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恩教育”回归本真

来源 :河南教育·职成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社会上兴起了感恩教育热潮,这与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传統美德教育缺失有关,本无可厚非。但在感恩教育中出现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如上海某学校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黑龙江省密山市某中学1080名高一新生端着脚盆给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洗脚等,引起社会热议。这些现象姑且不说效果如何,但多少都有形式主义之嫌。
  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一种行动自觉,感恩父母、师长、社会及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人人学会感恩,社会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感恩教育应是贯穿学校教育始终的,而不是靠一两次大型活动就能完成的。
  首先,有些感恩活动助长了教育的形式主义风气。这些场面往往非常隆重,氛围相当感人,但这种教育形式可以说是“一次性”教育,部分学校好像完成任务一样,拍拍照,写写总结,其他时间就不提了,效果可想而知。更让人忧虑的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对此趋之若鹜,好像不做这类活动就没有进行感恩教育一样。
  其次,这种教育形式给学校和家长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对学校来说需要高薪聘请“专家”到校演讲,一次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对家长来说,学校要求家长必须到校,好多家长只好去“扮演”一番,私下也是牢骚满腹。
  再次,给学生灌输了片面的感恩理念。我观摩过几次大型感恩教育活动,一些专家非常善于利用音乐、语言调动听众的情感,再通过一些小故事,让家长、师生感动得痛哭流涕,好像感恩就是要这样感天动地。所讲内容也大多集中在感恩父母、老师上。其实学生需要感恩的方面很多,也往往发生在日常的、平凡的小事中。感恩教育要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得到感化教育,自觉内化于行动中,而不是靠表演给别人看。
  笔者认为,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多花心思,多加设计,根据不同学校的学生情况采取不同教育模式。最主要的是,要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利用班会、各类课堂、升旗讲话、板报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加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让感恩理念如春风化雨,浸润学生的心田,从而让感恩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当然,我并不是全面否定所有大型感恩教育模式,只是认为感恩教育需要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应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而不是一阵风,不是面子工程,更不能靠所谓演讲技巧催生学生的眼泪。少些形式,多些内涵;少些功利,多些耐心。各学校要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科学设计,各级教育部门也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希望早日让感恩教育回归到正确的轨道,其他方面的教育也应如是。
其他文献
现代学徒制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改革为纽带,以培养实用技能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教育部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完善学徒制培养的文件、制度及标准,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用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政策支持,逐步实现企业和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探索创新办学机制,积极
在校大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急剧发展并接近成熟的阶段,是人生各阶段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面临着角色转换、新环境适应、学习内容与方式变换、交友面扩大等新问题,高等学
【正】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
尊重每个学生快乐发展的权利,让他们在校园生活中都能体验到生命的价值,能够额头抬起来,嘴角翘起来,胸膛挺起来,歌声响起来,手脚迈开来,个个精气神十足,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有
语文和哲学既有学科的交叉,又有地位和作用的主从关系。哲理是作品创作与解读的灵魂,哲学意识的培养与开掘是基于时代哲学背景与作家哲学追求的双向互动。
班级是中职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能在引导学生行为养成,帮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生活的同时,让班主任在良好的环境中实现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
高职院校以科研创新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是实现“产、学、研、创”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职教攻坚顺利推进的客观要求。作为文化传播和技能传承聚集地的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学习起来很困难,教师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也差。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
【正】天灰蒙蒙的,寒冷的风刮在脸上冰冷冰冷的,于是我加快步伐向教室走去。还挺早的,班里应该不会有很多人吧!我暗自想到。又一阵风吹来,我打了个寒战,向上拉了拉衣领,脚步
4月18日,郑州市国防科技学校,草木含悲,千人洒泪,全校师生共同缅怀他们的“暖男校长”周超。他们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每天早晨7:00前准时巡视校园,和蔼地向师生问好的周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