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山千古秀,中化万年青》。横联是《祖国万岁》,这是我小时候记忆最深的文学大作,是贴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工厂的大门上的一幅春联,就是过年的时候人家贴上被我看到的。好喜欢,觉得这个太有学问了。
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或有喜庆的时候人们总是要写上几幅对联,贴挂在自家大门上或耀眼处来表示一下那种喜庆的气氛或是炫耀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加喜庆、以此为乐以此为荣……
对联,是我国文化传统的瑰宝,又称:对子、或楹联,传说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我喜欢!
由对联起,我也喜欢诗,很喜欢,因为对联在我的思维里它是诗的一部分。事实上的确如此,它们有着非同一般的亲近关系,关系密切。好诗也可以是好对子,或者是一首诗里包含了一个或数个对子,而一首好对子其实也能是一首好诗,是古诗的诗,特别是五言六言或七言那种,因为字少,意繁,情切…,随便写上几句就能表达所想,所知,所爱,以及所见和略同或与不同的任何感受且还能修身养性。如果你也喜欢,你也像我一样喜欢,你就知道了,你就知道了诗,或写诗的好处。如果问具体好在哪儿?很简单,放下身段,捡起纸笔,自己写一首……
诗对关系,确切说,比如:国破山河在,这其实就是一个对子的上联,下联就是接下的那句,城春草木深;又比如都被人们都熟知的,王维的那首《使至塞上》里边的那句:大漠孤烟直,也是一上联,它的下联就是长河落日圆。大对长,漠对河,大漠对长河,孤烟对落日,直对圆。好诗!好对;而它的上一句也是一幅对联:归雁入胡天对征蓬出汉塞,绝妙之对;当然也还有我本人写过的一首诗中的其中两名:一遇窈窕愁红线,万阅旖旎怅缘浅,这两句我觉得可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价值连城的好诗、好对。别人写的可没这么好,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写的……(不许笑!);诸如此类,诗中有对,数不胜数…
上说的是诗中有对,但对子有时也是诗,或是词(诗词,诗词也是诗)。总言之,诗是对,对是诗,诗对相颔,诗对相连,天衣无缝妙不可言!
我喜欢赏对,也喜欢作诗,特别喜欢自己写,当然是偶尔写,偶尔,虽然只是瞎写。通常都写这种对诗比较多,这样可以诗对两得,简单省事。前段时间,在写一首诗的时候,在句情需要,查阅一个文字的时候,顺便在网上,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号称千古绝对的上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虽然它同时出现了一个被公认了的下联,但是我发现,那个是错的(这话我不想说的很低调)…..
因为这个上联说的内容有与我写的那首诗有相同之处,所以勾起了我的兴趣,经过几个小时的仔细研究,我把它对出了下联,还加上了名字。完事之后我发现它不但是对子,也可以是一首诗,一首好诗。当时,当然,当时发现的还不只这一个上联,而是一共三个上联或对联,是在同一个贴里看见的,传说是千古绝对,出处是冯梦龙所著的《警世通言》,我无法知道是真是假,但凭小学文化我能弄懂这对子的精华,真是好对、好诗。三幅的上联分别是:
1、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2、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3、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传说这三个上联都是王安石出给苏试的(王安石:1021.12.18——1086.5.21,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苏试:1037.1.8——1101.8.24,北宋中朝的文学领袖,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与苏试,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人,几乎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传说王安石共出了这三个上联给苏试,而苏试只答对出了其中一联,而发贴人还在贴上说,他对出的下联,是错的,也还有很多的帖子上也是这样说的,就是第一联: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下联是:
九溪溶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经过分析查证,我确定,这个下联是对的,是正确的,今天就让我好好地在这分解分解,给他苏大学士苏老人家免费地申申冤,算我积德了。
祥解:七对九,七里对九溪,七里山塘对九溪溶洞,塘对洞,行对经,到对过,行到对经过,半塘对中洞,三对五,三里对五溪,半对中,三里半对五溪中,完全没错,堪称完美,简直绝学。
其中这里的数字三里半是很难对对的,其实就是绝对,这是这个对联的重心点,一个整数的数字一般來说对一个比它更大一点的数字,随便是几或勉强可以或也挑剔不出什么毛病,只要是句情符合就是对了,可三里半?写出数字就是3.5,也就是三个半,听说过一,听说过二,听说过十,也听说过百万,什么时候听说过三个半,前提是要在七的前提下,正中间的三里半,这是个什么数字?简直闻所未闻,千古奇文。
我想除了五溪中应该不会再有更合适的数字了(不信你对对看)。上联中七里山塘的一半即中间,是三里半,三里半刚好位于七里长路的正中间,而下联九溪溶洞的中间是第五溪,两边各四溪,从两边算起最中间那溪是第五溪,第五溪正排在九个溪的正中间,因此才是九溪中的五溪中。所以七里长路的正中间三里半对九溪的正中间五溪中,再合适不过。在单个的九个数字以内若以七为前题的一半3.5来应对,能对出下联的那个合适的数字除了九中间的5绝对不会有第二个,小于一或大于九的数字想都不用想,因为会字数不符,对对联对出字数不符说明那不是正常人。
所以三里半对五溪中,完全正确。
经过查找实证,在网上可查得到,七里山塘和九溪溶洞这两个地方是真实存在的(属于实对),它们就在相邻的不远处。
在江苏苏州的虎丘那里,的确是有七里山塘和九溪溶洞这两个地方,在苏州金闾门外到虎丘有一段风景水路,人称“山塘”,全长七里路程,中间有个地名儿叫“半塘”,刚好位于七里路程的正中间,即三里半;从山塘一路延路向前走,就可以走到九溪洞那儿,它们相距并不远或者不太远,(具体多远,我没去过),但网上可以查询得到它们是真实存在的,七里山塘和九溪洞,半塘和五溪,都存在。所以这个对联的上联,是成立的,是对的,是实对,下联,也是对的。这个对子的上下联符合事实,完全符合,没有错误,都属于实对,并且对仗工整文理清晰、简洁得体,无可挑剔。 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范围,对对子是需要有范围的,如果离开那个范围是没有办法对出下联的,对出的下联也是不正确的,所以对对子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不可故弄玄虚,这也是汉语语言文字的精华所在,无法更改,除非你不用汉字。
在这个对联里,在只有上联的情况下,如果接对者自己没有亲自去过苏州的七里山塘和九溪洞是无法对出正确的下联的,除非你像我一样是个神童!不过,我能为苏大学士申冤,并不是因为我是个神童,我得感谢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感谢互联网,感谢网传人,不然我也没有这种荣幸。所以,这个对子的高难度系数,对于大多数人,对于完全没有听过或去过这两个地点的人,它的难度,应该,已显而易见。
最后说一句:请不要崇拜哥,哥只是个传说!
下面要说的这个对联,是个重点难联,是网上传说中的重点难联,极重点,初看起来觉得这个上联没有可能有下联,感觉,这个对联能对出下联的机会微乎其微,甚至没有,古至今,也的确不是每个上联都会有下联,原因很多,很多,但,这个对联纯粹是因为难度有点高:
2、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有没有发现这句话像是一首诗中的诗文词句,这句话需要理解,要像写诗或解读诗句一样来理解它,只有把这句话弄懂了,清楚明白了才能有机会对出下联。
理解一下:首先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之后是,人间、两度、和春秋。
这样一分开,一拆解,明显了,这个上联的大致意思是:
首先是一岁,一岁是什么意思,这个绝对里出现的第一个字词,这个简单的一岁因为与一年同时,所以特别容易让人忽略,但一岁与一年是明显不一样的,若能被理解,其实一岁就是指生命,一岁指一个生命活了一年。通常用来指人,当然,有时也可以是骡子马…
首先是有一个一岁的小孩儿,跟着是在这一岁的一年中出现了两次立春(年头正月和年尾十二月各立春一次,年头立的是今年的春,年尾立的是下年的春。一年两次立春,这种情况是19年中可出现7次,也就是19除以7,约等于2.71年一次),加上还闰月,巧合的是闰的还是八月,因为八月是秋天,就是这一年中又出现了两个八月,也就是两个秋天,所以在概念里相当于在这一年中出现了两个春天、两个秋天。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或少见或极少见,也可能罕见。后面是说这个小孩儿在人间度过了一个很巧合的时光段,一年里出现的两春两秋的人生岁月,也意思是指,他很幸运。
解释完会发现,为什么这个上联的最前面用的是一岁而不是一年,因为不是每一年都会出现双立春(更加还有巧合的两个秋天双八月)。
由上也可以猜想,这个出联的人在出这个上联的时候,他身边很可能正好有一个一岁大小的小孩子或者是说正赶在了那个小孩子正在庆生的时候或是什么特别的喜庆的时刻的存在而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才让他做出了这个上联。当然大概,这也许是个巧合。
经过分析,我对出的下联是:三冬九署十二季,天上一轮日月。
横联是:《天上人间》
分析:上联的前半部分核心说的是春秋,季节里的春秋。主要说的是春秋,重点是在季节里,指某一年共四季里的前提下出现的春秋,两春两秋,这是个关键,这是这个对联的核心。
要强调的是,对对联,在对联里,要对出正确的联,在已有的上联或下联时,某些字、词或是句子亦或是数字是没有直接的下联的,要释义的,是要翻译后再对的,有些字或数字是要经过换算的,换成同类的或同义的字、词或意思相同的、或句子相近的、经过换算后所得出的同样的个数的语言文字或数字才行,有必要时还要再换算回去,通常都是有必要的。
在这个上联里如果找到了或是弄懂了它的核心问题,那就容易多了,前面核心说的是春秋(两春两秋),是季节里的春秋,且两春两秋,试问:春秋对什么?当然不要忘了,这个是季节里的春秋,而不是直接的春秋二字,这很重要。
春秋对日月,但季节里的春秋要对冬夏,这个应该不难懂,但是注意,前面的春秋是经过换算得来的,春说的很直接,而秋是由双八月换算来的,那下联所对出的冬夏也是有一个要需要经过换算的,是不能直接使用冬夏二字的。上面说的是春秋且两春两秋,下联要对冬对夏,那要对多少个冬夏才能配對上两春两秋呢?在同一个固定的时间范围里。再确切分析近些, 在一年里有两个春两个秋,那在一年里有几个冬有几个夏呢?
开始对了:如果我们也接着往下对出二冬二夏是不行的,很明显,上下都重二是重复的,是不可取的,下联的数字必须要大过上联或者是把范围扩大才行。范围扩大是后话,先来试一下前提。前提是数字变大,那就是,小的被排除了,只有试着从二春二秋的数字开始往上追加,零不用加了,先加一,因为二春二秋的二是单个的数字,中文汉字里单个的数字最大的是十,最小的是零,从零到十,一共十一个。也就是加完后得出的结果总和不能超过这个单个的数字十,如果得出的结果是十一,很明显,字数多了,所以到最后加出的结果必须不能超过十,那就是十减二等于八,最多只能加到八,也就是加完后最多只能加出、加得到十冬十夏,不可以是十一冬十一夏或更多,那这样算下来一共只有从一加到八而矣,其它的就不用再加了。
好吧从一开始加,试着加上最小的一个数字一,得出的结论是三冬三夏,如果这个数字对不上,就再往上加大,加大再加大,直到加到十冬十夏,如果加到十冬十夏还不行,那就有理由说明这个上联是不成立的,是错的。
细细分析,前面说过人上联的两春两秋是经过换算的,没换算之前的原文是二春双八月,人说的是双八月,没有直接说两秋,或秋。那在对对下联的时候必须也要把冬夏其中的某一个冬或夏隐藏掉,不论几冬几夏,都要换算后隐藏一个,就是也要经过换算后才行,那三冬三夏能不能换算呢?能不能换算出同样的时间长短,同样的字词个数,同样的隐藏形式呢?
仔细想想仔细想仔细想再仔细想,得到的答案是可以的,三冬三夏可以换算成三冬九暑。 那好吧那就先暂定、假设下联就是三冬九暑开始……
这里要解释下三冬九暑的暑,什么是暑,什么是三冬九暑…..
暑:意思就是热,最热的夏天称为暑,暑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伏天。每年我们都会经历过一个三伏天,三伏天就是指一年中出现的连续的三个最热的时间段,在二十四节气里,一年有三署,小暑,大暑和处暑。这三暑在意义上或是概念里是指連续的三个夏天,通常我们都叫它三伏天。把暑换算成夏天,经过换算后,一年中有三个夏天,也就是一年三暑,这一点,很多时候没有几个人会想得到,只是因为,太古老或太平常,被忽略了其实人人都心知肚明。
一年三夏,一夏三暑,那三冬三夏,不就是三冬九暑。
再往下看双八月,双八月是什么?怎么理解?(这个要好好解)计算一下,双八月就是两个八月,也就是十六个月,只是用三个字来形容,如果要对出下联,就必须要找到等于或大于能代表十六个月或以上的三个一组的一组数字才行,因为上联的十六个月用的是三个字(双八月),所以下联不管是多少个月也必须得是使用三个字,才行。
返回头看,人上联说的是二春二秋共一岁,那下联的三冬九暑共几岁呢?接着往下,刚才假设了一个三冬九暑,那三冬九暑里一共是几岁共有多少个月呢?答:一年十二个月,三冬九暑是三年,三年有三十六个月。好吧,那三十六个月能不能换算成三个字呢?
想想!想想!再想想!能。三十六个月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十二季,因为一年有四季。要知道,一年里的十二个月不但能用十二个月来说明,还能用四季来形容,这是汉语语言的高明之处,一个数字或事务同时可以用很多个字词来表达。
比划比划看下:
一岁二春双八月
三冬九暑十二季
刚好唉!一字不差,春夏秋冬全有了,一岁对三冬(就是一岁对三年,三冬即三年)三冬三夏对二春二秋,春夏秋冬全有了,完美至极。
别慌,为了正确与否,我们还得用另一个数字来检验一个,反正一共只有那么几个数字,还有更合适的也说不定。如果把三冬三夏换成其它的数字,看行不行,比如把二春二秋,依次再往上添加,再添加;刚刚加过一,现在再加二,二春二秋加上二变成四,也就是四冬四夏。这里要提一下,上联里说的是一岁即是说在那一年的时间里,出现的二春二秋,那下联的范围也必须要在前提中提到的那个一定的时间段,是不能跳出的那个时间或是那个时间范围的,比如你对出的是下联前面是三冬三夏,那后面跟着出现的时间也必须是要在三冬三夏的这个时间段里或是同等范围里的相同时间。
换算一下:四冬四夏按刚才的换算方式可以换算成四冬十二暑,四冬十二暑可以换算成四十八个月,四十八个月再换算下去能换算成十六季。现在,得到的结果是:四冬十二暑十六季。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
比划一下看看:
上联是:一岁二春双八月
下联是:四冬十二暑十六季
呀,虽然看不出什么毛病,可是多了一个字,那也就意味着比四大的数字都不用再试了,数字越大字数就会越多,字多了,上下联的字不相等是不行的,因为对对联是要字数相同的,谁对出的下联比上联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都会挨骂的。
经过检验,最合适的结果就是三冬九暑十二季。
总结一下,上联中,一岁是指一个一岁大的小孩子,二春双八月,说的是两个春天,两个秋天。当然是在这个小孩子度过的一年中除了两个春天两个秋天的同时也还包含度过了至少一个夏天(三个暑天),一个冬天。
下联里,三冬九暑是指任意的三年时间里在经过了三个冬天,九个暑天(其实就是三个三伏天),的同时也经过了至少三个春天、三个秋天,共十二个季节。一年有三暑,但只有一冬,一冬是一年的结束,一冬过完了也就是一年过完了,就是说在一年中经过了一个冬天的同时也至少也已经经历了至少一个春天、一个秋天还有固定了的一个组合的三个夏天(就是三伏天),共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里所说的三冬九暑的实际情况是在任意的三年时间里除了三冬九暑还同时也包含了两个双立春的年份,至少四春加三秋或以上)…..
再后面,上联的后面是人间两度春秋。
人间是什么意思不用问,两度也不用问,这里要重点弄清楚,春秋。
这个春秋和前面所展现的春秋是不一样的,前面说过,前面的二春双八月所指的春秋是指季节里的春秋,四季里的春秋,用的字词是二春双八月,而不是直接用的春秋,而后面的这个春秋指的人间岁月的里的春秋,也就是人间的岁月,用的字直接就是春秋二字,所以前后的两个春秋是截然不同的,季节的春秋和人间岁月里的春秋所说的虽然都是春秋,虽然都是人间的岁月,虽然说是人间的春秋里也包含了季节里的春秋,但这里的它们不是完全一回事,只因为人家用的不是同一个字词(这个需要有理解力,要耐心细致,要理解文字,对联本来就是文字游戏,这更是汉语语言文字的出类拔萃,居然能拿来做游戏)。
春秋?对什么?
前面说过季节里的春秋对冬夏,那季节外的春秋,即岁月里的春秋,直接的春秋二字对什么?
最好的答案是:日月,春秋对日月。春秋是人间的岁月,日月也是人间的岁月,相当于换算了一下使用了另外一个形容词,道理是一样的,这个只要想一下谁都会懂。
人间对天上!这个,不用解释了,地球人都知道天上人间这个词,这就好像是你出的上联是窈窕,那下联就一定是淑女,这是个范围问题,尽人皆知。
两度?对什么?只剩下这最后两字,简单来看,前面是天上,后面是日月,上面是人间两度春秋(看前看后,看左看右,看上看下),此时,把已对出的联摆在一起比划比划看看: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三冬九暑十二季,天上??日月。
这样一摆放,懂了没?天上多少个日月?天上人间一共多少个日月,天上多少个日月能对得上人间两度春秋?主要是天上或天上人间一共有多少个日月(估计你都会抢答了)。 到这很明显了,这对联的全部内容已经出来了,上联的意思是说一个一岁大的小孩子在人间巧合地经历了一年中的巧合的出现的两个春天、两个夏天共一岁四季里的人生岁月(说明白点就是加一起一共是才一年的时间,才一岁大);下联的意思是,不知道是谁,比他经历的时间多,已经经历了三冬九暑十二季,(就是已经活了三年了)。但是不管谁大谁小,彼此都生活在同一个人间,同一个天上日月下。
根据以上分析所得,得到的结果结论是:
上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下联:三冬九暑十二季,天上一个日月。
但是两度春秋对一个日月,是不是感觉…,能不能再换算一下呢?
要知道,日月是轮回的,每天由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年复一年永不停歇,我们也经常常常说起日月轮回,一轮日月。所以。若说谁用一个日月这样的词语在写诗作对时,而不是用一轮日月,相比起来——有点幽默(你会这样吗?),还有上联中说的是两度,再理解一下,不论你几度你都不能大过一轮,一轮也可能是十度,也可能是一百度,当然也可能是一万度或更多的度。
收一下尾,上联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下联是:
三冬九暑十二季,天上一轮日月。
综上所述,这个对联的核心结论说的是:上联说的是在人间两度春秋,下联说的是天上一轮日月,总结下来就是一个天上,一个人间,所以它的横联就是《天上人间》。这也喻意着出联人在比喻自己与对对联的人相比的人与人的差距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
如此,一对三,一岁对三冬,二对九,二春对九署,双对十,双八对十二,月对季,八对二,双八月对十二季;人对天,人间对天上,两对一,两度对一轮,春秋对日月。太正确了(我这么觉得,你有意见没)
这里面要说一下,上面的八对二,双八对十二,还有两度的两对一、两度对一轮———通常,我们的思维都应该是下联的数字比上联要大才对,但是这里有个要点,就是范围问题,对一个数字的时候和对一个词或句子里的数字的时候涉及到了一个范围,单纯的数字和范围不是一个等级,一个数字缩小了,但是范围扩大了,就变更大了,重要的是字数要相同。上面的八对二,不单单只是八和二,而是八个月,共双个八月,即十六个月,而下联的二也不是单纯的二,是指十二季,十六个月与十二季比起来,谁大谁小?是不是范围问题?
其实这个涉及到一个思维,这个是我自己发现的,是别人在使用的时候被我悟出来的,我把它命名为颠倒思维,我不知道别人管它叫什么思维;比如说,像这样在使用双八月这样的三个字的字数来配对出一个要大过它的那个月数的个数的三个字,但是又没有能与之相匹配的数字字数的个数的情况下(它的局限在于不能超过三个字),那就要试着扩大它的搜索范围,这样就必须要经过换算。把双八月换算成十六个月,当找到与之这个相匹配的数字时还要再把它换算回来,因为十六个月是四个字。总结来说就是若把一个数字对小了,那就必须把范围对大了才行,重点是要,必须要字数相同。
这样换来换去的颠倒行为我把它称为“颠倒思维”,启码这是颠倒思维里的一部分,启码这个已经涉及到颠倒思维的一部分
本对联中,和下一个要说解的对联就都使用了颠倒思维,颠倒思维很难破解,复杂时无解,这种思维很能误导人,让人极不容易去想上联是二,结果下联对出的是一,虽说在这个对联里的颠倒思维不是太难,但它用的恰到好处,所以才使得这个上联千年无下对,所以我由此也断定出这个对联的人很可能真的是王安石,因为这可不是一般的思维能做出的诗词或对子,并且,我还可能猜想,王安石对于这个颠倒思维比我更精通,因为他一定知道这个答案的下联,只是他到死都没说出来。当然能成为千古绝对无下对也还有很多的其它原因,比如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对联的存在,又比如我就是刚刚才知道的还没几天,也许你到现在还不知道呢。
若是以颠倒思维来说,如果试着把这幅上联以颠倒思维来颠倒着破解的话,也许它就不会是千古绝对了,对于知道的人来说。
试试看,把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来颠倒一下,把前面的变成后面的,即变成:人间两度春秋,一岁二春双八月,以这样的方式来对下联就会容易太多了。
人间两度春秋对天上一轮日月,人间对天上,两度对一轮,春秋对日月,是不是特别好对,特别好懂,特别容易联想,接着下去,人间两度春秋里经历了一岁二春双八月,那天上一轮日月的同时需要配对多少个春秋冬夏?这样对,是不是人人可对了。
颠倒思维高深莫测,要是把它用在到好处不但能前后颠倒还能左右颠倒、上下颠倒,交叉颠倒,有时随便你怎么倒,在文学里有的与某种回文类似,但回文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一个小例点部分,颠倒思维就像耍魔术里的颠倒扑克牌一样,任你颠倒,随便倒都是可以的。这秘密我可是发现了二十多年第一次将它公开,具体怎么倒这不多说了,空时你自己倒吧,简单来说这种思维通常用在赌场上,这也是为什么你在赌钱的时候总是输光光……
由此更能猜想,王安石他老人家对颠倒思维了如指掌,不然是不能做出这种对联的,使用这种颠倒思维来做对联的人我们可以猜想并确定,他做这种对联的时候就已经对出了下联。
不难看出,这幅对联在对出下联完整之后,上下联还有横联都是有寓意的:
上联的寓意是出上联的人想给接下联的人一个下马威或是一个难堪或是一个隐藏式的文明方式的批评教训。意思是说:你还小,你才一岁,你碰巧遇到了个好时节,给你赶上了个人間两度春秋,你只是有点小运气罢了,你别得意,你才刚来到人间,你不懂的还太多还多着哪,你不要太骄傲了,你应该潜心向学,虚心讨教,老实做人(说明他对来接对下联的人很有意见,很不滿,以趁此来批评他,教训他)。
下联的寓意是:不要小看人,我已经不小了,我已不只一次的经历了春夏秋冬,至少已不只一次的经历了一个的春夏秋冬或已十二个季节,你经历过的我都经历过了,你见到的你懂得的我也都清楚明白了,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天地日月下,你也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不要倚老卖老。 再啰嗦祥细理解一下下,一岁二春双八月,这句话里的二春双八月,批的是春秋,下联三冬九暑里的冬和暑的意思是冬夏,这两句的上下联总结下来就是春夏秋冬,可这里牵到一个小问题,就是上下联都说了春夏秋冬,只是被隐藏了,上联二春双八月里已经包含了至少一冬三暑,下联三冬九暑里就更复杂些了,不但包含了三个冬天,九个暑天,同时还包含了至少四个春天和至少三个秋天(因为每在2.71年里就出现了一个双立春)。
冬天是一年的结束,在一年中如果你经历了一个冬天,那你同样的也经历完了一个春天,一个在夏天,还有一个秋天(这个是指没换算过的)。
若要经过换算,换算完,三冬九暑说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春夏秋冬,指三年里的三个春夏秋冬。
换种说法,三冬九暑指的是,全部四季的三个四季,或者是不单单是三个冬夏,里面还有春秋,不只一次的春秋。还有在与上联相对应的同时,把三冬九暑里的三和九扔掉的话只看冬暑这两个字,就只代表冬夏,这样合起来把上下联的前半部分加一起看,说的就是:春夏秋冬。
现在清楚了,这个对联对出以后,上下联的总结前面说的是:春夏秋冬,后面说的是人间、天上。到此,不用再重复……
如果细心,你会发现这个对联其实还是一首诗,就是前面说过的,诗与对,诗即是对,对即是诗;这幅对联除了是一幅对子以外还可以是一首上下字数不相同的杂言诗或是一首词,只要把它换个格式,再换个名字就行了,当然别把它像贴对联一样站着贴写出来就可以了。仔细审视一下看看怎么样:
《风调雨顺》
一岁二春双八月,
人间两度春秋。
三冬九署十二季,
天上一轮日月。但如果你觉得不完美我们还可以把它加上一个字满足你,毕竟你从没提过什么要求:《风调雨顺》
一岁二春双八月,度人间两度春秋。
三冬九暑十二季,共天上一轮日月。
顺便多说一下,这幅对联,在网上随便就可以查到一个似乎已被公认了的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关于这个下联,我想狠狠地说一句:错了,这个下联是错的,上面已解释的很清楚,人上联说的是什么,前后都说了什么?前面说的是春秋,季节里的春秋,而他们公认的这个下联前面说的什么?
是年岁,这说的也不是一个话题呀…..(后面的等下再批评他)。六旬花甲再周天,其中六旬通常是指六十岁或七十二岁,我的故乡东北人通常把一旬定为十二岁,而有些省份或有些人把一旬定为十岁;而花甲是指六十岁,周天是指一周的七天时间,也就是一个星期的时间,叫做周天,再周天是指再循环的一个七天时间就是一共十四天。
不论如何,这个错误下联说的是什么呢?翻译一下看:
假如如果把一旬固定设定在十岁,那六旬加来就是六十岁。
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六十岁,后面又跟着一个花甲,而花甲人们也都知道,它是个毫无争议的六十岁,它也代表六十岁。
如此,六旬花甲再周天,这里,出现了两个六十岁,六旬和花甲,再加上再周天,十四天。结论是,这个下联的结论是六十岁六十岁十四天。
再来看后面的甲子,世上重逢甲子:甲子是什么?是中国传统干支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里的花甲年(甲子的一个轮回是指一个花甲年,也就是六十年,天哪!我感觉,对出这个下联的人好像特别热衷于六十年)。后面,世上重逢甲子,意思就是活在世上一共经历了两个六十年(寿命不短),这前后也不符哇,前面两个六十年加十四天,后边怎么少了十四天呢。
总结一下,这个错误的下联的翻译出来意思是:
六十岁六十岁十四天,世上两度六十年。再与上联的意思比对一下,上联说的是:
一岁里两春两秋,人间两度春秋,下联对出的是:
六十岁六十岁十四天,世上两度了六十年。(我感觉他这两个六十年都白活了,好像有点乱,不行看了这个翻译,我有点头晕,还有点痛,我先喝点水去…)
3、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经过分析查证,对出的正确的下联是:甘露寺东,日、月、星光一洞天。
铁瓮城西,在网上可以查到,是一个三国时期的遗址城,是真实存在的曾经的一个城,是由孙权所筑,是用来当皇上做王城用的,在那个城的西面有三个旅游景点,金山玉山和银山。这个城地势险峻,坚固无比,意思是可呆在里享受王上的时光,可以安枕无忧,没有人可以打进来。
金、银、玉是人间三宝,所以上联人说了,是三宝地。
这个上联里的重点,需要弄清楚,就是铁瓮和铁瓮的瓮。瓮,特别是这个瓮,一个很关键的字,如果不知道什么是瓮那就永远也无法解开这个传说中的千古绝对。当然也还有甘露:
瓮,其实对多数人来讲,是个迷题….
在记忆里,小时候我们的同龄小伙伴经常一起三三两两地去麦地里抓蝈蝈,我们管它叫蝈蝈,就是蝈蝈。抓之前就要先用麦杆编一个装蝈蝈的小笼子,这个小笼子的特点是用来装蝈蝈时,在外面可以任意的,在上下的任意的一个位置把它打开,只要向左边轻轻一转就可以了,但是在里面却是永远也没有办法打开的,由其是被困在里面的蝈蝈,如果不放它出来它就会被困住、困死,饿死在里面。那时候,我们管这个笼子叫瓮。主要是用来困住蝈蝈的,好不容易抓到了可别让它跑了。虽然我跟同龄小伙伴们去了有一百多次那么多,可也从没亲自抓到过一个蝈蝈,哪怕就连感冒了的蝈蝈也没有给过我一个抓到过的机会,那时的梦想,若是能能亲自抓到一个蝈蝈……,那可是一个习以为常的渴望,越提越伤心……,接着说瓮。
不过,虽然蝈蝈没抓到可是因此认识了瓮,一个终生也没有办法忘记的装蝈蝈神器。后来长大了些,知道了村西头那个唯一的百货商店里用来装酒的那个酝罐子,也叫瓮,这个瓮与那个瓮很不同,就是这个瓮不是用草编织的,而是用土做的,经过烧制的,是坚固的,是不能随意打开口的,里面装的东西只能从唯一的进出口进出,没有其它出路,那口特别小,小到只能很勉强放进我那特别小的小手,每次去商店的时候都会看到这个口是用一个带布的盖子盖得緊紧地死死的,盖子下还用布已经把口绑上了的,上面还放了一个向外盛酒水的勺子,不卖酒时从不打开,大人说是怕有虫子或外面的空气飞进去,把里面的酒水给弄脏了污染了。其实我那时倒是更觉得是怕里面的酒水洒了或飞了,是像困蝈蝈一样把酒水困住,别让酒水跑了,从而我也知道了,一但被装进去,别说酒,就是人,困在里面,如果外面的人不放你出来,那你就在里面呆着吧,呆到死,就等饿死吧。当然是被困死的,困死了也是没人会可怜的,因为它就是干这个用的。所以它有两个强大的功能:一个是装东西,一个是困东西,直到困死(就是用这种办法把它杀死了)。 在东北,在我的老家那疙瘩,有很多很多很多的类似这样的酝罐子,有用来做大酱时装酱用的,有用来腌肉、淹咸菜或淹酸菜用的(大的也叫瓦缸),也有很多鲜族人用来淹装泡菜用的,还有装米装油装面装盐或装什么什么用的,很多。但它们都不同于那个装酒的瓮,虽然它们长相大同小异,虽然看起来相差无几,虽然体型看似一样但其实细看大不一样,瓮是个特别的形状,肚子出奇的粗,底很小,进出口更小,小的出奇,只能放进一个专用的用来舀酒水的很细的站立式的杯式勺子。即使区别这样大可人们有时也统一管它们这些所有的酝罐子都叫《瓮》,不过是在心里面叫,嘴上多时还是都叫酝子。但是酝子的身体或进出口,由其是进出口都要大些或更大些,身体的粗细要匀称些,更协调些,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瓮,因为它们不能像困蝈蝈一样把什么都困住,直到困死也出不来那种,因为它们的腰身大、出口大,没办法或也不容易被封得那么严实也不好封……。这些醋罐子简称酝子,酝子是不能或不容易随便就把蝈蝈给困死的,就连我有时把蝈蝈装进去盖上盖子保存着,过几小时或半天或更久后再回来打开看,它还是还活蹦乱跳的。
那个装酒水的瓮也是因为能困死蝈蝈或者也还能困住其它的什么的任何生命的关系,而决定的它的与众不同,与草瓮不同,与酝子不同,大人们也常常跟我们强调这个才是瓮,真正的瓮。
抓蝈蝈的时候,总是要在早上露水还没有完全干透的时候就出发到赶现场的麦地里,因为蝈蝈在那时会出来吃露水,听人说蝈蝈的粮食是天下最美食的食物,露水,它只吃露水。
露水又称甘露,可以起死回生,在饥寒交迫的时候,能保不被渴死、饿死或累死。
蟈蝈在吃露水的时候相对比较容易些被抓到。被抓到的蝈蝈是从来不喂食物的,因为它身体太小了,我们也太小,除了露水,不知道它还喜欢吃什么,能吃什么。记忆中它就是靠吃甘露水活着的。有很多次我把蝈蝈放在家里,困在瓮里,有时忘了困久了,都困到快要死了的时候,才去看它们,那时就把它们放在院子里绿植多密的地方,多有甘露水的地方,放一夜,由其要等到经过一个早晨,只要让它喝到了甘露水,它就会继续活下去,不会那么快死了,我也可以继续每天享受着它那永远唱也唱不完的美妙歌声——真的很美妙。
而且,我们人类也都知道,在深山里一旦迷路了,饥渴难耐甚至快要累死了的时候如果能找到一口甘露水喝,那就又可以生龙活虎活蹦乱跳了,意味着起死回生又生机盎然了。
瓮如此,那铁瓮呢,比那个普通的瓮的杀生能力怎么样呢,用铁做的,可想而知:铁瓮,不但能杀生,不但能杀死,还保证能杀死,如果把蝈蝈装进去会怎么样呢?答案是:包死,别说蝈蝈,就是把人或其它的什么生命装进去,如果外面的人不放他出来,想象一下,它还有生还的机会吗?事实是,根本没有任何生机,死定了。
总结起来,瓮,特别是铁瓮,不只能装东西还能杀生,能杀死,包杀死;而露水,能救生,能救活,甚至保活!两者,在生死方面,它们的作用恰恰完全相反,一个保生,一个包死。
想像一下:铁瓮,用铁做的而不是用草和泥土做的,它有多坚固,有多生硬有多寒冷;甘露水,有多甘甜,有多能量,有多滋润。
由此我在那个抓蝈蝈的年代就已经断定,铁瓮与甘露水,或者用对仗式的字数来说,铁瓮与甘露,是反义词。铁瓮的反义词是甘露。这个大学问要不是因为小时候抓过蝈蝈,我也不知道。这一点,对于解锁这个千古绝对,至关重要!
了解了铁瓮,知道了甘露,知道了它们的正反关系,上联基本就解开了,下联自然也就对出来了:
铁瓮对甘露,城西对寺东,城的下联通常应该对的是庙,城与庙在这里不能直接相配对,难道你能对城隍庙吗?不符,但庙可以换算成寺,因为庙的同义词词语是寺庙,寺和庙的意思是一样的。因此,城可以对庙也就可以对寺。在这里只适合于对寺。西,最正确的下联应该是东,所以城对寺,城西对寺东;
后面是金、玉、银:
金玉银是被人们界定为人间三宝。那人间三宝为什么能在这个对联里排列到一起呢?它们会有什么共通点吗?是的,这个问题好像没人不知道:金银玉这三宝都发光,都有很漂亮的让人不禁赞叹的美丽光茫。
世人皆知,天地三光:日、月、星。
那么金银玉的下联是不是就对出来了,金银玉对,日月星。
三宝地,宝地是指福地,福地的下联是洞天。在西游记里,花果山上的那幅石碣(其实它也是一幅对联),在水帘洞洞门口上挂着的那幅对联,写的不就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如此,下联就对出来了: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下联对:
甘露寺东,日、月、星光一洞天。
三宝地与一洞天里的三对一,采用的也是我前面说过的颠倒思维。
经过分析,下联对出来了,那对的对不对呢?
已知,上联的铁瓮城西,金玉银山是真实存在的,那甘露寺东日月星光还有一洞天存不存存在呢?(不要忘了,实对实,虚对虚)。特别是三宝地已经知道了,那一洞天呢,什么才是一洞天?
刚开始看到这个上联的时候,感觉,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这名话打眼看起来不像有什么学问,什么铁瓮城、城西三宝地,哪有这样的地儿?好在我抓过蝈蝈…..
要知道,对联的实对实的要点,既然人上联说的地方真实存在,那下联也必须要真实存在,不然,就说明你对错了。
没办法,我从没去过铁瓮城,没听说过甘露寺,唯一的办法就是上网搜一搜。好在有互联网。感谢老天,还真给我搜到了,大把的旅游景点:甘露寺。就在铁瓮城遗址那就有一个最原始的甘露寺,跟铁瓮城都在同一个北固山上,在江苏的镇江,铁瓮城在北固山的前峰,而甘露寺就在后峰。
通过一个视频,在百度上输入:
江南游 第五集《镇江--甘露寺 焦山》
查看一个14:07分的由游人发布的这个视频可以很清楚明白地看到,在这个视频里的前几分钟里就可以看得到,因地势的问题,甘露寺的门是座东朝西开的,大门的前面就是历史上三国里传说中的天下第一江山石刻、长廊和东吴古道,从寺门出来就是石刻,也就是在甘露寺的东面,石刻的一路上都是洞门,一连串的洞门,从长廊一直连接到甘露寺。 洞门是江浙特色,他们那儿这种洞门特别的多。若看了那个视频就知道了什么是洞门,一连串的洞门,什么是甘露寺东,什么是一洞天。
据此,根据这些重要的信息,我们可以猜想或推测,在那个烽烟战火的年代,所出现的铁瓮城和甘露寺是有很大关联的,因为孙权若拿铁瓮城做王城用,如果疲倦了累了还可以跑到甘露寺里去清休一下,享受一下宁静的世外时光;这样看来,铁瓮城与甘露寺极有可能都是孙权一个人修建的,至少是由同一班人马或是出自同一个或同一班设计师的手设计的,因为他们还知道铁瓮城与甘露寺的那极其重要的反对关系,一保生一保死的悬殊正反关系,更如此,我们可确定,孙权在建造这个铁瓮城的时候是很清楚这个铁瓮城的双用途的,一个用来装蝈蝈和一个更历害的作用是用来困蝈蟈,意思就是说他不但知道这个城能做王城呆在里面无尽的享受人生的美好时光,同时还能用来做为,在打仗时的神器,能用来困住敌人,在敌人大举来犯入浸时或一个不慎闯入或在有必要时把敌人引入城中,关上城门、把口一封……,之后他在外面高枕无忧还有永远也花不完金银财宝(就是那三座山),我可以断定在那个时代,金玉银三宝地可能就是三座矿山,金山、银山、玉山。
孙权绝非等闲之辈,这样猜想,主要是因为毕竟在那时,那是个,斗智斗勇以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兵马相戈时代……
这里也还要继续一下,我在网上也看到了一个似乎也被公认的了下联:
华夏国中,孔、孟、墨子一圣人。
对于这个下联我就不用再怎么解释了,相信,看了上边我对出的那个下联,对错就不难分辨了吧。
对联和古诗主要是古代文学遗传至今,对于现代人或者多数现代人是个迷雾,因为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多数人少接触或放弃了它,但我发现,如果能掌握它的精华要点,好像也没那么难,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重点是你要热爱它!前些时候,我就帮朋友的亲戚应对了一个下联,那朋友的亲戚是在济南开快餐店的,店名叫“鲁蒲刀削面”,人家给的上联是:烧烘烙烤出真味,横联是《巴西烤肉拌饭》,我给对出的下联是:馡馪馜馢引仙涎。怎么样,是不是很贴切,当然,如果热爱,谁都可以。(其实这个对联还可以再延长)
不过有一点我要强调,我能解锁这几个传说中的千古绝对主要还是凑巧,是因为前面说过我有天我感冒了心情不是很好,在写一首诗的时候(所以诗也有点郁闷),恰巧这个千古绝对出现了,而且还和我那首诗产生了“亲戚”关系,才让我捡了个大便宜,现在,献上我那首感冒时郁闷的小诗,请各位朋友,老师,“砖家”和学者批评指正,谢谢欣赏!愿您好运,永不感冒!!
《日月》
朝朝暮暮是相似,朦朦胧胧月雷同。
日日月月度日月,日月终于日月中。
朝朝暮暮日复日,朦朦胧胧月月朣。
傻萌傻萌萌成翁,日月轮回为谁生?
张寒 2019年6月2日
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或有喜庆的时候人们总是要写上几幅对联,贴挂在自家大门上或耀眼处来表示一下那种喜庆的气氛或是炫耀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加喜庆、以此为乐以此为荣……
对联,是我国文化传统的瑰宝,又称:对子、或楹联,传说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我喜欢!
由对联起,我也喜欢诗,很喜欢,因为对联在我的思维里它是诗的一部分。事实上的确如此,它们有着非同一般的亲近关系,关系密切。好诗也可以是好对子,或者是一首诗里包含了一个或数个对子,而一首好对子其实也能是一首好诗,是古诗的诗,特别是五言六言或七言那种,因为字少,意繁,情切…,随便写上几句就能表达所想,所知,所爱,以及所见和略同或与不同的任何感受且还能修身养性。如果你也喜欢,你也像我一样喜欢,你就知道了,你就知道了诗,或写诗的好处。如果问具体好在哪儿?很简单,放下身段,捡起纸笔,自己写一首……
诗对关系,确切说,比如:国破山河在,这其实就是一个对子的上联,下联就是接下的那句,城春草木深;又比如都被人们都熟知的,王维的那首《使至塞上》里边的那句:大漠孤烟直,也是一上联,它的下联就是长河落日圆。大对长,漠对河,大漠对长河,孤烟对落日,直对圆。好诗!好对;而它的上一句也是一幅对联:归雁入胡天对征蓬出汉塞,绝妙之对;当然也还有我本人写过的一首诗中的其中两名:一遇窈窕愁红线,万阅旖旎怅缘浅,这两句我觉得可是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价值连城的好诗、好对。别人写的可没这么好,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写的……(不许笑!);诸如此类,诗中有对,数不胜数…
上说的是诗中有对,但对子有时也是诗,或是词(诗词,诗词也是诗)。总言之,诗是对,对是诗,诗对相颔,诗对相连,天衣无缝妙不可言!
我喜欢赏对,也喜欢作诗,特别喜欢自己写,当然是偶尔写,偶尔,虽然只是瞎写。通常都写这种对诗比较多,这样可以诗对两得,简单省事。前段时间,在写一首诗的时候,在句情需要,查阅一个文字的时候,顺便在网上,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号称千古绝对的上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虽然它同时出现了一个被公认了的下联,但是我发现,那个是错的(这话我不想说的很低调)…..
因为这个上联说的内容有与我写的那首诗有相同之处,所以勾起了我的兴趣,经过几个小时的仔细研究,我把它对出了下联,还加上了名字。完事之后我发现它不但是对子,也可以是一首诗,一首好诗。当时,当然,当时发现的还不只这一个上联,而是一共三个上联或对联,是在同一个贴里看见的,传说是千古绝对,出处是冯梦龙所著的《警世通言》,我无法知道是真是假,但凭小学文化我能弄懂这对子的精华,真是好对、好诗。三幅的上联分别是:
1、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2、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3、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传说这三个上联都是王安石出给苏试的(王安石:1021.12.18——1086.5.21,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苏试:1037.1.8——1101.8.24,北宋中朝的文学领袖,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与苏试,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人,几乎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传说王安石共出了这三个上联给苏试,而苏试只答对出了其中一联,而发贴人还在贴上说,他对出的下联,是错的,也还有很多的帖子上也是这样说的,就是第一联: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下联是:
九溪溶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经过分析查证,我确定,这个下联是对的,是正确的,今天就让我好好地在这分解分解,给他苏大学士苏老人家免费地申申冤,算我积德了。
祥解:七对九,七里对九溪,七里山塘对九溪溶洞,塘对洞,行对经,到对过,行到对经过,半塘对中洞,三对五,三里对五溪,半对中,三里半对五溪中,完全没错,堪称完美,简直绝学。
其中这里的数字三里半是很难对对的,其实就是绝对,这是这个对联的重心点,一个整数的数字一般來说对一个比它更大一点的数字,随便是几或勉强可以或也挑剔不出什么毛病,只要是句情符合就是对了,可三里半?写出数字就是3.5,也就是三个半,听说过一,听说过二,听说过十,也听说过百万,什么时候听说过三个半,前提是要在七的前提下,正中间的三里半,这是个什么数字?简直闻所未闻,千古奇文。
我想除了五溪中应该不会再有更合适的数字了(不信你对对看)。上联中七里山塘的一半即中间,是三里半,三里半刚好位于七里长路的正中间,而下联九溪溶洞的中间是第五溪,两边各四溪,从两边算起最中间那溪是第五溪,第五溪正排在九个溪的正中间,因此才是九溪中的五溪中。所以七里长路的正中间三里半对九溪的正中间五溪中,再合适不过。在单个的九个数字以内若以七为前题的一半3.5来应对,能对出下联的那个合适的数字除了九中间的5绝对不会有第二个,小于一或大于九的数字想都不用想,因为会字数不符,对对联对出字数不符说明那不是正常人。
所以三里半对五溪中,完全正确。
经过查找实证,在网上可查得到,七里山塘和九溪溶洞这两个地方是真实存在的(属于实对),它们就在相邻的不远处。
在江苏苏州的虎丘那里,的确是有七里山塘和九溪溶洞这两个地方,在苏州金闾门外到虎丘有一段风景水路,人称“山塘”,全长七里路程,中间有个地名儿叫“半塘”,刚好位于七里路程的正中间,即三里半;从山塘一路延路向前走,就可以走到九溪洞那儿,它们相距并不远或者不太远,(具体多远,我没去过),但网上可以查询得到它们是真实存在的,七里山塘和九溪洞,半塘和五溪,都存在。所以这个对联的上联,是成立的,是对的,是实对,下联,也是对的。这个对子的上下联符合事实,完全符合,没有错误,都属于实对,并且对仗工整文理清晰、简洁得体,无可挑剔。 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范围,对对子是需要有范围的,如果离开那个范围是没有办法对出下联的,对出的下联也是不正确的,所以对对子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不可故弄玄虚,这也是汉语语言文字的精华所在,无法更改,除非你不用汉字。
在这个对联里,在只有上联的情况下,如果接对者自己没有亲自去过苏州的七里山塘和九溪洞是无法对出正确的下联的,除非你像我一样是个神童!不过,我能为苏大学士申冤,并不是因为我是个神童,我得感谢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感谢互联网,感谢网传人,不然我也没有这种荣幸。所以,这个对子的高难度系数,对于大多数人,对于完全没有听过或去过这两个地点的人,它的难度,应该,已显而易见。
最后说一句:请不要崇拜哥,哥只是个传说!
下面要说的这个对联,是个重点难联,是网上传说中的重点难联,极重点,初看起来觉得这个上联没有可能有下联,感觉,这个对联能对出下联的机会微乎其微,甚至没有,古至今,也的确不是每个上联都会有下联,原因很多,很多,但,这个对联纯粹是因为难度有点高:
2、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有没有发现这句话像是一首诗中的诗文词句,这句话需要理解,要像写诗或解读诗句一样来理解它,只有把这句话弄懂了,清楚明白了才能有机会对出下联。
理解一下:首先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之后是,人间、两度、和春秋。
这样一分开,一拆解,明显了,这个上联的大致意思是:
首先是一岁,一岁是什么意思,这个绝对里出现的第一个字词,这个简单的一岁因为与一年同时,所以特别容易让人忽略,但一岁与一年是明显不一样的,若能被理解,其实一岁就是指生命,一岁指一个生命活了一年。通常用来指人,当然,有时也可以是骡子马…
首先是有一个一岁的小孩儿,跟着是在这一岁的一年中出现了两次立春(年头正月和年尾十二月各立春一次,年头立的是今年的春,年尾立的是下年的春。一年两次立春,这种情况是19年中可出现7次,也就是19除以7,约等于2.71年一次),加上还闰月,巧合的是闰的还是八月,因为八月是秋天,就是这一年中又出现了两个八月,也就是两个秋天,所以在概念里相当于在这一年中出现了两个春天、两个秋天。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或少见或极少见,也可能罕见。后面是说这个小孩儿在人间度过了一个很巧合的时光段,一年里出现的两春两秋的人生岁月,也意思是指,他很幸运。
解释完会发现,为什么这个上联的最前面用的是一岁而不是一年,因为不是每一年都会出现双立春(更加还有巧合的两个秋天双八月)。
由上也可以猜想,这个出联的人在出这个上联的时候,他身边很可能正好有一个一岁大小的小孩子或者是说正赶在了那个小孩子正在庆生的时候或是什么特别的喜庆的时刻的存在而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才让他做出了这个上联。当然大概,这也许是个巧合。
经过分析,我对出的下联是:三冬九署十二季,天上一轮日月。
横联是:《天上人间》
分析:上联的前半部分核心说的是春秋,季节里的春秋。主要说的是春秋,重点是在季节里,指某一年共四季里的前提下出现的春秋,两春两秋,这是个关键,这是这个对联的核心。
要强调的是,对对联,在对联里,要对出正确的联,在已有的上联或下联时,某些字、词或是句子亦或是数字是没有直接的下联的,要释义的,是要翻译后再对的,有些字或数字是要经过换算的,换成同类的或同义的字、词或意思相同的、或句子相近的、经过换算后所得出的同样的个数的语言文字或数字才行,有必要时还要再换算回去,通常都是有必要的。
在这个上联里如果找到了或是弄懂了它的核心问题,那就容易多了,前面核心说的是春秋(两春两秋),是季节里的春秋,且两春两秋,试问:春秋对什么?当然不要忘了,这个是季节里的春秋,而不是直接的春秋二字,这很重要。
春秋对日月,但季节里的春秋要对冬夏,这个应该不难懂,但是注意,前面的春秋是经过换算得来的,春说的很直接,而秋是由双八月换算来的,那下联所对出的冬夏也是有一个要需要经过换算的,是不能直接使用冬夏二字的。上面说的是春秋且两春两秋,下联要对冬对夏,那要对多少个冬夏才能配對上两春两秋呢?在同一个固定的时间范围里。再确切分析近些, 在一年里有两个春两个秋,那在一年里有几个冬有几个夏呢?
开始对了:如果我们也接着往下对出二冬二夏是不行的,很明显,上下都重二是重复的,是不可取的,下联的数字必须要大过上联或者是把范围扩大才行。范围扩大是后话,先来试一下前提。前提是数字变大,那就是,小的被排除了,只有试着从二春二秋的数字开始往上追加,零不用加了,先加一,因为二春二秋的二是单个的数字,中文汉字里单个的数字最大的是十,最小的是零,从零到十,一共十一个。也就是加完后得出的结果总和不能超过这个单个的数字十,如果得出的结果是十一,很明显,字数多了,所以到最后加出的结果必须不能超过十,那就是十减二等于八,最多只能加到八,也就是加完后最多只能加出、加得到十冬十夏,不可以是十一冬十一夏或更多,那这样算下来一共只有从一加到八而矣,其它的就不用再加了。
好吧从一开始加,试着加上最小的一个数字一,得出的结论是三冬三夏,如果这个数字对不上,就再往上加大,加大再加大,直到加到十冬十夏,如果加到十冬十夏还不行,那就有理由说明这个上联是不成立的,是错的。
细细分析,前面说过人上联的两春两秋是经过换算的,没换算之前的原文是二春双八月,人说的是双八月,没有直接说两秋,或秋。那在对对下联的时候必须也要把冬夏其中的某一个冬或夏隐藏掉,不论几冬几夏,都要换算后隐藏一个,就是也要经过换算后才行,那三冬三夏能不能换算呢?能不能换算出同样的时间长短,同样的字词个数,同样的隐藏形式呢?
仔细想想仔细想仔细想再仔细想,得到的答案是可以的,三冬三夏可以换算成三冬九暑。 那好吧那就先暂定、假设下联就是三冬九暑开始……
这里要解释下三冬九暑的暑,什么是暑,什么是三冬九暑…..
暑:意思就是热,最热的夏天称为暑,暑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伏天。每年我们都会经历过一个三伏天,三伏天就是指一年中出现的连续的三个最热的时间段,在二十四节气里,一年有三署,小暑,大暑和处暑。这三暑在意义上或是概念里是指連续的三个夏天,通常我们都叫它三伏天。把暑换算成夏天,经过换算后,一年中有三个夏天,也就是一年三暑,这一点,很多时候没有几个人会想得到,只是因为,太古老或太平常,被忽略了其实人人都心知肚明。
一年三夏,一夏三暑,那三冬三夏,不就是三冬九暑。
再往下看双八月,双八月是什么?怎么理解?(这个要好好解)计算一下,双八月就是两个八月,也就是十六个月,只是用三个字来形容,如果要对出下联,就必须要找到等于或大于能代表十六个月或以上的三个一组的一组数字才行,因为上联的十六个月用的是三个字(双八月),所以下联不管是多少个月也必须得是使用三个字,才行。
返回头看,人上联说的是二春二秋共一岁,那下联的三冬九暑共几岁呢?接着往下,刚才假设了一个三冬九暑,那三冬九暑里一共是几岁共有多少个月呢?答:一年十二个月,三冬九暑是三年,三年有三十六个月。好吧,那三十六个月能不能换算成三个字呢?
想想!想想!再想想!能。三十六个月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十二季,因为一年有四季。要知道,一年里的十二个月不但能用十二个月来说明,还能用四季来形容,这是汉语语言的高明之处,一个数字或事务同时可以用很多个字词来表达。
比划比划看下:
一岁二春双八月
三冬九暑十二季
刚好唉!一字不差,春夏秋冬全有了,一岁对三冬(就是一岁对三年,三冬即三年)三冬三夏对二春二秋,春夏秋冬全有了,完美至极。
别慌,为了正确与否,我们还得用另一个数字来检验一个,反正一共只有那么几个数字,还有更合适的也说不定。如果把三冬三夏换成其它的数字,看行不行,比如把二春二秋,依次再往上添加,再添加;刚刚加过一,现在再加二,二春二秋加上二变成四,也就是四冬四夏。这里要提一下,上联里说的是一岁即是说在那一年的时间里,出现的二春二秋,那下联的范围也必须要在前提中提到的那个一定的时间段,是不能跳出的那个时间或是那个时间范围的,比如你对出的是下联前面是三冬三夏,那后面跟着出现的时间也必须是要在三冬三夏的这个时间段里或是同等范围里的相同时间。
换算一下:四冬四夏按刚才的换算方式可以换算成四冬十二暑,四冬十二暑可以换算成四十八个月,四十八个月再换算下去能换算成十六季。现在,得到的结果是:四冬十二暑十六季。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
比划一下看看:
上联是:一岁二春双八月
下联是:四冬十二暑十六季
呀,虽然看不出什么毛病,可是多了一个字,那也就意味着比四大的数字都不用再试了,数字越大字数就会越多,字多了,上下联的字不相等是不行的,因为对对联是要字数相同的,谁对出的下联比上联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都会挨骂的。
经过检验,最合适的结果就是三冬九暑十二季。
总结一下,上联中,一岁是指一个一岁大的小孩子,二春双八月,说的是两个春天,两个秋天。当然是在这个小孩子度过的一年中除了两个春天两个秋天的同时也还包含度过了至少一个夏天(三个暑天),一个冬天。
下联里,三冬九暑是指任意的三年时间里在经过了三个冬天,九个暑天(其实就是三个三伏天),的同时也经过了至少三个春天、三个秋天,共十二个季节。一年有三暑,但只有一冬,一冬是一年的结束,一冬过完了也就是一年过完了,就是说在一年中经过了一个冬天的同时也至少也已经经历了至少一个春天、一个秋天还有固定了的一个组合的三个夏天(就是三伏天),共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里所说的三冬九暑的实际情况是在任意的三年时间里除了三冬九暑还同时也包含了两个双立春的年份,至少四春加三秋或以上)…..
再后面,上联的后面是人间两度春秋。
人间是什么意思不用问,两度也不用问,这里要重点弄清楚,春秋。
这个春秋和前面所展现的春秋是不一样的,前面说过,前面的二春双八月所指的春秋是指季节里的春秋,四季里的春秋,用的字词是二春双八月,而不是直接用的春秋,而后面的这个春秋指的人间岁月的里的春秋,也就是人间的岁月,用的字直接就是春秋二字,所以前后的两个春秋是截然不同的,季节的春秋和人间岁月里的春秋所说的虽然都是春秋,虽然都是人间的岁月,虽然说是人间的春秋里也包含了季节里的春秋,但这里的它们不是完全一回事,只因为人家用的不是同一个字词(这个需要有理解力,要耐心细致,要理解文字,对联本来就是文字游戏,这更是汉语语言文字的出类拔萃,居然能拿来做游戏)。
春秋?对什么?
前面说过季节里的春秋对冬夏,那季节外的春秋,即岁月里的春秋,直接的春秋二字对什么?
最好的答案是:日月,春秋对日月。春秋是人间的岁月,日月也是人间的岁月,相当于换算了一下使用了另外一个形容词,道理是一样的,这个只要想一下谁都会懂。
人间对天上!这个,不用解释了,地球人都知道天上人间这个词,这就好像是你出的上联是窈窕,那下联就一定是淑女,这是个范围问题,尽人皆知。
两度?对什么?只剩下这最后两字,简单来看,前面是天上,后面是日月,上面是人间两度春秋(看前看后,看左看右,看上看下),此时,把已对出的联摆在一起比划比划看看: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三冬九暑十二季,天上??日月。
这样一摆放,懂了没?天上多少个日月?天上人间一共多少个日月,天上多少个日月能对得上人间两度春秋?主要是天上或天上人间一共有多少个日月(估计你都会抢答了)。 到这很明显了,这对联的全部内容已经出来了,上联的意思是说一个一岁大的小孩子在人间巧合地经历了一年中的巧合的出现的两个春天、两个夏天共一岁四季里的人生岁月(说明白点就是加一起一共是才一年的时间,才一岁大);下联的意思是,不知道是谁,比他经历的时间多,已经经历了三冬九暑十二季,(就是已经活了三年了)。但是不管谁大谁小,彼此都生活在同一个人间,同一个天上日月下。
根据以上分析所得,得到的结果结论是:
上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下联:三冬九暑十二季,天上一个日月。
但是两度春秋对一个日月,是不是感觉…,能不能再换算一下呢?
要知道,日月是轮回的,每天由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年复一年永不停歇,我们也经常常常说起日月轮回,一轮日月。所以。若说谁用一个日月这样的词语在写诗作对时,而不是用一轮日月,相比起来——有点幽默(你会这样吗?),还有上联中说的是两度,再理解一下,不论你几度你都不能大过一轮,一轮也可能是十度,也可能是一百度,当然也可能是一万度或更多的度。
收一下尾,上联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下联是:
三冬九暑十二季,天上一轮日月。
综上所述,这个对联的核心结论说的是:上联说的是在人间两度春秋,下联说的是天上一轮日月,总结下来就是一个天上,一个人间,所以它的横联就是《天上人间》。这也喻意着出联人在比喻自己与对对联的人相比的人与人的差距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
如此,一对三,一岁对三冬,二对九,二春对九署,双对十,双八对十二,月对季,八对二,双八月对十二季;人对天,人间对天上,两对一,两度对一轮,春秋对日月。太正确了(我这么觉得,你有意见没)
这里面要说一下,上面的八对二,双八对十二,还有两度的两对一、两度对一轮———通常,我们的思维都应该是下联的数字比上联要大才对,但是这里有个要点,就是范围问题,对一个数字的时候和对一个词或句子里的数字的时候涉及到了一个范围,单纯的数字和范围不是一个等级,一个数字缩小了,但是范围扩大了,就变更大了,重要的是字数要相同。上面的八对二,不单单只是八和二,而是八个月,共双个八月,即十六个月,而下联的二也不是单纯的二,是指十二季,十六个月与十二季比起来,谁大谁小?是不是范围问题?
其实这个涉及到一个思维,这个是我自己发现的,是别人在使用的时候被我悟出来的,我把它命名为颠倒思维,我不知道别人管它叫什么思维;比如说,像这样在使用双八月这样的三个字的字数来配对出一个要大过它的那个月数的个数的三个字,但是又没有能与之相匹配的数字字数的个数的情况下(它的局限在于不能超过三个字),那就要试着扩大它的搜索范围,这样就必须要经过换算。把双八月换算成十六个月,当找到与之这个相匹配的数字时还要再把它换算回来,因为十六个月是四个字。总结来说就是若把一个数字对小了,那就必须把范围对大了才行,重点是要,必须要字数相同。
这样换来换去的颠倒行为我把它称为“颠倒思维”,启码这是颠倒思维里的一部分,启码这个已经涉及到颠倒思维的一部分
本对联中,和下一个要说解的对联就都使用了颠倒思维,颠倒思维很难破解,复杂时无解,这种思维很能误导人,让人极不容易去想上联是二,结果下联对出的是一,虽说在这个对联里的颠倒思维不是太难,但它用的恰到好处,所以才使得这个上联千年无下对,所以我由此也断定出这个对联的人很可能真的是王安石,因为这可不是一般的思维能做出的诗词或对子,并且,我还可能猜想,王安石对于这个颠倒思维比我更精通,因为他一定知道这个答案的下联,只是他到死都没说出来。当然能成为千古绝对无下对也还有很多的其它原因,比如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对联的存在,又比如我就是刚刚才知道的还没几天,也许你到现在还不知道呢。
若是以颠倒思维来说,如果试着把这幅上联以颠倒思维来颠倒着破解的话,也许它就不会是千古绝对了,对于知道的人来说。
试试看,把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来颠倒一下,把前面的变成后面的,即变成:人间两度春秋,一岁二春双八月,以这样的方式来对下联就会容易太多了。
人间两度春秋对天上一轮日月,人间对天上,两度对一轮,春秋对日月,是不是特别好对,特别好懂,特别容易联想,接着下去,人间两度春秋里经历了一岁二春双八月,那天上一轮日月的同时需要配对多少个春秋冬夏?这样对,是不是人人可对了。
颠倒思维高深莫测,要是把它用在到好处不但能前后颠倒还能左右颠倒、上下颠倒,交叉颠倒,有时随便你怎么倒,在文学里有的与某种回文类似,但回文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一个小例点部分,颠倒思维就像耍魔术里的颠倒扑克牌一样,任你颠倒,随便倒都是可以的。这秘密我可是发现了二十多年第一次将它公开,具体怎么倒这不多说了,空时你自己倒吧,简单来说这种思维通常用在赌场上,这也是为什么你在赌钱的时候总是输光光……
由此更能猜想,王安石他老人家对颠倒思维了如指掌,不然是不能做出这种对联的,使用这种颠倒思维来做对联的人我们可以猜想并确定,他做这种对联的时候就已经对出了下联。
不难看出,这幅对联在对出下联完整之后,上下联还有横联都是有寓意的:
上联的寓意是出上联的人想给接下联的人一个下马威或是一个难堪或是一个隐藏式的文明方式的批评教训。意思是说:你还小,你才一岁,你碰巧遇到了个好时节,给你赶上了个人間两度春秋,你只是有点小运气罢了,你别得意,你才刚来到人间,你不懂的还太多还多着哪,你不要太骄傲了,你应该潜心向学,虚心讨教,老实做人(说明他对来接对下联的人很有意见,很不滿,以趁此来批评他,教训他)。
下联的寓意是:不要小看人,我已经不小了,我已不只一次的经历了春夏秋冬,至少已不只一次的经历了一个的春夏秋冬或已十二个季节,你经历过的我都经历过了,你见到的你懂得的我也都清楚明白了,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天地日月下,你也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不要倚老卖老。 再啰嗦祥细理解一下下,一岁二春双八月,这句话里的二春双八月,批的是春秋,下联三冬九暑里的冬和暑的意思是冬夏,这两句的上下联总结下来就是春夏秋冬,可这里牵到一个小问题,就是上下联都说了春夏秋冬,只是被隐藏了,上联二春双八月里已经包含了至少一冬三暑,下联三冬九暑里就更复杂些了,不但包含了三个冬天,九个暑天,同时还包含了至少四个春天和至少三个秋天(因为每在2.71年里就出现了一个双立春)。
冬天是一年的结束,在一年中如果你经历了一个冬天,那你同样的也经历完了一个春天,一个在夏天,还有一个秋天(这个是指没换算过的)。
若要经过换算,换算完,三冬九暑说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春夏秋冬,指三年里的三个春夏秋冬。
换种说法,三冬九暑指的是,全部四季的三个四季,或者是不单单是三个冬夏,里面还有春秋,不只一次的春秋。还有在与上联相对应的同时,把三冬九暑里的三和九扔掉的话只看冬暑这两个字,就只代表冬夏,这样合起来把上下联的前半部分加一起看,说的就是:春夏秋冬。
现在清楚了,这个对联对出以后,上下联的总结前面说的是:春夏秋冬,后面说的是人间、天上。到此,不用再重复……
如果细心,你会发现这个对联其实还是一首诗,就是前面说过的,诗与对,诗即是对,对即是诗;这幅对联除了是一幅对子以外还可以是一首上下字数不相同的杂言诗或是一首词,只要把它换个格式,再换个名字就行了,当然别把它像贴对联一样站着贴写出来就可以了。仔细审视一下看看怎么样:
《风调雨顺》
一岁二春双八月,
人间两度春秋。
三冬九署十二季,
天上一轮日月。但如果你觉得不完美我们还可以把它加上一个字满足你,毕竟你从没提过什么要求:《风调雨顺》
一岁二春双八月,度人间两度春秋。
三冬九暑十二季,共天上一轮日月。
顺便多说一下,这幅对联,在网上随便就可以查到一个似乎已被公认了的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关于这个下联,我想狠狠地说一句:错了,这个下联是错的,上面已解释的很清楚,人上联说的是什么,前后都说了什么?前面说的是春秋,季节里的春秋,而他们公认的这个下联前面说的什么?
是年岁,这说的也不是一个话题呀…..(后面的等下再批评他)。六旬花甲再周天,其中六旬通常是指六十岁或七十二岁,我的故乡东北人通常把一旬定为十二岁,而有些省份或有些人把一旬定为十岁;而花甲是指六十岁,周天是指一周的七天时间,也就是一个星期的时间,叫做周天,再周天是指再循环的一个七天时间就是一共十四天。
不论如何,这个错误下联说的是什么呢?翻译一下看:
假如如果把一旬固定设定在十岁,那六旬加来就是六十岁。
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六十岁,后面又跟着一个花甲,而花甲人们也都知道,它是个毫无争议的六十岁,它也代表六十岁。
如此,六旬花甲再周天,这里,出现了两个六十岁,六旬和花甲,再加上再周天,十四天。结论是,这个下联的结论是六十岁六十岁十四天。
再来看后面的甲子,世上重逢甲子:甲子是什么?是中国传统干支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里的花甲年(甲子的一个轮回是指一个花甲年,也就是六十年,天哪!我感觉,对出这个下联的人好像特别热衷于六十年)。后面,世上重逢甲子,意思就是活在世上一共经历了两个六十年(寿命不短),这前后也不符哇,前面两个六十年加十四天,后边怎么少了十四天呢。
总结一下,这个错误的下联的翻译出来意思是:
六十岁六十岁十四天,世上两度六十年。再与上联的意思比对一下,上联说的是:
一岁里两春两秋,人间两度春秋,下联对出的是:
六十岁六十岁十四天,世上两度了六十年。(我感觉他这两个六十年都白活了,好像有点乱,不行看了这个翻译,我有点头晕,还有点痛,我先喝点水去…)
3、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经过分析查证,对出的正确的下联是:甘露寺东,日、月、星光一洞天。
铁瓮城西,在网上可以查到,是一个三国时期的遗址城,是真实存在的曾经的一个城,是由孙权所筑,是用来当皇上做王城用的,在那个城的西面有三个旅游景点,金山玉山和银山。这个城地势险峻,坚固无比,意思是可呆在里享受王上的时光,可以安枕无忧,没有人可以打进来。
金、银、玉是人间三宝,所以上联人说了,是三宝地。
这个上联里的重点,需要弄清楚,就是铁瓮和铁瓮的瓮。瓮,特别是这个瓮,一个很关键的字,如果不知道什么是瓮那就永远也无法解开这个传说中的千古绝对。当然也还有甘露:
瓮,其实对多数人来讲,是个迷题….
在记忆里,小时候我们的同龄小伙伴经常一起三三两两地去麦地里抓蝈蝈,我们管它叫蝈蝈,就是蝈蝈。抓之前就要先用麦杆编一个装蝈蝈的小笼子,这个小笼子的特点是用来装蝈蝈时,在外面可以任意的,在上下的任意的一个位置把它打开,只要向左边轻轻一转就可以了,但是在里面却是永远也没有办法打开的,由其是被困在里面的蝈蝈,如果不放它出来它就会被困住、困死,饿死在里面。那时候,我们管这个笼子叫瓮。主要是用来困住蝈蝈的,好不容易抓到了可别让它跑了。虽然我跟同龄小伙伴们去了有一百多次那么多,可也从没亲自抓到过一个蝈蝈,哪怕就连感冒了的蝈蝈也没有给过我一个抓到过的机会,那时的梦想,若是能能亲自抓到一个蝈蝈……,那可是一个习以为常的渴望,越提越伤心……,接着说瓮。
不过,虽然蝈蝈没抓到可是因此认识了瓮,一个终生也没有办法忘记的装蝈蝈神器。后来长大了些,知道了村西头那个唯一的百货商店里用来装酒的那个酝罐子,也叫瓮,这个瓮与那个瓮很不同,就是这个瓮不是用草编织的,而是用土做的,经过烧制的,是坚固的,是不能随意打开口的,里面装的东西只能从唯一的进出口进出,没有其它出路,那口特别小,小到只能很勉强放进我那特别小的小手,每次去商店的时候都会看到这个口是用一个带布的盖子盖得緊紧地死死的,盖子下还用布已经把口绑上了的,上面还放了一个向外盛酒水的勺子,不卖酒时从不打开,大人说是怕有虫子或外面的空气飞进去,把里面的酒水给弄脏了污染了。其实我那时倒是更觉得是怕里面的酒水洒了或飞了,是像困蝈蝈一样把酒水困住,别让酒水跑了,从而我也知道了,一但被装进去,别说酒,就是人,困在里面,如果外面的人不放你出来,那你就在里面呆着吧,呆到死,就等饿死吧。当然是被困死的,困死了也是没人会可怜的,因为它就是干这个用的。所以它有两个强大的功能:一个是装东西,一个是困东西,直到困死(就是用这种办法把它杀死了)。 在东北,在我的老家那疙瘩,有很多很多很多的类似这样的酝罐子,有用来做大酱时装酱用的,有用来腌肉、淹咸菜或淹酸菜用的(大的也叫瓦缸),也有很多鲜族人用来淹装泡菜用的,还有装米装油装面装盐或装什么什么用的,很多。但它们都不同于那个装酒的瓮,虽然它们长相大同小异,虽然看起来相差无几,虽然体型看似一样但其实细看大不一样,瓮是个特别的形状,肚子出奇的粗,底很小,进出口更小,小的出奇,只能放进一个专用的用来舀酒水的很细的站立式的杯式勺子。即使区别这样大可人们有时也统一管它们这些所有的酝罐子都叫《瓮》,不过是在心里面叫,嘴上多时还是都叫酝子。但是酝子的身体或进出口,由其是进出口都要大些或更大些,身体的粗细要匀称些,更协调些,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瓮,因为它们不能像困蝈蝈一样把什么都困住,直到困死也出不来那种,因为它们的腰身大、出口大,没办法或也不容易被封得那么严实也不好封……。这些醋罐子简称酝子,酝子是不能或不容易随便就把蝈蝈给困死的,就连我有时把蝈蝈装进去盖上盖子保存着,过几小时或半天或更久后再回来打开看,它还是还活蹦乱跳的。
那个装酒水的瓮也是因为能困死蝈蝈或者也还能困住其它的什么的任何生命的关系,而决定的它的与众不同,与草瓮不同,与酝子不同,大人们也常常跟我们强调这个才是瓮,真正的瓮。
抓蝈蝈的时候,总是要在早上露水还没有完全干透的时候就出发到赶现场的麦地里,因为蝈蝈在那时会出来吃露水,听人说蝈蝈的粮食是天下最美食的食物,露水,它只吃露水。
露水又称甘露,可以起死回生,在饥寒交迫的时候,能保不被渴死、饿死或累死。
蟈蝈在吃露水的时候相对比较容易些被抓到。被抓到的蝈蝈是从来不喂食物的,因为它身体太小了,我们也太小,除了露水,不知道它还喜欢吃什么,能吃什么。记忆中它就是靠吃甘露水活着的。有很多次我把蝈蝈放在家里,困在瓮里,有时忘了困久了,都困到快要死了的时候,才去看它们,那时就把它们放在院子里绿植多密的地方,多有甘露水的地方,放一夜,由其要等到经过一个早晨,只要让它喝到了甘露水,它就会继续活下去,不会那么快死了,我也可以继续每天享受着它那永远唱也唱不完的美妙歌声——真的很美妙。
而且,我们人类也都知道,在深山里一旦迷路了,饥渴难耐甚至快要累死了的时候如果能找到一口甘露水喝,那就又可以生龙活虎活蹦乱跳了,意味着起死回生又生机盎然了。
瓮如此,那铁瓮呢,比那个普通的瓮的杀生能力怎么样呢,用铁做的,可想而知:铁瓮,不但能杀生,不但能杀死,还保证能杀死,如果把蝈蝈装进去会怎么样呢?答案是:包死,别说蝈蝈,就是把人或其它的什么生命装进去,如果外面的人不放他出来,想象一下,它还有生还的机会吗?事实是,根本没有任何生机,死定了。
总结起来,瓮,特别是铁瓮,不只能装东西还能杀生,能杀死,包杀死;而露水,能救生,能救活,甚至保活!两者,在生死方面,它们的作用恰恰完全相反,一个保生,一个包死。
想像一下:铁瓮,用铁做的而不是用草和泥土做的,它有多坚固,有多生硬有多寒冷;甘露水,有多甘甜,有多能量,有多滋润。
由此我在那个抓蝈蝈的年代就已经断定,铁瓮与甘露水,或者用对仗式的字数来说,铁瓮与甘露,是反义词。铁瓮的反义词是甘露。这个大学问要不是因为小时候抓过蝈蝈,我也不知道。这一点,对于解锁这个千古绝对,至关重要!
了解了铁瓮,知道了甘露,知道了它们的正反关系,上联基本就解开了,下联自然也就对出来了:
铁瓮对甘露,城西对寺东,城的下联通常应该对的是庙,城与庙在这里不能直接相配对,难道你能对城隍庙吗?不符,但庙可以换算成寺,因为庙的同义词词语是寺庙,寺和庙的意思是一样的。因此,城可以对庙也就可以对寺。在这里只适合于对寺。西,最正确的下联应该是东,所以城对寺,城西对寺东;
后面是金、玉、银:
金玉银是被人们界定为人间三宝。那人间三宝为什么能在这个对联里排列到一起呢?它们会有什么共通点吗?是的,这个问题好像没人不知道:金银玉这三宝都发光,都有很漂亮的让人不禁赞叹的美丽光茫。
世人皆知,天地三光:日、月、星。
那么金银玉的下联是不是就对出来了,金银玉对,日月星。
三宝地,宝地是指福地,福地的下联是洞天。在西游记里,花果山上的那幅石碣(其实它也是一幅对联),在水帘洞洞门口上挂着的那幅对联,写的不就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如此,下联就对出来了: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下联对:
甘露寺东,日、月、星光一洞天。
三宝地与一洞天里的三对一,采用的也是我前面说过的颠倒思维。
经过分析,下联对出来了,那对的对不对呢?
已知,上联的铁瓮城西,金玉银山是真实存在的,那甘露寺东日月星光还有一洞天存不存存在呢?(不要忘了,实对实,虚对虚)。特别是三宝地已经知道了,那一洞天呢,什么才是一洞天?
刚开始看到这个上联的时候,感觉,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这名话打眼看起来不像有什么学问,什么铁瓮城、城西三宝地,哪有这样的地儿?好在我抓过蝈蝈…..
要知道,对联的实对实的要点,既然人上联说的地方真实存在,那下联也必须要真实存在,不然,就说明你对错了。
没办法,我从没去过铁瓮城,没听说过甘露寺,唯一的办法就是上网搜一搜。好在有互联网。感谢老天,还真给我搜到了,大把的旅游景点:甘露寺。就在铁瓮城遗址那就有一个最原始的甘露寺,跟铁瓮城都在同一个北固山上,在江苏的镇江,铁瓮城在北固山的前峰,而甘露寺就在后峰。
通过一个视频,在百度上输入:
江南游 第五集《镇江--甘露寺 焦山》
查看一个14:07分的由游人发布的这个视频可以很清楚明白地看到,在这个视频里的前几分钟里就可以看得到,因地势的问题,甘露寺的门是座东朝西开的,大门的前面就是历史上三国里传说中的天下第一江山石刻、长廊和东吴古道,从寺门出来就是石刻,也就是在甘露寺的东面,石刻的一路上都是洞门,一连串的洞门,从长廊一直连接到甘露寺。 洞门是江浙特色,他们那儿这种洞门特别的多。若看了那个视频就知道了什么是洞门,一连串的洞门,什么是甘露寺东,什么是一洞天。
据此,根据这些重要的信息,我们可以猜想或推测,在那个烽烟战火的年代,所出现的铁瓮城和甘露寺是有很大关联的,因为孙权若拿铁瓮城做王城用,如果疲倦了累了还可以跑到甘露寺里去清休一下,享受一下宁静的世外时光;这样看来,铁瓮城与甘露寺极有可能都是孙权一个人修建的,至少是由同一班人马或是出自同一个或同一班设计师的手设计的,因为他们还知道铁瓮城与甘露寺的那极其重要的反对关系,一保生一保死的悬殊正反关系,更如此,我们可确定,孙权在建造这个铁瓮城的时候是很清楚这个铁瓮城的双用途的,一个用来装蝈蝈和一个更历害的作用是用来困蝈蟈,意思就是说他不但知道这个城能做王城呆在里面无尽的享受人生的美好时光,同时还能用来做为,在打仗时的神器,能用来困住敌人,在敌人大举来犯入浸时或一个不慎闯入或在有必要时把敌人引入城中,关上城门、把口一封……,之后他在外面高枕无忧还有永远也花不完金银财宝(就是那三座山),我可以断定在那个时代,金玉银三宝地可能就是三座矿山,金山、银山、玉山。
孙权绝非等闲之辈,这样猜想,主要是因为毕竟在那时,那是个,斗智斗勇以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兵马相戈时代……
这里也还要继续一下,我在网上也看到了一个似乎也被公认的了下联:
华夏国中,孔、孟、墨子一圣人。
对于这个下联我就不用再怎么解释了,相信,看了上边我对出的那个下联,对错就不难分辨了吧。
对联和古诗主要是古代文学遗传至今,对于现代人或者多数现代人是个迷雾,因为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多数人少接触或放弃了它,但我发现,如果能掌握它的精华要点,好像也没那么难,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重点是你要热爱它!前些时候,我就帮朋友的亲戚应对了一个下联,那朋友的亲戚是在济南开快餐店的,店名叫“鲁蒲刀削面”,人家给的上联是:烧烘烙烤出真味,横联是《巴西烤肉拌饭》,我给对出的下联是:馡馪馜馢引仙涎。怎么样,是不是很贴切,当然,如果热爱,谁都可以。(其实这个对联还可以再延长)
不过有一点我要强调,我能解锁这几个传说中的千古绝对主要还是凑巧,是因为前面说过我有天我感冒了心情不是很好,在写一首诗的时候(所以诗也有点郁闷),恰巧这个千古绝对出现了,而且还和我那首诗产生了“亲戚”关系,才让我捡了个大便宜,现在,献上我那首感冒时郁闷的小诗,请各位朋友,老师,“砖家”和学者批评指正,谢谢欣赏!愿您好运,永不感冒!!
《日月》
朝朝暮暮是相似,朦朦胧胧月雷同。
日日月月度日月,日月终于日月中。
朝朝暮暮日复日,朦朦胧胧月月朣。
傻萌傻萌萌成翁,日月轮回为谁生?
张寒 2019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