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haizi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及意义,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9(c)-0170-01
  
  物理教学主要目的有二个,一是传授物理知识;二是训练思维、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1 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
  1.1 在教育创新中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树立人人都可发明创造的思想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学本身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故事,介绍物理学家是如何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理论的。例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在苹果树下休息时,看到成熟的苹果会自动落向地面,产生疑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向地面而不落向天空?用其它物体进行研究,发现不只是苹果,任何物体抛向天空,最终总是落回地面,于是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通过事例让学生体会推陈出新的创新过程,这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是大有裨益的为学生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1.2 改革教学方法,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兴趣是创新教育的必备因素,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能否保持稳定和发展。新形势下,我们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通过讨论、研究,从中得出物理规律。例如在讲物体的完全弹性碰撞时,由于受外部条件限制,很难达到实验要求。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用两个小球的碰撞模拟实验过程,并根据碰撞前的速度,在屏幕上显示碰撞后的速度变化,这样的教学环境直观生动,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求知中激发创新欲望。
  
  2 培养创新思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人才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素质是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2.1 训练直觉思维,提高对物理的敏感性
  学生从单纯依靠语言进行的逻辑思维转到不依靠语言进行的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就是人们不经过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猜测、设想或顿悟的一种跃进式思维,这种方法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合理想象。如1820年4月,在一次讲演快结束的时候,奥斯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又作了一次实验。他把一条非常细的铂导线放在一根用玻璃罩罩着的小磁针上方,接通电源的瞬间,发现磁针跳动了一下。这一跳,使有心的奥斯特喜出望外,竟激动得在讲台上摔了一跤。但是因为偏转角度很小,而且不很规则,这一跳并没有引起听众注意。以后,奥斯特花了三个月,作了许多次实验,发现磁针在电流周围都会偏转。在导线的上方和导线的下方,磁针偏转方向相反。在导体和磁针之间放置非磁性物质,比如木头、玻璃、水、松香等,不会影响磁针的偏转。这就是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磁效应。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直觉思维示范,提高学生对直觉思维的敏感性,教给学生捕捉直觉思维的方法,及时记下一些偶然出现的新异念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不能把直觉理解成想当然、凭感觉,或完全凭经验,应是建立在清晰、科学的物理概念上,在理解和熟练处理相互逻辑关系后自然形成的结论。
  2.2 丰富想象思维,增强物理知识的迁移性
  想象思维是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们通过一件事情的触发而迁移(想)到中另一些事情上的思维或是指与某种愿望相结合且指未来的一种想象思维。想象思维。想象思维可使人的思维开阔,思维奔放、发散,因而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很早时候,就有人想象和鸟地样在天空自由飞翔,经过若干年的实验、改进、研究,到现在已有各种各样的飞机飞行器。
  学生随着物理学习内容的深化,经验和表象的丰富,想象力也迅速发展起来。有意想象发展迅速,表现为能自主地确立想象的目的、任务,并围绕目的去开展想象。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看到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滚下后,分别在棉布、木板和玻璃上滑行不同的距离最后停下来。对这一现象分析,得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距离越远的结论后,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想象,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的运动会出现什么结果?由此可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在这过程中,使学生的上、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随着实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想象思维变得更加丰富,并随着自由抽象逻辑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辩证性的发展,想象将逐步摆脱具体性、虚伪性,日益发变得抽象、概括、现实。
  2.3 引导发散思维,拓宽学生思路,使思维更加灵活
  发散思维是一种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对单个信息沿着不同的角度,将知识串联起来,由点到线及面衍生出去的思考方法。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全面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从多个侧面进行分析,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思路。发散思维要求做到博问多识、概括多方、比较多思、逆向多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励学生不停留在原有知识和前人思想的理解上,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形成独立的见解。
  2.4 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思维.
  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滿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要把创新教育落在实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当成自己的责任,把学生培养为“创新型”人才。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创新,在物理课堂上创新,在物理活动中创新,在社会生活中创新,准备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世界。
其他文献
A non-parameter Bayesian classifier based on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KDE)is presented for face recognition,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weighted Nearest Neigh
简要介绍了中宅码头BC9A带式输送机在大负载工况下无法正常启动的问题。分析了该机配备的高压电机和液力偶合器的工作规律和匹配特性。针对该带式输送机负载启动的三种工况,
叉车在工作过程中,举升装置会产生重力势能,利用蓄能器回收负载的重力势能,将其转化为液压能储存起来,在下一个工作周期重新利用,有效优化叉车的工作效率。文中主要分析蓄能
Multi-service SDH networks support both packet- and circuit-switched traffic. Op-timal design of such a network means to guarantee the circuit connections and c
A robust interference canceller for Multi-Carrier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MC-CDMA) using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in Rayleigh fad
A new algorithm to exploit the learning rates of gradient descent method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second-order Taylor expansion of the error energy function w
Classes are the basic modules in Object-Oriented (OO) software, which consist of attributes and methods. Thus, in OO environment, the cohesion is mainly about h
针对目前公司轨道车辆可靠性分配工作繁琐,分配效率低以及数据管理不规范等缺点,在GB/T 21562—2008《轨道交通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规范及示例》的基础上,结合
In this letter, the detection of asynchronous DS-CDMA signal with multipath fading and interference from neighboring cells is studied. A novel multiuser detec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