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真读碟(四则)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beikb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与爱丽丝》
  
  刚刚看完岩井俊二的《花与爱丽丝》,一个关于青春、成长、爱情的故事。
  两个女孩爱上了同一个男孩子,尽管爱丽丝开始是为了帮助花圆谎才参与进来的。也因此两个人有了矛盾和隔阂。最终两个人的和好,象征着她们的成熟,成长在一段感情之后,她们更加珍视彼此的友谊。
  那个男孩子多多少少有些懦弱,或许是为了衬托两位可爱的女孩子坚强、诚实面对感情和人生的态度。当爱丽丝用中文向他说出“我爱你”的时候,他是不了解的;当花向他说“如果你喜欢爱丽丝,可以去和她在一起,她是一个好女孩,你会得到幸福的”,但是由于那个相声演员在台上的歇斯底里的表演和台下的喧闹,他也没有听到他应该听到的话。或许,他之后的生活和感情也许还是会这样随波逐流,但是我们可爱的女主角们却真正的成长起来,成为可以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喜欢花对于失忆的观点,其实我们都是失忆的,或者我们都可以利用告诉自己失忆来欺骗自己相信某件事情曾经真的发生过。
  爱丽丝在现实中总是充当着一种表演者的角色,为了花欺骗“正”,为了妈妈欺骗妈妈的男朋友,但是她还是表演不来,尽管陷在一个骗局中,却自己真地爱上了“正”,面对妈妈的谎言,她最终没有吃饭而匆匆离开了餐厅。在摄像机前,她同样是表演不来,也因此在一次次的表演面试中失去机会,直到最后一次,她用芭蕾舞博得了摄影师的喜爱,但是那个也是她本真的自己,没有任何的表演成分。就像最后她在杂志封面的照片,也是有一颗标志进入青春的小痘痘,那就是她原来的自己,不曾过分修饰的真正的自我。
  
  《我,机器人》
  
  昨天去华纳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觉得阿西莫夫的这篇科幻小说,不仅仅想要表达机器人进化这个单纯的观点,而是关于进化本身的一次思考。
  我们肯定的是viki和sonny都是引领机器人进化的领袖式的人物。但是它们象征了不同的进化方向。假设viki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更多的是集权式的、压抑人性的最高统治的社会形态。无论人类和机器人,都是在集权的统治下,没有自由的生活,而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的本质。
  进化应该是向着更加自由的方向,也就是sonnY的方向,如果说人类完成了机器人科技本身的进化,使得它们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生理属性)更加完美,sonny则是它们在社会组织和集体属性的进化——自由,而且更加的“人情味”。
  作者在这里表明了他的政治上的观点,反对集权,反对法西斯,反对扼杀人性的任何意识形态。
  我们再回到“进化”这个词本身来探讨这部电影。也许机器人是一种更加幸运的物种,因为它们有一个可以看得见的“上帝”,也许兰宁博士更像用自己的牺牲换得了机器人的完美的自由的进化。它们的“上帝”——更准确地称之为“造物主”——可以为它们的成长、进化负起该有的责任,使它们的社会形成少走一些弯路,从而避免人类历史上的屠杀和侵吟(或许电影中的战争,就是这个的暗示)。然而我们的上帝在什么地方?
  
  《出海》和《勇往直前》
  
  这个周末看了这两部去年在柏林和威尼斯获得好评的电影。
  先说说《出海》,这是一部温馨的、讲述生命意义的电影。男主角凭借他自己精彩的演出,只用一张表情丰富的脸,告诉我们这个为了争取自己自由选择生存权利不懈奋斗的男人心里全部的情绪波动。
  如果没有自由,生命是否还有意义?是生命的意义全部建立在自由上面,还是自由依靠生命而存在的?两者哪一个更为基础、更接近人的本质属性?人是否没有决定自身生死的权利,因为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人不能超越自身去获得神的权利,因此死同样只能由上帝决定。
  尽管导演的意图更倾向于自由,因此也给与了这位争取安乐死的病人极大的同情和支持。影片最后导演向我们展示了律师的生命——没有意识,没有记忆,没有热情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如同植物,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但是尽管如此,这样的二元论的论题自古就存在,因此不能把它做一个简单论断,无论人们对这部电影有什么样的态度,应该都是可以的。
  再看《勇往直前》这部勇夺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如果你喜欢《老男孩》,你可以在15分钟内爱上这部电影。开片从风格到内容,充满了绝望和痛苦。它表现了在德国生活的土耳其人的状态,表现了一个人类传统的主题:异乡人的存在方式、思乡的情怀和漂泊的无归宿状态,暂时性和永久性的琢磨不定。电影以男女最终双双回到故乡为结尾,象征了人内心的归属需求和不可磨灭的归乡情结。尽管在sibel回到伊斯坦布尔之后首先面临的是对故乡的陌生,好像自己身处在故乡和异乡之间的鸿沟里面,一个新的生活等待她去融入。
  sibel最终没有随他原来的丈夫去Mension,也许是因为她已经在伊斯坦布尔有了新的稳定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女儿,潜在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才是她的故乡,而对于Mension来说,自己又是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而存在。她厌倦了漂泊,尽管漂泊曾经是她的追逐。
  
  《维拉·德雷克》
  
  威尼斯金狮奖,迈克·李导演的影片《维拉·德雷克》,故事就像外界宣传的那样,讲述了一个妇人为年轻女孩堕胎的故事。但是这个电影并不是针对“堕胎”这个社会敏感话题,进行一系列的道德上或宗教上的探讨。或者说,“堕胎”只不过是电影的一个引线,这个引线爆炸了家庭疏离这个炸弹。
  就像《秘密与谎言》一样,导演探讨了当一个家庭面对一个严重妁突发事件时,内部产生的种种矛盾。不同的是,《秘密与谎言》为大家留了一个喜剧性的结尾:家庭成员在秘密爆发的时刻,彼此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和现状,从而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沟通,所有人彼此敞开心扉,接受彼此,宽容过去。
  但是对于悲剧《维拉·德雷克》,当堕胎的秘密在一次极其欢乐的家庭聚会上暴露出来,留给这个家庭的只有儿子的愤怒、朋友的疏离,家庭因此处在崩溃的边缘。最后几个场景:维拉,这个善良、平凡的老妇人,在监狱的长廊里越走越远;家中的丈夫、儿子、女儿、女婿四个人围坐在一起,无语而且沉重。
  影片中的女演员赋予这个角色一个善良而卑微的灵魂,面对警官和法官的审问,她总是充满了迷惑和怯懦,她自己只不过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女孩们。从某种角度来讲,道德和善良成为一种对立,法律成为了道德的基础。
  深度解析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和影片主题不相吻合的细节:(1)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儿被人强暴,却在正规的医院得到同样不合法的流产治疗,然而她所要付出的只不过是高额的费用,但是这对于普通家庭却是场恶梦。(2)当维拉面对一个个不同的女性的时候,她们对于堕胎的态度是不相同,的,但是堕胎的理由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面对不负责任的男人,她们必须选择流产才能在这个男权社会生存下去。当维拉面对那些第一次堕胎的女孩的那种恐惧和绝望,那眼神表露了什么呢?悲悯,还是无奈?
其他文献
吹气枪是古代一种很准确的打猎工具,无法准确说出,吹气枪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只知道继棍子和镖枪之后,吹气枪是又一种新式武器。原始人用它来射鸟和捕捉隐藏在叶丛中的小野兽。吹气枪,从未在战斗中使用过,多半是居住在赤道附近的人们喜欢它。直到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人才知道吹气枪。在欧洲,树林里很难使用这种长而脆的“管子”的。  现在,吹气枪这种最古老的工具获得新生——出现在东方武术馆里。其实,许多人在
期刊
在世界航海史上,库克船长无疑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与哥伦布、麦哲伦、达·迦玛这些世界航海史上的先驱相比,库克船长的航海探险虽然晚了数百年,可他的发现同样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在长达十数年的时间里,他率领他的探险队纵横太平洋,行程数十万里,多次死里逃生,化险为痍。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都曾经留下库克船长的足迹,至今,在大洋洲,库克船长的名字依然具有无法替代的位置,就像当年他所驾驶的“发现”号一样,
期刊
在德国东部位于柏林、德累斯顿、易北河与奥德河之间的劳其兹(Lausitz)地区,生活着一个具有大约1400年历史、人口约10万人的德国少数民族——索布族。   索布人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随着欧洲民族大迁移,西斯拉夫族的一支移居到易北河和萨勒河以东地区。当时迁到这个地区的斯拉夫人约有30个部族,曾分布在广达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语言和民俗习惯。例如东部著名的文
期刊
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上半期,巴赫家族是德国中部闻名遐迩的一个音乐世家,相继诞生了五十多位著名的音乐家,而其中最为卓越的便是生于1685年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不仅是德国,也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巨匠,历来享有“音乐之父”、“复调音乐大师”等美誉。  不过这位音乐大师与历史上许多天才音乐家一样,一生都在与贫穷困苦搏斗,同社会歧视抗争,正是艰难世事,激发了他勤奋刻苦的精神,磨砺了他百
期刊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万籁俱寂”这个描写环境安静无声的词语,但是现实中完全没有声音的境界可以说是不存在的。都市里闹市区的车水马龙和工厂车间里的机器轰鸣自不必说,就是人们认为最恬静的山村,照样可以听到鸟儿啁啾,树叶沙沙,雨声淅沥……  众所周知,刺耳的噪声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然而,一个人如果真的生活在“万籁俱寂”的环境中,那将是难以忍受的。  据说世界上最宁静的地方当属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个
期刊
玛丽亚·科达玛,阿根廷著名诗人、作家博尔赫斯的遗孀,现任博尔赫斯国际基金会主席。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为晚年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充当“眼睛”。现在她是丈夫的使者,她在致力于整理、出版博尔赫斯的作品,希望把基金会办成博尔赫斯世界研究的、“资料库”。  玛丽亚·科达玛,一个典型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女人,讲话柔声细语,气质高雅,领导的基金会以其丈夫的名字命名。大约在2004年的10月底或11月初,她在西班牙
期刊
乔治·布拉克出生于巴黎附近的阿让特伊,父亲是位油漆工,也是位业余画家。布拉克与毕加索一起创立了立体主义画派,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静物画。  1920年,早已在静物画中显现出来的巴洛克风格开始更加频繁地出现在绘画领域。肉欲性在布拉克的作品中占了一席之地。水果盘和酒瓶硬朗的线条开始与水果柔和的轮廓混杂在一起,甚至被它们替代。1922年,这种新的活力注入大幅的装饰画中,这些装饰画多是描绘提着水
期刊
又是一个雨夜,雨线密密地交织着。在马路的转角,一个路灯的下面,有一个公共汽车站。而我,一个人,在这里,撑着伞。凄冷的雨夜,再加上孤零零的我,就更加觉得雨夜的凄凉、冷漠。  雨越下越大,我的心也好像注满了这雨水,越发地沉重了。车子就是迟迟不见。焦急的等待中,糟糕的天气下,心情变得很坏。  “嗒、嗒、嗒、嗒……”忽然一阵急促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我转身一看,我的身边已多了一个等车的女孩。上身一件白色的衬衫
期刊
试想一下:每个月都不会再收到那令人头痛的电费和水费账单;不需要开空调,房子里也会保持冬暖夏凉的感觉;收集雨水并经过处理后可变为家居用水;家里一切电器设备的动力都来自太阳能……这莫非是“世外桃源”的生活?不,这是欧美国家目前流行的“节能住宅”。而这种利用太阳光线提供能源的环保住宅正成为人类未来住宅的发展趋势。    节能概念房    位于伦敦西北的沃特福德市座落着一座特殊的住宅——完全木结构住宅,前
期刊
亲爱的丈夫,请慷慨大度地让我拥有一个小小的世界。当你看见我在纸上正草草涂写文字,请不要在我身后偷看,那或许是在发泄我久久压抑在心中的郁结,或是在构思我一首暂时还羞于诉说的小诗,或是在描绘那依然在我脑海彩虹般闪着光彩的童年。当我处于这样的心境之时,就请让我信笔驰聘。  当我对着那昔日的照片和书信时,我沉思良久,泪光交烁,莞尔微笑,怀旧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我亲爱的,请不要打扰我。因为那些照片和书信记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