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10月15日,一个灿烂的秋日,北京慕田峪长城脚下,顺着蜿蜒的山路,浩浩荡荡地开来一个车队,为首的是一辆解放牌卡车,车顶是一群长发飘逸的青年,弹着吉他,敲着架子鼓,放声高歌。他们是丁武、张炬、老五、李彤、何勇、张岭等人,还有几十人的自行车队紧随其后,几辆大客中载满了来自京城的青年艺术家,八大艺术院校都加入了这个队伍。众人齐聚在慕田峪长城的入口处,等待着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温普林站在人群中,只说了短短的一句话:“兄弟们,记住今天,这一天肯定是空前绝后的!”站在温普林身旁的一位乐队成员插了一句:“大哥,咱别绝后行吗?还得接着玩儿呀。”
  整卡车成吨的白布被众人从车上卸了下来,运往山顶。乐队的乐器、音响、灯光等设备也都被运至山顶的烽火台上,上千米的电线也被架接到山顶,5台摄像机被安排到预定机位,只等待艺术家们登场。
  事后,中国美术报头版发表了标题为“电视艺术片《大地震》将进入后期制作”的文章,对这次艺术活动进行了全面报道,文中写道:今年10月15-16日,该摄制组在长城组织并拍摄了一次特别节目,来自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的青年艺术家,有组织或自发地参加了这次“告别20世纪”的艺术活动。一天一夜的长城狂欢,从青年人追随卡车上的摇滚乐队上长城开始,而后用成千尺白布捆绑长城,接着是一系列行动艺术:从京剧演化出来的跳神舞,现代舞剧片段、独舞;捆扎、纹身的身体艺术;关于21世纪的讲演;充满世纪末情调的戏剧场面;一部无人能解的“天书”;烽火台上滚滚的狼烟,最后是长城上的摇滚之夜,人们在演唱和狂舞中达到高潮,第二天清晨又回到古老而寂静的都市。
  可以看出,这个艺术活动的主题是非常明确的,“告别二十世纪”表现了当时艺术青年们的一种心态,告别过去,走向未来的一种心情。温普林在《中国美术报》同期发表的文章“编导的废话”中写道:据说世纪末总会产生这样一些“混蛋”。这群怪物很是“神经”,他们急不可待地要走向下一世纪,从内心到行为都充满了惶惑不安,而外表却又努力做出很是潇洒的模样……
  我熟悉身边这一切,熟悉他们的选择、熟悉他们的悲欢,我喜爱这些混蛋,但愿也有人喜欢我,我自己也是个大混蛋。
  文中还有两首温普林为影片创作的摇滚歌词:
  随着末日的来到/我不在希望中寻找/希望实在是虚无飘渺/我只会乱蹦乱跳/长辈的教导和劝告/全部是唠唠叨叨/死亡的路自有千万条/要摆脱希望的缠绕/要实实在在的需要/要一段香肠一杯酒/要为潇洒和幽默自豪
  鼻青脸肿两千年/踉踉跄跄万里路/从前现在和后来/神话传说和典故/烽火箭垛123/青砖绿草345/将你的全身都裹住/残破的四肢也会露出/裹住你的胳膊露出你的腿/裹住你的屁股露出你的嘴/裹不严、包不紧、绑不牢、绷不住/叮叮当当擂战鼓/踉踉跄跄走你的路
  在今天看来,这就是80年代中国的嬉皮精神,长城的一天一夜已成为80年代这种嬉皮精神的经典记忆。在那一天,长城成为艺术家们自由表达的大舞台。
  那是个周末,大批游客不断涌入拍摄场地,这是摄制团队所没有预料到的,分布在几处表演场地的摄制小组分别用步话机告知温普林现场失控的局面,此时的温普林坐在一个可以俯瞰全局的山头喝着啤酒,听到这个消息,他没有丝毫紧张,反而兴奋不已,告知各个山头的副导演,不要阻止人民群众的介入。此时,剧组的制片们也纷纷告急:按照四百人规模准备的食物远远不够,因为不断有年轻艺术家陆续赶来。温普林的回答是:“按原样儿再来一套!”当时准备的食物主要有面包、香肠、啤酒、汽水,还有咸菜等等。
  张明伟带了几十个舞蹈学院的学生,表演了现代舞剧“大地震”的选场;戏曲学院的郑子茹创作的“招魂”;艺术家盛奇将自己包扎起来,表演了“太极”;徐冰在现场分发了印有他作品“天书”的背心,并带着助手拓印长城,实施他的作品“鬼打墙”;更多的年轻人在鼓乐喧天的狂欢气氛中,用上千尺白布开始包裹长城,作为摇滚演出舞台背景的烽火台顶上垂下来的是牟森绘制在白布上的扑克牌图案,像巨幅的舞台幕布,山谷中飘荡着成卷儿的白色卫生纸,随风飞舞,当时京城的许多外国留学生也参与了此次狂欢。暮霭之中,艺术家们点燃了他们从八一电影制片厂淘换来的,用来拍摄战争场面的烟饼,绵延十几里,烽火台上狼烟四起。牟森放飞了象征着潘多拉匣子的“天灯”。摇滚之夜开始了,登台演出的有当时“黑豹”乐队的丁武、张炬、李彤等人,“五月天”乐队何勇、张岭等人,其他的有秦齐、窦唯、峦树等等,几乎汇聚了当时京城所有的摇滚青年,那一夜的狂欢直接影响了后来许多新乐队的诞生。下山之后,丁武、张炬创立了“唐朝”乐队,第一个女子摇滚乐队“眼镜蛇”也诞生了。
  秋日的北京,山区的温差已经很大,年轻人们蜷缩在白布之中,沿着城墙两边,躺倒一片。后半夜,顺着长长的甬道,在睡倒的人群中间,张明娟披着红色缎面长袍,在人群中跳起了她的作品“巫”,像一个迷幻的萨满巫师在宣示着一个不祥的预言。温普林在后来的回忆中多次提到:艺术家就是巫师,具有预言的本能。
  回放“大地震”的影像,无疑就是后来真正地震到来之日的一次预演,大地震其实记录的就是真正地震到来的前兆。
  80年代的艺术家们普遍对于成长过程中的伤痛有着深深的记忆,最早的行为艺术家几乎都选择包扎作为艺术的表现手段,表达了他们对伤痛的记忆、反思和迷恋。而把长城作为一种伤痛、残败和屈辱的象征,这与当时刚刚播放不久的一部电视片《河殇》也有着直接的关联,影片哀叹黄河文明的衰落,主张拥抱蔚蓝、拥抱大海,融入世界文明。片中把长城作为闭关锁国的象征,提出了中华文明的出路在于打破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超稳定结构。
  美术报的报道中还详细的介绍了这次活动的缘起:由“盲流”艺术家温普林编导,并与众多青年艺术家合作拍摄的电视艺术片《大地震》,已于今年9月正式得到民间文化学术团体21世纪研究院的主持与资助。21世纪研究院的前身—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以主持出版“走向未来”丛书、杂志,主办《走向未来》画展,主谋电视片《河殇》,闻名海内外。
  80年代中期,温普林主动放弃高校的教职,开始以“盲流艺术家”自居。那时,北京的艺术院校出现了一批不服从国家分配,不愿意回到家乡或偏远地区工作的艺术青年。在北京,没有户口,没有工作单位,没有固定收入;在当时的中国,他们被认为是社会上的“盲流”。这批“盲流”最早的落脚点就是圆明园的福临门村,他们是华庆、吕力、张大力、王德仁、盛奇、张念、牟森等人,温普林《大地震》的镜头最早对准的就是他们。
  温普林回忆:“我在大学里一直玩儿实验戏剧,最初这帮哥们儿都是跟我一起拍戏做舞美的,当时我们还成立了中国大学生艺术团,由八大艺术院校组成,大地震最早的影像记录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这也是后来“包扎长城”有那么多艺术院校参与的原因。”
  1988年,《河殇》的播出震撼了一代人,温普林决定直接登门拜访《河殇》的总策划、《走向未来》丛书的主编金观涛先生。叩开金先生家门,温普林直接表达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他告诉金先生:河殇表达的是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而他们要表达的是当下压抑不住的震荡在艺术界的反映,他们希望打碎、推翻、重新来过,利用长城搭建一个舞台,让艺术家自由表达,展现这个躁动的时代和他们不安分的内心,以及对跨越到21世纪的渴望。
  当时的金观涛正在筹建21世纪研究院,温普林的狂想与他的理念不谋而合。
  金先生问道:“你的活动需要多少资金?”
  温普林说:“您能给我多少支持?”
  金先生转而问他的助手陈越光,“我们账上有多少钱?”
  陈越光回答:“还有28000。”
  温普林:“够了!”
  陈越光笑了一下,“总得给我们账上留点儿钱吧。”
  于是,温普林拿到了27000元。
  真正的地震来了,温普林离开了震中北京,远赴西藏。十年之后,由于种种不可抗力,当年拍摄的素材仅剩不足三分之一,温普林制作了一部短片《前卫十年》。他请来刚从美国回来的洪晃帮他撰写英文解说词,看过影片,洪晃脱口而出:“普林,这是中国的WOODSTOCK呀!”
其他文献
5月30日,由龙达觉萨唐卡艺术中心、圣彩虹文化集团、颖·空间联合主办的“般若境·花间开—龙达觉萨唐卡艺展”在北京市朝阳区苹果社区南区西门的紫禁书院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50余幅精美绝伦的唐卡作品。唐卡是藏族传统艺术瑰宝,也是弥足珍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  这次龙达觉萨唐卡艺术中心展出的唐卡是北京举办的规模较大、品类较全、精品荟萃的一次唐卡艺术专题
期刊
5月20日,第五季“常青藤计划·芭莎艺术校园行”暨常青藤计划与《芭莎艺术》杂志合作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正式启幕。艺术家方力钧、《芭莎艺术》主编孙国胜、“常青藤计划”项目发起人姜大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等嘉宾出席了2015“常青藤计划·芭莎艺术校园行”的启动活动。  据了解,青年艺术项目“常青藤计划”此次独家冠名《芭莎艺术》2015年度第五季“芭莎艺术校园行”系列讲座活动,旨在深度汇集
期刊
6月7日,展览“强迫症 O.C.D”在草场地EGG画廊开幕,参展艺术家有孔令昕、戈子馀、姜川、李亭葳、刘卜华、苏艺、赵燕峰等。策展人介绍说:在这个展览之前我们尝试去做一个抽象绘画的展览,但是在与艺术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抽象绘画还是所谓的具象绘画最后关注的都是一个客观物,抽象的光与颜色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它们很真实却又无法捉摸,具象往往也是基于这些颜色和光,但是如果真正要追求对极致的光和颜色
期刊
5月27日,由德国B3动态影像双年展主办方与中央美术学院携手举办的“动态之再”在CAFAM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并正式拉开帷幕,这场集聚了数十位策展人与六十余位参展艺术家的新型展览,其内容覆盖多领域,整合艺术、设计、科技等相关领域的对接与交互,展期将持续到6月21日,展览中的优秀作品将参加10月在德国举办的B3动态影像双年展。  展览期间公众除了可以观看到包括徐冰、缪晓春在内的上百位艺术家的精彩动态影像
期刊
时值保利十周年之际,在收藏家云集的保利拍卖,艺术家施力仁特别赶制新作《奔跑的犀牛》,在双十际遇为之献上灵犀十件,十件作品有着千丝万缕般的内在联系,它们既分别各自独立,分别包括:两件金钢犀牛、两件奔跑的犀牛、两件哈雷金钢以及其代表作品犀牛家族犀牛作品之犀牛老爸、犀牛老妈、犀牛小子及犀牛小姐共计10件景观雕塑作品。另外还有两件拍品《彩色香槟金钢》《哈雷金钢》作品采用了高科技材质与技术,其外部电镀彩色钛
期刊
艺术家程然近日刚完成一部长达9小时的电影的拍摄,影片是由三个著名的真实探险故事组成,关于探索和谜的执拗。电影的一半段落在中国东海地区和西藏以及瑞士和阿姆斯特丹拍摄完成,另一半在北京的室内影棚内搭景轮船及甲板的局部,以舞台剧的形式拍摄。5月31日,当程然与其浩大的拍摄团队从雪山、海洋中归来,在北京室内影棚完成最后一个场景的拍摄之时,也是这部极具探索精神之影片的杀青之时,同时也是独立影像和独立音乐之间
期刊
5月17日,德国波恩当代美术馆极具东方精神的“中国式书写的维度”展览开幕。面对混杂现代性与灾变现代性的境况,面对现代性无常变化与永恒持久之间的断裂,面对当代艺术陷入“怎么做都不可以”与“怎么做都可以”的塞尚与杜尚式的两难处境,以及重新思考当代艺术在平面绘画与场域空间之间分离的那个节点,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书写性的生命意志,通过创造性转化之后,本次展览希望在这二者间建立新的连接。  本次展览由上品艺琅
期刊
平面空间的概念是指画布之上切实的油层与油层之间的架构,作画的先后顺序导致的薄厚不同,是纯绘画平面之上的建构,不是建立在感觉上的,比较客观和物质化,现代主义绘画视之为绘画的真理和本质。  理解平面空间,当画面空间的出发点不再是视觉上的感受,而是画面这个物质空间,哪些层次先画,哪些后画,又都是堆砌在画面这个平面上的,这个空间更物质化,不再强调幻觉。但用在写实绘画中时也会给人少许空间感受。  平面空间与
期刊
风景作为一个重要的绘画题材,历来成为不少画家挚爱。张新权即是这样一位画家,看他的新近作品,难免会被其丰富而流畅的画面所吸引:表现性与秩序感在视觉上的碰撞,同时给人以历史和人文的想象空间。谈到作品,他认为绘画不仅是技术或题材层面的事,而是延伸着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东方艺术·大家: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风景题材感兴趣的?  张新权:大概是2000年开始的,之前主要是人物绘画,九十年代末期开始逐渐转到风景
期刊
2014年9月,由芜湖市政府,及籍著名芜湖籍艺术家、深圳大学教授应天齐发起的“遗存·再生——芜湖古城艺术计划”在安徽省芜湖市正式启动。应天齐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徽派民居古建遗存生态的艺术家、艺术活动家,从早期的版画、架上油画就已经流露出其对传统文化和家乡情怀的浓厚情怀,而此次的“遗存·再生——芜湖古城艺术计划”通过完成一次由芜湖本土公众参与其中,国内外社会各机构媒体的纷纷响应的,以保护芜湖古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