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不单单是在课堂上领着我们遨游书海的“那一位”,也可以是某次让我们豁然开朗的“这一个”。而他也不一定活在当下,有时就在我们的教材中。
好奇的童年
《放飞蜻蜓》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第六册第十九课。课文让孩子了解了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关动物的情感。
文中的翠贞们和现在的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捉蜻蜓、逮蝌蚪、抓小鸟……他们乐此不疲。
但蜻蜓们是益虫,陶行知先生看见后如果说:“蜻蜓是益虫,你们为什么要捉它?还不快把它放了!”结果,孩子不情愿地放走蜻蜓。等先生走后,他们还会再捉一只、两只甚至更多……
先生明白这样的说教,只会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因此,他先是循循善诱,蜻蜓以害虫为食,是人类的好朋友;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了解蜻蜓身体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孩子们自然觉得小小的蜻蜓竟然如此神奇;最后先生把蜻蜓交到孩子的手里,用商量的口吻对孩子说:“把它放了,好不好?”孩子们很乐意地放了蜻蜓。
回顾整个过程,先生没有权威的说教,而是小心地呵护着孩子“好奇的童年”。遗憾的是,当下一些老师不仅在道德说教上享受着绝对的权威,就连课堂学习也不容学生有丝毫“觊觎”之心——学生进课堂就是为了解决老师的问题,学生无须有问题来、也不许带问题走,他们被当成产品统一锻造着。
好奇的童年不好奇,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先生,怎能不拜?
榜样伴童年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第八册第二课,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故事。透过故事,人们看到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而我,却感觉到了“榜样的力量”。花开悄无声息,孩子们准确地捕捉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那一瞬间。这是因为竺可桢教授长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感染了孩子,孩子以他为榜样了。
在学生眼里,老师就是他们的榜样、崇拜的偶像。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们惊叹:“哇,老师,你好厉害啊!”有了这样的夸赞,我们就更需要时时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诲;更要坚信:身教永远胜于言教。
一学期的“师生同背课文”的实验,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当我站在讲台上,和孩子一起比赛背课文时,孩子的眼里流露出的分明是兴奋!
其实,当我们要求孩子在40分钟之内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习作时,我们为什么不能也像孩子那样坐在那儿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挠头苦想、时而提笔疾书、喜笑颜开地写“下水文”呢?当然,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远不止这些!
子曰:“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先生,怎能不拜?
童话般的童年
《师恩难忘》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第九册第一课,是年少时就被誉为“神童”的著名作家刘绍棠的作品,原题为《老师领进门》。文中的田老师用了上千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把作家领进了文学之门。
教过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文中的田老师教给一年级孩子的那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典型的韵文识字,就是要让孩子能识会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遥想自己当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背韵文,一遍又一遍地书写十个生字。在一遍又一遍的读和写中,学生会背会写了,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致却被磨掉了。
引人入胜的故事,娓娓动听地道来,学生感觉到了文字的神奇,体验到了文学的魅力,国语成了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而这就是田老师帮助孩子打开文学之门的钥匙。
童话般童年,需要童话的润泽。这先生,怎能不拜?
……
其实,这些恩师都在告诫我们:童年如花,需要我们小心地呵护!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第二中心小学)
好奇的童年
《放飞蜻蜓》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第六册第十九课。课文让孩子了解了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关动物的情感。
文中的翠贞们和现在的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捉蜻蜓、逮蝌蚪、抓小鸟……他们乐此不疲。
但蜻蜓们是益虫,陶行知先生看见后如果说:“蜻蜓是益虫,你们为什么要捉它?还不快把它放了!”结果,孩子不情愿地放走蜻蜓。等先生走后,他们还会再捉一只、两只甚至更多……
先生明白这样的说教,只会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因此,他先是循循善诱,蜻蜓以害虫为食,是人类的好朋友;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了解蜻蜓身体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孩子们自然觉得小小的蜻蜓竟然如此神奇;最后先生把蜻蜓交到孩子的手里,用商量的口吻对孩子说:“把它放了,好不好?”孩子们很乐意地放了蜻蜓。
回顾整个过程,先生没有权威的说教,而是小心地呵护着孩子“好奇的童年”。遗憾的是,当下一些老师不仅在道德说教上享受着绝对的权威,就连课堂学习也不容学生有丝毫“觊觎”之心——学生进课堂就是为了解决老师的问题,学生无须有问题来、也不许带问题走,他们被当成产品统一锻造着。
好奇的童年不好奇,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先生,怎能不拜?
榜样伴童年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第八册第二课,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故事。透过故事,人们看到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而我,却感觉到了“榜样的力量”。花开悄无声息,孩子们准确地捕捉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那一瞬间。这是因为竺可桢教授长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感染了孩子,孩子以他为榜样了。
在学生眼里,老师就是他们的榜样、崇拜的偶像。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们惊叹:“哇,老师,你好厉害啊!”有了这样的夸赞,我们就更需要时时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诲;更要坚信:身教永远胜于言教。
一学期的“师生同背课文”的实验,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当我站在讲台上,和孩子一起比赛背课文时,孩子的眼里流露出的分明是兴奋!
其实,当我们要求孩子在40分钟之内写一篇400字左右的习作时,我们为什么不能也像孩子那样坐在那儿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挠头苦想、时而提笔疾书、喜笑颜开地写“下水文”呢?当然,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远不止这些!
子曰:“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先生,怎能不拜?
童话般的童年
《师恩难忘》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第九册第一课,是年少时就被誉为“神童”的著名作家刘绍棠的作品,原题为《老师领进门》。文中的田老师用了上千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把作家领进了文学之门。
教过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文中的田老师教给一年级孩子的那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典型的韵文识字,就是要让孩子能识会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遥想自己当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背韵文,一遍又一遍地书写十个生字。在一遍又一遍的读和写中,学生会背会写了,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致却被磨掉了。
引人入胜的故事,娓娓动听地道来,学生感觉到了文字的神奇,体验到了文学的魅力,国语成了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而这就是田老师帮助孩子打开文学之门的钥匙。
童话般童年,需要童话的润泽。这先生,怎能不拜?
……
其实,这些恩师都在告诫我们:童年如花,需要我们小心地呵护!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