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繁昌区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稻是繁昌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其生产中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当地粮食安全生产密切相关。该文结合繁昌区水稻生产实际,对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为该技术在当地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繁昌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6-0050-02
  繁昌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沿江平原与丘陵交错地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势西南高于东北,年平均气温16.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11mm以上,整体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目前农作物播种面积达2.1万hm2左右,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约8000hm2。水稻是繁昌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地区劳动力缺乏,用工成本快速增加[1]。在此背景下,推广机械化成为农业生产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国家在农业机械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补贴优惠政策,很好地推动了农业机械的发展,使农作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1]。近些年,繁昌区农业农村局及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对水稻生产结构实施进一步优化,积极培育高产稳产、抗性能力强、适应范围广的水稻品种,积极培育、引进适合在繁昌地区推广的早籼稻、中籼及粳(糯)稻品种,并采取过程管控、质量追溯等,提高绿色水稻种植的覆盖面[1]。近年来,该区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承担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项目,展示了多个水稻品种及示范品种,充分发挥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效应,为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结合繁昌区实际,对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1 播种
  1.1 播种准备
  1.1.1 品种选择及处理 水稻要实现高产,关键是选择优质的高产品种[2]。结合繁昌区域的气候特点、土壤及肥力水平、种植方式、水稻目标产量等,目前该区域以一季杂交中稻为主,品种可选丰两优香一号、两优688、Y两优17、徽两优丝苗、喜两优丝苗、荃两优898等。品种选好后,从正规厂家购买种子,置于阳光下暴晒1~2d,之后进行种子发芽率试验,选择发芽率超过90%的种子[2]。为预防水稻常发的白叶枯病、稻曲病等病害,将精心挑选的籽粒饱满的种子浸泡在吡虫啉等溶液中,3d左右待种子吸收水分后即可对稻谷内水分及温度条件进行调节,当芽谷长度达到稻谷长度的1/3左右时将其薄薄地摊晾在荫凉的室内地面上,待种子表面晾干、不粘手即可用于播种[1]。
  1.1.2 苗床准备 水稻育秧前2~3周进行苗床准备,选择菜园地、稻田土等土壤作为营养土(提前过筛,要求营养土粒径在5mm以下,且粒径2~4mm占比超过60%上),用量1200~1500kg/hm2,要求床土内肥力水平高、无杂草、无污染。进入早春后在营养土中施入充分腐熟的土杂肥,并配施适当的复合肥、过磷酸钙等。土壤进行2~3次的旋耕,并拌入壮秧剂[2]。
  1.1.3 秧田准备 水稻育秧秧田要求光照充足、与大田距离较近、土壤肥力水平好、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等,控制秧田面积为大田面积的1/100~1/80。播种前10d开沟宽30cm、深25cm,作畦宽1.4~1.5m。播种前对秧田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其表面土壤充分沉实、地面平整,并将其他材料提前准备好,包括塑盘(规格58cm×28cm,350~375张/hm2)、隔膜杆、无纺布(用量为225~240g/hm2)等[3-4]。
  1.2 播种 采取机插秧方式,水稻播种密度一般相对较大,可结合茬口安排合理确定机插秧的播种时间,坚持的原则为“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5]。播种后在表面覆盖1层薄土,厚度3mm左右,再覆盖1层无纺布,并封上1层薄膜,以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保持播种苗床温度在28~35℃,有利于播种后尽快出齐苗。该地区杂交中稻机插秧播种量以37.5~45.0kg/hm2为宜。机插秧面积大时,可采取分批播种。
  2 苗期管理
  2.1 肥水管理 播种结束后8~10d,在晴朗天气的16:00后揭开无纺布并灌水1次,保持水与沟齐平即可,之后结合当地天气情况实施灌“跑马水”的方式进行水分管理。移栽前3~5d进行控水蹲苗,结合幼苗生长情况施送嫁肥,若叶片颜色深绿,可不施;若叶片颜色为绿色,可选择尿素溶液进行喷施;若叶片为浅绿色,可选择硝酸钾等在傍晚时分进行喷施。为避免肥料对秧苗产生危害,可在施肥后浇1次清水。營养土内之前施入的肥料一般能满足秧苗需求,若发现叶片颜色较浅,则还需再喷施尿素溶液。施肥时,秧田内的水层要保持薄层,以提高肥料利用效果。
  2.2 病虫害防治 水稻秧田期内常发生的病虫害以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等为主,结合病虫害发生实际,在移栽前1d左右选择吡蚜酮悬浮剂、毒死婢等药剂施药1次[6],确保秧苗带药移栽。为降低机插秧育苗阶段病虫害的危害,目前该区域在稻田内悬挂一定密度的太阳能杀虫灯及诱杀二化螟的性诱剂等,取得了明显的诱杀效果。
  2.3 齐苗炼苗 水稻机插秧播种后,维持较高的温度及湿度条件有助于尽快实现齐苗。在秧苗不完全叶到第1叶期间将膜掀开,以起到炼苗效果。揭膜的原则为“阴天全天揭、晴天傍晚揭、大雨雨后揭、小雨雨前揭”[3-4]。若该阶段遇到降温,则揭膜时间要结合实际适当延迟,且在温度较高的白天揭开、傍晚降温后重新盖上。
  3 适时栽插
  3.1 大田准备 机插秧的大田需提前进行泡田洗盐,并将地面充分耙耧平整,保证田块表面高低差在3cm以内,田块内没有漂浮的杂物。田间水层控制在5~8cm,并选择磷酸二铵、尿素等作为底肥施入,用量结合土壤肥力而定[6]。
  3.2 移栽 当机插秧达到壮秧标准时即可进行移栽,壮秧标准:秧龄20~25d、秧苗高度12~17cm、叶龄处于3.5~3.8叶、平均秧苗白根数量超过10根/株,茎基部粗扁且富有弹性,根系盘结牢固,秧苗带土移栽,土厚2~2.5cm即可,保证处于提起不散的状态[1]。对地面进行耙犁后7d左右实施机插,结合机手的熟练程度及机械的效率确定大田泥浆沉实时间,若沉实时间过早,会导致秧苗出现漂浮等情况,且机械两侧涌起的泥浆处秧苗移栽深度过深,对后期秧苗的返青、分蘖非常不利。栽插株行距控制在12.5cm×30cm,每穴栽插秧苗数4~5苗,大田基本苗控制在90万~120万/hm2。   4 移栽后管理
  4.1 水分管理 机械插秧结束后,田间保持苗高1/2左右的水层,以起到护苗效果,若此时遇阴雨天,则水层适当降低,遇天气晴朗或大风气候,可控制水层升高至苗高2/3左右。机插秧结束后3d左右到秧苗开始返青,这段时间水分管理要保持较浅水层,确保根系呼吸作用有足够的氧气,以免根系缺氧导致腐烂。水稻秧苗从返青期后到分蘖期时,水分管理上保持浅水层,田间水深在3cm左右,待水自然落干后再灌溉。水稻生产后期适当控苗,结合大田预定穗数,控制实际最高茎蘖数在预定穗数的1.2~1.3倍为最好。
  4.2 除草 机插秧田防除杂草危害要求选择安全性较好的药剂,插秧前选择约60%丁草胺进行5d左右的封闭除草,对稗草等禾本科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也可选择绿大地等与土拌和制成毒土撒施。移栽秧苗缓苗后,选择10%水星等药剂与土制成毒土进行撒施,水稻进入分蘖后期时选择25%西草净等拌土撒施。除草一般在清晨露水已干、温度不高时进行,也可在下午光照不太强烈时进行,避免因高温或有露水而影响药剂施用效果。
  4.3 合理施肥 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好减氮、补磷、稳钾和锌、硅等中微量元素配合使用。移栽大田在准备时已经施入了底肥,在水稻移栽返青后分2次将分蘖肥施入,分别施入尿素97.5~105.0kg/hm2和150~180kg/hm2,并适当增加磷肥、钾肥的施入,不可施入过多氮肥,以免导致秧苗生长过旺、茎秆细弱,后期易发生倒伏。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推广应用水稻专用缓释肥料、生物肥料、商品有机肥等高效新型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
  4.4 病虫害防治 以农业防治为主,推广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必要时针对性进行药剂防治。加强田间管理,促使水稻植株抗病能力增强,并及时将田间的病残体清理干净、集中烧毁。若稻田内出现中心病株,要及时采取必要的药剂防治措施,尽快降低病虫害的危害。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重点在破口期和齐穗期用好药,选择毒性低、残留期短的药剂类型,且轮换使用。此外,在稻田内悬挂杀虫灯、性诱剂等,以控制稻田内虫口基数,降低虫害发生程度。
  5 收获储藏
  当稻穗垂下、谷粒金黄饱满时即可进行机械收获。收获后进行干燥处理,将稻谷内含水量控制在安全储藏要求范围内。通过风选剔除稻谷中的杂粒,控制杂粒含有率低于0.5%,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确保种子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及稳定性。稻谷储藏前,按照品质、含水量等进行分级。储藏稻谷的包装袋等要提前进行严格消毒,确保储藏环境的清洁[1,5]。
  参考文献
  [1]杨秀林,李胜群.水稻泉糯669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14):34,45.
  [2]李月姣.谈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1):111-112.
  [3]李玉石.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2):133-134.
  [4]吴超华,顾继朴.水稻機插秧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5):138-139.
  [5]赵立军,颜珊珊,王宇杰,等.侧深施肥插秧机施肥量对水稻栽培的影响[J].农机化研究,2019,41(10):192-197.
  [6]胡志强,胡灶兰,俞利华,等.水稻机插秧栽培中植保技术的实践[J].南方农业,2019,13(29):41-42.
  (责编:徐世红)
其他文献
摘 要:以云南樱桃优良单株‘广州’樱组培苗为材料,开展苗期生长节律研究,探讨其生长节律与温湿度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种植时间和立地条件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同时,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比较不同种植时间和立地条件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广州’樱组培苗生长节律呈“S”型,苗高和地径均存在2个不连续生长高峰,且第一峰值大于第二峰值,地径生长高峰较相应苗高生长高峰晚1~2月。观察组(处理5)在2019年4
重睑成形术是整形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方法多样。埋线法是一种非切开方法,其术式历经改良且各具特点。本文就重睑成形原理、埋线法的适应证、优缺点、术式改良及埋线法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应用上睑提肌腱膜后层折叠术矫正先天性轻度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应用上睑提肌腱膜后层折叠术矫正轻度上睑下垂患者103例。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89例患者重睑形成良好,上睑缘高度在角膜上缘下1 mm处,无睑裂闭合不全;9例术后矫正不足,后经原手术切口切开修复后眼睑位置恢复正常,双眼睑对称;5例术后矫正过度,后经原手术切口切开修复眼睑后位置恢复正常。无睑外翻、倒睫、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上睑提肌腱膜后层折叠治疗先天性轻度上睑下垂,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 要:针对混交林中木荷大徑材培育技术薄弱、林地产值低等问题,开展间伐试验。选取4种不同间伐处理,分析各间伐处理对木荷—萌芽杉木混交林胸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间伐处理对木荷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杉木,且间伐处理Ⅲ(保留35株木荷、10株杉木)更有利于加快大径级木荷的培育,间伐后1年2树种径阶分布峰值对应的径阶依次向高径阶递进,且同种间伐强度下木荷径阶分布曲线峰值所处径阶都大于杉木,说明间伐对木荷径阶增
摘 要: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不断调整,种养业向着优质高产、绿色生态、节本增效方向快速发展。大麦是传统的粮食作物,也是优质的饲料作物,在种养结合生产中具有特殊地位。在国家大麦青稞产业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指导下,寿县开展了大麦种养结合多种利用模式的示范推广,包括大麦—冬放牧—春刈割模式,大麦(籽粒)—养猪—玉米模式,大麦—毛豆—西瓜套种模式,大麦—养羊—籽粒酿酒模式,大麦(籽粒)—养牛—牛粪养殖蚯蚓
目的探索肝脏脱细胞基质(dECM)微颗粒对3D培养HepG2细胞的肝相关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通过肝脏门静脉灌流脱细胞液等成分,制得肝脏dECM。用组织学特殊染色、扫描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鉴定脱细胞效果以及dECM成分。通过液氮冷冻研磨将dECM制备成微颗粒,通过差速离心分离不同粒径范围的微颗粒。利用超低吸附培养板进行HepG2细胞球状体3D培养,向培养基中加入dECM微颗粒,观察其对HepG2细胞球状体的形成及其肝相关功能状态的影响。利用ELISA、PCR检测相关蛋白的分泌和基因表达。结果制得的dEC
摘 要: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适应力强、能够防火等特性,同时还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为了更好地提高油茶产量,促进经济增长,需要不断地提高油茶种植技术。该文以广东肇庆地区油茶种植为例,从造林、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油茶丰产栽培技术,为油茶高效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油茶;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2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
目的观察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PS)联合布地奈德防治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牛肺表面活性剂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牛肺表面活性剂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记录两组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T0)、第1剂用药后2 h(T1)、第2
摘 要:该文从栽培、育种、收获机械、加工等方面对我国工业大麻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工业大麻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了归纳展望,以期为我国工业大麻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大麻;产业发展;概述  中图分类号 S5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6-0061-02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
摘 要:为了保护海螺望春花药用资源,通过实地调查及文献考证,对怀宁县海螺山境内海螺望春花古树开展了调查分析,全面了解当地海螺望春花的生长状态及分布情况,为其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海螺山现有玉兰古树170株,多数生长较为集中,成群落式分布,在虎形山、凤凰山、黄梅山等均有分布。  关键词:道地药材;海螺望春花;古树;怀宁县  中图分类号 S68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