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导与西门子的战略联盟,正在融入当今中国企业国际化、国际公司本土化的时尚之中,林林总总的类似事件似乎让国人看到了中国企业突破技术瓶颈的“曙光”。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仍不禁要再追问一个明白: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合作,究竟怎样去补足自己的“技术短板”?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技术部部长郭励弘的一番交谈,颇有答疑解惑之感。
波导获取“核心”路还长
《中外管理》:这样的合作,跨国公司有可能提供最核心的技术吗?
郭励弘:任何一个跨国公司都不会无偿地把技术给你,你必须付费。它跟你合作的好处,是你可能永远捆绑在他的技术系列上,不会再去跟别的跨国公司合作了。当然,大家都要从技术中得到好处。实际上,波导每卖出一部手机,西门子也能得到一部分利润。甚至它们这种合作,可以深入到国外市场,也就是以国外的技术优势和中国的制造优势,来共同形成一个市场。
但是它们又没形成实质性的合资公司,将来波导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以后,会不会“离开”西门子?那要完全看波导的研发力度。在培训过程中,波导肯定会越来越深地掌握技术,但是从目前看,双方只是各自得益,共同去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各自的利益。因为对国内企业来说,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低成本竞争,而不是靠核心技术竞争。
《中外管理》:也就是说,对波导掌握核心技术,还不能很快乐观?
郭励弘:不能很快乐观。
《中外管理》:但波导本身是技术力量成长起来的企业,对于合作的技术层面应该是能够准确判断的。
郭励弘:那是肯定的。合作的技术,即使不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也起码是你西门子当前最先进的!你不给我好的技术,咱就拼不过诺基亚、摩托罗拉呀!应该说,波导本来就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它才能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厂家。但是波导通过这种方式,要把国外的硬技术转化成自己的核心技术,甚至自己将来在硬技术上要有自己的开发,真正的创新性开发,那还是一个长期过程。当然现在是一个很好的起步。
技术合作,切记遵守合同
《中外管理》:类似这样的合作,如何避免利益冲突?
郭励弘:那就看双方是不是各自遵守协议了。一般来讲,欧美企业比较规范,签了合同,坚决遵守。中国企业要注意:签完合同,那就要遵守合同。比如说:运用西门子的技术,我每卖一部手机得给它多少钱?双方共同研发的技术,每卖一部手机得给它多少钱?这都有合同规定。
国外大量的技术企业,它就搞发明,不搞生产线,而别人用了它的技术,就得根据合同给它多少钱,大家都必须遵守。所以一般不会去偷技术,偷技术在国外被罚得是很厉害的。所以,就是双方要遵守合同。波导与西门子的合作如果能不断做下去,那就需要双方都能确保合同兑现。这样,西门子哪怕将来一部手机都不生产了,但是它的技术体现在波导手机里,实际也就是专利的性质。即使不转让的专利,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它也可以交给波导,但这是很长的过程。
合作何必牺牲品牌
《中外管理》:波导明确提出:合作将来要做我的品牌。这是不是意味着摆脱OEM的形式了?跨国公司为什么愿意这样合作?
郭励弘:有了品牌那就不是OEM了。西门子完全可以接受这种合作。甚至西门子可能会想:现在全世界这么多制造手机的,包括诺基亚好像也在失落,那干脆就“波导制造”吧,反正我俩合作打全球。如果他俩说打美国市场也是它,打德国市场也是它,这里就要有一个更紧密的合作协议。中国企业到国外市场打品牌很困难。对波导来说,就一定要有其实际的核心技术,打出实力来了。
实际从细化分工来讲,很可能我某一部分技术就靠西门子给我提供了。其实手机跟飞机一样,一个飞机的技术是全球分包啊,但是它品牌在那,就是波音,而制造、技术,全是别人的。哪个公司都需要做我最核心的,我不擅长的就包出去。越是大企业,越爱这么干。
“技术瓶颈”其实在融资
《中外管理》:那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突破技术瓶颈为什么那么痛苦?
郭励弘:波导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要想壮大受到的制约因素太多太多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初万燕搞VCD。VCD是中国技术,国外一搞碟片就是DVD,成本很高。但是VCD,万燕搞出来了,它适合低层次消费呀。就在这个时候,如果中国有一个好的融资环境,它搞出这么好的一种产品后可以迅速融资,迅速做大,这样别人还没学到它的技术时,它可以进行全球销售。但是中国没这个条件,就得靠你慢慢去卖,一点点攒钱。这种情况下,对于这种技术,又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于是几十家的VCD生产厂家就出来了,大家都在一个低层次上竞争,结果万燕没法搞了。手机也一样。所以说这种市场环境下,能够出来一个波导,就应该说已经很难了。总的来说,我们的市场环境、我们的经济体制,制约了企业,很难就靠着技术去迅速做大。至少这个市场环境里的融资,就不允许你这么干。当然波导现在做大了,融资环境比较好了,但是它到这一步,多难呐!
寡头控制、多元制造是趋势
《中外管理》:将来波导有没有可能把西门子这块业务整个盘下来?
郭励弘:那得看他们俩合作的情况。市场发展就是这样,像飞机制造业在二次大战后,美国是几十家,欧洲是几十家,最后大家就得合并,就剩一家空中客车,一家波音,其他谁也别进来!它是一步步形成的。手机也一样,我估计国内现在公司还太多了,而国外就剩那么几家了。而且那几家甚至把在欧洲、美国的生产线全放弃了,全都到低成本的亚洲等地区去制造。在这个竞争中,谁又知道手机后面是什么东西?手机向哪个方向发展?手机现在能照相,将来还能干什么?这都很难说,竞争是个长过程。现在波导肯定已经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了,人家才能找它合作。
当然代工做好了也有核心技术的,台湾的企业,全是有核心技术的,要不它为什么能干得那么漂亮?大家对核心技术千万不要以为就是硬技术。
《中外管理》:那么跨国公司不断把研发中心搬到中国来,这对中国企业的技术提升意义有多大?
郭励弘:很难说,还要看,研发机构要看它的扩散效应。它吸收了大量的中国研究人员,这些研究人员不会永远在那儿干的,中国人都想当老板。这是比其它国家的长处所在。他出来干,在跨国公司里学到的东西他就都可以复制了。硅谷有好多台湾学生、大陆学生,后来都这么干。台湾的电子业很多都是靠这些人,大陆也有好多“海龟”,这就是一种外溢。跨国公司“一招鲜”想永远吃下去,是不可能的。你只有不断地往前走,不断地取得技术进步。那些人出来了,带走了一部分技术,形成了一定气候,我这里技术又往前走了。扩散效应是阻挡不住的。但是有一点,原来是我的技术,你出去仰仗,那不行,那是知识产权问题。
“世界的”不应压制“民族的”
《中外管理》:这个过程中,最终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跨国公司会占居主导地位吗?
郭励弘:对啊,这就是一个全球制造、全球研发的好处啊。我到成本最低的地方去制造,我到成本最低的地方去研发,这就是跨国优势啊。如果把最好的待遇都给它们,而不给国内民间的话,那当然就是这么一个趋势了。所以我们说给国外多好待遇,也应该给国内民间多好待遇啊。所以我们才要有保护。过去有关税保护,今后要有非关税、技术保护,都应该有。
《中外管理》:如果这个意识淡化,跨国公司挣了钱,对中国经济也有带动,那么我们还很在乎一定是民族的,或者一定是跨国公司的吗?
郭励弘:不,我是说我们一定不能压制民族的!民营企业现在还很艰难呀,我们的环境应该是让民间资本尽快地成长起来,将来才能跟国外对抗。至于怎样竞争,那要看企业的了。
波导获取“核心”路还长
《中外管理》:这样的合作,跨国公司有可能提供最核心的技术吗?
郭励弘:任何一个跨国公司都不会无偿地把技术给你,你必须付费。它跟你合作的好处,是你可能永远捆绑在他的技术系列上,不会再去跟别的跨国公司合作了。当然,大家都要从技术中得到好处。实际上,波导每卖出一部手机,西门子也能得到一部分利润。甚至它们这种合作,可以深入到国外市场,也就是以国外的技术优势和中国的制造优势,来共同形成一个市场。
但是它们又没形成实质性的合资公司,将来波导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以后,会不会“离开”西门子?那要完全看波导的研发力度。在培训过程中,波导肯定会越来越深地掌握技术,但是从目前看,双方只是各自得益,共同去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各自的利益。因为对国内企业来说,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低成本竞争,而不是靠核心技术竞争。
《中外管理》:也就是说,对波导掌握核心技术,还不能很快乐观?
郭励弘:不能很快乐观。
《中外管理》:但波导本身是技术力量成长起来的企业,对于合作的技术层面应该是能够准确判断的。
郭励弘:那是肯定的。合作的技术,即使不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也起码是你西门子当前最先进的!你不给我好的技术,咱就拼不过诺基亚、摩托罗拉呀!应该说,波导本来就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它才能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厂家。但是波导通过这种方式,要把国外的硬技术转化成自己的核心技术,甚至自己将来在硬技术上要有自己的开发,真正的创新性开发,那还是一个长期过程。当然现在是一个很好的起步。
技术合作,切记遵守合同
《中外管理》:类似这样的合作,如何避免利益冲突?
郭励弘:那就看双方是不是各自遵守协议了。一般来讲,欧美企业比较规范,签了合同,坚决遵守。中国企业要注意:签完合同,那就要遵守合同。比如说:运用西门子的技术,我每卖一部手机得给它多少钱?双方共同研发的技术,每卖一部手机得给它多少钱?这都有合同规定。
国外大量的技术企业,它就搞发明,不搞生产线,而别人用了它的技术,就得根据合同给它多少钱,大家都必须遵守。所以一般不会去偷技术,偷技术在国外被罚得是很厉害的。所以,就是双方要遵守合同。波导与西门子的合作如果能不断做下去,那就需要双方都能确保合同兑现。这样,西门子哪怕将来一部手机都不生产了,但是它的技术体现在波导手机里,实际也就是专利的性质。即使不转让的专利,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它也可以交给波导,但这是很长的过程。
合作何必牺牲品牌
《中外管理》:波导明确提出:合作将来要做我的品牌。这是不是意味着摆脱OEM的形式了?跨国公司为什么愿意这样合作?
郭励弘:有了品牌那就不是OEM了。西门子完全可以接受这种合作。甚至西门子可能会想:现在全世界这么多制造手机的,包括诺基亚好像也在失落,那干脆就“波导制造”吧,反正我俩合作打全球。如果他俩说打美国市场也是它,打德国市场也是它,这里就要有一个更紧密的合作协议。中国企业到国外市场打品牌很困难。对波导来说,就一定要有其实际的核心技术,打出实力来了。
实际从细化分工来讲,很可能我某一部分技术就靠西门子给我提供了。其实手机跟飞机一样,一个飞机的技术是全球分包啊,但是它品牌在那,就是波音,而制造、技术,全是别人的。哪个公司都需要做我最核心的,我不擅长的就包出去。越是大企业,越爱这么干。
“技术瓶颈”其实在融资
《中外管理》:那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突破技术瓶颈为什么那么痛苦?
郭励弘:波导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要想壮大受到的制约因素太多太多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初万燕搞VCD。VCD是中国技术,国外一搞碟片就是DVD,成本很高。但是VCD,万燕搞出来了,它适合低层次消费呀。就在这个时候,如果中国有一个好的融资环境,它搞出这么好的一种产品后可以迅速融资,迅速做大,这样别人还没学到它的技术时,它可以进行全球销售。但是中国没这个条件,就得靠你慢慢去卖,一点点攒钱。这种情况下,对于这种技术,又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于是几十家的VCD生产厂家就出来了,大家都在一个低层次上竞争,结果万燕没法搞了。手机也一样。所以说这种市场环境下,能够出来一个波导,就应该说已经很难了。总的来说,我们的市场环境、我们的经济体制,制约了企业,很难就靠着技术去迅速做大。至少这个市场环境里的融资,就不允许你这么干。当然波导现在做大了,融资环境比较好了,但是它到这一步,多难呐!
寡头控制、多元制造是趋势
《中外管理》:将来波导有没有可能把西门子这块业务整个盘下来?
郭励弘:那得看他们俩合作的情况。市场发展就是这样,像飞机制造业在二次大战后,美国是几十家,欧洲是几十家,最后大家就得合并,就剩一家空中客车,一家波音,其他谁也别进来!它是一步步形成的。手机也一样,我估计国内现在公司还太多了,而国外就剩那么几家了。而且那几家甚至把在欧洲、美国的生产线全放弃了,全都到低成本的亚洲等地区去制造。在这个竞争中,谁又知道手机后面是什么东西?手机向哪个方向发展?手机现在能照相,将来还能干什么?这都很难说,竞争是个长过程。现在波导肯定已经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了,人家才能找它合作。
当然代工做好了也有核心技术的,台湾的企业,全是有核心技术的,要不它为什么能干得那么漂亮?大家对核心技术千万不要以为就是硬技术。
《中外管理》:那么跨国公司不断把研发中心搬到中国来,这对中国企业的技术提升意义有多大?
郭励弘:很难说,还要看,研发机构要看它的扩散效应。它吸收了大量的中国研究人员,这些研究人员不会永远在那儿干的,中国人都想当老板。这是比其它国家的长处所在。他出来干,在跨国公司里学到的东西他就都可以复制了。硅谷有好多台湾学生、大陆学生,后来都这么干。台湾的电子业很多都是靠这些人,大陆也有好多“海龟”,这就是一种外溢。跨国公司“一招鲜”想永远吃下去,是不可能的。你只有不断地往前走,不断地取得技术进步。那些人出来了,带走了一部分技术,形成了一定气候,我这里技术又往前走了。扩散效应是阻挡不住的。但是有一点,原来是我的技术,你出去仰仗,那不行,那是知识产权问题。
“世界的”不应压制“民族的”
《中外管理》:这个过程中,最终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跨国公司会占居主导地位吗?
郭励弘:对啊,这就是一个全球制造、全球研发的好处啊。我到成本最低的地方去制造,我到成本最低的地方去研发,这就是跨国优势啊。如果把最好的待遇都给它们,而不给国内民间的话,那当然就是这么一个趋势了。所以我们说给国外多好待遇,也应该给国内民间多好待遇啊。所以我们才要有保护。过去有关税保护,今后要有非关税、技术保护,都应该有。
《中外管理》:如果这个意识淡化,跨国公司挣了钱,对中国经济也有带动,那么我们还很在乎一定是民族的,或者一定是跨国公司的吗?
郭励弘:不,我是说我们一定不能压制民族的!民营企业现在还很艰难呀,我们的环境应该是让民间资本尽快地成长起来,将来才能跟国外对抗。至于怎样竞争,那要看企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