间形态和环境的全面认知,进而产生包括人与作品、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反过来,人们又深刻影响和改变公共艺术的形式,使艺术作品能更好的融入整体环境,与环境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正是在这相互影响和改变的关系中,人、公共艺术、环境三者共同进步,现代城市也就成为一种良性互动、富有创造活力的多元综合体。
  公共景观雕塑作品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更应注重与公众的互动性,增加本身的参与性与创造性,让公众更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艺术中来,与艺术有更直接的沟通, 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共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艾永生.试论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和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7(3):3840.
  [3] 鲍诗度,王淮梁,黄更.城市公共艺术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林峰.环境空间中的城市雕塑[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3):101103.
  [5] 马晓燕,刘悦秋.城市雕塑浅议[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2):2932.
  作者简介:赵霞,女,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硕士。
其他文献
以西北伊斯兰建筑为研究对象,以甘肃临夏伊斯兰建筑实例为依据,以回族穆斯林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特征为主线,着眼于伊斯兰建筑空间形态、民居文化的内涵分析和研究。
摘 要:舞台布置的灯光效果往往直接影响到了舞台演出的氛围及现场观众呼应的氛围。舞台的布置往往能够通过灯光效果的独特运用和巧妙搭配完成对现场氛围的转换,不仅配合了舞台现场节目的演出同时也呼应了观众心理。本文通过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探究,进一步阐发了舞台布置方面灯光效果对氛围渲染的独特作用和良好效果。  关键词:情绪情感;人物形象氛围;舞台布景氛围  0 引言  在驳杂的舞台布置因素中,灯光的效果和其产生
财务会计实验是融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于一体,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的的一门必修实践课程,是应用型会计专业建设的基石之一.近年来,笔者依据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
锦州市是辽宁省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区横跨小凌河于流,而小凌河干流至今没有控制性工程,致使锦州城市的防洪、水资源及地下水环境出现严重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凌河
摘要:不同时代风格的服饰,其形成有着历史与文化的多方面原因,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我们研究服饰风格,研究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服饰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取向、内在品格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服饰;风格;哥特;洛可可;民族性  1服饰造型的起源  服饰造型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规律,是从同质到异质的变化。史前的造型艺术往往类型区分胶着混沌的状态,艺术与实用混为一体,审美从属于实用,胚胎状态的美学思
本文从仿生设计入手在形象设计中运用并创新,从形象设计中的服装造型,服装色彩,妆型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进行形象设计方面的创新。并且举例分析仿生设计在形象设计中的运用。
【正】 今年十月六日至十四日,在成都召开的全国企业财务体制改革研究会上,与会同志就我国企业财务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主要问题整理如下: 一、独立核
作为群众文化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群众文化舞蹈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文化活动中的主要形式。对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是群众文化舞蹈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基础,而文化舞蹈的创
本文立足核算角度,从现状分析入手,提出强化企业污染治理核算的新思路,使污染治理核算不仅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而且在利润分配环节要提取法定污染治理基金.在丰富了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在乳腺癌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平均分配原因将其分为优质组与常规组,各42例。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