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10年3月,一场“饿死老虎”的风暴席卷了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从2009年11月到2010年3月,这家动物园共病饿致死东北虎12只,引得舆论一片哗然。
本该非常珍稀的东北虎究竟怎么了?一个亏损动物园缘何能“阔气”地一口气饿死十几只?怀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致电采访全球最大的东北虎养殖基地负责人,但一听说是记者,这位深感被媒体“阴”了的总经理断然挂断了电话。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死虎阴影下掩盖着的秘密逐渐揭晓: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养虎业的尴尬历程。
“没有什么商业,我们现在只做东北虎的保护!”黑龙江东北虎林园(以下简称“东北虎林园”)——这家全球最大的东北虎养殖基地的新闻主管边世峰略显愤怒地大声说道。
不过,和林园总经理王立刚比起来,边世峰的反应显得“温和”太多:当听到“记者”这两个字的时候。王立刚断然挂断了手机,再拨过去,占线成了唯一的主题。
不久前,一家知名媒体的报道曾把这个以林园为名的企业推上风口浪尖。这让他们不敢再提起养殖虎的商业规划,也使他们对媒体充满了猜忌和敌意。但这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养虎,曾经被不少人作为一个产业尝试,又在政策的漩涡中逐渐迷失。
从事业到产业
1986年的这个虎年,无论对东北虎还是东北虎林园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骤降至不足30只,基于对野生东北虎灭绝的忧虑,东北虎林园的前身——横河道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应运而生。以“保护”东北虎为初衷,一个养殖东北虎的“事业”从8只东北虎开始蹒跚起步。
起初,有国家扶持东北虎养殖的政策支持,横河道子中心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1988年,鼓励人工养殖保护动物的条款正式写入《野生动物保护法》;1993年5月,横河道子中心成功攻克老虎养殖技术难题,老虎数量开始高速增长。当年,中心拥有东北虎数量已增长到100余只。2004年,中心更名为东北虎林园,拥有东北虎数量增至400只,到2007年底更是猛增到超过800只。
随着老虎数量的飞速增长,东北虎养殖从“事业”转化为“产业”的可能性也逐渐凸显。事实上,“横河道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这个名字尽管听上去很“科研”,但其身份却是黑龙江省外贸厅(现商务厅)下属企业,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经营性质。其总经理王立刚曾表示,东北虎种群繁殖到一定数量后,应考虑“国际贸易”、“正常死亡的老虎入药”等环节。
不仅仅是东北虎林园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伴随着老虎养殖技术难题被攻克,在政策激励下,养虎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除了东北虎林园,在广西,养鸭出身的民营老板周伟森擎起了南派养虎的大旗,旗下雄森熊虎山庄目前已拥有养殖虎超过1300只。此外,在广东、辽宁等地,也生存着规模不等的老虎养殖企业;小规模的老虎养殖,更是遍布全国的各种野生动物园。
养虎业遍地开花的结果是:我国的养殖虎数量超过了6000只,并且还在持续增长。正是养殖虎的“虎丁兴旺”,构成了沈阳动物园老虎批量“饿死”的必要条件。
理想的产业链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各路资本开始涌入养虎业时,大家都是冲着老虎“珍贵”、“浑身是宝”去的。和商业社会中任何一个兴盛的行业一样,养虎业风行国内、招揽投资的“本钱”,乃是其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
在我国,中医历来将老虎身体多个部分人药医用,其中又以虎骨为最。1993年以前,虎骨丸、虎骨膏、虎骨胶、虎骨酒之类的产品曾风行于世。当时,国内有200多家企业生产与虎骨相关的产品,平均每年使用虎骨超过1000公斤,年产值超过1亿元。
一只虎值多少钱?东北虎林园的冷库或许能从侧面说明这个问题。这个冷库距王立刚的办公室只有50米之遥,一直被王立刚视作东北虎林园的“金饭碗”。“金饭碗”里盛着的,是200多具成年东北虎的尸体,东北虎林园则视其为“价值过亿的财富”。即是说,一具冷冻的东北虎尸体,价值至少在50万元以上。
虎制品的价格同样也能验证王立刚对于虎尸价值的判断:一张虎皮14万元,一公斤虎鞭14万元,一只虎爪7000元,一公斤虎骨5000-9000元……尽管我国已叫停虎制品贸易多年,但其价格依然在私下交易中不断被炒高。此外,新鲜的死虎肉,同样有人愿出高价收购,王立刚就曾碰到过愿以7000元/公斤价格收购死虎肉的客商,以此推算,一只体重250公斤的雄性东北虎,其价值恐怕会超过100万元。
而要养殖这些价值百万元的动物,其成本构成却相对单纯,最大头的就是饲料。正常情况下,根据虎的性别、体型不同,1只成年虎平均每天约需进食3-8公斤肉类,主要为牛肉和鸡肉,同时辅以一定量的鸡架和补充其他营养元素的食品添加剂。目前,牛肉的价格通常在25元/公斤左右,白条鸡肉则为10元/公斤左右。根据食物搭配上的差异,算上人工费用,一只养殖虎的年综合成本在1.5万元到3万元之间。东北虎4岁成年,即使养殖10年,一只虎的成本也最多30万元,其利润依然非常可观。
在这条理想的产业链上,东北虎林园无疑早已作好了准备。设立之初,它是具有东北特产外贸资质的企业,虎骨酒厂蓄势待发,与中国医科大学、中医药生产单位的死虎合作开发也已开始酝酿。而中心数量飞速增加的东北虎,更是充分显示出当时企业“以虎养虎”的信心。
然而,令东北虎林园以及所有投资养虎的人想不到的是,这条看似完美的产业链,会在一夜之间轰然崩溃。未来等着他们的,是一场十几年都看不到头的痛苦煎熬。
养虎遗患
正是在横河道子中心养虎技术实现突破的这一年,1993年5月2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剧变降临到养虎者头上——迫于国际压力,中国开始全面禁止虎制品贸易,同时将虎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删除。整条养虎产业链的基石,一夜之间,没了。
横河道子中心几乎是瞬间就感受到了行业剧变中的世态炎凉:就在“禁虎令”颁布的第二天,银行立刻停止了给中心的贷款。原本前景一片光明的横河道子中心,眨眼间沦为负债900万元的亏损企业,到2005年东北虎林园停息挂账时,其负债已经增至2400万元。
漫长的“禁虎令”不仅考验着养虎者的耐心,更是对整个行业的生存方式提出了挑战。原本指望靠虎制品贸易发家的横河道子中心陷入了空前的危机:整整18个月,职工没有领过工资;饿死老虎的事件,此时也反复上演,因营养不良诱发疾病以及打斗致死的老虎更是多达40多只。到1995年底,不到两年时间里,横河道子中心的东北虎数量从100多只骤降到不足50只。另谋生 路,是养虎人唯一的选择。
1996年,为了维持生存,横河道子中心在哈尔滨旅游胜地太阳岛北面建起了东北虎林园,精选28只东北虎,开放观光旅游项目。这一无奈之举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东北虎林园有了新的收入来源,东北虎和上百号员工的饭碗也总算保住了。然而,王立刚反倒觉得,当初的挣扎实在是养虎遗患。他甚至感慨,如果当时索性把那几十只老虎杀了,或许就不会有后来十多年的煎熬。
观光旅游一时的红火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虎业的问题——这个行业产生的基础,是对虎制品全方位的商业化利用,其成本远非单纯的门票收入所能负担的。在最初的红火后,参观老虎的游客热情逐渐降低,老虎却不会因此胃口大减。而养虎业的特殊之处在于,由于老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即使市场缩小甚至不存在了,你也无法主动缩减规模。同时,虎尸还需冷冻保存,而仅仅是保存那200多具虎尸,东北虎林园每年就要花掉100多万元。
为了进一步开源节流,东北虎林园不停地做着新的尝试。譬如,把100多只老虎送到全国各地的动物园“打工”,不仅能赚来100多万元租金,还能省下200多万元成本。留在“家里”的老虎也要从牙缝里省钱,主食被迫从牛肉换成了鸡肉……然而,即便如此,东北虎林园依然凑不齐每年2000万元的成本,还得靠省财政每年补贴200多万元才能让老虎们勉强温饱。
事实上,东北虎林园的境遇,正是整个养虎业的一个缩影:行业性的巨大亏损,让一个个养虎者们骑虎难下,进退维谷。他们盼望着政策能够松动,手头的老虎能够重新恢复其商业价值,但十几年的持续性亏损已让太多的养殖企业无力支撑。2010年2月,养虎业的另一面旗帜——雄森熊虎山庄被英国《每日邮报》曝光老虎生存环境极端恶劣,在这背后,却是这个投入超过4亿元的养虎企业连年亏损、高额举债的现实。
可以说,当年是“摇钱树”的养殖虎,在商业市场极度萎缩的现实中,已经变成了无法脱手的烫手山芋。隐身在饿死的老虎身后的,是那些同样在温饱边缘挣扎的养虎人。
阳光逻辑与灰色挣扎
一纸“禁虎令”,将整个养虎业放逐到了崩溃边缘。讽刺的是,这则以保护野生虎为目的的禁令,却并没能带来野生虎数量的增长。如今,我国的野生东北虎已不足20只,野生华南虎更是数十年难觅踪迹,人们不禁要问:“禁虎令”真的管用吗?
其实,“禁虎令”所依据的“禁止虎制品贸易能拯救野生虎”的逻辑一直都备受质疑,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人们已经很清楚,对野生虎生存威胁最大的是栖息地的减少,而非出于贸易需要产生的盗猎威胁。
此外,“禁虎令”所隐含的一个前提是:老虎的数量是一定的,流入消费市场的虎制品增加必然导致野生虎数量减少。但现实是,随着人工养殖老虎技术的不断成熟,养殖虎已经有了充分的供给。相比去盗猎几乎难以找到的野生虎,合法养殖虎的成本优势足以让盗猎行为无利可图。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禁虎令”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野生虎的保护作用。因此,“禁虎令”在保护野生虎的激励机制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作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养虎者们从未停止对“重开虎禁”的游说。2006年6月,国家主管部门也曾邀请国际专家组就恢复养殖虎制品贸易问题做出评估,其结论是“允许合法养殖虎制品大量进入市场将会减少对野生虎的非法盗猎,从而有利于对它们的保护”。
2007年,业内公认“重开虎禁”最敏感的一年。当年7月,在“虎保护策略国际研讨会”上,国家主管部门一官员提出了养殖虎虎骨入药的建议,引发激烈争论。同年12月,国家林业局发布文件,允许合法取得的虎豹皮进行贸易——这一度被视为“重开虎禁”的预演,却终究没有掀起更大的波澜。
如今,“禁虎令”依然,为了生存,不少养虎者开始在灰色地带中挣扎求存。例如,东北虎林园和雄森熊虎山庄均在销售“森林兽王”酒或“兽骨”酒,虽不以“虎骨”为名,却充满了相关暗示。而只要在互联网上搜索“虎骨酒”,各种购销信息亦令人目不暇接。在经历了近20年的“禁虎令”之后,虎制品需求依然旺盛,只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方式,从光明磊落的阳光下,慢慢退进了雾霭蒙蒙的灰色中。
在新千年的第一个虎年里,关于“重开虎禁”的博弈仍在继续。面对中国养虎业进退两难的困境和“解禁自救”的诉求,“虎禁绝不能开”已成了不少致力于保护老虎的国际机构“政治正确”的口头禅——尽管他们的逻辑并不能让所有人信服,尽管他们对中国野生虎数量减少以及养殖虎饿死的问题依然毫无办法。
编辑 蓝唐兆
2010年3月,一场“饿死老虎”的风暴席卷了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从2009年11月到2010年3月,这家动物园共病饿致死东北虎12只,引得舆论一片哗然。
本该非常珍稀的东北虎究竟怎么了?一个亏损动物园缘何能“阔气”地一口气饿死十几只?怀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致电采访全球最大的东北虎养殖基地负责人,但一听说是记者,这位深感被媒体“阴”了的总经理断然挂断了电话。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死虎阴影下掩盖着的秘密逐渐揭晓: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养虎业的尴尬历程。
“没有什么商业,我们现在只做东北虎的保护!”黑龙江东北虎林园(以下简称“东北虎林园”)——这家全球最大的东北虎养殖基地的新闻主管边世峰略显愤怒地大声说道。
不过,和林园总经理王立刚比起来,边世峰的反应显得“温和”太多:当听到“记者”这两个字的时候。王立刚断然挂断了手机,再拨过去,占线成了唯一的主题。
不久前,一家知名媒体的报道曾把这个以林园为名的企业推上风口浪尖。这让他们不敢再提起养殖虎的商业规划,也使他们对媒体充满了猜忌和敌意。但这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养虎,曾经被不少人作为一个产业尝试,又在政策的漩涡中逐渐迷失。
从事业到产业
1986年的这个虎年,无论对东北虎还是东北虎林园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野生东北虎种群数量骤降至不足30只,基于对野生东北虎灭绝的忧虑,东北虎林园的前身——横河道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应运而生。以“保护”东北虎为初衷,一个养殖东北虎的“事业”从8只东北虎开始蹒跚起步。
起初,有国家扶持东北虎养殖的政策支持,横河道子中心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1988年,鼓励人工养殖保护动物的条款正式写入《野生动物保护法》;1993年5月,横河道子中心成功攻克老虎养殖技术难题,老虎数量开始高速增长。当年,中心拥有东北虎数量已增长到100余只。2004年,中心更名为东北虎林园,拥有东北虎数量增至400只,到2007年底更是猛增到超过800只。
随着老虎数量的飞速增长,东北虎养殖从“事业”转化为“产业”的可能性也逐渐凸显。事实上,“横河道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这个名字尽管听上去很“科研”,但其身份却是黑龙江省外贸厅(现商务厅)下属企业,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经营性质。其总经理王立刚曾表示,东北虎种群繁殖到一定数量后,应考虑“国际贸易”、“正常死亡的老虎入药”等环节。
不仅仅是东北虎林园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伴随着老虎养殖技术难题被攻克,在政策激励下,养虎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除了东北虎林园,在广西,养鸭出身的民营老板周伟森擎起了南派养虎的大旗,旗下雄森熊虎山庄目前已拥有养殖虎超过1300只。此外,在广东、辽宁等地,也生存着规模不等的老虎养殖企业;小规模的老虎养殖,更是遍布全国的各种野生动物园。
养虎业遍地开花的结果是:我国的养殖虎数量超过了6000只,并且还在持续增长。正是养殖虎的“虎丁兴旺”,构成了沈阳动物园老虎批量“饿死”的必要条件。
理想的产业链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各路资本开始涌入养虎业时,大家都是冲着老虎“珍贵”、“浑身是宝”去的。和商业社会中任何一个兴盛的行业一样,养虎业风行国内、招揽投资的“本钱”,乃是其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
在我国,中医历来将老虎身体多个部分人药医用,其中又以虎骨为最。1993年以前,虎骨丸、虎骨膏、虎骨胶、虎骨酒之类的产品曾风行于世。当时,国内有200多家企业生产与虎骨相关的产品,平均每年使用虎骨超过1000公斤,年产值超过1亿元。
一只虎值多少钱?东北虎林园的冷库或许能从侧面说明这个问题。这个冷库距王立刚的办公室只有50米之遥,一直被王立刚视作东北虎林园的“金饭碗”。“金饭碗”里盛着的,是200多具成年东北虎的尸体,东北虎林园则视其为“价值过亿的财富”。即是说,一具冷冻的东北虎尸体,价值至少在50万元以上。
虎制品的价格同样也能验证王立刚对于虎尸价值的判断:一张虎皮14万元,一公斤虎鞭14万元,一只虎爪7000元,一公斤虎骨5000-9000元……尽管我国已叫停虎制品贸易多年,但其价格依然在私下交易中不断被炒高。此外,新鲜的死虎肉,同样有人愿出高价收购,王立刚就曾碰到过愿以7000元/公斤价格收购死虎肉的客商,以此推算,一只体重250公斤的雄性东北虎,其价值恐怕会超过100万元。
而要养殖这些价值百万元的动物,其成本构成却相对单纯,最大头的就是饲料。正常情况下,根据虎的性别、体型不同,1只成年虎平均每天约需进食3-8公斤肉类,主要为牛肉和鸡肉,同时辅以一定量的鸡架和补充其他营养元素的食品添加剂。目前,牛肉的价格通常在25元/公斤左右,白条鸡肉则为10元/公斤左右。根据食物搭配上的差异,算上人工费用,一只养殖虎的年综合成本在1.5万元到3万元之间。东北虎4岁成年,即使养殖10年,一只虎的成本也最多30万元,其利润依然非常可观。
在这条理想的产业链上,东北虎林园无疑早已作好了准备。设立之初,它是具有东北特产外贸资质的企业,虎骨酒厂蓄势待发,与中国医科大学、中医药生产单位的死虎合作开发也已开始酝酿。而中心数量飞速增加的东北虎,更是充分显示出当时企业“以虎养虎”的信心。
然而,令东北虎林园以及所有投资养虎的人想不到的是,这条看似完美的产业链,会在一夜之间轰然崩溃。未来等着他们的,是一场十几年都看不到头的痛苦煎熬。
养虎遗患
正是在横河道子中心养虎技术实现突破的这一年,1993年5月2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剧变降临到养虎者头上——迫于国际压力,中国开始全面禁止虎制品贸易,同时将虎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删除。整条养虎产业链的基石,一夜之间,没了。
横河道子中心几乎是瞬间就感受到了行业剧变中的世态炎凉:就在“禁虎令”颁布的第二天,银行立刻停止了给中心的贷款。原本前景一片光明的横河道子中心,眨眼间沦为负债900万元的亏损企业,到2005年东北虎林园停息挂账时,其负债已经增至2400万元。
漫长的“禁虎令”不仅考验着养虎者的耐心,更是对整个行业的生存方式提出了挑战。原本指望靠虎制品贸易发家的横河道子中心陷入了空前的危机:整整18个月,职工没有领过工资;饿死老虎的事件,此时也反复上演,因营养不良诱发疾病以及打斗致死的老虎更是多达40多只。到1995年底,不到两年时间里,横河道子中心的东北虎数量从100多只骤降到不足50只。另谋生 路,是养虎人唯一的选择。
1996年,为了维持生存,横河道子中心在哈尔滨旅游胜地太阳岛北面建起了东北虎林园,精选28只东北虎,开放观光旅游项目。这一无奈之举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东北虎林园有了新的收入来源,东北虎和上百号员工的饭碗也总算保住了。然而,王立刚反倒觉得,当初的挣扎实在是养虎遗患。他甚至感慨,如果当时索性把那几十只老虎杀了,或许就不会有后来十多年的煎熬。
观光旅游一时的红火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虎业的问题——这个行业产生的基础,是对虎制品全方位的商业化利用,其成本远非单纯的门票收入所能负担的。在最初的红火后,参观老虎的游客热情逐渐降低,老虎却不会因此胃口大减。而养虎业的特殊之处在于,由于老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即使市场缩小甚至不存在了,你也无法主动缩减规模。同时,虎尸还需冷冻保存,而仅仅是保存那200多具虎尸,东北虎林园每年就要花掉100多万元。
为了进一步开源节流,东北虎林园不停地做着新的尝试。譬如,把100多只老虎送到全国各地的动物园“打工”,不仅能赚来100多万元租金,还能省下200多万元成本。留在“家里”的老虎也要从牙缝里省钱,主食被迫从牛肉换成了鸡肉……然而,即便如此,东北虎林园依然凑不齐每年2000万元的成本,还得靠省财政每年补贴200多万元才能让老虎们勉强温饱。
事实上,东北虎林园的境遇,正是整个养虎业的一个缩影:行业性的巨大亏损,让一个个养虎者们骑虎难下,进退维谷。他们盼望着政策能够松动,手头的老虎能够重新恢复其商业价值,但十几年的持续性亏损已让太多的养殖企业无力支撑。2010年2月,养虎业的另一面旗帜——雄森熊虎山庄被英国《每日邮报》曝光老虎生存环境极端恶劣,在这背后,却是这个投入超过4亿元的养虎企业连年亏损、高额举债的现实。
可以说,当年是“摇钱树”的养殖虎,在商业市场极度萎缩的现实中,已经变成了无法脱手的烫手山芋。隐身在饿死的老虎身后的,是那些同样在温饱边缘挣扎的养虎人。
阳光逻辑与灰色挣扎
一纸“禁虎令”,将整个养虎业放逐到了崩溃边缘。讽刺的是,这则以保护野生虎为目的的禁令,却并没能带来野生虎数量的增长。如今,我国的野生东北虎已不足20只,野生华南虎更是数十年难觅踪迹,人们不禁要问:“禁虎令”真的管用吗?
其实,“禁虎令”所依据的“禁止虎制品贸易能拯救野生虎”的逻辑一直都备受质疑,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人们已经很清楚,对野生虎生存威胁最大的是栖息地的减少,而非出于贸易需要产生的盗猎威胁。
此外,“禁虎令”所隐含的一个前提是:老虎的数量是一定的,流入消费市场的虎制品增加必然导致野生虎数量减少。但现实是,随着人工养殖老虎技术的不断成熟,养殖虎已经有了充分的供给。相比去盗猎几乎难以找到的野生虎,合法养殖虎的成本优势足以让盗猎行为无利可图。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禁虎令”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野生虎的保护作用。因此,“禁虎令”在保护野生虎的激励机制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作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养虎者们从未停止对“重开虎禁”的游说。2006年6月,国家主管部门也曾邀请国际专家组就恢复养殖虎制品贸易问题做出评估,其结论是“允许合法养殖虎制品大量进入市场将会减少对野生虎的非法盗猎,从而有利于对它们的保护”。
2007年,业内公认“重开虎禁”最敏感的一年。当年7月,在“虎保护策略国际研讨会”上,国家主管部门一官员提出了养殖虎虎骨入药的建议,引发激烈争论。同年12月,国家林业局发布文件,允许合法取得的虎豹皮进行贸易——这一度被视为“重开虎禁”的预演,却终究没有掀起更大的波澜。
如今,“禁虎令”依然,为了生存,不少养虎者开始在灰色地带中挣扎求存。例如,东北虎林园和雄森熊虎山庄均在销售“森林兽王”酒或“兽骨”酒,虽不以“虎骨”为名,却充满了相关暗示。而只要在互联网上搜索“虎骨酒”,各种购销信息亦令人目不暇接。在经历了近20年的“禁虎令”之后,虎制品需求依然旺盛,只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方式,从光明磊落的阳光下,慢慢退进了雾霭蒙蒙的灰色中。
在新千年的第一个虎年里,关于“重开虎禁”的博弈仍在继续。面对中国养虎业进退两难的困境和“解禁自救”的诉求,“虎禁绝不能开”已成了不少致力于保护老虎的国际机构“政治正确”的口头禅——尽管他们的逻辑并不能让所有人信服,尽管他们对中国野生虎数量减少以及养殖虎饿死的问题依然毫无办法。
编辑 蓝唐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