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微观生态路径构建①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qu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教育生态视角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尊重生态原理和规律,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协调发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失调主要表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失衡,教育方法和载体单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反馈缺失。并从依据教育生态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依据限制因子和生态位原理,正视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实际问题,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依据耐度定律和花盆效应,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形式;依据社会性群聚与阿里氏原理,分层实施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四个维度提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生态路径构建。
  [关 键 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观生态;路径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070-02
  教育生态学是交叉科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的融合,其基本原理被人们逐步认可后,便被运用到相关的社会科学领域,这是基于一定的实践基础的。文章以微观的学校生态为研究对象,将学校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期间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最佳实现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系统综述
  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但真正对“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做出解释的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明,他在其著作《公共教育》中首次对“教育生态学”的概念进行定义,自此,国内外学者开始对教育生态学进入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国内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主要有三部著作。如学者吴鼎福与诸文蔚的《教育生态学》,此书研究了教育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分析教育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等,总结了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如限定因子原理、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教育生态位原理等。第二部为白燕所著,她从宏观角度阐述了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原理和功能,并从微观角度论述学校、班级的工作与环境教育等问题。第三部由学者范国睿所著,指出“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教育生态学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几年也有不少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核心价值观的文章,如于佳等从个体、种群、群落、系统生态的基本原理入手,层层深入,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微观、中观、宏观的不同生态环境下生态原理的运行机理[1]。王嫣提出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内容、要素与构成等,提出构建良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生态系统关键支撑: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环境、制订教育生态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生态教育决策支持系统[2]。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也就是学校这一微观系统中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失调分析
  教育的生态失衡是教育生态理论讨论的核心和关键问题,目的就在于通过生态视角探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尊重生态原理和规律,促进教育的协调发展。生态系统的失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这种失衡首先在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失衡,与外部生态系统沟通不畅,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社会大环境脱节,与家庭教育分离。其次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失调,这主要表现为生态主体之间关系不协调,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不协调,生态教育系统要素失衡,如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下面笔者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观系统存在的困境。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失衡现象
  在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者是两个主要的生态因子,他们是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转。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其他专业教师等,教师主要以理论教学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和行政人员间接地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教育者即教师层面来看,大部分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队伍缺乏对相关知识系统的把握,不接受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学理论;也有些教师缺少职业理想,责任心淡薄,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欠缺,这些会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影响。从教育者即学生层面来看,在多元文化和自媒体环境下,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鱼龙混杂,给学生价值观的选择带来冲击,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多元现象,如果教师不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学生会有抵触心理,不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育方法和载体单一导致失衡
  在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一般是通过“理论认知—接受内化—实践强化”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会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从认知层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学生认同情况如何却是未知数,是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内化为个人行为,是否能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却不得而知,采取单方面理论灌输的“填鸭式”方法,忽略了与教育者的沟通交流,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培育。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反馈缺失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如何结合大学生的学习、思想特点,构建有效的教育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融入大学生内心深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作用。而目前单一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是否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愿怎么样,教学效果怎么样,这些信息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搜集和反馈,也没有针对反馈信息作出调整,阻碍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用的发挥。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生态路径
  我们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树立教育生态学理念,用生态学的视角来寻找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其面临的生态环境,依据生态规律探索方法。比如,尊重各生态因子所处的位置,把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依据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个性来实施人性化的教育,让其得以实践体会。   (一)依据教育生态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
  校内生态系统本身是一种教育环境,它制约着学校功能的正常发挥,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需要以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依托,以校园精神文化为载体,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导向作用。在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象征和潜在的教育资源,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价值作用。[3]所以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精心设计宣传标语、人文景观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随处可见,让广大学生身处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启发。同时,要积极创建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组织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文化作用;同时要发挥新媒体的育人功能,通过微信群、QQ群等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覆盖面,用当代学生喜欢的接地气的网络话语表达方式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理论感染力和渗透力。
  (二)依据限制因子和生态原理,正视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实际问题,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因为学生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阅历等方面有所不同,所以我们要注重因材施教,特别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比如针对大一新生,要从爱校教育、班级建设、寝室建设等方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二学生要从实践层面,如志愿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层面入手;高年级学生则从就业择业等方面引导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是日常生活,它来源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实践,体现在人民群众日常行为和社会生活的细微之处,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关注青年学生的诉求和困惑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比如,针对心理困难生,给予其信任和理解,指导学生走出心理囚笼;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其物质帮助和精神鼓励,引导其自强自立等,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从而提高情感认同。
  (三)依据耐度定律和花盆效应,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形式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我们也不否认其在理论灌输中所起的作用,但是固化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增加学生的反感度,所以要相对减少简单枯燥的理论灌输,拓展第二课堂,充分发挥隱性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如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在进入社会生活、走进社区、深入乡村的过程中,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爱国心和自豪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情怀,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精髓,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在高校学习期间能够更加奋发图强,增强日常践行与自觉奉行的道德实践能力,实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态系统的有效对接。
  (四)依据社会性群聚与阿里氏原理,分层实施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我们要充分发挥正式群体和半正式群体的作用,比如学生会组织、社团、学生党员等,把他们和一般学生区分开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同时,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都是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群体,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核心价值观,这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践行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各高校也要善于用身边的模范典型引导学生,善于发挥榜样群体的模范带头作用。倡导大家“不以善小而不为”,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热衷于志愿服务活动,弘扬真善美,传递敬业、奉献、虔诚、勤勉、孝老爱亲,自觉撒播爱与善,让向上、向善、向美的良性互动更多涌现,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于佳,王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态学原理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9):60-65.
  [2]王嫣.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学术探索,2015(1):152-156
  [3]何小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三个基本着力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2):97-102.
其他文献
2019年3月27日,团贷网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调查。团贷网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P2P平台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2月底,团贷网的历史累计成交量超过1300亿元,借贷余额超过145亿元,累计借出人数超过98万人。团贷网背靠上市公司派生科技,安全运营了超过6年并保持着较高的收益率,此次突然“爆雷”对于市场和投资人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震动。在此之后,据第三方数据显示,4月的网贷行业停业及问
期刊
本文主要以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为主要依据,从有助于优化数学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优化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扩大学生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是中央首次在顶层设计层面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指金融业深层次问题,突出了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金融工作的科学指引和行动纲领。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领域资源供给体系中的主体,金融总资产比重达80%以上,但金融服务的供给长期存在一些结构性缺陷,金融需求的多
期刊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探寻更优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
数字出版时代,由于内容、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体制等限制,中小出版社难以做好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出版软件、发布平台与阅读终端等垄断性环节,唯有将自己清晰定位为“出版
2018年12月,《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出台。时至今日,宣布拟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超过30家。从银行内设部门转变为理财子公司绝非表面功夫,而是面临“脱胎换骨”的巨大挑战。  脱胎换骨:商业银行面临着什么挑战?   对内,银行理财子公司要应对体制转变和业务衔接带来的挑战。  文化理念转变的挑战   银行内设部门作为理财业务的开展主体,难以突破银行本体根深蒂固的信贷文化;理财子公司要履行代客理
期刊
2018年12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加上《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等监管法规,银行理财面临的监管约束发生重大变化,设立独立的理财子公司成为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面对理财子公司这个新生事物,由于受资本实力、投研能力以及理财业务基础等条件限制,地方银行在是否设立理财子公司问题上,面临大型银行不受困扰的一些问题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日益增长和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的历史时期。资产管理行业在居民财富保值增值和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發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部分资金空转、规避监管的现象。针对行业发展暴露的问题,以资管新规为代表的系列监管政策出台,拉开了国内资管业务统一监管的大幕,资管行业正式跨入以正本清源、防控风险、转型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随着
期刊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着眼国际国内发展大局,深刻分析把握时代背景,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打好金融风险攻坚战,既要立足当前,对重点领域风险“心中有数”,对如何化解“胸中有策”,更要着眼长远,注重源头治理,构建长效机制。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十九大提出打好三大攻坚战,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于首位。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
期刊
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债权债务处理难的背后, 其实某种程度上是金融机构征信难、征信贵、风险管控服务难。而作为金融机构服务供应链企业、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案。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可以将资金流有效整合到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有利于增加有效金融供给,有利于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是推动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