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客观上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公路项目建设,却因各分包商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出现负的外部性问题。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助“看得见手”的功能。通过对环境植根性的解读和分析,具体的实践途径可围绕着:项目组应重视环境植根性的需要、项目组应充分调研人文环境元素,以及项目组应自觉遵循遵守制度约束等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公路项目;环境植根性;分析;实践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公路项目承担着推动物流发展进而支撑商流发展的任务。随着各地公路项目的上马与施工,也逐渐暴露出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而这些影响又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相背离。从具体的表现来看,即在立项过程的方案论证未能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人文现实,以及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未能满足当地对环保、噪音控制、交通畅通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在公路项目的建设中还应强调对环境植根性的分析。
符合环境植根性,成为了公路项目合规建设的评价标准之一。那么环境植根性中的“环境”,又是由哪些要件所构成呢。笔者认为,该要件应该包含人文环境、制度环境这两大部分。事实表明,作为客观上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公路项目建设,却因各分包商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出现负的外部性问题。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助“看得见手”的功能。由此,这也就成为了本文立论的归宿点。
一、对环境植根性的解读
上文已经归纳出两个方面的环境构成要件,因此以下也将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植根性进行解读。
(一)关于人文环境植根性的解读
众所周知,涉及到一般国道、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往往位于郊区乃至农村。对于后者而言,因缺少商品经济的侵蚀而存在着相对完整的社会习俗和惯例,这些又成为了人文环境的子系统。从而,建立起人文环境的植根性意味着,在公路项目立项论证中应重视对上述子系统的保护,或者说应减少对当地人文环境的破坏。之所以在这里强调环境植根性问题在于,基于历史传承下来的农垦文明和其它本土文化元素,都是人类文明宝贵遗产。因此,对于那些处于偏远区域的公路项目建设,更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二)关于制度环境植根性的解读
广义范畴下的制度不仅包括正式制度,还包含非正式制度,而非正式制度则主要以当地自发形成的习俗、惯例而呈现出来。这里的制度环境便主要指向正式制度领域,其主要包括上层建筑和区域有关制度安排。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章,从而彰显出上层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决心。同时,地方政府在提升民生福祉时,也对环境保护和噪音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建立制度环境植根性便在于满足上述几点要求。
二、项目建设中的环境植根性分析
通过对环境植根性问题进行解读可知,在公路项目建设中需要满足人文环境、制度环境的内在要求。从而也就表明,在做环境植根性分析时需要从这两个方面逐一展开。
(一)人文环境植根性分析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助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便是大力建设基础交通设施。其中,公路项目建设成为了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面对这些区域的文化环境,在公路项目立项论证上应在公路布局、服务区设址等部分进行认真思考。从而,实现在项目建设中既能充分使用当地劳动力,又能尽量避免对当地人文环境的破坏。
(二)制度环境植根性分析
1.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上层建筑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且这种建设内容和模式因区域的不同而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公路项目在施工方案设计和过程控制中,应重视当地自然环境的异质性问题。
2.满足当地制度规制要求。在公路项目建设中存在着大量的物资运输和废弃物逆向运输的内容,从而在运输路线、时间区间的选择上应具有制度约束性,并对运输过程中的其它干扰源进行约束机制设计。
三、分析基础上的项目建设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公路项目建设实践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项目组应重视环境植根性的需要
作为公路项目的总承包方需要重视环境植根性的需要,这样才能推动各分包商提升自己的环境植根性意识。具体的实践途径包括:岗位培训和引入市场机制两个方面。岗位培训主要针对总承包商,通过邀请专家为管理层进行有关内容的授课,使他们能将环境植根性要求贯彻到项目的立项论证中来。引入市场机制则主要这对分包商,通过招投标制度来筛选符合环境植根性的方案,便可以约束分包商的施工行为。
(二)项目组应充分调研人文环境元素
对于总承包商和分包商来说,都需要对项目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进行调研,特别对于那些在少数民族地区所进行项目建设,这一举措将减少施工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具体的调研途径包括,网上查阅和走访两种形式。对于后者而言,可以在当地乡镇干部的引导下进行上门访问,从而在获取当地民众对公路项目支持的同时,也充分了解他们对项目施工过程的期望。不难知晓,这对于提升施工企业的品牌效应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三)项目组应自觉遵循遵守制度約束
由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宏观路径指向的特征,因此难以对公路项目施工进行具体量化,所以这里就需要项目组自觉遵循制度的约束,通过自律、笃行来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对于当地政府所提出的具体环保指标,公路项目组则需要自觉遵守。特别对于分包商的施工活动,总承包商可通过合同约束和绩效考核的形式来给予强调。
四、问题的拓展
最后,再来谈谈企业党建工作对促进环境植根性形成的问题,这将充实对本文主题的讨论。
(一)应对“弱关切性”的功能定位
在组织建设中可以将项目勘察、项目设计、项目造价、项目施工、项目结算环节的党员代表纳入其中,组建工程项目监督小组。而在制度建设中,则强化对监督小组成员的纪律约束机制。
(二)应对“搭便车”的功能定位
针对部分成员岗位意识薄弱的现实,党建工作不仅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给予应对,还应通过工会对成员施工、生活的关心来给予克服。不难看出,党建工作的落地效应就是,通过下属职能部门与员工间的深度联系而产生的。
(三)应对“合谋”的功能定位
利益相关主体的合谋本身就具有隐蔽性,因此,难以通过审核、监管等措施及时发现。然而,通过党风廉正建设所构建起的高压态势,便能在厉害关系上给予利益相关方一个稳定的预期。从而,迫使他们遵循合规的项目建设流程而提升环境植根性的效果。。
五、小结
本文通过对环境植根性的解读和分析,具体的实践途径可围绕着:项目组应重视环境植根性的需要、项目组应充分调研人文环境元素,以及项目组应自觉遵循遵守制度约束等三个方面展开。
具体而言,可采取岗位培训和引入市场机制两个方面的举措;具体的调研途径包括网上查阅和走访两种形式;总承包商可通过合同约束和绩效考核的形式来约束分包商的施工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华.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 商场现代化,2010(8).
[2]常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公路经济发展[J].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0(4).
[3]马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J].企业家天地,2010(2).
作者简介:
吕广亮(1970.11—),男,河北人,大本,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交通运输经济。
关键词:公路项目;环境植根性;分析;实践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公路项目承担着推动物流发展进而支撑商流发展的任务。随着各地公路项目的上马与施工,也逐渐暴露出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而这些影响又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相背离。从具体的表现来看,即在立项过程的方案论证未能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人文现实,以及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未能满足当地对环保、噪音控制、交通畅通等方面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在公路项目的建设中还应强调对环境植根性的分析。
符合环境植根性,成为了公路项目合规建设的评价标准之一。那么环境植根性中的“环境”,又是由哪些要件所构成呢。笔者认为,该要件应该包含人文环境、制度环境这两大部分。事实表明,作为客观上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公路项目建设,却因各分包商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出现负的外部性问题。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助“看得见手”的功能。由此,这也就成为了本文立论的归宿点。
一、对环境植根性的解读
上文已经归纳出两个方面的环境构成要件,因此以下也将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植根性进行解读。
(一)关于人文环境植根性的解读
众所周知,涉及到一般国道、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往往位于郊区乃至农村。对于后者而言,因缺少商品经济的侵蚀而存在着相对完整的社会习俗和惯例,这些又成为了人文环境的子系统。从而,建立起人文环境的植根性意味着,在公路项目立项论证中应重视对上述子系统的保护,或者说应减少对当地人文环境的破坏。之所以在这里强调环境植根性问题在于,基于历史传承下来的农垦文明和其它本土文化元素,都是人类文明宝贵遗产。因此,对于那些处于偏远区域的公路项目建设,更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二)关于制度环境植根性的解读
广义范畴下的制度不仅包括正式制度,还包含非正式制度,而非正式制度则主要以当地自发形成的习俗、惯例而呈现出来。这里的制度环境便主要指向正式制度领域,其主要包括上层建筑和区域有关制度安排。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章,从而彰显出上层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决心。同时,地方政府在提升民生福祉时,也对环境保护和噪音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建立制度环境植根性便在于满足上述几点要求。
二、项目建设中的环境植根性分析
通过对环境植根性问题进行解读可知,在公路项目建设中需要满足人文环境、制度环境的内在要求。从而也就表明,在做环境植根性分析时需要从这两个方面逐一展开。
(一)人文环境植根性分析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助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便是大力建设基础交通设施。其中,公路项目建设成为了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面对这些区域的文化环境,在公路项目立项论证上应在公路布局、服务区设址等部分进行认真思考。从而,实现在项目建设中既能充分使用当地劳动力,又能尽量避免对当地人文环境的破坏。
(二)制度环境植根性分析
1.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上层建筑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且这种建设内容和模式因区域的不同而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公路项目在施工方案设计和过程控制中,应重视当地自然环境的异质性问题。
2.满足当地制度规制要求。在公路项目建设中存在着大量的物资运输和废弃物逆向运输的内容,从而在运输路线、时间区间的选择上应具有制度约束性,并对运输过程中的其它干扰源进行约束机制设计。
三、分析基础上的项目建设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公路项目建设实践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项目组应重视环境植根性的需要
作为公路项目的总承包方需要重视环境植根性的需要,这样才能推动各分包商提升自己的环境植根性意识。具体的实践途径包括:岗位培训和引入市场机制两个方面。岗位培训主要针对总承包商,通过邀请专家为管理层进行有关内容的授课,使他们能将环境植根性要求贯彻到项目的立项论证中来。引入市场机制则主要这对分包商,通过招投标制度来筛选符合环境植根性的方案,便可以约束分包商的施工行为。
(二)项目组应充分调研人文环境元素
对于总承包商和分包商来说,都需要对项目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进行调研,特别对于那些在少数民族地区所进行项目建设,这一举措将减少施工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具体的调研途径包括,网上查阅和走访两种形式。对于后者而言,可以在当地乡镇干部的引导下进行上门访问,从而在获取当地民众对公路项目支持的同时,也充分了解他们对项目施工过程的期望。不难知晓,这对于提升施工企业的品牌效应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三)项目组应自觉遵循遵守制度約束
由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宏观路径指向的特征,因此难以对公路项目施工进行具体量化,所以这里就需要项目组自觉遵循制度的约束,通过自律、笃行来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对于当地政府所提出的具体环保指标,公路项目组则需要自觉遵守。特别对于分包商的施工活动,总承包商可通过合同约束和绩效考核的形式来给予强调。
四、问题的拓展
最后,再来谈谈企业党建工作对促进环境植根性形成的问题,这将充实对本文主题的讨论。
(一)应对“弱关切性”的功能定位
在组织建设中可以将项目勘察、项目设计、项目造价、项目施工、项目结算环节的党员代表纳入其中,组建工程项目监督小组。而在制度建设中,则强化对监督小组成员的纪律约束机制。
(二)应对“搭便车”的功能定位
针对部分成员岗位意识薄弱的现实,党建工作不仅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给予应对,还应通过工会对成员施工、生活的关心来给予克服。不难看出,党建工作的落地效应就是,通过下属职能部门与员工间的深度联系而产生的。
(三)应对“合谋”的功能定位
利益相关主体的合谋本身就具有隐蔽性,因此,难以通过审核、监管等措施及时发现。然而,通过党风廉正建设所构建起的高压态势,便能在厉害关系上给予利益相关方一个稳定的预期。从而,迫使他们遵循合规的项目建设流程而提升环境植根性的效果。。
五、小结
本文通过对环境植根性的解读和分析,具体的实践途径可围绕着:项目组应重视环境植根性的需要、项目组应充分调研人文环境元素,以及项目组应自觉遵循遵守制度约束等三个方面展开。
具体而言,可采取岗位培训和引入市场机制两个方面的举措;具体的调研途径包括网上查阅和走访两种形式;总承包商可通过合同约束和绩效考核的形式来约束分包商的施工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华.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 商场现代化,2010(8).
[2]常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公路经济发展[J].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0(4).
[3]马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企业思想政治教育[J].企业家天地,2010(2).
作者简介:
吕广亮(1970.11—),男,河北人,大本,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交通运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