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缺失及原因
  
  1 道德情感缺失的表现
  道德情感作为一种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量,对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关乎其生命价值和生活幸福感,影响其道德境界和社会认同。但是,当前大学生的情感问题以及由情感问题引发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大学生情感冷漠,缺乏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差,受不得委屈和挫折,在失败面前往往选择逃避;对自身情绪情感的认识不够全面,过多关注自己的优点,不能直面自己的不足,喜欢听表扬,对批评则耿耿于怀;情绪控制能力差,易波动,不能很好地看待荣辱得失,大喜大悲,大起大落,遇事不冷静。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社会正义感、自身荣辱感、生活幸福感等方面都有所缺失,要及时而有效地加强培育。
  
  2 道德情感缺失的原因
  
  那么,造成这种情感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在从对大学生道德情感及教育的考察和分析中发现,在众多因素中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深刻,最为持久。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最先在孩子的头脑中定格,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而父母受到传统观念的教育影响根深蒂固,往往把德育看成是“转化”过程,注重对孩子的道德认知和表面行为的引导,忽略道德内化的需要和情感体验等心理因素,在实际的道德教育中常常采用灌输、约束、强制和严格管理等方法。同时,父母自身缺乏对情感的理解、沟通、感知、体验直接影响孩子道德情感教育的开展。有的父母由于自身缺少责任感和社会正义,从小对孩子灌输一些不良思想,孩子学会了冷漠地对待他人和社会,自私的考虑自身利益;有的父母不会爱孩子,以为爱就是付出和保护,不让孩子受到一点伤害,不给孩子太多的锻炼机会。孩子只知道去接受别人的爱,不懂得为别人付出。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必然要变成“软骨病”,没有社会责任,也没有能力去担当社会责任。另外,家庭的冲突和矛盾使孩子处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一方面使孩子学会了分析和面对生活中的矛盾。另一方面使孩子的心理、情感受到冲突的消极影响。这些消极的因素不是在一个时段内进入到孩子的心里,而是长期使孩子受到浸染。随着孩子进入青年时期,这些影响逐渐成熟和固化,必然会被带到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中来,加大学校德育的难度,阻碍社会文明的发展。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这种低效甚至负效德育的消极作用,一味偏重对孩子智育的培养,忽略孩子道德水平的同步发展,这种价值取向和教育行为不利于当代大学生个体的人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要特别深入思考家庭环境背景下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情感,如何发挥家庭环境的积极因素与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形成教育合力以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人。
  
  二、家庭教育环境中道德情感的培育
  
  现代的家庭教育环境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充分发挥其积极的育人功效,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没有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那么,如何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选择合理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呢?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1 家长树立强烈的家庭环境意识,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
  概括地说,所谓家庭环境意识。就是人们对家庭环境因素在人的道德情感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予以高度重视的一种理性认识。它表现为家长深刻认识到环境的影响作用,并时刻努力改造现有的环境条件。父母有没有这样一种强烈的环境意识,影响到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效能。首先要求父母要从事物或现象普遍的、多样的、客观的内外联系中去认识和把握情感教育活动。家庭环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家庭中的成员把情感教育工作作为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来看待,努力协调好它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关系,使各种情感教育因素形成合力以充分发挥家庭德育环境正向育人的整体效应。同时要有开放性意识,即从客观上来看,要把社会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因素也要渗透到家庭之中,提高家庭环境的影响力,丰富和深化环境因素的效能。另外不能忽略统一性意识在家庭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这种意识要求我们认识、利用等改造环境,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环境与德育、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彼此提高。
  
  即使父母具备了强烈的环境意识,还不能真正地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关键是要提高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素质,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道德表率。只有在改造自身上努力下功夫,才有资本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才能拿出合理的建议引导他们。这样需要父母要和全体家庭成员和谐相处,尊老爱幼,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影响大学生。情感教育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教育者有无情感;二是是否形成情感交往或“情感场”;三是受教育者是否有情感经验的积累和改组。这三个条件都需要父母在实际的生活中不断提升,由一定的量变积累实现质变的转化。把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道德素养、情感质量作为目标,在实际生活中敢于挑战、勇于担当,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2 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对话意识和超强的表达能力,但是因为缺失对话交流的伦理关系而阻隔了于他人沟通的心理联系和回应路径,这样他们在缺失话语权的同时,也缺失了精神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情感表达的机会。在家庭环境中,孩子只有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下,他的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孩子创造能力的提高,首先应该让他们感到心理安全,摆脱别人的冷遇、嘲讽、歧视和心理上的威胁,使孩子的心理处于和谐宽松的环境,从而获得情感、思维、表达的自由,以便加强孩子对教育的认同和对父母的信赖和认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种和谐的环境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距离,强化了彼此的亲情和沟通,有利于父母对孩子道德情感的培养。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情感。”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一个人对待他人言行时的情绪状态如何、感情表现如何以及一个人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如何,都会影响到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接受程度。这一功能一旦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就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认知内容的内化。所以父母不仅自身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表达乐观积极的心理个性,还要强化对教育孩子及其教育行为的热情,把生活的激情和对道德情感的追求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中理解和禅悟道德的美感,人性的光辉。
  家庭的和谐环境需要彼此谦让、理解,经常要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苦痛,多为孩子考虑一些事情,把他们看做成年人,放手让他们处理自己的事情。父母使自己的孩子得到 充分的尊重,他们也会把这种尊重传达给社会。父母作为教育者要以人格引领人格,以心灵赢得心灵,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使道德情感真正融入到孩子的心里,丰富其情感世界。青年人是一个追求新知、崇尚自由的群体,对事物充满美好的期待,常常保持阳光的心态,但是他们的心理有时如同陶瓷一般脆弱,看似坚硬却经不起碰撞。所以我们要善于保护他们的阳光心态,适时而又适度地给予他们挫折的洗礼,不能肆无忌惮地强压。即使在生活中遇到不和谐的家庭矛盾,父母也要及时给予引导,让孩子学会理性分析问题,用宽容的心胸处理生活矛盾。
  
  家庭和谐环境的创建,更需要夫妻双方感情的和谐融洽。大量调查研究和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表明:生活在单亲家庭或是随祖辈生活的孩子,学习成绩差的多,有心理问题的多,不少离异家庭的子女表现出自卑、胆小、多疑、不合群、缺乏安全感和责任心等心理障碍,大大地影响和干扰他们的学习与成长。在家庭中,夫妻双方要加强感情的培养,稳固家庭婚姻状况,注重道德伦理,精心经营婚姻,把家庭也看作一个求实求新的事业。在彼此的交流中注重理解、欣赏,少些挑剔、多些宽容,尽量看到对方的优点并及时予以肯定,谨慎指出对方存在的不足。在互帮互助的基础上融洽彼此的感情,使孩子深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即将走进爱情和婚姻家庭的大学生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财富。可以使他们学会慎重选择爱情,精心处理未来的家庭。这种和谐的气氛使孩子喜欢和父母沟通,能最大限度地敞开心扉去交流,父母也能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利于进一步实施教育。
  
  在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家庭成员的情绪控制。生活中避免不了发生各种冲突和矛盾,很容易导致过激情绪的引发。这种情绪化的行为在当时的情景中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伤害,或是语言的刺激,或是行为的莽撞。在造成心灵极度创伤的同时,也会加深彼此之间的隔阂,沟通逐渐减少,情感慢慢冷淡。所以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退让,以后寻找合适的机会再处理这些矛盾。有的时候对问题冷处理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方法。孩子如果能在家庭中感受到并学会情绪的控制,对自身道德情感、道德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他可能要把这种行为方式放大到社会、学校去处理类似的问题。长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惯势将固化个人的心理个性,优化自身的人格魅力。社会需要和谐,而创造和谐的是社会中的每个人。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他们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将起着主导的社会道德方向、引导精神文明发展的作用,更需要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调控自己的情绪。
  
  3 挖掘家庭生活的真实事例,注重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移情培养
  
  道德情感并不总是以认知活动及其结果作为主要的活动前提,而常以社会性认知、人际关系觉知以及由上述活动引起的情感为主要前提。道德情感的产生不能脱离人鲜活的生活世界,需要扎根于并取决于人的生存状态及其感受。当我们的教育能回归到充满生机和亲切感的现实生活中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就找到了自由探究的对象,就可以一起面对自己熟知的自然事实和各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从多角度解读其中的真、善、美。而且道德情感的另一个重要支点是人的同情、分享和社会性兴趣所指及其范围、领域的大小。所以我们可以借助鲜活的生活事例培养大学生的移情效应,进一步强化他们道德情感的基础。所谓的移情就是对另一个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做出的情感反应。它能导致同情或自身的焦虑。卢梭认为,对于青年人来说,最重要的道德情感就是“怜悯”。霍夫曼认为移情在动机、认知等有关关怀和正义的道德原则及观点之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让我们留住感动的瞬间,父母应该利用这个契机和孩子一起思考、感受,在思想和体验的碰撞中获得升华,给孩子的人生多些积淀。孩子只有真正经历苦难才能体味其中滋味,才能珍重生活的幸福快乐;在经历苦难后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心理逐渐成熟。在家庭环境中教育青年人的时候,应该培养他们对普通劳动人民的情感,而不能只让他们去羡慕那些按照社会标准所认定的成功人士。要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孩子去亲身体验劳动者的快乐,多接触普通人的生活,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的苦与乐。父母应该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因为有了舒服、安稳的生活,就忽略了苦难,要时刻想着会有巨变发生,要时刻准备接受痛苦的挑战。要超越阶级、阶层或民族的分界,从更宽的视野去关注整个人类。比如当美国发生9.11事件的时候,我们更多表达的是人道主义的同情,对恐怖分子的谴责,而不是狭隘的窃喜。当我国发生汶川地震的时候,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救援。这有利于使孩子心怀天下,身系人民。培养青年人道德情感的关键是让他们体会他人面对困难时的感情,预想自己在困境中的感受,将两者结合起来,青年人在面对各种道德现象时,就能够自然而然地作出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道德行为。
  
  在思考现实生活的时候,孩子由于自己的个性和视角的不同,有时要和家长发生一些分歧。父母要理智地面对这种不和谐,不能强硬地按照自己思维来要求孩子。即使孩子的想法是不成熟的,父母也要循序渐进地引导,使孩子辨明是非。往往有的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独特,毕竟他们接受了大量的新思想、新思维,可能思考的结果会具有很强的个性。在两代人分析问题的时候要平等对话、求同存异,在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达到一个共识。
  
  4 父母学会理智地营造“情感场”,适度给予爱的关照
  
  中国父母十分注重用无尽的爱去感化自己的孩子,并力图从自我牺牲中找寻生命价值和生活的支撑力量。在现代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孝”的要求大大降低,更多强调自己对子女的责任和关爱。我们的父母在无尽的物质付出的同时,有的还以精神的苦难为代价来构筑理想的道德环境。然而这种单方面的付出极易造成双方心理失衡和情感的不对等。父母用自己的绝对义务剥夺了孩子行使义务的权利,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做了,该孩子承担的责任父母都承担了。孩子没有走任何弯路,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捷径,但是他们变得脆弱而不堪一击,甚至会丢失这一代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父母在培育道德情感的时候,在爱。的给予和爱的回报之间找到平衡,不能无条件、无限制满足孩子的要求;要学会让孩子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领地,让他们懂得只有付出才有回报,只有施爱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照。社会生活是一个很复杂的环境,要放开手脚让孩子去锻炼,不怕他们失望或失败,当他们在外面遭遇失意之后,回到家里能够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安慰,孩子在这个时候更能感受家的温暖,感激父母的爱。从而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亲子关系更加密切。   
  5 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法,以新的理念指导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
  
  首先要牢固树立德育为首的家庭教育理念。学会做人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必备的一个素质要求,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一个人在社会的成败。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深刻认识到培养孩子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德育已经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德育为首的理念在绝大部分家庭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如重视对孩子的生命教育、伦理教育、情感教育、责任教育等。但是部分家庭“重智轻德”现象依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必须加强全社会德育意识的培育,必须高度关注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工作,共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坚持用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鼓舞自己的孩子,用自己优良的道德品质熏染和陶冶自己的孩子,努力培养综合素质强、审美品味高、思想境界深的现代化人才。
  
  其次要注重不断发展创新的家庭教育理念。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人才要求呈现不同特点,教育环境也要随之不断创新变化。家庭教育是一个不太受重视的领域,很多人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的简单理解来做着教育工作。所以不论教育手段还是教育结果都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要使家庭教育的内涵、形式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加生动化、生活化、科学化。只有突出整体性、层次性与和谐性的统一,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不同人才。
  
  再次树立全面渗透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必须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构成一个完整教育体系,尤其要与高校德育以及各学科的教学活动相融合,充分发挥高校的德育功能,形成以育人为目标的大德育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只有如此,才能最终提升家庭教育和教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和水平,形成有利于人才全面成长的环境和氛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更多的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朱小曼教授说:“情感可能是生命最内核的东西,它是最率真、最个性的品性,是极不易伪装的东西。可以设想用情感作为生命的一个重要标志。”家庭是个特别的教育环境,拥有得天独厚的情感因素,家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唤醒当代大学生沉睡的情感,使其有激情有能力地投入到生活中来。情感并非全是自然的进化,它具有后天性。人不但可以发现情感、控制情感,而且可以丰富情感、完善情感,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其他文献
教育需要改革,更需要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将互动反馈式教学应用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合理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使课堂结构进一步优化,效果将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指教育者用廉政文化的思想理论,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大学生不断提高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大学生有知识、有热情,思想活跃,善于思考,乐于接受新事物,是最有活力的人群之一。同时,由于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加之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因此,搞好大学生廉洁教育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尤为重要,拥有国际交流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英语我们一直很重视.但是作为一门语言,就是用来交流的.我们这现状是,大部分学生学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讲“民无信不立”。诚信也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必备的经济伦理理念,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就没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美国经济学家考埃特认为:“良好的信用是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德国的马克斯·韦伯认为,它是能给人带来实际好处的美德。然而在当今社会,市场信用缺失现象大量存在,受此影响,大学生的诚信失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已迫在眉睫。  
[目的]分析本院2011~2016年小儿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住院且大便培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正处于结构性转型时期。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变革中,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突出地表现为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代大学生作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道德人格正在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他们肩负着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所以应自觉加强人格修养,构建完善人格,升华道德境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适应新时
我国教育注重实质性的教学运用,九年义务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拿到个毕业证,减少中国文盲数量.真正的教育不但只是为了教授书本上的只是,而是为了能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能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开阔眼界,丰富、规范语言,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要使学生获取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语文教学是一个难度较大的教学过程,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