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写作教学观及其启示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ian024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与今、过去与未来是互通互融的,“今天在场的事物背后隐藏着昨天的不在场的事物;昨天在场的事物背后隐藏着尚未出场的后来的事物”。民国写作教学可谓是传统与现代写作教学的交接处,二者相互“隐藏”,相互激荡,如同泾渭交流。对这一时期的写作教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传统写作教学解构的过程和原因,以及现代写作教学建构的过程和内容。有关这一问题,历来不乏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多偏重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宏观的、整体的研究偏少,因而有必要对民国写作教学作一个整体的审视。
  历史事件的解释和意义,永远是基于现代视角的,“过去的东西的真实意义要在后来和现在中展开”,“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被后世认可的研究才具有研究价值,因为它们蕴含了现代因素,代表了未来发展趋向。基于此,笔者遴选了民国时期八本中学写作教学研究的著作(见表1),试图整体反映民国学人对写作教学的认知与水准。筛选基于以下标准:经典性,即依然能对当下写作教学有启益;教学性,即侧重于写作教学法而非纯粹作文作法;涵盖性,即以十年为一个单位,“新文化”运动以来每个单位都涵盖。
  寫作教学要探讨的,无非是“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写得如何”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目的、内容、过程和评价。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内容和过程不好切分,因而将二者合并。此外,探讨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也是民国学人的一个重要话题,因而在文章最后予以专门论述。
  一、写作教学目的观
  考察八本著作,其中七本对写作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论述。综合这些论述,其核心观点有二:第一,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将自己的情思传递给他人的能力,“文章的作用,在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别人”;第二,中学写作教学不是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初中学生,不是研究专门文学”。
  上述目的观,从对传统写作教学的解构来说,突出强调了三个关系范畴。一是写作与自我。写作不是“替圣人言”,而是自我的表达,是与自我的情思紧密相连的。二是写作与他人。写作是交际双方通过书面文字进行的一种交流活动,因而写作必须要有交际对象(读者),否则交际活动就不可能发生;写作应该依据交际对象(读者)的身份、心理、知识水平、文化背景等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它不是一种纯粹的言语技能展示。三是写作与社会。写作教学虽然发生在学校范围之内,指向却是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未来职业需求;文学创作是一种优秀的才能,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和必须掌握的。
  这种目的观的提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封建科举时代写作教学远离生活、替圣人言弊端的颠覆;一方面又是对新文化运动以来,过度提倡国语新文学做法的一种纠偏,“‘五四’运动以后,古文几乎完全推倒,各校自选教材,有的专讲新思潮,讨论问题主义,有的专读新文艺,研究白话小说剧本诗歌;各自为政,情形至为紊乱”。总之,这一目的观试图还原写作作为书面语言文字的交际本质,建构基于交际的新的写作教学目的观。
  二、写作教学内容和过程观
  综合来看,八本著作关于写作内容和过程的论述,可以分为命题、审题、材料的取舍、构思与设计、写作练习等几个方面。下面分述之。
  1.对于命题的认识
  对于命题的认识主要有三点。第一,中学作文训练要有命题,“人生经验繁复,故思想亦至繁,欲于全经验界抽绎其思想而发表之,则宜明定范围而标之题”。第二,命题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的拟题,要给学生一些良好的刺激,引起他们作文的动机和兴趣,使他们有话要说,不能不说;有文要作,不能不作”。第三,要结合学生的生活需要设置情境,“从各方面假设一些环境或问题,使学生在这些环境和问题中,感觉到作文的需要”。
  从以上认识可看出,民国学人对古代写作教学经验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首先肯定了命题作文的优点:命题的限制性可使文章的中心点明确,排除其他思绪的干扰,便于作者集中精力深入地思考;触发、引起作者的联想,使思维活跃。其次也指出了它的问题所在:“命题作文缺乏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对象,语言的运用缺少具体的语言环境,它很难进行语体教育。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不容易完全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因而他们提出命题应就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设置应用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写作的益处。
  以上观点也提醒我们,应该对每一种题型的命制原理进行深入探究,发现其本质规律,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比如命题作文,章熊先生就指出,“命题作文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写作练习形式,也是一种有效的练习形式。即使在练习形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它也是应该受到重视,在练习中占有较突出位置的”,“重要的不是了解题型,而是设计和辨析试题的‘宽’和‘窄”。这就是深刻的认识、严谨的态度。
  2.对于审题的认识
  对于自古以来尤为重视的“审题立意”,民国学人反而着墨不多,只有两人专门论及,其主要观点为:审题立意时特别注意学生自己的立场,“以自身为主体,而以古人或他人之说为参证,且不主一家之言”;追求不同的立意,“题目虽同,所立之意,则不妨各异”。民国学人缘何对审题立意谈得较少呢?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这里是谈“写作教学”而非“写作测试”。从写作测试的角度看,审题“是每一个考生都要通过的第一个‘关口”’。;而从教学角度看,审题则主要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手段,不宜限制过多。就以上观点看,两位教育家对学生的“自主立意”能力尤为关注,显现出了对传统写作立意的叛离。当然,这里也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于如何具体促使学生产生丰富的、创新的立意未有详尽的论述,这是现代写作教学需要继续开拓的疆土。
  3.对于材料取舍的认识
  民国学人对于材料的积累是较为重视的,其主要观点为:立意需要用材料加以表现;材料取舍标准是立意,一切都要围绕立意进行;材料搜集工作是日常的积累。这些观点,当下写作教学已经探讨得较为细致,这里不再赘述。
  4.对于构思与设计的认识   民国学人对于写作构思和设计尤为强调,主要观点有:要充分考虑读者的特点,认为所谓的内容、结构、语言技巧都是针对读者产生的,“离了读者,就可以不必有文章的”;写作训练所设定的读者,应以“非眼前”“假想”的读者为主;謀篇布局是写作设计的第一步,“作文时,先把主意立定了,还不能立刻动笔,……最要紧的,还得安排文章的层次”。
  上述观点反映了民国学人写作教学“言语交际”意识的集体觉醒。以人际交往为目的的言语行为,“是发生在至少两个人之间的活动,说话人组织话语的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希望对方能够正确理解自己的话语,从而了解自己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之下,说话人就得使用对方能够听得懂的语言,采用对方能够接受的说话方式,当然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表达也要让对方感到完整、清晰”。写作是用书面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言语行为,按上述理念,首先应该明确读者的特点,其次应该注意自己思维的完整和清晰。民国学人对写作构思和设计的认识,显然是基于上述理念的。
  当下的写作教学尤其缺乏交际意识,即没有认识到写作是一种人与人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交流活动,需要真实的目的和情境,需要真实的交流对象(即读者)。它依然是“中高考”指向的,是一种“虚假”的写作,这种情形必须扭转才可。此外,当下的写作教学也没有认识到篇章结构的重要价值,篇章结构不仅仅是文章的一种基本属性,它还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大脑还热衷于以结构化的方式把事物串(组织)在一起,这些方式远远超出了其他动物所建立的序列性”,“结构化的串联性特点可能是大脑用于语言、讲故事、超前计划、游戏和伦理行为的一种重要能力”。因而,写作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学生谋篇布局的设计。
  5.对于写作练习指导的认识
  八本著作对于练习指导方面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为练习频次、时间长短、方法及字数限制四个方面。
  (1)练习频次。主要观点为:第一,作文是技能训练,要有一定的次数保障,不能过少。第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训练次数、时间要有所区别。低年级阶段训练的时间宜短,次数宜多;高年级阶段训练的时间宜长,次数宜少。第三,不同性质的文章,时间与字数要求不一样。第四,不仅要讲究训练的量多,还要追求质的提高。这些观点对传统“多读多写”经验进行了丰富,促进了写作教学的发展,值得我们借鉴。
  (2)训练时长。主要观点为:第一,为培养学生迅速写作的能力,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第二,各种练习方式不同、性质不同,时间规定也不同。第三,不同年级的学生,写作时间限制有所不同。这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教学话语语境下,写作必须有时问限制,绝对不能等同于自由写作;此外,不同性质的写作训练,时间限制应有所区别,比如考场作文必须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但是日常作文训练的时问限制可以灵活安排。
  (3)文体及字数限制。主要观点为:读白话写白话,有一定的字数限制;主要为实用文,诗歌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文体对待。这些观点与上面所谈的写作教学目的是基本一致的,这里不再赘述。
  (4)训练方法。主要观点为:除命题作文外,宜有多种训练方法;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正式作文与自由作文相结合,自由作文意义重大。就目前写作教学实践来看,训练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单调,应该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发展以求丰富。
  三、写作教学评改观
  1.评改的原则
  民国学人普遍认为作文评改时不可硬性拔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批订当尊重作者的用意,……有两个主张:不代人说话;不强人从我”。此外,作文评改应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晓问题所在,并养成自主修改的习惯。由上述观点可以看出,民国学人对于作文评改的问题,已经开始从思维和言语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指出,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自然语言作为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它在本质上是人类感知、认识世界,通过心智活动将经验投射到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的结果”。因而,修改作文不仅是语言修正的问题,也是思维调整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是其自身智力水平、长期教育及生活经验的综合产物,短时间内很难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修改学生的作文,不能仅着眼于其立意的高低,也不能仅着眼于其语句的优劣,要考虑到二者的相互关系;同时还要认识到,这种思维和言语的发展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可能替代,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才能通过写作及修改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的整体发展。
  2.评改的内容
  民国学人在作文评改内容方面认为:首先应该评改的内容是思路和结构,“改文时应注意他的思想清不清,组织对不对,字句不妥当不大要紧(因为这是末节)。偶然有一两次令学生注意修词,未尝不可,然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其次是语言规范方面的问题,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理论观点、语言的优美则尽量循着作者的原意。以上观点,是评改原则的具体展开,他们依然主张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尽量不要改动的,评改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厘清其立意展开的顺序,以及语言这个工具使用的规范问题。
  3.评改的标准
  为了解决作文评价的主观性误差问题,阮真对作文评改的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观点为:第一,追求反映写作本质规律的科学评价标准。第二,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批改标准;随着年级的升高,标准提高;同一年级的不同程度的学生,评改标准不同。(见表2、表3)阮真先生的评价标准,其内容的适切性我们另当别论,但是他这种科学的精神追求值得我们学习。时至今日,如何科学地评判学生的写作水平,依然是困扰我们的难题。
  4.评改、讲评的方法
  评改方面,民国学人提出了符号评改、批注、圈画标注等方法;评讲方面,民国学人提出了集体讲评、个别指示等方法。总之,讲究多元的方法。鉴于目前作文教学实践并不缺乏这方面的内容,这里也不再赘述。
  四、读写关系的认识
  读与写的关系一直是语文教学探讨的重要问题,民国学人也不例外。民国学人普遍认为:写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不能分离,“然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够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学生深入研究表达技巧和方法的过程,写作则是迁移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的过程,“从教育上看来,读文是吸收智识,发展智识的判断力;作文是运化智识,发展智识的发表力”。
  以上观点对传统“多读多写”观是一种发展。首先,明确了“多”的内涵。多不是泛,而是深度阅读之上的量的积累;其次,明确了“读”的内容,读的重点不是了解文章的内容(写了什么),而是研究文章的形式(怎样写),读与写的结合点也主要在此;最后,写作教学不能够脱离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也不能离开写作教学,二者紧密相连。虽然民国学人对阅读和写作的认识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有重视写作的倾向,对于阅读的功能认识不像现在这样深入,但是其读写紧密结合的思想,对当下写作教学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总体来看,以上民国学人针对当时教育的实际需求,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及做法,对中国传统写作教学尤其是封建科举后期的写作教学,进行了反思、解构和重构,力图使写作教学回归交际的本质,力图建立一个完备的内容体系。不过,民国学人写作教学的现代建构囿于学术整体发展水平、时代客观条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主要还是以主观思辨、经验归纳为主,科学实证研究较少;从理论框架上来看,主要运用文章学、语言学的理论,较少运用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在继承和发展时,应当具有清醒的认识。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相应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是党的发展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政治宣言。深入研读这两个重要政治文献,我们会发现其中一系列鲜活新颖、充满思想魅力的标志性话语,并获得重要的思想启迪。  一、内涵丰富深邃的新话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发出庄重宣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种崭新的“中国时间”,构成了一系列新话语诞生的特殊语境,深刻地表征着源自改革
古诗文对于现代基础教育的价值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思考与争论的问题,“文白之争”也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热点话题。古诗文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变化往往通过高考得以体现,其在高考中的命题取向与比重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文化与教育政策的价值导向。高考作为国家级的考试,既反映国家意志与需要,又体现社会个体的需要,对于人才培育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与导向意义。总结和研究新中国70年高考古诗文命题特点与经验,可以为基础语
《孔乙己》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名篇,其叙述者与叙述语言的建构及选择,是众多学者热衷探讨的经典案例之一。  一、谁在叙述  在作为第一人称回忆叙述的《孔乙己》中,有两个“我”:一个是二十年前的小伙计,一个是二十年后回忆的“我”。那么,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叙述主体呢?毫无疑问,二十年后成年的“我”才是叙述主体。首先,从叙述时间来看,文章开篇“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而后“所以至今还记得”,最后“我到现
书名:二语动机:理论综述与案例分析  作者:徐智鑫,张黎黎  出版单位: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4年  ISBN:97875 10077623  定价:46元  认知与情感是影响语言学习的两大重要因素,学习者个体的认知、心理情感因素已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重点研究问题。动机作为维持语言学习者学习热情的重要情感因素,是激发二语学习的重要源动力与驱动力,也是决定二语学习成败与否的关
在中国教育史上,游学曾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先秦以降,从诸子百家、名士大师以至历代儒生,从孔孟的“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到司马迁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和郑玄的“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地”,从稷下学宫、太学、书院、义塾到海外异邦,从“百家争鸣”到“鹅湖之会”,从身体的游历到精神的游历,负笈追师、游历四方的游学传统绵延不绝。游学以其独特的知识互动方式,开阔了士人的视野,丰富
书名:日本文学史  作者:高鹏飞 平山崇  出版社:蘇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  ISBN:9787811376876  定价:48元  高鹏飞和平山崇共同撰写的《日本文学史》注重从日语教育和教学的实际出发,编选系统的、难度适宜的日本文学史相关理论知识,精选典型的作家、作品及评论。笔者在开展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日语《国标》的本硕贯通式专业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创
有人说,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就像是车的两个轮子、鸟的两只翅膀,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我国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造就了新文学,而新文学要继续前行,就必须注重理论建设和批评传统的建设。英美文学批评成为我国新文学借鉴的重要资源。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美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变异》正是一部研究英美文学批评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的专著。  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从新文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其对英美文学批评原理的需求
书法是语言的文字呈现,是艺术的表达彰显,也是文化的沿袭传承。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书法大家留下了经典传世之作,承载了历史之厚重,彰显了艺术之美好。如今,书法教育已经成为一门学科,成为引导学生学习书法知识、掌握书法技巧、创作书法作品的平台。我们开展书法教育,不仅要强调知识的传输与书法的练习,更重要的是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美育与德育,使书法教育的多元价值得以凸显。陈振濂著作的《书法教育学》一书,由
消遣娱乐类短信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如加强人际感情、表达个人观点、发泄个人情绪等而在手机用户之间传递的祝福、娱乐、讽喻等内容的文本信息。这类短信在青少年学生中流传甚广。关注青少年的语言、探讨短信语言的表达技巧,对语文教学将有所裨益。  对消遣娱乐类短信语言的表达技巧,我们可以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本文主要从语用偏离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一般来说,人们通常遵循着语用规则进行交际。但是,有时人们也会因为表达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含本科与研究生层次)的建设和发展,与我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紧密相关。  中国语文独立设科教育110周年之际,由上海师范大学李杏保教授领衔主编的《国文国语教育论典》(以下简称《论典》)隆重面世。是年,恰巧又恭逢上海师范大学60周年校庆,作为一名长期与李教授共事的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我有幸见证如此盛事,不免往事历历,心潮澎湃。  李杏保先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有18