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z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中,舆论的特点表现为舆论扩散的迅速性、舆论群体的高知性、舆论议题的多样性、舆论影响的破坏性、舆论关注的广泛性。在剖析目前高校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缺陷及不足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原则和路径,构建舆情研判和预警机制,健全协调联动处置机制,完善新闻信息发布机制,加强高校舆论队伍建设机制,建立舆论恢复重建机制,为化解高校风险危机提供解决方案。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0-004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并提出要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高校重大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处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引导、健全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高校危机事件具有传播扩散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声誉破坏性大等特点,如果舆论引导不力,将对高校的秩序、声誉甚至社会的稳定都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加强高校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研究,健全和完善具有高校特点的舆论引导机制将为化解高校风险危机提供快速解决方案,推进高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同时巩固党的思想舆论阵地,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一、高校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舆情特点
  高校舆情是指社会公众通过各种传播途徑表达对发生在高校内外师生员工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紧急情况的倾向性意见、情绪与态度,可能对高校及师生声誉、秩序和正常生活造成巨大损害。由于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以及受重视程度高,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舆情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舆论扩散的迅速性
  随着全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发生的事情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微博、微信、抖音等“直播”给社会大众,而人们能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发表看法并进行讨论。据“优讯舆情监测”统计,自媒体是高校负面舆情的主要信息源,在2019年热度较高的23起高校舆情事件中,有15起舆情首发于微博,其次是微信、新闻网站、知乎和论坛。一方面是高校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危害程度难以预料,另一方面则是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的自由便捷,使得我国高校频繁发生舆论热点事件。这些事件都在难以预知的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导致事件本身对社会的影响产生“滚雪球式”堆积,呈现爆炸式增长和扩散,从而造成“曝光效应”“社会效应”,对高校的秩序、形象、声誉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效应,甚至引发社会对大学生培养机制、高校管理体制的争议。
  (二)舆论群体的高知性
  高校学生是高校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中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舆论信息的最重要生成力量,是网络舆情的主体。他们有知识、有思想,懂网络、懂技术,爱上网、爱发言,网络使用度和话题活跃度都非常高。另外,高校学生在教育程度、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感体验方面较其他群体不同,易受校内外各种事件的吸引和关注,受影响程度高,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易“冲动发言”,导致影响扩大、舆情升温。
  (三)舆论议题的多样性
  目前我国高校正处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进程中,社会问题和校园问题交织,诸多矛盾交错,多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激荡,导致高校舆论危机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舆论议题涉及学生培养和就业、学术不端、师生权益保障以及政治安全、科技安全、社会安全等众多领域,突发公共卫生类、事故灾害类事件也是高校舆论危机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高校舆论危机不仅是物质利益上的问题,更多容易触及精神、文化层面,甚至涉及国家教育改革等宏观领域,如此多方面的议题使得高校舆论危机化解难度倍增。而且新冠肺炎疫情下,涉及大学生返校、离校、封闭管理、费用的退返、学业就业压力等,高校舆论事件更有增长的态势。
  (四)舆论影响的破坏性
  因网络舆情传播迅速、传播环境宽松,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回应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低的包容度,舆情事件容易引发网民的集中讨论。而且由于网络空间中主体身份的不可识别,尤其在匿名的社交网络,信息发布者发表意见、参与讨论等不必担心社会道德与规范的约束及个人社会角色的外部压力,出现了“手无遮拦”的“键盘侠”,导致“流言”四起,而且高校同质化的圈层文化极易引发舆论意见的一边倒,使得高校舆论危机应对更为复杂。危机事件发生后,师生和社会最关注学校能否及时发布处理结果,若高校舆论得不到正向、良性与有效的引导和控制,会激发师生和社会情绪,形成舆论泛滥,导致危机升级扩散,引发“蝴蝶效应”,给校园和社会稳定带来强烈的“冲击波”。
  (五)舆论关注的广泛性
  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发高地,关乎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对象。另外,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决定舆论的广泛性。新媒体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舆情事件中,使事件的传播更具广泛性及互动性。数亿网民构成一张四通八达的信息网,依赖于网络社会结构中各个节点之间的人际互动,正逐渐向集体行为演变,“大V”、意见领袖拥有相对较高的粉丝群,通过粉丝的不断转发扩散,社会关注更广泛,引发多元舆论场争相发声。同时,高校单一的突发事件会在公众的互动交流中波及其他相关事件,从而诱发衍生网络舆情,使事件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网络传播速度广泛性逐倍增长,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网络主体、对象以及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二、高校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缺陷
  我国高校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探索出了一定规律,也形成了相应处置对策,但仍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由于网络舆情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再加上近年来,自媒体的出现使网络表达更为自由,使高校对突发事件舆情的处理缺陷更加明显。如高校对舆情危机认识不清、应对不当、舆论监测和引导手段落后、新闻发言人制度缺失、相关部门协同应对机制不健全、宣传舆论队伍专业技术不强等,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对危机事件舆论的深入引导、高效应对。   (一)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缺失
  我们看到不少高校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时,不能及时主动地向校内外公布客观真实信息,缺少专门的新闻发言人和应对机构,不能对舆论混乱状态下各种不实信息及时进行干预。即使有的高校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因为没有获得充分的授权,“发言人”也不敢随便发声,或者“延迟发声”,常常引发社会媒体和公众对高校的质疑,往往错过舆情处置“黄金时间”。
  (二)舆论监测和引导的手段落后
  有的高校缺乏危机应对意识,对网络舆情不敏感,对突发事件缺乏监测手段、处置预案,对学校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要环节、重要时点的舆情关注不够,以至于舆论苗头刚出现时“不知不觉”,最后陷入被动地位。甚至还有高校舆情处理仅停留在四处“删帖”的初级阶段,对事件舆情进展分析研判不到位。在舆情发酵后,有的高校也缺少科学有效、统筹协调、与时俱进的舆论引导机制,来消除影响、恢复秩序,导致舆情处置不当引发连锁反应,增加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化解的难度和成本,影响舆情危机的化解。
  (三)相关部门协同应对机制不健全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应对机构设置不完善不科学,由“临时机构”进行应急指挥调配,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会产生舆情监测不及时、回应不到位、处置缓慢等问题,甚至出现各说各话、前后矛盾的情形,影响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增加事件相关者的焦虑和不安,引起社会不满。另外,高校突发事件处理不仅高校一个主体,还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媒体、高校师生的共同参与。目前多数高校尚未形成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多部门联动机制,在信息发布和沟通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使事件处理陷入被动状态。
  (四)宣传舆论队伍专业技术水平需提高
  高校危机事件发生后,宣传舆论队伍不能熟练运用舆情监测软件对舆情数据进行溯源追踪、统计分析、发展预判,从而不能为危机应对提供大数据支撑。高校宣传舆论部门发布信息渠道单一,一般只在校园网和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发布简短回应,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网络围观”“信息爆炸”显得“力不从心”。另外,高校与社会媒体和公众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不能据事态变化将校方观点、态度、做法及时传递出去,无法引导媒体客观报道,掌握舆论的主导权。因此,高校宣传舆论队伍的新闻传播素养、新媒体运用技巧等专业水平需提高。
  三、高校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原则
  根据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特点,在高校突发事件处理中,舆论引导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注重时效原则。危机事件分潜伏期、爆发期和衰退期三个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高校舆论引导也应在危机事件不同时期把握时效,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协同攻关原则。高校舆论危机化解应多管齐下,需要发挥新闻宣传、学生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及涉事部门和相关人员多个主体“耦合作用”,协同攻关才能达到解决危机、平稳舆论的效果。三是人机结合原则。新媒体时代,高校要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在加强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与引导的同时,加大线下辅导员、心理教师的心理疏导作用。四是思政教育原则。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舆论引导应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在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下,更要把控住高校舆论阵地,把握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防止不良思想渗透、情绪煽动,造成严重后果。
  四、高校危机事件舆论引导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这对高校做好舆论引导提出了指导和要求。研究高校危机事件舆论引导的手段和措施,构建引导机制防患未然,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一)建立舆情研判和预警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舆论预警机制,就是预测高校突发事件的潜在舆论及其负面影响,做好舆情管理的关键点在于舆情信息监测的快速、准确、全面。舆情监测软件是高校打好舆论战的有力武器,可通过舆情监测软件和大数据系统等,对网络舆情大数据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及时发现“苗头”,既为预测舆论危机服务,同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打好舆论危机应对“主动战”。高校要健全与地方政府部门突发事件舆情监测联动机制,要与地方外宣办、网管部门、公安网警等政府职能部门紧密联系、沟通信息,做到网络监管全覆盖。而且,学校要将重要舆情上报给教育主管部门,寻求指导和帮助。
  另外,高校还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危机教育、安全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建立校园信息沟通渠道,有效解决争议问题,及时处理可能引起危机事件的因素。开展网络法制、道德的宣传教育,当高校面临突发事件时,师生和社会大众能正确获取、辨别、判断、利用网络信息,不造谣、不传谣,有效维护学校的利益,一旦有网络舆论造成了不良后果也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为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解决危机的成本、减少网络舆论的冲击创造基础。
  (二)建立全链条联动处置机制
  在发挥高校应对舆论危机主导作用过程中,应建立全链条工作处置机制。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压实事件处置和信息发布主体责任。形成以学校宣传部(新闻中心)、党政办公室、计算机技术中心等舆论引导相关部门牵头,学生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后勤、保卫处等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师生员工密切配合,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等做好“善后”的工作流程。构建一条舆论危机快速反应链,使得高校舆论引导上有指挥,中有牵头部门,下有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从而形成舆论引导的坚强保障,并针对爆发舆情的可能性和舆论危机处置进展定期进行信息通报、沟通协调。
  高校应把解决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舆论舆情问题与解决引起危机的实际问题結合起来,做到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及时通告、精准调控、消除后患。学校在处理突发事件舆情危机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人力、技术、财力及公共关系等方面的资源,发挥各种社会力量在舆论危机处理中的作用,建立一个由政府、高校、社会媒体、新媒体等共同构成的舆论引导网络,形成保障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联动合力。而且,在高校绩效评估中,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和处置工作的考核、评议和监督检查,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三)完善新闻信息发布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舆论有效引导关键在于完善新闻信息发布机制,高校应构建高效、务实的突发事件新闻信息发布机制,规范新闻发布的流程、方案、内容及信息的采集、稿件的撰写等。另外,高校在处理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中,要确立新闻发言人、确定发布时机、确认媒体对象、制定接待安排记者的方案等,并定期举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相关人员新闻素养和能力,保证新闻发布舆论引导质量。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拓宽新闻信息发布渠道,将广播、电视、论坛等传统媒体引导与微博、微信、QQ、短视频、小程序等新媒体引导相结合,将线上引导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做到信息发布载体多元、形式丰富,并随着事态的进展不断调整媒体矩阵,增强信息覆盖面,尽快澄清谬误、平息舆论。
  (四)完善高校舆论队伍建设
  化解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危机重在配齐配强舆论引导工作队伍。一方面,高校要结合突发事件舆情规律特点,积极组建网络评论员、学生信息员、舆情监督员等队伍,培养和支持正向的舆论意见领袖,增强校方舆论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重视高校舆论宣传队伍培训,培训内容既包括宣传舆论队伍的理论水平、政治觉悟、道德修养等,还要加强舆论引导人员危机处理程序、舆情监控技术、舆论引导方法、新媒体技术手段等业务能力的提高。通过培训和交流,开拓宣传舆论人员眼界,坚定其信念、强化其责任、增进其水平,推进高校舆论引导队伍建设,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宣传舆论机构的专岗人员配置和硬件设备配置,使得高校舆论引导在人、财、物等方面有足够保障。
  (五)建立舆论恢复重建机制
  在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危机处置后,高校应对整个舆情管理过程进行总结,找到舆论引导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方案和舆论形象修复方案,并将个案中形成的经验和常规做法逐步上升为长效机制。首先,高校舆论形象修复可先寻求涉事的部门和當事人作为舆论引导突破口,借助积极的舆论引导或正面宣传,修复高校舆论形象。与此同时,应及时向高校师生、社会媒体及公众传递事件起因、发展情况、具体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等信息,以积极的行动取得师生和社会的支持、认可,以此降低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另外,实施舆论恢复重建行动可“长短结合”,短期目标可通过处理责任人员、物质补偿、媒体公关等方式将损失降到最低,而长期目标则从长远考虑,高校应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重塑学校的形象与声誉。
  总之,高校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要不断总结规律、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舆情管理特色方法、有效机制,并通过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提高高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为社会安全稳定贡献高校力量。
  参考文献:
  [1]沈正赋.社会治理视域下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创新[J].新闻战线,2020(1).
  [2]孔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管理和舆论引导探索[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学报,2020(2).
  (责任编辑:许广东)
  收稿日期:2020-10-23
  基金项目:大连市社科院2020年度重大调研课题“高校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研究”(2020dlsky059)
  作者简介:胡莉莉,副教授,从事新闻宣传、党建研究;裴显焕,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知名反腐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杜治洲教授及研究生万超凡,就公众对廉洁文化感知情況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试图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为提升廉洁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提供参考。该研究的主要结论近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布。  这个研究,主要通过设置选项,了解公众接触到廉洁文化信息后,对腐败危害程度的认识以及举报意愿的变化,了解公众接触廉洁文化
期刊
2019年9月,攀枝花市委常委、秘书长吴成钢参加团市委巡察反馈会,并听取巡察情况通报,提出巡察整改要求。  “我代表市检察院党组拥护对孙某某同志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的决定。对孙某某同志违纪问题院党组存在监督提醒不够、管理不严的情况,今天的会议既是处分宣布会,又是警示教育会……”  1月9日,一场处分决定宣布暨警示教育大会在攀枝花市检察院会议室内召开,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勃在会上如此表态。其他
期刊
“县级部门干部下沉到乡村3500余人次,走访群众1.5万余人,化解矛盾问题5600余个,解决乡镇困难问题490余件,主动为乡镇争取各类项目資金6.2亿余元……”一串串“硬核”数据,是广元市剑阁县“守基层”活动给群众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  剑阁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基层治理量大面广。县纪委监委调研发现,部分县级部门存在作秀式“走基层”、处理问题“踢皮球”、群众办事“多头跑”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病
期刊
随着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程度的持续深化,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冲击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亮点,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的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的持续落地应用带动的技术创新,正在重构产业数字生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成为全球发展新动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我国将迎来数字经济发展高峰期,对城市生产模式、产业布局及经济形态都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十四五”期间,各大城市围绕数字经济展开新一轮产业发展布局.雨花台
期刊
权力是把“双刃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2020年以来,泰州市文旅集团纪委(以下简称“集团纪委”)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紧扣重大事项权力运行“前、中、后”全流程,积极思考谋划、探索创新,把准核心、做实抓手,着力构建起“权限可查询、过程可管控、结果可评估、责任可追溯”的权力运行监督闭环机制。  一、构建全程监督闭环机
期刊
都市型高新区具有城市功能性、创新前沿性、主体多样性、要素密集性、社交便捷性等特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都市型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
期刊
2020年9月11日,美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东盟秘书处启动了“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时任美国副国务卿比根虽然没有到达现场,却高调宣布,美国将斥资1.5亿美元,助力东南亚国家解决湄公河相关问题.9月14日,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发表题为“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湄公河地区理应获得良好的伙伴”的声明,声明中强调了湄公河地区对美国的重要性,承诺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与合作,并且将中国视为该地区最大的威胁,其与我针锋相对的意图十分明显.2021年伊始,美国进入拜登时代,从拜登政府的外交战略、对华关系来看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国家长远发展为基点,以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吹响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号角.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中,强调和突出了体育对于“健康中国”建设具有不可取代的功能价值;而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征途中,体育的内在功能可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多次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要求;契合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契合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的有机统一,实现价值与实践的良性互动需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才自主培养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考量,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人才自主培养的坚定决心和坚强信心,充分阐明了我们党对人才自主培养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党组织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国之大者”,树立信心、勇担重任,理清思路、攻破难关,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