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湖湘

来源 :创意设计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erx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湖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非遗项目数量众多、门类丰富、区域集群,发展非遗研学旅游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和社会优势。为深化湖南省非遗研学旅游的特色模式,从湖南省研学旅游现状、特征切入,通过分析湖南非遗研学旅游基地的建设发展案例,可归纳出以下五大内容:基地硬件建设、人员建设、课程建设、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评价互动体系建设。并提出完善湖南省各基地非遗研学要素的相关措施,为带动全省非遗研学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湖南;非遗;研学旅游;基地建设;产业集聚
  引用本文格式 王伟,吴思遥.游学湖湘——非遗研学旅游的湖南模式[J].创意设计源,2020(4):4-10.
  Research on Hunan Model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udy Travel
  WANG WEI,WU SIyao
  Abstract Hunan is a maj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vince, with a large numbe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rich categories, and regional clusters.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udy travel has a good resource base and social advantages. In order to deepen the characteristic model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udy travel in Hun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udy travel in Hunan Province,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ases of Hun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udy travel bases, the following five major contents can be summarized: base hardwar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construction, courses construction, safety guarante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interactive system construction. It also proposes relevan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lemen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udy travel in Hunan Province,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udy travel industry.
  Key Words  Hunan Provinc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tudy travel;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7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企‘走出去’过程中的企业形象研究”(项目编号:17YBA417);2017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湖湘艺术的文化传播及创意再生产研究”(项目编号:XSP17YBZZ138)阶段性成果。
  非遗研学旅游主要指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要受众,以群体形式参与,以实践育人为目的,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的校外旅游实践活动。“游”与“学”兼得的教育形式是研学旅游与传统课堂教育的本质区别。党的十八大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作为民族和国家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持续受到各方重视。加强广大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和学习是我国研学旅游活动的重要目标,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推动非遗社会性传承的重要内容[1]。在此背景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我国研学旅游的发展规划中,非遗研学旅游兼具着多重重要意义,是湖南文旅融合发展战略部署中的重要一环。
  湖南省发展非遗研学旅游具备较好的资源基础。湖南作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南岭山脉和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地貌特质促成了特色鲜明的湘楚文化,为湖南积累了丰富的非遗旅游资源[2]228。近年来,湖南省非遗传承保护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走在了全国前列。截至2019年12月,湖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计118项,省级非遗项目258项,数量众多。从类型结构来看,门类丰富。在所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传统戏剧类占比最高,达到26%,共计31项,例如:皮影戏、花鼓戏、湘剧;其次是民俗艺术、传统手工技艺、民间音乐舞蹈项目,数量均超过10项。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黑茶制作技艺、土家族摆手舞等多个非遗项目已完成了一定程度的产业化开发。就空间分布而言,资源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较好,分区、分带明显。省级非遗项目与国家级非遗项目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分布广且形成区域性集群,主要集中于吉首市、邵阳市、长沙市和常德北部地区[2]229。   一、湖南省非遗研学旅游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近年来研学旅游作为校外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得到重视,全国各省市都在大力推进研学旅游相关工作。追根溯源,不论中西,“游学”都是研学旅游的主要形式。孔子周游列国传学论道、科举士子赴京赶考、文人墨客游历山水等,这些是中国古人展开的不同形式的“游学”。在西方,13世纪便有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文艺复兴后随着人性觉醒,对理性与自由的追求使得“大陆游学”(Grand Tour)在欧洲兴起,其中英国大众研学旅游发展最好,走在欧洲各国前列。而目前日本的修学旅游(しゅうがくりょこう)与我国推行的研学旅游在形式和内涵上最为相似,且各制度相对完善,值得借鉴。然其作为一种新业态,相关学术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发展。近年来,以“研学旅游”为主题的学术文献数量有所增长,一是聚焦于非遗研学旅游的课程开发,且目前地理学科与研学旅游课程融合效果较为密切[3],相关学术成果较多。二是探讨研学旅游中的“非遗”问题,如某地理区域或某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一直都是非遗研究的热点,而专注探讨“非遗”与“研学实践”融合发展的文献则较少[4]。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非遗研学旅游研究的广度、深度都亟须拓展。
  非遗研学旅游不同于其他研学旅游的最主要的特质是非遗特殊的文化生态。以湘西毛古斯舞为例,它是最早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原始舞蹈表演,涉及到了土家族人生產、生活与思维观念的整体,存活于相对偏僻的湘西土家山寨中。如果要开展以毛古斯为主题的非遗研学活动,应对毛古斯原有的节庆语境、仪式功能、社区生活等必要的文化要素比较了解[5]。也正因如此,目前大多非遗研学旅游都基于原有的非遗旅游产业基础开展,主要在以祖国美好河山为主题的自然景区、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等资源单位,以及以传统历史为主题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非遗场所、素质教育基地等在内的两大类型中展开,其中只有少数景区或基地是基于非遗研学旅游专项进行开发、创建的。因此,想要深入了解湖南省非遗研学旅游的发展情况,绕不开对省内非遗旅游现状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等国家战略的部署与推进,非遗传承与各地的旅游事业建设互动越发频繁,非遗研学旅游依托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旅游市场中大受欢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前景。湖南在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转型的过程中,非遗研学旅游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就成果而言,首先,全省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文化旅游发展氛围,旅游总收入、全年接待游客人次等相关指标逐年攀升。依托长沙作为全球“媒体艺术之都”的传媒优势,全省正努力推进以“锦绣潇湘”为核心的旅游品牌建设工程。节庆日以浏阳花炮非遗技艺打造的橘子洲烟花盛会等项目已逐渐将湖南省会城市长沙推向网红城市之列;凤凰古城、芙蓉镇、张家界等景点的全国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其二,湖南省已成功培育一系列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典型案例。如湖南雨花非遗馆被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及相关单位共同评选为2019年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之一。其作为湖南省重点打造的文旅融合示范点,馆内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359个非遗项目,作为最早从事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的行业先行者,已接待全国中小学生10万余人次,为构建“非遗+旅游”全产业链模式运营提供了良好示范[6]。其三,湖南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长沙为中心,张家界为龙头,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西、雪峰山、大湘南五大旅游板块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见图1),有以长沙(望城)、赫山、桃江、安化、桃花源为站点的桃花源美丽乡村等多条非遗相关跨区域旅游线路[7]。还有多条其他省内非遗旅游的精品路线,如土家探源、神秘苗乡、侗苗风情、生态丹霞、武陵民俗、瑶家古风的大湘西民族民俗风情游,怀化古城古镇古村游等。
  就发展困难而言,目前省内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形势依然紧迫而严峻。高度的机械复制生产代替了手工制作,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技艺都失去其原有的生存价值,手艺人失去了传统的生计方式。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博物馆、图书馆等现代性文化空间产生,互联网新媒体使得人们的文化传播媒介转变,现代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发展,这一切都使得传统艺术受众被分化,“知音”消失、“票友”转场,某些传统艺术市场逐渐萎缩。长期以来,湖南省大部分非遗的保护工作主要是由非遗工作者和政府来承担的,但面对如此庞大规模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其力量是薄弱的[8]。局势紧迫、资金短缺、人才短缺,是非遗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湖南非遗旅游发展目前主要受制于区域经济差异导致的产业发展不均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湖南非遗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湘西地区,受区域经济、交通、教育等多方面条件限制,非遗旅游产业化发展受阻,难以完成良好的非遗资源价值转化。
  考虑到地域、时间、经费、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目前省内研学旅游主要在各级各类学校所在地附近开展。所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楚地自古出人才。历代“人才辈出”的社会现象、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和重视教育的社会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9]。重视教育的社会氛围使得政府、学校、家长多方都舍得为子女的研学旅游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经济成本,这为省内研学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社会基础。相较于其他研学旅游产品,根植于上一辈人内心深处的乡土记忆、家国情怀使得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在省内研学市场中颇具优势。2017年12月湖南省联合11个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游工作的实施意见》[10],文件明确了研学旅游工作应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课程建设、研学旅游基地建设、规划研学旅行组织实施、健全经费筹措机制、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六大方面内容。2018年2月湖南省教育厅开展了全省研学旅游工作调研,发现安全问题、收费问题、行业规范问题和研学成效问题还须进一步改善。
  为全面解决研学旅游面临的价格、质量以及安全等问题,2018年湖南省教育厅开展了第一批全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审核内容包括场地条件、课程设置、管理团队、师资团队、安全保障、收费管理等多方面细则,同年10月公布了第一批湖南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湖南省长沙市教育局作为省会城市的教育部门,在推进研学旅游工作方面进展更迅速,在全省起表率示范作用。截至目前已公示三批中小学研学旅游创建基地(营地)名单,并对长沙市中小学研学旅游承办机构进行了官方评审。就目前而言,湖南省只有通过各项审核被选录到已公示名单中的基地(营地)才具备参与各中小学校研学旅游招标的准入资格。   二、湖湘集聚型非遗研学旅游的发展特征
  湖南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以湘江为纽带,着力构建长岳湖湘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引领作用”[7],在此文件中就明确地提出了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城市集聚型湖湘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就目前而言,湖南省可开展非遗研学旅游实践的基地主要有以下五类:①博物馆类,如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②各州市的建立的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如长沙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③依托历史自然景区建立的基地,如桃花源风景名胜区;④新近开发建设的各种特色小镇,如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⑤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馆,如湖南雨花非遗馆等。从区域分布来看,位于长株潭地区的基地占大多数。湖南省的非遗研学旅游基于省内特殊的区域经济与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整体呈现出聚集型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以长沙为中心的非遗研学旅游产业集聚。这与其他省份的发展思路并不一致,例如,江苏省的非遗研学产业未在非遗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会城市南京集聚,在整体规划上更偏向于非遗资源最为丰富的苏州发展[11];安徽省以皖南地区发展更强势,优于合肥经济圈。聚焦到具体的非遗研学旅游活动承办企业,区别于其他省份主要围绕非遗景区单一、纵深的发展策略,湖南省的非遗研学旅游企业在模式上更多元,呈现出资源集聚的运营发展策略。
  非遗研学旅游是典型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结果。理解当前湖南非遗研学项目在空间区域上的集聚现象,可以从旅游产业聚集的理论切入来分析。旅游产业集聚可理解为“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市场为中介,将旅游产业不断向旅游相关产业延伸,并且不断向某一地理空间集中的动态过程”[12]。丰富的旅游资源与良好的交通环境是区域旅游产业形成集聚的初始条件,而随着社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天然的旅游资源优势下降,影响集聚的主要因素演变为市场需求、交通区位条件和政策条件。由此,可以解释为何民族民俗遗产丰富、非遗旅游产业集聚的张家界、吉首、怀化等大湘西地区未成为湖南非遗研学旅游集聚区域,因为非遗研学旅游是文教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一种新业态,各方面规章制度尚未健全,目前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于非遗文化资源,旅程安全、教学质量、环境设施等因素同样是旅游地选择时考量的重要指标。非遗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会城市长沙以及周边城市,不僅占据交通区位优势,而且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教育水平更优质,这在非遗研学旅游这一新兴业态中,有着大湘西地区或湖南其他区域不可替代的优势条件。
  集聚型的发展特点不仅体现在全省非遗研学产业的空间分布上,在湖湘非遗研学旅游基地的创建、发展过程中这种特点也十分明显。具体的集聚型发展路径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具有原生非遗资源的非遗研学旅游基地的发展路径。此类基地一般最初就是古镇、古村落等历史文化区域,在创建成为非遗研学旅游基地的过程中,主要做的是对旅游要素的集聚与完善。以长沙铜官古镇为例,铜官古镇属于长沙湘江古镇群中的六大古镇之一,本身就处于古镇群中,具有规模经济优势。依托已有1 200多年历史的长沙铜官窑遗址,整个古镇以原生性的国家级非遗——长沙铜官窑烧制技艺为核心,以陶都为定位建设成为非遗旅游名镇[13],打造了丰富的非遗产业发展业态,如长沙窑博物馆、铜官窑传奇秀主题演出、5D影院等。铜官古镇还建设了以湘菜高地为主题的楚街、再现民国时期老长沙街头建筑风貌的芙蓉街等特色街区,并配备星级酒店、特色民宿等优质的酒店旅游设施,较好地实现了非遗研学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集聚。2019年新华联铜官窑古镇和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都入选为长沙市第三批研学旅游实践创建基地(营地),铜官古镇是目前最能体现湖南非遗研学旅游产业聚集型发展特点的案例之一。
  第二类为不具有原生非遗资源的非遗研学旅游基地的发展路径。这类基地由于缺乏天然的非遗文化生态,在创建中最核心的工作是完成对非遗文化要素的集聚,构建起良好的非遗文化生态。湖南雨花非遗馆是全国首个民营非遗馆,由传统木工手艺人郭存勇于2015年创办,2019年被评选为国家3A级景区,也是长沙首个非遗展示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游实践教育基地。作为聚焦非遗保护、发展良好的新型文化空间,在非遗研学旅游领域属于行业先行者,具有丰富的经验;从非遗产品、非遗传承人、非遗展演等多维度构建起非遗文化生态,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创建非遗馆主要的任务就是完成各非遗资源(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的集聚,构建一个较好的非遗文化空间。创始人郭存勇在全国各地通过登门拜访300多位民间手艺人或知名非遗传承人,聚集了300多个非遗项目,完成非遗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步。其基本的运营策略是:非遗馆为非遗传承人、手艺人提供各类扶持吸引他们入驻,再依托这些传承人、手艺人构建起的优质的非遗文化空间,来进一步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具体的做法是:非遗馆一方面通过减免租金等方式缓解非遗传承人、手艺人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宣传与推广,组织他们参加展演等文化活动,并组建专业团队帮助他们进行非遗项目申报以及各级非遗传承人的评选。湖南雨花非遗馆给传承人、手艺人们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也为后续的商业转化奠定了较好的舆论基础。非遗馆通过筹建非遗商城,引进了传统食品、器具、饰品等多品类非遗产品的售货商家入驻,拉动馆内人流量,构建起了一个可循环的非遗文化生态,而这个可循环的非遗文化生态是此类非遗研学旅游实践基地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三、湖南非遗研学旅游基地的建设模式
  湖南非遗研学旅游产业走集聚型发展路径奠定了现有的产业空间布局,湖湘非遗研学旅游基地则通过集聚型运营模式,完成了承接非遗研学旅游活动所需要素的整合。具体到如何建设一个非遗研学旅游基地,通过分析湖南非遗研学旅游基地的建设发展案例,可归纳出以下五大内容:一是基地硬件建设,二是人员建设,三是课程建设,四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五是评价互动体系建设。
  (一)基地硬件建设   第一,非遗研学旅游基地硬件建设,主要包括公共区域建设、体验教室建设、安全设施建设。首先,公共区域建设要满足一定的人数容纳要求;其次应该配备非遗展演舞台区以及对应的观众观演区;最后要有整体的品牌文化视觉导览设计。例如:湖南雨花非遗馆为打造为每天可满足1 000人学习体验的非遗研学旅游实践教育基地,调整了馆内布局,以“回”字的人流线路设计串联各传习教室及非遗店铺,“回”字中间的中厅来满足展演和观演需求,配合整体红棕色,运用云纹、传统印章元素设计的品牌视觉系统,构成整体的公共区域设计。另外,研学旅游基地作为典型的社会公共区域,各设施建设应该符合公共安全准则。例如:要有健全的公共信息导向标识,并符合《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 10001)的要求;要有安全逃生通道、应急避难场所及较大的停车区,还要配备全方位的安全监控体统等。
  第二,非遗体验教室建设。首先,体验教室要有满足至少20人授课的空间大小,配备如投影仪、桌椅等基本的教学硬件设施,还有对于非遗文化氛围的装饰设计不可缺少。湖南雨花非遗馆根据每个非遗项目的文化特性,打造了尚品轩泥书传习所、君子六艺馆、芒果大叔木工坊、滩头年画传习所(见图2)、愛莲江永女书学堂、真馨香堂、楚玖茶学苑等一系列品牌空间。此类空间既作为特定非遗项目的体验教室,又充当非遗传承人的传习工作室,日常摆放非遗商品(作品)展示(见图3)。这样的多维空间设计能帮助学生融入传承人的传习生活,帮助学生沉浸式地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值得借鉴[14]。
  (二)人员建设
  人员建设包括非遗研学旅游师资团队建设,以及研学活动管理团队建设。非遗研学旅游师资团队要求具备基本的课程开发能力、授课能力,需要定期开展研学培训或行业研讨会,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多去其他基地进行参观考察,以维持师资团队良好的竞争优势。以湖南雨花非遗馆为例,为建设成为非遗研学旅游基地,专门创建了研学部门统筹研学相关事务,例如:课程开发、研学人员组织、物料准备等工作。依托馆内现有的非遗资源,以非遗传承人为主要教学团队,加上博物馆工作人员、高校文化研究学者、研学讲解员等共同组建成为非遗研学师资团队,定期开展研学导师教学培训,建馆以来多次邀请同行共同研讨研学旅游发展问题,在研学师资建设方面起到了较好的行业表率作用。
  活动管理团队包括食宿管理人员、安保人员、服务人员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是研学基地管理人员不能缺失的职业素养。在活动期间团队成员由领头人统筹安排,各司其职。不仅如此,成员会定期参加安全培训,进行安全演习,以应对活动可能突发的安全事故。例如,湖南雨花非遗馆2017年筹办长沙中雅培粹中学800多人的秋季研学活动,活动前由保安部组织全馆进行多次安全紧急预练演习。活动期间由运营部统筹保安部、保洁部等多个部门,总控馆内的广播系统、监控系统,完成人员、物料的调度工作。
  (三)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目标、开发流程、课程体系三大部分[15]。其一,合理把握课程目标。要时刻关注教育、非遗、研学旅游等相关政策的发展,对新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仔细分析。结合学生校内的课程安排,以及最新的素质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开发真正满足学生需要的校外实践课程。课程建设要特别注重立足中国优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活化,生动形象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内容[16]。其二,开发流程。具体到每个非遗项目的课程开发,课程研发者需要先选择互动性较强的项目进行教学设计和试课调整,积累形成一定的流程经验后再逐一推进其他非遗项目课程开发。湖南雨花非遗馆的课程开发,最初就选取扎染、剪纸两个大众较为熟知、互动性又比较强的非遗项目进行课程化尝试。课程最先以非遗公益课的形式呈现,结合课堂反馈,逐步探索出合适的课程设计方法。后期才开始大规模地推进竹编、香道等其他非遗项目的课程开发工作,并逐步结合相关学校的相关课程内容对非遗研学课程进行后续的优化(见表1)。其三,课程体系。不论是非遗微体验课,还是深度进阶学习课程,非遗研学的课程体系都应由认知、理解、实践三大基本内容构成[17],以此为基础构建研学课程框架才能较好地保障教学质量。湖南雨花非遗馆为规避研学旅游中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创建了“非遗课程进校园”的主题课程,真正实现将非遗研学课程完全纳入学生的日常授课体系。非遗传承人老师进校授课,按16课时课制设计每个非遗项目的教学方案,以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工具介绍、技艺学习、非遗分享会四大部分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该课程设计就是对“认知、理解、实践”课程体系的灵活运用。
  (四)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问题是研学旅游中学校与家长最为顾虑的。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安全硬件设施建设、安全预案报备以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三方面内容[18]。安全设施建设具体包括应急灾害设施建设,应急通道设施建设、医疗保障设施建设三部分。应急灾害设施有实时监控网络、安全防护栏、安全警戒线等;应急通道设施有应急疏散标识、疏散通道、疏散场地;医疗设施指急救医药,以及基础的医疗设备[19]。非遗研学基地应该按照基地建设安全标准建设馆内各方面的安全设施,每年定期接受消防等多部门的专业审核检测、定期检修,以保障基地硬件设施安全。除此之外,非遗研学基地应该在研学活动开展前做好活动方案和安全应急预案,协同学校、相关政府部门共同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规范性[20]。非遗研学基地在确保安全可行后应与学校签订安全协议,并购置安全责任险。另外,基地应定期进行安全演习,并结合行业经验协助学校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全面建构研学基地的安保体系。
  (五)评价互动体系建设
  评价互动体系建设涉及教学质量评价与基地服务评价。为进一步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建立课程审核机制与课后评价体系。确保每个非遗研学项目都经过试课,通过馆内的专业团队的审核课程才能上线;每次研学体验课程结束后,因设置环节让学生填写课后评价表,便于课程的改进优化。2019年湖南雨花非遗馆结合馆内运营数据以及线上投票数据来评选最受欢迎非遗体验项目等榜单,以此来督促非遗教学走向良性循环发展,此类在线数据化的研学评价互动举措值得大力推广。   不仅对于非遗课程需要建设评价体系,基地服务评价体系也需要筹备落实。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非遗研学基地尚未完成这部分建设,该部分可参考一般的旅游景区服务评价体系,从环境卫生、硬件设施、人员服务、收费、研学体验、品牌认知度等维度设计问卷[21],定期对馆内研学游客进行满意度测评。此外,大门入口设置线下客服,应对旅客日常的服务需求;在微信公众号界面设置服务反馈入口,收集用户在线服务反馈,以此构建较为完善的基地服务评价体系。
  结语
  近年来湖南全域旅游的发展势头强劲,加之对素质教育事业的重视,非遗研学产业得到了较好地发展。湖南省因地制宜建设省内非遗研学产业,走出了湖南模式。本文从旅游产业集聚理论出发,分析论证了湖南非遗研学产业集聚型的发展路径,并总结归纳了湖南非遗研学旅游基地的建设模式,为各省发展非遗研学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案例。
  旅游产业集聚在过程上分为旅游目的地体系完善和相关产业向旅游业集聚两个步骤,湖南非遗研学产业距离发展成为完善的集聚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才基本完成长株潭地区非遗研学旅游的研学要素建设,将来应该进一步深化聚合路径。第一,继续完善各基地非遗研学要素建设,加强区域内各研学基地的交流与合作,创建出省内知名的非遗研学品牌。第二,长株潭地区非遗基地可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联合大湘西板块非遗相关景区,如凤凰古城、永顺芙蓉镇等,开发更具深度、更多层次的研旅产品,共同建设起非遗项目传承的分级学习体系。第三,延伸研旅产业链,逐步将业务拓展到全省范围,带动全省非遗研学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游学湖湘。
  参考文献
  [1]朱兵.文化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537.
  [2]陈雅忱.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地方性开发路径[J]. 经济地理, 2020,20(2).
  [3]朱能能.我国研学旅行的研究进展[J].地理教育, 2020(5):55-57.
  [4]周志宏,禹文婷. 研学旅行概念辨析及研究进展[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 14(2):104-110.
  [5]王杰文.论民俗传统的“遗产化”过程——以土家族“毛古斯”为个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59-66.
  [6]杨红.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五大类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0,12(1):146-149.
  [7]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湖南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6-04-28)[2020-05-21].http://whhlyt.hunan.gov.cn/whhlyt/xxgk2019/
  xxgkml/ghjh/201909/t20190910_5458211.html.
  [8]王京传.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旅游产品体系构建[J].旅游學刊,2010, 25(5):7-9.
  [9]蒋书同.成就、经验与启示:湖南教育70年发展审视[J].当代教育论坛,2020, 297(3):1-19.
  [10]湖南省教育厅等. 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实施意见[EB/OL]. (2018-03-07)[2018-03-07].http://www.hunan.gov.cn/szf/hnzb/2017_101252/2017nd1q_102005/szfbmwj_98721/201803/t20180307_4967452.html.
  [11]邱悦.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 2017.
  [12]马晓龙,卢春花. 旅游产业集聚:概念、动力与实践模式——嵩县白云山案例[J]. 人文地理, 2014,29(2):138-143.
  [13]沈瑶,徐诗卉. 基于地域识别性视角的非遗文化空间构建策略研究——以长沙湘江古镇群等为例[J].建筑学报, 2019(S1):70-74.
  [14]Fu Y, Kim S, Zhou TT. Staging the ‘authenticity’ of intangible heritage from the production perspective: the case of craftsmanship museum cluster in Hangzhou, China [J].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2015,13(4): 285-300.
  [15]段玉山.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J]. 地理教学, 2019(5):4-7.
  [16]王伟,黄桂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研究[J].学术论坛, 2015,38(6):14-17.
  [17]徐海龙,曹东. 指向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深度实施——以“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课程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 2019(17):15-18.
  [18]Ahn, HyunYoung;  A Study on the Travel Safety and Travel Satisfaction for the Travel Safet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J]. Northeast Asia Tourism Research, 2019,15(3):111-129.
  [19]孔岳雪.文化遗产地研学旅行开发潜力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20.
  [20]邱涛.地方性地理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7(7):4-6.
  [21]张天宇,乌恩.游客感知价值与地方依恋的相关性研究——以婺源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3(4):89-96.
  王伟 吴思遥
  中南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为一项非遗口述史的文本实践研究,为对20世纪90年代宜兴陶瓷行业转型的经过进行最大限度的真实还原,描述出转型过程中的种种细节,采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选取宜兴紫砂艺人W先生的人生经历为个案,将口述文本与文献资料进行对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整个历程进行分析,尝试解读出影响行业转型的内部因素。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为手艺人建构了自由宽松的贸易环境的同时,给予了手艺人思想上的解放,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
期刊
摘 要 服装色彩作为一种视觉传播形式,与心理情感的表达密不可分。通过对心理学、色彩学及美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电影和服装具象的特殊性,分析服装色彩在电影里对人物情感的无声表达。重点探析《Marie Antoinette》影片中服装色彩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运用规律性的色彩构思模式和心理学知识深层次地剖析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并运用其特征做出设计方案,为电影服装的色彩搭配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服装
期刊
摘 要 《大闹天宫》《武松打虎》被许多研究者误认为是英美烟公司影片部出品,杨左匋创作的“动画片”,这对中国早期动画历史的梳理和考证,探索中国动画起源带来很大影响。为避免以讹传讹,通过利用设计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史料进行考证和辨析,以期廓清史实,还原历史真相。  关键词 大闹天宫;武松打虎;英美烟公司;杨左匋;动画片;滑稽片  引用本文格式 殷福军.中国动画艺术史溯源——以《大闹天宫》《武松打虎》
期刊
摘 要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虚拟现实技术在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使教与学更生动具象,更加符合人类的认知习惯。通过虚拟场景的构建、交互知识点的设计,使肉眼不可见的,但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跃然眼前,以“微世界——探秘微生物王国”虚拟现实微生物知识科普产品设计为例,实践了微生物互动式教学中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可行性,为微生物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期刊
摘 要 通过以甘南民间手工艺类型的文创产品研发为例,对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文创产品研发路径进行理论分析和应用策略研究,认为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对旅游文创产品的研发应以实地田野调研为原点,在进行科学严谨的材料工艺的基础研究和工艺文脉的系统梳理基础上,进行整体“文旅+传统工艺”分类项目化规划,凝练地域文化特色,以品牌设计思维进行孵化,实现市场价值和文化传播。在实践中演绎品牌孵化故事,丰富
期刊
摘 要 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课程实现其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验证学生是否能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向理论研究进行转化的过程。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艺术设计方法,理解设计的闲逛理论。在突发疫情面前,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制定教学框架,并采取混合式线上授课模式和改进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应急措施进行授课,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从《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实践出发,总结其实践课程线上混合式教学的经验,
期刊
摘 要 吸引观看并激发思考是博物馆对于观众的基本使命,德国科隆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在这方面的成功实践独具价值。通过对柯伦巴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其历史发展、建筑设计、策展观念、展览的内容与形式、展厅空间及其光环境设计,重点在博物馆的整体设计与策展理念方面予以总结,以从观众角度探讨博物馆的设计与价值。  关键词 博物馆;展览;艺术;宗教;凝视  引用本文格式 巫濛.凝视与沉思:探讨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与激发
期刊
摘 要 将BOPPPS模型理论引入文案类课程教学,采用案例导入法、经典模拟法、体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途径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变革。在Bridge-in模块引入文案课程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习兴趣;Learning objective模块明确文案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科竞赛实践提升学生学习效率;Pre-test模块,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后续教学做铺垫;Participatory learn
期刊
摘 要 开发适合传统工艺海外课堂的课程设计符合跨文化交流的需要。研究中以一个传统工艺的海外课堂作为行动个案 ,提出研究型设计教学实施模型,包括前期研究、主题转化和项目设计三步骤。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发现,跨文化的比较方法是促进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与物质文化多样性关系的关键;而教学效果的保障在于以教学实施模型为基础,辅以具体的过程控制。  关键词 研究型设计教学;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传统工艺  引用
期刊
摘 要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作为体现城市公共性文明、规则性、人文性的主要指标,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以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置的影响因素作为切入点,结合郑州市公共环境设施的现状,分析研究城市公共环境设施对城市形象建设各个层面的制约;并提取城市建设中硬件、软件形象建设作为典型,强化公共环境设施除使用功能之外,在城市形象建设中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 公共环境设施;城市形象建设;郑州市;可持续发展  引用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