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教兴国、知识经济的春潮涌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科学素质是从小养成,不断发展,最基本但又是终身起作用的科学素养和心理品质。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在指导科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激发好奇——科学的萌芽
爱因斯坦说过: “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说,就是对好奇的不断摆脱。”好奇心强是小学生的天性,有好奇心才会有发明创造。这就是科学思想的萌芽期。
首先,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来诱发好奇心。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引以为豪的。暑假前,老师通过谈话启发学生:8月8日的奥运会开幕式将是“科技奥运”的集中体现,全世界都在关注那一刻。你看懂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动笔写一写自己的想法。在开幕之前学生就对奥运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基于这一热点问题来引发孩子们的关注和好奇。假期结束后就进行了“科技奥运”的调查问卷,100%的同学都想了解奥运开幕式、火炬传递、奥运场馆及奥运冠军背后的科技故事。根据同学们对奥运知识的好奇心,特意设计了活动主题——科技点亮奥运。
其次,倍加呵护好奇心是活动纵深开展的前提。创设好问题情境,要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求知。在“探索珠峰火炬成功点燃奥秘”的视频讲座前,教师出示一个“祥云火炬”的模型,提问:“谁能将平时了解到的奥运火炬知识讲给大家听?”起初有的学生跃跃欲试,但当他们发现老师在做吹风机吹火炬的动作时,立即放下手;这时老师又拿来一杯水做出要浇火炬的样子……创设的情境和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火炬知识发生了“冲突”,便使学生产生了疑惑: “奥运火炬能顶住珠峰上的大风和雨雪吗?” “奥运火炬为什么要去珠穆朗玛峰那么高的地方点燃?有什么科学意义?”……带着对火炬的好奇与关注,学生提出了富有创意的问题,萌生了探索这些现象的愿望。
在整个实践活动中,从“确立主题一搜集探究一畅想奥运”都紧紧围绕同学们感兴趣的奥运主题,带着对奥运比赛的好奇与关注。学生们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繁重而枯燥的任务:科技奥运探索记录500多份,写下了大量的奥运畅想,感受奥运科技的魅力,赞叹科技的神奇力量。这充分验证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道理。
二、善于质疑——科学的使者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科学研究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的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的过程。在经历了大量的材料搜集后各小组的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美丽的开幕式的“巨幅画轴”出现了许多次并且大小不一?菲尔普斯在水立方的游泳池里连续夺得八枚金牌?国家体育场为什么叫“鸟巢”?万一地震来了它的构造坚固吗?北京春天沙尘暴多,“水立方”脏了怎么办?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29个“大脚印”是谁的脚印?它是怎么走到鸟巢的……质疑,激发了孩子们心里探索科技奥运的涟漪,泛起了认识科学的微波——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自发地广集资料,寻求答案,把科学实践活动的探索学习延伸到课后。在接触科技实践活动中,孩子们从小迸发出研究科学的思维火花。
三、倡导探究——科学的源泉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如科技点亮奥运场馆小组通过搜集报纸、书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将他们绘制到资料搜集表格中,并写下了发自内心的感悟,字数达2万余字。小组成员了解了这些奥运场馆的设计、施工、使用的便利环保之后,对它们一一进行比较,发现ETFE新型环保材料和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在“水立方”和“鸟巢”都有广泛地应用。其实在德国使用这种耐腐蚀性、保温性俱佳、自清洁能力强的ETFE薄膜建造的建筑已经安全使用了近30年,所以项目经理孙洪庄说,“水立方”的自然寿命至少为100年……同学们有感而发,写下了大量的奥运畅想,展现了丰富的想象:王梦佳同学写的“水立方畅想”:下雪时,雪花落在水立方上,就化了,像露珠一样落下来。雪下大了,多了,就像一个雪城堡,非常美丽。下雨时,落在水立方上,水立方的四氟乙烯就能把雨点弹起来,仿佛一个个小雨点在玩蹦蹦床,水立方多美啊……这就是探究。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它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并且探究的过程不是终止于问题的解决,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去质疑,从而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生成新的问题。
四、乐于合作——科学探究的翅膀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指出“学生乐于合作和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学习技能包括: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协调等十个方面,这些技巧和品质都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本次实践活动的四个小组每组设组长、记录员、采访员、设计员、考察员等。小组长带领成员做好计划,将有针对性地动手搜集材料。我在做活动指导的时候,通常是分阶段来进行的,每个阶段制订这个阶段重要的训练内容。在每个阶段开始实施前首先让学生明白这些合作技能,应该怎样做,并在平时的课上有意识的渗透、强调,通过评价机制来强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些技能,并在合作探究中体现出来。合作小组内进行分工,分为实验员、材料员、记录汇报员、观察员。成员必须定期采取角色轮换,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各种角色,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亲自组织、亲自实验、亲自讨论、亲自整理记录,他们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都得到锻炼,使每个学生的合作技能均衡发展。让合作学习为孩子们探究科学的活动插上翅膀。
五、勇于创新——科学的灵魂
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和发散性。而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过于求同,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实践活动的开展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智力七巧板”拼装起来变化多端。许多图形稍作变动,即可创造出新的图案。我校七巧板兴趣小组就尝试着有计划、有目的、由浅入深地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时先出示一张“T”字图形卡片,让学生揣摩、移动板块,变为“人”、“小姑娘”、“杂技顶碗”:再出示“潜艇”,让学生移动板块拼出“卡车”、“摩托车”、“敞篷车”、 “客货两有车”。然后又让学生自由拼装、自由移动,这些做法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思维。在省、市七巧科技比赛中屡获佳绩,有150余人次获得过一、二、三等奖。这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朱棣文所说:“创造精神是重要的。创造精神强而天资差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造精神不足的学生取得更大的成绩。”创新思维,就像一把金钥匙开启了科学的大门。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科技实践活动正是使儿童这种发现、研究、探索的科学素质得到满足和释放的好形式。如果科学素质从小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并且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科学种子,就一定能生根、长大、开花……科技教育之花必将在“科技实践活动”灌溉下的沃土中培植、长大并结出丰硕的“科技兴国”之果。
一、激发好奇——科学的萌芽
爱因斯坦说过: “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说,就是对好奇的不断摆脱。”好奇心强是小学生的天性,有好奇心才会有发明创造。这就是科学思想的萌芽期。
首先,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来诱发好奇心。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引以为豪的。暑假前,老师通过谈话启发学生:8月8日的奥运会开幕式将是“科技奥运”的集中体现,全世界都在关注那一刻。你看懂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动笔写一写自己的想法。在开幕之前学生就对奥运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基于这一热点问题来引发孩子们的关注和好奇。假期结束后就进行了“科技奥运”的调查问卷,100%的同学都想了解奥运开幕式、火炬传递、奥运场馆及奥运冠军背后的科技故事。根据同学们对奥运知识的好奇心,特意设计了活动主题——科技点亮奥运。
其次,倍加呵护好奇心是活动纵深开展的前提。创设好问题情境,要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求知。在“探索珠峰火炬成功点燃奥秘”的视频讲座前,教师出示一个“祥云火炬”的模型,提问:“谁能将平时了解到的奥运火炬知识讲给大家听?”起初有的学生跃跃欲试,但当他们发现老师在做吹风机吹火炬的动作时,立即放下手;这时老师又拿来一杯水做出要浇火炬的样子……创设的情境和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火炬知识发生了“冲突”,便使学生产生了疑惑: “奥运火炬能顶住珠峰上的大风和雨雪吗?” “奥运火炬为什么要去珠穆朗玛峰那么高的地方点燃?有什么科学意义?”……带着对火炬的好奇与关注,学生提出了富有创意的问题,萌生了探索这些现象的愿望。
在整个实践活动中,从“确立主题一搜集探究一畅想奥运”都紧紧围绕同学们感兴趣的奥运主题,带着对奥运比赛的好奇与关注。学生们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繁重而枯燥的任务:科技奥运探索记录500多份,写下了大量的奥运畅想,感受奥运科技的魅力,赞叹科技的神奇力量。这充分验证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道理。
二、善于质疑——科学的使者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科学研究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的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的过程。在经历了大量的材料搜集后各小组的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美丽的开幕式的“巨幅画轴”出现了许多次并且大小不一?菲尔普斯在水立方的游泳池里连续夺得八枚金牌?国家体育场为什么叫“鸟巢”?万一地震来了它的构造坚固吗?北京春天沙尘暴多,“水立方”脏了怎么办?北京奥运开幕式中的29个“大脚印”是谁的脚印?它是怎么走到鸟巢的……质疑,激发了孩子们心里探索科技奥运的涟漪,泛起了认识科学的微波——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自发地广集资料,寻求答案,把科学实践活动的探索学习延伸到课后。在接触科技实践活动中,孩子们从小迸发出研究科学的思维火花。
三、倡导探究——科学的源泉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如科技点亮奥运场馆小组通过搜集报纸、书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将他们绘制到资料搜集表格中,并写下了发自内心的感悟,字数达2万余字。小组成员了解了这些奥运场馆的设计、施工、使用的便利环保之后,对它们一一进行比较,发现ETFE新型环保材料和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在“水立方”和“鸟巢”都有广泛地应用。其实在德国使用这种耐腐蚀性、保温性俱佳、自清洁能力强的ETFE薄膜建造的建筑已经安全使用了近30年,所以项目经理孙洪庄说,“水立方”的自然寿命至少为100年……同学们有感而发,写下了大量的奥运畅想,展现了丰富的想象:王梦佳同学写的“水立方畅想”:下雪时,雪花落在水立方上,就化了,像露珠一样落下来。雪下大了,多了,就像一个雪城堡,非常美丽。下雨时,落在水立方上,水立方的四氟乙烯就能把雨点弹起来,仿佛一个个小雨点在玩蹦蹦床,水立方多美啊……这就是探究。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它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并且探究的过程不是终止于问题的解决,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去质疑,从而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生成新的问题。
四、乐于合作——科学探究的翅膀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指出“学生乐于合作和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学习技能包括: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协调等十个方面,这些技巧和品质都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本次实践活动的四个小组每组设组长、记录员、采访员、设计员、考察员等。小组长带领成员做好计划,将有针对性地动手搜集材料。我在做活动指导的时候,通常是分阶段来进行的,每个阶段制订这个阶段重要的训练内容。在每个阶段开始实施前首先让学生明白这些合作技能,应该怎样做,并在平时的课上有意识的渗透、强调,通过评价机制来强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些技能,并在合作探究中体现出来。合作小组内进行分工,分为实验员、材料员、记录汇报员、观察员。成员必须定期采取角色轮换,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各种角色,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亲自组织、亲自实验、亲自讨论、亲自整理记录,他们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都得到锻炼,使每个学生的合作技能均衡发展。让合作学习为孩子们探究科学的活动插上翅膀。
五、勇于创新——科学的灵魂
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和发散性。而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过于求同,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实践活动的开展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智力七巧板”拼装起来变化多端。许多图形稍作变动,即可创造出新的图案。我校七巧板兴趣小组就尝试着有计划、有目的、由浅入深地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时先出示一张“T”字图形卡片,让学生揣摩、移动板块,变为“人”、“小姑娘”、“杂技顶碗”:再出示“潜艇”,让学生移动板块拼出“卡车”、“摩托车”、“敞篷车”、 “客货两有车”。然后又让学生自由拼装、自由移动,这些做法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思维。在省、市七巧科技比赛中屡获佳绩,有150余人次获得过一、二、三等奖。这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朱棣文所说:“创造精神是重要的。创造精神强而天资差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造精神不足的学生取得更大的成绩。”创新思维,就像一把金钥匙开启了科学的大门。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科技实践活动正是使儿童这种发现、研究、探索的科学素质得到满足和释放的好形式。如果科学素质从小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并且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科学种子,就一定能生根、长大、开花……科技教育之花必将在“科技实践活动”灌溉下的沃土中培植、长大并结出丰硕的“科技兴国”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