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谢柏梁《中国悲剧的美学特征)(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从中国古典悲剧起因于欲望、冲突的程式化和意境追求的核心作用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悲剧的美学特征,并与西方悲剧理论相比较,在指出它们之间共通性的同时,揭示了中国悲剧更多的特殊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柏梁《中国悲剧的美学特征)(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从中国古典悲剧起因于欲望、冲突的程式化和意境追求的核心作用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悲剧的美学特征,并与西方悲剧理论相比较,在指出它们之间共通性的同时,揭示了中国悲剧更多的特殊性。
其他文献
一、性爱描写的内视
在作品里表现性爱,并非始于唐人小说,先民们早就有了两情相悦相思相忆的古老而深挚的恋歌。然而,历史走进了唐王朝,作为唐人对其性爱的体认与表现,唐人小说却带有只属于唐人的特殊的情感体验,呈现出只属于那一特定时代的文化印痕和社会心理。只要不停留在仅作分类尝试和政治的批评上,我们会发现唐人小说对我们来说或许是较为新鲜的世界。
拙作《李华萧颖±生卒年新考》(《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根据李华《与外孙崔氏二孩书》和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推论李华“大概活到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才去世”,不确、一因那篇论文把李华的崔氏二外孙女年龄估计大了些,二困当时未见梁肃《为常州独孤使君祭李员外文》(载《全唐文》卷五二二)。
汉末儒教衰落,曹操倡“通脱”,名、法、道诸说复苏。虽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但人们思想活跃,个性意识逐渐增强。这种“人的觉醒”反映在文学上,促使了“文学的自觉”。发展到后来,竟使两汉“为人生的艺术”蜕变为“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蜕变过程至六朝后期(齐梁时期)达到顶峰。
词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崛起,“飞声尊俎之上,引节丝管之间”,这种应歌佐舞的娱乐功能决定它特别讲究“趣”。词有趣方声情动人,趣是词给人以美感的一种审美属性。清谢章铤曾以趣之众寡界分诗词二体,曰:“诗不可似词,词不可似曲。词似曲则靡而易俚,似诗则矜而寡趣。”
面对着历史久远、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瀚海,张晶的《情感体验的历程: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原型意象》(见《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一文,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对其进行了一种新的批评尝试。作者运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他的“原型意象”的概念,以及弗莱的原型批评的理论体系,考察了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总母体中基因似地反复出现的一些文学主题和文学形象。
全书分上下篇和附录三部分。上篇为“柳永研究”,分别从史学、伦理学、文化学、词学和美学等不同角度,就柳永的身世遭遇、创作道路、人格构成、柳永歌妓词的道德意蕴、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文化内涵、柳词的市民文学特征和赋体文学特征、柳词的主体风格与雅俗之辨、柳词的艺术渊源、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戏曲观众学专著,在古代戏曲研究领域中建立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本书有三个特点:一、作者将戏剧学的研究与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继高邮、横县会议后,1990年10月底全国第三次秦少游学术研究会在湖南郴州举行。与会代表计80余人,宣读论文近50篇,诗词500多首。郴州市政协注释了秦少游策论50篇,编印了《秦淮海策论详注》,会议筹委会还编印了《郴州淮海帖》。
文学史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学科意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文学史的本质、研究对象、范围、目的等应该怎样规定。二、对文学发展演变流程的。总体观照,对其特征和规律的把握。两方’面有密切的联系,重要的无疑在于对文学流程的观照,但是学科的规定性仍然不能忽略,如果对文学史的本质等缺乏科学的认识,就难以对具体文学流变有科学的把握。文学史撰写的具体构想可以因人而异,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统一,但是在文学史的本质等理论问题上却应该有一些基本的共识,否则文学史就丧失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意义。
中国文学史,主要是汉文学史,究竟如何写,这要由达到什么目的来决定。如果以描述文学发展的全貌和原貌,并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来为主要目的,‘那么,本文将就此发表两点意见。如果主要不是以此为目的,那么,本文将不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