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7年在对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时发现,重庆市巴南区毛叶丁香上存在两种主要食叶害虫,即女贞潜叶跳甲(Argopistes tsekooni Chen)和黄环绢须野螟(Palpita annulata Fabricius)。通过室外调查、室内饲养及观察,并结合文献资料,从为害虫态、为害寄主范围、为害状、害虫形态及发生规律几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区别和描述,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 毛叶丁香;女贞潜叶跳甲;黄环绢须野螟;识别;防控
中图分类号:S436.8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2.004
毛叶丁香(Syringa pubescens)为木犀科丁香属植物,常见绿篱树种,在重庆地区广泛种植。据笔者在对巴南区2017年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时发现,毛叶丁香上存在两种主要食叶害虫,即女贞潜叶跳甲(Argopistes tsekooni Chen)和黄环绢须野螟(Palpita annulata Fabricius),二者虽分属不同目,但发生时间重叠,为害状相似,且幼虫为害均相当隐蔽,容易造成混淆,给防控带来干扰。鉴于此,笔者对该两种害虫进行了室外调查、室内饲养及观察,本文从为害虫态、具体为害状、害虫形态等方面对二者加以区别,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1 实验方法
1.1 调查地点及方法
调查地点主要有巴南区老街公园、滨江公园、龙洲大道、巴滨路等主要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调查植物为毛叶丁香、金叶女贞等木犀科植物。
在调查区域内,按照随机取样法,每个区域选择5个5 m×1 m的调查点,每2周调查1次,记录黄环绢须野螟和女贞潜叶跳甲的发生情况,包括虫态、为害状等,并采集幼虫进行室内饲养。
1.2 室内饲养及观察
将采集到的幼虫置于养虫笼内,每天投喂新鲜毛叶丁香叶片,观察其生活习性并记录其生活史;利用SZ680连续变倍体式显微镜对两种害虫的各个虫态进行观察。
2 实验结果
2.1 女贞潜叶跳甲与黄环绢须野螟的区别
2.1.1 为害虫态不同
女贞潜叶跳甲成虫、幼虫均可为害,黄环绢须野螟仅幼虫为害。
2.1.2 为害寄主不同
根据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女贞潜叶跳甲寄主较为广泛,可为害金叶女贞、小叶女贞、大叶女贞、毛叶丁香、白蜡、丁香、桂花等多种植物,而黄环绢须野螟仅为害小叶女贞、金叶女贞、毛叶丁香。
2.1.3 为害状不同
女贞潜叶跳甲和黄环绢须野螟均取食寄主植物叶片为害,造成叶片发黄并干枯脱落,但具体为害状有所不同。女贞潜叶跳甲的成虫、幼虫均可为害,其中成虫啃食叶肉仅留表皮或穿孔,形成大小不一、灰色或灰黑色、近圆形或虫蚀状长条形的枯死斑(见图1);初孵幼虫自叶背面潜入叶内,在上下表皮之间剥食叶肉,虫道褐色,呈丝状弯曲,造成的危害不大;2~3龄幼虫虫道明显加宽,取食量明显增加,使叶片上密布弯曲的蛇形虫道,内布黑褐色虫粪;后期虫道变为褐色并干枯,造成寄主植物落叶[1](见图2)。黄环绢须野螟以幼虫缀叶为害,初孵幼虫先在寄主植物嫩梢顶端未展开的嫩叶内取食叶肉,排出数量极多的黑色粪便,并吐丝将顶端嫩叶缀成虫苞,虫粪置于虫苞内,受害顶梢生长点枯死,受害叶变黑、死亡;3龄后,幼虫爬出虫苞,逐渐向下转移为害其他叶片,此时幼虫吐丝将相邻的2片嫩叶或上下、或左右粘连在一起,居中取食叶肉,留下上表皮或下表皮呈白色膜状;幼虫转移为害其他叶片后,虫苞内尽是黑色虫粪(见图3、图4),严重时受害枝条被取食殆尽,历夏枯死。
2.1.4 害虫形态不同
2.1.4.1幼虫
女贞潜叶跳甲(见图5)老熟幼虫体长4.5~6.3 mm,鲜黄色;头浅褐色,背面两侧向后突伸,上颚发达掌状,褐色;前胸背板骨化,浅褐色,分为2块;腹部各节背面有横皱,两侧各有一发达的瘤突[2]。黄环绢须野螟老熟幼虫(见图6)体长16~17 mm,宽1.8~2.3 mm;体黄绿色,头黄褐色,口器褐色;胸部各节背板两侧及第8腹节气门上方各具一黑色棱形或蝌蚪形小斑。
2.1.4.2成虫
女贞潜叶跳甲和黄环绢须野螟分属不同目,成虫外形差异较大。女贞潜叶跳甲成虫(见图7)体长2.0~2.5 mm,宽约1.5 mm,圆形或椭圆形,黑色,背面十分拱凸,似瓢虫;头小,缩入胸腔,从背部几乎看不到头部;触角11节,基部4节棕黄色,端部棕黑色;每鞘翅中部有1个尖端向上杏仁状红斑,鞘翅缘折明显;各足跗节和膝关节棕黄色,后足腿节黑色,十分膨阔,呈阔三角形,里面有1个骨化的跳器,可跳跃;后足胫节顶端尖锐成刺状;雄虫略小于雌虫。黄环绢须野螟体长8~10 mm,翅展20~22 mm;头白色,额区被黄色鳞片:前翅前缘有黄色宽带,在带下从翅基部到中室端部有3个逐渐增大的暗褐色边的淡黄色斑,最外的1个最大呈葫芦形,在2~3斑之间的下方有1个肾形斑,外横线浅灰色波浪形弯曲,外缘上有7个褐色小点;后翅中室中间有1个小白点,中室端部有1个肾状斑,外横线浅灰色,波浪形,缘毛白色;前足除胫节内侧黄色、第1附节黑色外,其余部分及中后足均为银白色[3]。
2.1.4.3蛹
女贞潜叶跳甲蛹长2.0~2.5 mm,卵圆形,鲜黄色;复眼浅褐色;胸、腹部背面有长毛。黄环绢须野螟蛹(见图8)长10~12 mm,宽2.5~3.0 mm,初期为绿色,半天后变成绿褐色,近羽化时变为黄褐色,复眼黑褐色,翅上斑纹清晰可見;腹末有臀棘8根,臀棘先端略卷曲,呈弧形排列。
2.1.4.4卵
女贞潜叶跳甲卵长椭圆形,淡黄白色,长0.5 mm左右。黄环绢须野螟卵扁椭圆形,长径约0.6 mm,短径约0.4 mm。初产时嫩黄绿色,与小叶女贞嫩叶颜色相似,近孵化时变为黑褐色。 2.1.5 发生规律不同
女贞潜叶跳甲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层中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交配产卵;5月上旬第1代幼虫开始潜入叶片内取食叶肉;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1代幼虫开始化蛹,6月中下旬羽化成虫;7月上旬第2代幼虫开始出现,8月上中旬羽化;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3代幼虫发生,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发生、开始越冬。黄环绢须野螟1年发生3代,以蛹在寄主附近的枯枝落叶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并交配产卵,4月下旬第1代幼虫开始出现;6月上旬第2代幼虫出现;7月上旬第3代(越冬代)幼虫出现,7月中旬开始入土化蛹,准备越冬。二者发生时间有所重叠,在4—7月均产生为害,但黄环绢须野螟7月中旬开始越冬,女贞潜叶跳甲则继续为害至10月中旬。
2.2 女贞潜叶跳甲和黄环绢须野螟的防控方法
2.2.1 女贞潜叶跳甲防控
女贞潜叶跳甲于10月以老熟幼虫在浅土层中越冬,可于冬季至翌年3月清理枯枝落叶及植物丛中的土块,消灭隐于其中老熟幼虫及虫蛹;5月上旬至9月上旬幼虫发生期,可喷施或灌根施用21%噻虫嗪悬浮剂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等内吸性药剂;4月上旬、6月中旬和8月上旬成虫羽化期,可喷施20%斑潜净乳油1 5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0%除虫脲3 000倍液。喷药时注意植株中下部叶片及地面落叶也应喷布。
2.2.2 黄环绢须野螟防控
黄环绢须野螟于7月下旬以蛹在枯枝落叶中越冬,此时可及时清除枯枝落叶,消灭越冬虫蛹,降低害虫基数;翌年4月上旬成虫羽化后,可架设诱虫灯对其进行诱杀,并及时修剪小灌木嫩梢,防止成蟲产卵,杀死初孵幼虫;4月底至7月中旬幼虫发生期,可喷施或灌根施用21%噻虫嗪悬浮剂2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3 000倍液。
3 小结
经室外调查、室内观察并结合文献资料查阅,发现毛叶丁香上的两种主要害虫女贞潜叶跳甲和黄环绢须野螟在为害虫态、寄主范围、为害状、外部形态及发生规律上均有所不同,针对二者的不同发生情况,对应的防控方法亦有所差别。
对害虫的准确识别是虫害精准防治的基础,只有明确害虫种类、了解其发生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防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妍,苓建强,蔡平.木樨科园林植物上两种瓢跳甲害虫的区别及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2017(3):120-121.
[2] 刘玉,胥倩,姜莉.女贞瓢跳甲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应用昆虫学报,2009,46(6):906-910.
[3] 林仲桂,雷玉兰,郭立中.小叶女贞新害虫黄环绢须野螟生物学特性[J].应用昆虫学报,2005,42(1):74-77.
(责任编辑:丁志祥)
关键词 毛叶丁香;女贞潜叶跳甲;黄环绢须野螟;识别;防控
中图分类号:S436.8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2.004
毛叶丁香(Syringa pubescens)为木犀科丁香属植物,常见绿篱树种,在重庆地区广泛种植。据笔者在对巴南区2017年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时发现,毛叶丁香上存在两种主要食叶害虫,即女贞潜叶跳甲(Argopistes tsekooni Chen)和黄环绢须野螟(Palpita annulata Fabricius),二者虽分属不同目,但发生时间重叠,为害状相似,且幼虫为害均相当隐蔽,容易造成混淆,给防控带来干扰。鉴于此,笔者对该两种害虫进行了室外调查、室内饲养及观察,本文从为害虫态、具体为害状、害虫形态等方面对二者加以区别,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1 实验方法
1.1 调查地点及方法
调查地点主要有巴南区老街公园、滨江公园、龙洲大道、巴滨路等主要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调查植物为毛叶丁香、金叶女贞等木犀科植物。
在调查区域内,按照随机取样法,每个区域选择5个5 m×1 m的调查点,每2周调查1次,记录黄环绢须野螟和女贞潜叶跳甲的发生情况,包括虫态、为害状等,并采集幼虫进行室内饲养。
1.2 室内饲养及观察
将采集到的幼虫置于养虫笼内,每天投喂新鲜毛叶丁香叶片,观察其生活习性并记录其生活史;利用SZ680连续变倍体式显微镜对两种害虫的各个虫态进行观察。
2 实验结果
2.1 女贞潜叶跳甲与黄环绢须野螟的区别
2.1.1 为害虫态不同
女贞潜叶跳甲成虫、幼虫均可为害,黄环绢须野螟仅幼虫为害。
2.1.2 为害寄主不同
根据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女贞潜叶跳甲寄主较为广泛,可为害金叶女贞、小叶女贞、大叶女贞、毛叶丁香、白蜡、丁香、桂花等多种植物,而黄环绢须野螟仅为害小叶女贞、金叶女贞、毛叶丁香。
2.1.3 为害状不同
女贞潜叶跳甲和黄环绢须野螟均取食寄主植物叶片为害,造成叶片发黄并干枯脱落,但具体为害状有所不同。女贞潜叶跳甲的成虫、幼虫均可为害,其中成虫啃食叶肉仅留表皮或穿孔,形成大小不一、灰色或灰黑色、近圆形或虫蚀状长条形的枯死斑(见图1);初孵幼虫自叶背面潜入叶内,在上下表皮之间剥食叶肉,虫道褐色,呈丝状弯曲,造成的危害不大;2~3龄幼虫虫道明显加宽,取食量明显增加,使叶片上密布弯曲的蛇形虫道,内布黑褐色虫粪;后期虫道变为褐色并干枯,造成寄主植物落叶[1](见图2)。黄环绢须野螟以幼虫缀叶为害,初孵幼虫先在寄主植物嫩梢顶端未展开的嫩叶内取食叶肉,排出数量极多的黑色粪便,并吐丝将顶端嫩叶缀成虫苞,虫粪置于虫苞内,受害顶梢生长点枯死,受害叶变黑、死亡;3龄后,幼虫爬出虫苞,逐渐向下转移为害其他叶片,此时幼虫吐丝将相邻的2片嫩叶或上下、或左右粘连在一起,居中取食叶肉,留下上表皮或下表皮呈白色膜状;幼虫转移为害其他叶片后,虫苞内尽是黑色虫粪(见图3、图4),严重时受害枝条被取食殆尽,历夏枯死。
2.1.4 害虫形态不同
2.1.4.1幼虫
女贞潜叶跳甲(见图5)老熟幼虫体长4.5~6.3 mm,鲜黄色;头浅褐色,背面两侧向后突伸,上颚发达掌状,褐色;前胸背板骨化,浅褐色,分为2块;腹部各节背面有横皱,两侧各有一发达的瘤突[2]。黄环绢须野螟老熟幼虫(见图6)体长16~17 mm,宽1.8~2.3 mm;体黄绿色,头黄褐色,口器褐色;胸部各节背板两侧及第8腹节气门上方各具一黑色棱形或蝌蚪形小斑。
2.1.4.2成虫
女贞潜叶跳甲和黄环绢须野螟分属不同目,成虫外形差异较大。女贞潜叶跳甲成虫(见图7)体长2.0~2.5 mm,宽约1.5 mm,圆形或椭圆形,黑色,背面十分拱凸,似瓢虫;头小,缩入胸腔,从背部几乎看不到头部;触角11节,基部4节棕黄色,端部棕黑色;每鞘翅中部有1个尖端向上杏仁状红斑,鞘翅缘折明显;各足跗节和膝关节棕黄色,后足腿节黑色,十分膨阔,呈阔三角形,里面有1个骨化的跳器,可跳跃;后足胫节顶端尖锐成刺状;雄虫略小于雌虫。黄环绢须野螟体长8~10 mm,翅展20~22 mm;头白色,额区被黄色鳞片:前翅前缘有黄色宽带,在带下从翅基部到中室端部有3个逐渐增大的暗褐色边的淡黄色斑,最外的1个最大呈葫芦形,在2~3斑之间的下方有1个肾形斑,外横线浅灰色波浪形弯曲,外缘上有7个褐色小点;后翅中室中间有1个小白点,中室端部有1个肾状斑,外横线浅灰色,波浪形,缘毛白色;前足除胫节内侧黄色、第1附节黑色外,其余部分及中后足均为银白色[3]。
2.1.4.3蛹
女贞潜叶跳甲蛹长2.0~2.5 mm,卵圆形,鲜黄色;复眼浅褐色;胸、腹部背面有长毛。黄环绢须野螟蛹(见图8)长10~12 mm,宽2.5~3.0 mm,初期为绿色,半天后变成绿褐色,近羽化时变为黄褐色,复眼黑褐色,翅上斑纹清晰可見;腹末有臀棘8根,臀棘先端略卷曲,呈弧形排列。
2.1.4.4卵
女贞潜叶跳甲卵长椭圆形,淡黄白色,长0.5 mm左右。黄环绢须野螟卵扁椭圆形,长径约0.6 mm,短径约0.4 mm。初产时嫩黄绿色,与小叶女贞嫩叶颜色相似,近孵化时变为黑褐色。 2.1.5 发生规律不同
女贞潜叶跳甲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层中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交配产卵;5月上旬第1代幼虫开始潜入叶片内取食叶肉;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1代幼虫开始化蛹,6月中下旬羽化成虫;7月上旬第2代幼虫开始出现,8月上中旬羽化;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3代幼虫发生,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发生、开始越冬。黄环绢须野螟1年发生3代,以蛹在寄主附近的枯枝落叶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并交配产卵,4月下旬第1代幼虫开始出现;6月上旬第2代幼虫出现;7月上旬第3代(越冬代)幼虫出现,7月中旬开始入土化蛹,准备越冬。二者发生时间有所重叠,在4—7月均产生为害,但黄环绢须野螟7月中旬开始越冬,女贞潜叶跳甲则继续为害至10月中旬。
2.2 女贞潜叶跳甲和黄环绢须野螟的防控方法
2.2.1 女贞潜叶跳甲防控
女贞潜叶跳甲于10月以老熟幼虫在浅土层中越冬,可于冬季至翌年3月清理枯枝落叶及植物丛中的土块,消灭隐于其中老熟幼虫及虫蛹;5月上旬至9月上旬幼虫发生期,可喷施或灌根施用21%噻虫嗪悬浮剂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等内吸性药剂;4月上旬、6月中旬和8月上旬成虫羽化期,可喷施20%斑潜净乳油1 5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0%除虫脲3 000倍液。喷药时注意植株中下部叶片及地面落叶也应喷布。
2.2.2 黄环绢须野螟防控
黄环绢须野螟于7月下旬以蛹在枯枝落叶中越冬,此时可及时清除枯枝落叶,消灭越冬虫蛹,降低害虫基数;翌年4月上旬成虫羽化后,可架设诱虫灯对其进行诱杀,并及时修剪小灌木嫩梢,防止成蟲产卵,杀死初孵幼虫;4月底至7月中旬幼虫发生期,可喷施或灌根施用21%噻虫嗪悬浮剂2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3 000倍液。
3 小结
经室外调查、室内观察并结合文献资料查阅,发现毛叶丁香上的两种主要害虫女贞潜叶跳甲和黄环绢须野螟在为害虫态、寄主范围、为害状、外部形态及发生规律上均有所不同,针对二者的不同发生情况,对应的防控方法亦有所差别。
对害虫的准确识别是虫害精准防治的基础,只有明确害虫种类、了解其发生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防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妍,苓建强,蔡平.木樨科园林植物上两种瓢跳甲害虫的区别及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2017(3):120-121.
[2] 刘玉,胥倩,姜莉.女贞瓢跳甲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应用昆虫学报,2009,46(6):906-910.
[3] 林仲桂,雷玉兰,郭立中.小叶女贞新害虫黄环绢须野螟生物学特性[J].应用昆虫学报,2005,42(1):74-77.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